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把“扶贫女干部”闪婚贫困户当脱贫典型

2017-11-03 敬一山 新京报评论

一个普普通通的爱情故事在传播过程中,变成了对“精准扶贫”的高级黑。


▲张志川与闫宝玉。

文 | 敬一山


近日,“扶贫女干部闪婚32岁贫困户”的新闻刷屏。“女干部”和“贫困户”的身份落差,无疑是吸引眼球的首要因素。可细看最初网帖,还有更多让人费解的信息,比如说贫困户是个大学生,月薪3000多元,而在“女干部”扶贫一个多月后,贫困户只花7500元就得到一套安置房,工资也涨到每月5000多元。


前后对比是为了凸显扶贫效果显著,可稍一推敲就会发现前后都是疑点。月薪3000多元还是贫困户的话,全国得有多少人等待脱贫,而超低价获得安置房的做法,也让不少望房兴叹的年轻人羡慕嫉妒恨。


随着媒体调查深入,有些疑惑已经解开。这个叫张志川的年轻人,并非通常理解的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是大专辍学,工资不稳定,还要赡养父母,而且母亲得了慢性疾病,家里住着危房。这样的家庭整体列入贫困户不算太违背常理。而事件的女主人公严宝玉也不是网友想象的有什么官员身份,而是当地县林业局下属单位的一名合同制员工。两人的结合不过是两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为了爱情走到了一起,不必太大惊小怪。


而那套扶贫安置房,则是政府提供的三种扶贫方案中的一种,第一种是在危房所在的原住宅地自建住房,第二种是异地搬迁,第三种是进城安置。而与张志川同一批选择住进安置房的还有数百户贫困居民。贫困人口喜迁新区,总是件令人欣慰的好事。


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搬进新居。  图/新华社


说到底,这件事之所以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与最初发布新闻的自媒体平台的误导有很大关系。不得不说个别自媒体深谙传播之道,利用了“扶贫干部闪婚贫困户”“贫困户50天内迅速脱贫并脱单”等看点来博眼球。但这本质上只是一个极端个案,并非“精准扶贫”的典型事例。


最后,一个普普通通的爱情故事在传播过程中,变成了对“精准扶贫”的高级黑。只是用常识想一想,在这个时代,谁会为了“组织”或者“指标”去拿自己的幸福做赌注呢?


其实回到事实本身,虽然充满巧合,但也合情合理。自从中央实行“精准扶贫”以来,确实让很多人摆脱了贫困,改变了命运。在这个事件当中,只要贫困户张志川所获得的帮扶都是根据政策依法获得的,就无可厚非。他与“扶贫女干部”闪婚,只是个人选择,无关公共政策,也无关公共利益。舆论切莫把这两个事,混为一谈。


 □敬一山(媒体人)


编辑:思凝


推荐阅读:

“代驾碰瓷”引发醉驾案,法律能否宽宥?| 新京报快评

高铁还没开就把航班停了,别让川陕民众重温“蜀道难”| 新京报快评

放任狭隘种族主义,澳洲别把中国留学生吓跑了

持牌管理是终结“现金贷”乱象关键

科学和宗教不能混为一谈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