查看原文
其他

神会马克思 | 第二季来啦!原来马克思也是个浪漫文青!(S2E1)

2017-08-10 继续追剧的 南大青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536qyz2p1&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观看视频



当当当,欢迎来到 “神会马克思” 第二季。





有没有发现视频里的新面孔?



没错!这一季,神会马克思将会邀请到更多的嘉宾,带领大家详细解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


请记住,


我们的追求是——


专业·品质·不套路



今天请到的嘉宾是



张亮,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左派思想史、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本期,张亮教授将为我们讲解的是:


马克思大学时代的诗文




马克思与“ 浪漫主义 ”的“ 结缘 ”



很多同学可能还不知道,马克思在大学的时候创作了许多的诗歌作品。


不过呢,这些诗歌总体来说,文献价值高于艺术价值,反映出了青年马克思的“ 浪漫主义 ”的思想倾向



马克思给燕妮的诗集《爱之书》


OS:哈哈哈,马克思的情诗。戳这里看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故事(S1E5)



答案:

浪漫主义是法国大革命失败以后形成的一股全欧性的文学运动和思潮,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失望。浪漫主义在德国的代表人物是施莱格尔兄弟。



弗·施莱格尔(Friedrich Schlegel,1772-1829)



奥·施莱格尔(August Schlegel,1767-1845)


马克思接触这一思潮并非偶然。


他最开始求学的波恩大学就是浪漫派的活动重镇,奥•施莱格尔长期在这里执教。


在这种环境下,马克思开始对文学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所修的课程有一半都是关于文艺理论的,之后还加入了一个诗人俱乐部,与浪漫派的众多学者学习交流。


甚至他的父亲老马克思也开始抱怨说看不懂儿子新写的诗歌了。


可见,青年马克思开始“ 浪漫主义化 ”了。





马克思诗歌中的“ 浪漫主义 ”



在转学柏林后写给燕妮和父亲的诗集中,马克思集中体现出他的“ 浪漫主义 ”的思想倾向:

 

大学生马克思思想中的最强音,无疑是在他的诗作中始终回响着的普罗米修斯式的主体意识。


马克思坚信自己是一个能创造的主体。不管如何痛苦、空虚,他都不准备向现实屈服。



高扬主体意识的马克思还表达了他对客观现实的蔑视,或者说轻视。


比如,马克思在这一阶段写过一首“海妖之歌”,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中海妖用歌声蛊惑水手的故事。


他一方面用海妖的歌声比喻强大的现实:



但是另一方面呢,这种强大的现实却被诗中的“青年人”三五句话就轻松地击溃了:



最后,青年马克思此时浪漫主义的世界观中还存在着一种饱含伦理激情的英雄主义情绪。


 

客观地讲,作为一名低年级的大学生,马克思过分宣扬了主体的力量而忽视了现实的存在,他在后来也批评当时的自己“ 全凭空想编造、修辞学上的考虑代替富有诗意的思想 ”。





转向黑格尔:马克思大学时代的“大事件”



在上一季中,我们介绍马克思的大学生活(S1E3)时曾经提到,马克思在柏林读书期间,他的学习兴趣发生了转变——从法学转向了哲学,并且和青年黑格尔派走到了一起。


他曾经热情满满地想要构建一套康德-费希特式的法的形而上学体系,结果失败了。


这使他开始对康德、费希特的哲学产生怀疑,与之相应的,那种无限张扬主体性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世界观也出现了危机。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费希特(J.G. Fichte,1762-1814)



黑格尔(G.W.F. Hegel,1770-1831)


这种世界观的动摇和学习兴趣的转变,也被马克思写在了诗里:



OS:这个我也会写……


大物和微积分带着我在太空中飞翔;


卒。


在与康德和费希特渐行渐远之后,马克思转向了黑格尔。


这是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


马克思借助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解决了世界观的危机,开始进行自觉的哲学建构,而自我意识这个哲学概念也构成了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核心。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古希腊的两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表面上,马克思研究的是哲学史的发展;


实际上,他是想借此说明,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和推进。


借助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也构成了他大学时代思想发展的最高峰。





下回预告:



然而,马克思博士的这种以“ 自我意识 ”为核心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未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当激情澎湃的马克思大学毕业,投入实际工作之后,他很快遭受了现实的打击,思想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OS:这个第一季也介绍过!《莱茵报》的工作经历(S1E4)开始让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新的转变,并在后来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中体现了出来!




马克思主编的《德法年鉴》,反映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转变



下回,我们就一起学习马克思与《德法年鉴》


推荐阅读:


[德]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张一兵主编:《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往期链接:

了不起的大部头:《资本论》诞生记(S1E9)

马克思与恩格斯:好哥们是怎样炼成的?(S1E8)

布鲁塞尔:新世界观的诞生(S1E7)

考试周辛苦?马克思蜜月还在做笔记!(S1E6)

马克思:我有一场恋爱想和你谈谈(S1E5)

谁的青春不迷茫,马克思的《求职记》(S1E4)

从波恩到柏林:马克思的大学生活(S1E3)

特利尔:马克思的少年时代(S1E2)

南京大学“青马工程”献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微剧发布(S1E1)




南大青年

文字:张义修 周嘉珺

美编:高轶凡

责编:曹清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