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蒸汽大明【201903千里码】

关德深 小科幻 2020-09-02


蒸 汽 大 明


文/关德深


引子


天启六年,宁远卫。

城头上,蓝底龙纹“明”字旗在疾风中猎猎作响,城垛间可见身穿红色棉甲、肩背火铳来回巡逻的大明边军士卒。关外的天空格外晴朗,缭绕的几丝白云,面积尚不及城外放牧的羊群。湛蓝的天边,一艘飞舟拖着白色尾迹,从山海关方向飞来,是明军的扑翼战船。扑翼船舱内,两台万历丙型蒸汽机正满负荷运转,高压蒸汽通过分流器,噗嗤噗嗤进入气缸,推动活塞和连杆,让船两侧的主副蹼翼迎风扑动。和制式战船不同的是,为了获得更快速度,这艘船的船首两侧卸去了佛朗机炮,改成旋叶式推进器。

扑翼船速度很快,受惊的羊群不紧不慢向四周散去。宋应升坐在舷窗旁,底下缓坡起伏的丘陵,让他想起千里之外的大洋。军旅生涯的前十年,他都在海上作战。从东洋到南洋,与外族势力在海洋周旋。直到朝廷建立辽东水师。

辽东水师没有一艘海船,它只是一个幌子,用来迷惑女真探子。辽东水师在兵部的正式称呼,是“辽东天军”。三年前,朝廷从福建水师和禁卫神机营中抽调精锐,组建了辽东天军。希望以此抵御女真人来自天空的入侵。

年轻时,宋应升从没想过笨重的蒸汽机可以带人飞上天。也许连自己的弟弟宋应星——飞行用蒸汽机的发明者也没想到。当时弟弟正为电学着迷。


1

宋应星自小对格致之学很有兴趣。他发现用丝绸摩擦后的琉璃杯,可以吸起散落的头发或者羽毛。人在漆黑的环境下触碰,会产生微小的闪光,触碰的人会感到麻痹。闪光让他联想到天上的闪电。年前镇上有棵大树被雷击中,导致附近路人受伤。他带着琉璃杯找到当事者询问和测试。对方告诉他,当时的确有全身麻痹的感觉,但触碰实验琉璃杯时麻痹感觉小得多。宋应星猜想,琉璃杯携带的,和天空中撕天裂地的闪电是同种东西。他对这个发现很兴奋,仿佛找到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万历四十三年,宋应升与弟应星赴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他考取全省第六名举人,弟名列第三。放榜过后,兄弟二人便背上行李书卷返乡。官道上流民颇多,也不知是逃避战乱还是因为饥荒。天一年比一年冷,去年冬天广东那边也下了大雪。年景不好,粮食欠收,不少农户抛弃耕地背井离乡谋求温饱。

正午时分,兄弟两人经过一驿站,上前讨了碗水,然后在路边树荫下休息。弟从行李内拿出面饼,兄拿出装有咸菜的小瓦罐,两人拿饼卷着咸菜充饥。面饼刚吃两口,弟弟宋应星便停住了。一个瘦弱的孩童正眼巴巴的盯着他手上的面饼。宋应星只好把面饼给了孩童,孩童拿着欢天喜地跑回官道对面。那边还有六七个成人,皆是面黄肌瘦,双目无神。宋应星心有不忍,从行李内掏出一个桑皮纸包打开,把里面的面饼分给流民。

兄宋应升抬头看了一眼,并不意外,也不阻拦。他知道弟弟决定做一件事,就很难规劝了。只把自己手里的饼掰开两半,把大的一半递给宋应星。

宋应升道:“你可曾想过,眼所未及处,还有千千万万的饥民?”

宋应星答:“我们学习格致之学,就是为了掌握自然之力,造福百姓。”

宋应升叹了口气:“不然,海上有红夷、倭寇,北方有鞑子,若不能外拒强敌,百姓皆免不了受苦。”

“这便是我辈责任所在”宋应星目光坚定,然后不好意思的说:“只是回乡的路上,要兄长与我一起挨饿了。”

宋应升望着弟弟笑了一下,说了声不要紧,眼神有些深邃,像有难言之隐,最后长吁一口气,在心里做下决断。

宋家并不富裕,为了支持成绩胜一筹的弟弟前往京师应次年丙辰会试,宋应升弃笔从戎。到邻省福建投奔郑芝龙去了。郑家除了为朝廷镇守一方海域之外,还经营远洋贸易,富甲一方。对于宋应升来说,到海上营生,风险高,粮饷也高。

福建,厦门港。

船队扬帆起航,港口渐渐远去,最终和陆地一起消失在船尾的海平面上。这个时候控帆的兵卒才能稍作休息。宋应升坐在擦洗得发亮的甲板上,从怀中拿出一封信。出发前,终于收到盼望已久的家书。看信得知,弟弟会试得中贡士,殿试排名二甲,赐进士出身。因为格致之学优秀,被翰林院录为庶吉士。万历十五年起,作为养才储望之所的翰林院,并不只是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了,也是朝廷格致之学研究的最高机构。

弟在信中介绍,自己和十几个庶吉士一样,被编入翰林院的格物馆,跟随格物学士徐光启做蒸汽机的改良研究,因为自己基础扎实,徐光启对他的能力也非常赞许。工作之余,他也做一些关于电的研究。他发现,将陶罐里面和外面分别做鎏金处理后,可以储存摩擦产生的电。用湿绳子将电从琉璃杯传送到鎏金陶罐里,可以保存很长一段时间。宋应星把经过双层鎏金处理的陶罐称为“电罐”。家书的最后,提到他提到正在寻找方法,把电罐中的能量叠加起来,同时释放,测试电力的应用。


2

京师,翰林院格物馆。

如果世间上有一处地方可以让梦想成真,毫无疑问就是翰林院的格物馆了。这里不仅有大量宝贵的资料,还有完善的仪器设备,让你可以把自己的构想变成现实。对于宋应星来说,这里如同仙境般美好。

格物馆大堂前,挂着神宗皇帝书写的牌匾“格物致知”。牌匾下方木柜里,摆放着一本发黄的羊皮纸手稿。据说是一名叫达芬奇的泰西人百年前所著。神宗皇帝在万历十五年得此手稿,而后朝廷开始对格致之学重视。

宋应星进格物馆后,就像鱼儿进入大海,很快便走遍了馆内大部分地方,除了天字第一号仓。从馆内供职有些年头的人口中,宋应星得知格物馆天字一号仓似乎很神秘。没有人知道里面放着什么,仓库入口是一扇朱漆脱落的巨大木门,挂上铺满灰尘的大铜锁。大锁只有格物学士徐光启一人有钥匙。馆内传闻,天字一号仓存着的,是先人制造威力巨大、有伤天和的武器。故此常年封闭,不为外人道也。

因为南海红毛人战船活动频繁,而且舰只船坚炮利,朝廷要求格物馆研发更大型的蒸汽机。用来驱动排水量两万石的铁甲战舰。繁忙工作之余,宋应星私下进行的电力研究也有了新发现。首先他发现电在传播时会衰减,而通过铜条传播时衰减最小。某些材料例如木头、陶瓷之类则不能传电。他用铜条把电罐串联起来,当电力达到三十六罐时,产生的能量足以把禽畜至晕。

在电学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后,翰林院格物馆给予宋应星一些资源,比如让馆里工匠为他特制了收集电的大琉璃杯。尽管如此,电的收集还是很繁琐和低效。要大规模引用,必须找到更高效的电力获得方法。

在一次电罐串联实验中,宋应星发现用来传电的铜条,在接通电罐形成闭合电路放电的瞬间,居然牵动了一下旁边的小铁屑。为了更好观察,他特意在电路末端用上传电能力偏弱的木炭条,让放电过程变慢。结果发现放电过程中,铜条的确可以产生磁性。甚至可以让船用的水罗盘往复摆动。

一次次放电试验,罗盘一次次摆动。宋应星仿佛抓住了什么线索,忽然灵机一动:“通电铜条可以让罗盘摆动,那么摆动的罗盘能否让铜条产生电呢?”他一只手摆动罗盘,一只手捏住铜条两端,结果却没有感到麻痹。没电?还是产生的电力不够,不能察觉?

受到挫折的宋应星找到格物学士徐光启。徐光启对这个猜想也很有兴趣。他建议用小型蒸汽机带动罗盘,加快罗盘摆动速度。于是他们把罗盘镶嵌在蒸汽机的飞轮上,再在飞轮附近布置铜条圈。当飞轮高速转动时,不等宋应星用手去尝试,铜条两端靠近的放电点,开始啪啪啪的击起电光。

最后,宋应星和徐光启一起,用桐油漆浸泡后晾干的铜丝线圈代替同条,用磁石代替罗盘,准备打造一台可以大量产生电的机器。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发电机打造好了。产生的电可以杀死禽畜,持续的闪电火花也可以照亮大片黑暗。同时宋应星还发现,电路中接入小铁丝时,小铁丝会发热变通红,如果把通红的小铁丝放在水里,一段时间后,可以把水煮开。这就产生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煤炭在锅炉燃烧,生热推动蒸汽机,蒸汽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机又把电变成热水。

宋应星试图把热水送进锅炉,让这机器可以无限循环运动,却发现停用媒体,只靠电给锅炉供热,机器很快就停止了。思考一下他就想通了,是能量的损耗。机器之间的能量不能完美转化而永远运动下去。

接下来的另一个挫折,却让宋应星百思不得其解。当他尝试把发电机产生的电用电罐储存起来是,却发现无论充电的时间多长,电罐始终存不下电。无论宋应星还是徐光启,都觉得这个问题难以理解。就这样电和磁的研究陷入僵局。

宋应星在电和磁组成的迷宫中曲折前行了一个月,最终又回到了原点,只收获了几个前后矛盾的结论。最后徐光启也看不下去了,他来找宋应星时,眼神里充满长辈对晚辈的关怀,还有怜悯。他没有说什么,只叫宋应星带上他们一起设计的发电机跟他走。

宋应星抱着木箱,忐忑地跟着徐光启的脚步。两人都没有说话,仿佛都有各自的心事。最后,他们停在天字一号仓的门前。随着一阵刺耳的吱呀声,朱漆脱落的木门被打开,两人前后走进了这座神秘的仓库。

光线从高处的窗户射进来,照在铺了灰尘的各种奇特造物上,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艘悬挂在空中的船。船身有四五丈长,结构上糅合福船和广船的特点,在船的两侧,各有主、副蹼翼,通过金属连杆、曲轴,与船体上的动力轮盘连接。蹼翼与船身的比例,让它看起来不像鱼,更像鸟。

“飞舟制造于神宗年间,不仅有优越的传动系统,而且结构配重也很完美。神宗皇帝曾经命人将它的缩小模型用细线牵引,如纸鸢一样迎风飞翔,在天上三日不落。”徐光启一边说,一旁的宋应星惊叹万分,眼中充满热切和激情。

“只是……”徐光启话风一转,继续说:“一旦大尺寸制造,它的动力来源就成了不可逾越的壕沟。当年举国之力研发轻型蒸汽机,尚不能突破动力瓶颈。最终证明,蒸汽机只有大型化,用于工场和海船才是正途。”

宋应星眼中的激情渐渐淡去,徐光启看着他,犹豫了一阵还是劝道:“你发明的发电机,和眼前这艘飞舟,都是超越这个时代的事物。正如泰西人达芬奇,穷尽一生,很多设想也只能以设计图方式留在手稿上。”

宋应星低下头,徐光启拍了拍他胳膊道:“只要脚踏实地、着眼当下,你将来可以成为出色的格物大家,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就把它放在这里,留给后人吧。”

宋应星再次抬起头时,眼神坚定的点了点头,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随着天字一号仓大门的关闭,灵魂深处,似乎有什么东西,已经永远地失去了。

抛开电磁研究的困扰,宋应星很快把精力投放到大型蒸汽机研发上。数月后,格物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的大型蒸汽机终于定型了。功率与设计要求没多大出入,但是持续性不行。核心部件使用一段时间就报废。这是战舰蒸汽机难以接受的,一旦作战时出现动力故障,基本上连回岸维修的机会都没。

通过大量观察发现,零件在不断受力后,会产生一些细小裂痕。而这些不影响机器运行的细小裂痕会快速变大,直到让零件报废。为了观察和解决这个肉眼很难发现的麻烦,翰林院从濠镜澳的佛郎机人手里购入一批显微镜。据说是近年某位泰西眼镜工匠发明的。它可以把物体放大百倍观察。除了对金属零件表面大量观察外,宋应星还用显微镜观察一些常见的东西。比如切片后的树叶。其中发现还一件有趣的现象:树叶中某些细小结构居然在做无序运动。开始时,他以为这是因为树叶有生命的缘故。为了验证这种猜想,他把一滴墨汁滴在水里观察。在显微镜下,墨汁在水里化开无数微小的墨块。这些墨块也在水里杂乱无章的运动。

这个无意中的发现并没有被宋应星放在心上,只算是工作中一丝有趣的点缀。很快他就继续进行零件观察和设法减少裂纹出现的工作了。


3

八年后,黄海海域。

自从数年前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后,大明便开始封锁女真人的贸易线航线。无奈财帛动人心,总有些外国商船冒着被大明水师击沉的风险,将一船船食盐和生铁卖给女真人。

太阳下山很久后,一轮明月离开海平面,往夜空上升。宋应升带领的蒸汽帆船巡逻队缩短了舰船之间的距离。点起桅杆上的号灯慢速前行。夜空晴朗,宋应升拿起牵星板,对着北极星测量过高度,参考罗盘和海图,判断出船队位置。然后向传令兵发出返航命令。

这里距离女真人的海岸线很近,虽然女真人没有水师,但在夜晚接近,还是让人担心。返航速度很慢,到了深夜,船队出现了异常,一战舰甲板突然起火,接着船队里几艘战舰也遭到袭击。

敌袭!!有人大喊。接着汽笛响起尖锐的警报声。“砰砰砰!”接着传来几声巨大的爆炸声。爆炸声是在甲板上响起的,没有听到大炮发射的声音。床弩?宋应升摇了摇头,床弩发射不了这么大的爆炸物。他跑请自爬上瞭望台,结果还是和不知所措的瞭望兵一样,什么都没发现。幽暗的海面上,除了空洞和远方的黑暗,一无所有。

“升火,增加锅炉气压!”宋应升吩咐下去,忽然听到天空中传来一声尖锐的叫声。他抬头一看,月光下几个黑点在迅速变大。他下意识伏下,俯冲下来的东西扔下几个火油罐,一转向,贴着海面飞远了。甲板上燃气大片火焰。

“敌人在空中!火铳兵射击。”宋应升大喊,:“炮口最大仰角,霰弹装填!”信号灯的遮光板一开一合,命令通过灯光明暗转换在船队传递开来。在火光照亮的甲板上,火铳兵纷纷向天瞄准,噼噼啪啪的枪声连续响起。

战斗直到太阳从海平面升起才结束。主帅宋应升受伤,巡逻舰队也伤亡惨重,损失了超过三分之一舰只。宋应升命令舰队沿着战斗路线回航,救起落水士兵,收集牺牲将士遗体。海里还打捞到敌人的尸体,观察后发现和建州女真人略有不同,身材比建州女真矮小,手脚粗壮,应该是居住在北之山深处,以狩猎为生的野人女真。但他们身上穿着和佩戴的武器、鞍索,又明显是建州女真军队的制式装备。更有说服力的是尸体身上的腰牌,指明腰牌的主人为正黄旗翼骑兵。“翼骑兵”,宋应升第一次听到这个兵种。同时打捞上来的,还有部分不属于人类的尸体。宋应升看着旗舰甲板上放着的肢体皱紧眉头,这明显是一扇翅膀,但是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巨大的翅膀。足两丈长,四人的高度。宽阔的甲板被它占了一小半。巨大的骨架由皮膜包裹着,上面没有羽毛,只有少量绒毛。在翅膀骨架中部的关节处,长出三根像钩子一样的爪。

带着异兽的肢体,伤痕累累的舰队穿过朝鲜海峡,往大明最近的军港——天津港方向驶去。

一个月后,天津卫。

宋应升受伤颇重,养伤期间都留在天津卫,没有出海。这段时间他了解到不少消息。首先是北方防线压力增加,女真人经常在晴朗的夜里绕过防线,袭击大明军大后方,粮草辎重损失不少。对于这种莫名的打击,军队士气受到打击。后来渐渐发现女真人的攻击来自天空。他们骑乘一种尖头巨鸟,御风而行。最远的袭击甚至到达距离防线数百里远的山海关。兵部在翰林院抽调一批人到兵器监,要求尽快研制对付天空上女真翼骑的武器。弟弟也在被抽调的人当中。


4

京师,兵器监。

这里聚集了众多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正改良小口径的佛朗机炮,让它射速更快。并且测试霰弹、链弹和空心弹在对空作战的杀伤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宋应星的睡眠时间很少,经常通宵达旦做设计。有一次他趴在绘图桌上睡着了,梦见自己来到辽东前线,空中成群结队的翼骑兵对地面投掷火油罐。火油罐变成一滴墨水,滴落在宣纸上。雪白的纸上出现了机械结构图。他认得是自己很多年前设计的蒸汽机,还有发电机。镶嵌在蒸汽机飞轮上的磁石疯狂转动,让附近的线圈产生电力。最后墨水画成的飞轮散开了,变成大量的微小墨块。墨块在水里也疯狂运动,而附近的线圈居然也产生了电……

宋应星醒来,回忆起那个奇怪的梦,八年的时光,在梦中恍如隔日,历历在目。他忽然有了觉悟,记得自己当年曾经想过,用蒸汽机带动发电机生电,然后用电煮开锅炉里的水驱动蒸汽机。那么,能不能把这个机器做得很微小,比如用磁粉代替水里的小墨块,磁粉在水里做无规则运动,然后影响附近的线圈发电生热呢?他马上抽出一张新宣纸,把脑子里的模型画下来。

模型很简单,是一个很小的容器,里面装满水,容器一端放一粒磁粉,另一端方一个小线圈,中间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分隔开来。当磁粉在水中做无规则运动时,另一端的线圈就受磁粉影响生电发热。兵器监这时聚集了很多技艺高超的工匠。宋应星拜托其中一位大师,把他的设计做出来。那位工匠的确技艺非凡,他在一个青花瓷碗上雕刻了上千个凹孔,然后把宋应星准备的磁粉、隔热板和微型线圈分别放进凹空里面,再注满菜油,最后用树脂把孔口密封起来。

宋应星小心翼翼捧住这个青花瓷碗,然后倒入半碗清水。只见碗里的水慢慢冒起水蒸气,而宋应星再也拿不住碗了,因为碗的外面变得异常冰冷。他只好把碗放在桌上,一会儿,让宋应星和工匠目瞪口呆的事情发生了。碗里的水开始沸腾起来,而碗的外面结上一层薄冰!!

难道这个装置可以通过磁粉的无规则运动,把碗外面的热不断吸收,然后透过碗内的线圈发热,把热不断从外面传到碗里?这个发现太惊人了!

兵部上层很快被惊动了。显然他们也知道翰林院天字一号仓库里面有飞舟,只是缺少动力的秘密。而宋应星的发明很有可能极大减少蒸汽机的重量,而且不需要备燃料,很合适飞舟的使用。于是新型蒸汽机的研发组成立了。兵部对此报以很大希望。因为女真翼骑的作战半径很大,用对空火炮防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各地布置大量火炮。而一旦载人飞舟研制成功,可以在天上防御,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空火炮的布置,还可以主动出击,摧毁女真的翼骑繁衍地。

在宋应星带领下,经过日以继夜的探索,新型蒸汽机在三个月后研制成功了。它不用燃料,只要锅炉里面的水不干,就可以一直运行下去。唯一的缺点是在运行时,蒸汽机会吸收周围的热量,让屋子变得异常寒冷。

为了纪念神宗皇帝的革新和对格致之学重视,新型蒸汽机依照神宗帝年号,命名为万历甲型。又经过两次大的改进,万历丙型蒸汽机终于能在飞舟上使用。因为飞舟的指挥类似水师战舰,而京城禁卫中的神机营火器及机械使用纯熟。所以朝廷从福建水师和神机营中抽调精锐,组成第一批天军。宋应升是其中之一。

自此明军有了自己的天军,与女真翼骑展开漫长的天空争夺战。


5

辽东,萨尔浒明军控制区,天军营地。

滑道前方的兵卒拿出黄色三角旗,交叉挥舞后跑开了,扑翼船在夯土地面滑行一段距离,滑轮传来的颠簸停止后,船身腾空飞起,加入到天空盘旋的7台扑翼船,组成飞舟纵队往远方飞去。

大明天军与女真翼骑交锋多次后,对敌人有了不少认识。数年前,建州指挥使努尔哈赤叛变,命部队到极东搜捕野人女真,以扩充兵力。期间搜捕队在长白山天池发现了上古巨鸟,遂将巨鸟驯化,挑选身材矮小的野人女真乘骑,组建翼骑。翼骑之所以能袭击数百里以外的山海关,是因为野人女真一人数骑,中途降落更换。而大明飞舟虽大,可载十人,但起降需要夯土平地。虽然不用燃煤,但是锅炉仍需加水,因此作战半径远没有女真翼骑远。幸好防空加农炮在后方布置以来,女真翼骑也没有做这种耗费资源收益甚微的长途奔袭了。天军得以将营地前移,争夺前方战线的天空。

飞舟巡逻纵队速度很快,一刻钟后在高空掠过明军前线营地。底下明军营帐大小如同饭桌上酒杯,豆子大小的骑兵队奔向大营,马队后面扬起滚滚尘土,但速度如同蚁爬。宋应升坐在指挥座上,咽了一下口水,消除了耳内由于气压变化产生的胀痛感。他看了看前面木架上的小瓷瓶。瓷瓶内上方有一透明琉璃管,每次起飞前,需要把瓶内的水吸到琉璃管的“零”刻度上,然后塞住瓶身侧面的气孔。随着飞舟飞高,透明琉璃管的水柱也会升高,现在水柱已经到达一百五十丈的刻度了。一百五十丈,是女真翼骑能到达的最大高度。

飞舟纵队继续前行,把明军前线营地抛在后面。进入两军之间的缓冲区后,扑翼船上的兵卒都警惕起来。半个时辰后,僚船拉起尖锐的汽笛声。宋应升从指挥室的瞭窗看到远方一群密集的黑点正在靠近,大约有二三十骑,下令道:“空心弹装填,抛掉副水箱,上满舵,拉升迎敌!”

舵手扎稳马步,用力把升降舵打满。船身渐渐往上倾斜,几个火铳手借助系在腰间的固定绳索在射击孔前站稳,把点燃的火绳夹在火铳的弯钩上,仅仅盯着射程外的翼骑群。船舱内两个兵卒同时拉动底板上的拉杆。“啪!”的一声响,挂在船底的副水箱脱离船体往下掉落,扑翼船减少重量后爬升加快。

两名壮实的装填手把空心炮弹推进两门装弹室,插入引信,然后喊:“装填完毕!”扑翼船拉升后调整方向,向女真翼骑群俯冲下去。宋应升通过指挥座前的标尺和舰首的准星,瞄准前方翼骑,按下发射按钮。串联电罐的电力通过铜线,点红了两门佛朗机炮火门里的铜丝,铜丝点燃火药。“轰轰!”两声巨响,炮弹飞射向前……


尾声

三年后。天启六年,宁远卫城外。

扑翼船从卫城上空掠过,往北边远去。宋应升坐在舷窗边,底下缓坡起伏的丘陵,让他想起千里之外的大洋和自己的青春。从东洋到南洋,与外族势力在海洋周旋。浑厚的隆隆声穿过云层从前方传来,打断了回忆。声音像打雷,但他知道那不是雷声。隐没在前方云雾里的,是大明研发的国之重器。

穿过云雾,扑翼船减慢速度,开始与天空中的雁群平飞。前方的天空悬浮着五艘庞大的天空母舰。母舰宽阔的甲板上画有跑道,舰身两边四个蒸汽喷气口,天启蒸汽机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为巨型母舰提供澎湃动力。天空母舰无需燃料,母舰前方巨大的进气口不仅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还可以把冷凝水注入锅炉,补充蒸汽喷射损失的水分。它是一座永不降落的天空母舰!

扑翼船在天空母舰的甲板上滑行一段后停下,一队士兵用蒸汽动力绞盘把它拉进甲板下面庞大的机库,机库内密密麻麻停满扑翼船,它们是本次战役的主力。兵卒正忙碌地在扑翼战船船底加挂炸弹。宋应升走进指挥室,亲兵给他披上棉袍。“青铜浆储量有多少了?”宋应升问,呼出的热气在空气中变成白雾。因为指挥室靠近天启蒸汽机的中心,因此异常寒冷。为了维持巨大的推进力,蒸汽机把进气口附近的热量的都吸走了。

“已经八分满了”兵卒回答。蓄热熔池就建在天空母舰底舱。由于天启蒸汽机特殊的结构,需从空气中吸收热量运行。因此只要空气温度不变,它的功率基本上是恒定的。所以在悬浮时,预先将多余的热量融化青铜块,储存在蓄热熔池内。当母舰需要加速时,青铜浆会为天启蒸汽机提供中额外的功率。

“准备启航,前进一,目标盛京!”

宋应升期待着,期待着明的火焰在冰封雪覆的盛京绽放。


编辑  星海一笑


作者简介:关德深,贴吧ID“概率微笑”,接触科幻大概是2002年,初中图书馆。高中开始买《科幻世界》,后来在上面发过《汤姆叔叔的帐篷》和《乾隆7号》两个小故事。平时致力于增加体重,并以此为由尝试各种甜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