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坤认错背后,发现了中国一个小秘密

共度时艰 贩财局 2022-07-08


基金经理都是大猪蹄子。


此前张坤明确表示,自己绝不会碰金融行业这种周期性很强、杠杆很高的行业,尤其像银行这样需要借钱的公司。


万万没想到,张坤自己打自己脸,易方达蓝筹精选在一季度新增重仓股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二者合计持股市值超110亿元。


这么狼死买入银行的大佬,还是第一次见。还有一位与张坤齐名的公募双子星—谢治宇,他也大幅加仓银行。


为什么张坤推翻自己以前的逻辑,难道只是为了避险?


至到平安银行财报出来,我才发现其中的逻辑:


昨晚平银公布一季报,净利润101.32亿元,同比增长18.5%。


在这份报表里,最亮瞎眼的一点并非是增速,而是私人银行客户数环比增加9.1%,手续费(私银服务费)收入84.81亿。


我们都知道,银行一般靠吃息差赚钱,天然带杠杆、有坏账,这是也张坤之前不买银行股的逻辑。


但我看到平安的财报才醒悟过来,如今的银行业再也不是当年吃息差的银行了。


非息业务(做富人生意),这个才是未来银行变革的一个重点。


银行业务已不再局限存款和贷款,而是争夺富人数量、帮助富人进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


数据显示,整个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规模15.15万亿元,招行是老大2.7万亿,但是平安是最大黑马,凭借近50%的增长速度爬到万亿俱乐部。



平安银行正是证明这点,帮富人管理财富,做富人生意,才是银行未来的黄金赛道。


昨天胡润说出一个数据,可以窥见中国的一些秘密。


2016年,中国企业家和美国企业家在世界富豪榜的人数差不多,都在550人左右。


但是最近这几年,基本上每年中国企业家会增长100~200人,美国企业家则只增长10~20人。


现在中国企业家在胡润全球富豪榜的人数是1058人,美国则只有696人,而中国拥有的10亿美金企业家总人数也越来越多……


每次招行出年报都是中国私人财富大阅兵:


招行的私人银行客户占总人数的0.05%不到,资产却占总共的30%,户均2700多万。


金葵花客户占总人数的2%,占有资产80%,门槛是50万。剩下98%的零售客户,资产是剩下的20%。




有人总结出招商银行财产集中分布的变化:


2008年,20%的人拥有大约84.5%的财产;

到了2010年,20%的人拥有86%的财产;

到了2014年,20%的人拥有88.5%的财产;

2015年开始加速,20%的人拥有90%的财产;

2017年继续加速,20%的人拥有92%的财产;


最近的2019年,20%的人拥有92%的财产,1.84%的人拥有81%的财产。


从顶尖的1%人群看,2008年,1%的人拥有60%的财产,2019年,1%的人拥有80%的财产。


2020年更不用说了,股市楼市暴涨,1%的人还不断蚕食90%的财富。


这不就是先富带动后负。


我们常说的社会定理是二八分化,还以为是20%的人掌握了80%的财富,收入结构是金字塔形。


不足2%的人,掌握了超过80%比例的财富,图钉形。



这些数据提醒我们,趋势已不可逆:


要做生意赚钱,就要做前2%人富人的生意和后80%的穷人的生意,要么往奢侈靠,要么往廉价靠。


中间很难赚到钱。


如果要做80%的那部分所谓下沉市场的生意,基数是大,但是和拼多多这些巨头比,是没有优势的。


如果要做2%的上层人物的生意,虽然数量少,但是他们资产每年爆发性增长,维护好他们也能实现强劲盈利了。


越有钱的人对品质和服务的要求越高,这些也都是生意的投入和门槛。


所以,我还是十分看好招行跟平安银行,还有茅台。


今天有一个很坏的消息:


据上证报,迫于生产成本价格上涨的压力,可口可乐、宝洁等多个跨国消费巨头近期公布了旗下产品涨价计划,理由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公司经营带来压力。


2010 年至今,中国的物价总体上涨了 25%。但是可口可乐从不涨价,一直卖3块钱。


因为它要利润率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再利用自己的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控制能力。


可这次,当通胀的洪水一波波的蔓延过来,可乐真撑不住了。


更可悲的是,放再多的水,都是财富大转移,财富越来越集中,2%的财富不但不会通胀,还会不断爆发性上涨。


相反,98%的穷人才会通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