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两个脑洞体碰撞在一起会有产生怎样的奇观

严肃活泼的 小科幻 2020-09-02


《幸存者游戏》创作谈【42之路】



作者自述


吕默默

首先感谢好友,这本书的合作者王元,他付出了很多。缺了我俩儿任何一人,《幸存者游戏》都不会存在。

这本书最初的想法来自于2015年6月一次约饭。有个年纪不大的朋友患上了糖尿病,想找密友诉苦。这是一种“绝症”,目前的医疗技术无法治愈,只能靠注射胰岛素或者药物维持正常的身体机能。一般认为此类患上此类疾病后,会缩减至原有寿命的80%。好友查出患病后,虽然情绪十分低落,但没有破罐子破摔,没几天就振作起来,积极向上,不再拖延,充实过每一天。这也是这本书最初的灵感来源。

一直到2015年的下半年,我才有时间把这个灵感拿出来,进行分析、拓展、扩充。可能一个人的寿命变成本来的8成,并不会给普通人太大的触动。那么削掉一半呢?还有心思上班吗?会拿多半辈子的薪水买房?要不要娶媳妇(嫁人)?我相信“半世”足以改变世界。小说的关注点并没有放在大格局上,而是从一个小人物视角来透视大世界,再反过来浸入自我的小世界。一直想写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终于有机会了。

书名换过几个。当时因为另一篇关于南极融化的灾难小说大纲起名叫做《一路向北》,所以这篇小说的名字暂定为《一路向西》。但《一路向西》这个名字已被人用烂,于是又改名为《去死之路》。2015年底,这部长篇的详细大纲基本完成时,兜兜转转小说名字又回到了《半世》,意为一半的生命,一半的人生,一半的世界。

小说于2015年底动笔。当时的大纲并没有对主角前世今生的描述,直接从许安自北京出发开写,途径石家庄、太原、西安等等城市一路向西寻找自我,寻找真相。一路向西的路程,也是剧情展开的过程,逐渐呈现出人类寿命巨变后世界的模样。因个人对公路电影、小说情有独钟,无论《逍遥骑士》还是《末路狂花》看了不下十数遍,同时也很喜欢四大名著中的公路片——《西游记》,于是这篇小说便有了现在类似公路片的节奏和内容。

2016年1月写了约3万字时,越发忙了,这篇小说便被搁置下来。直到3月,我找到好友王元,问他是否有兴趣一起创作这部小说。在得到肯定答复后,我把所写的设定,大纲,以及所写出来的部分都一股脑儿发了过去。几次讨论和碰撞之后,糅合了王元的想法、建议和一些加入的人物,我们两个把小说的调性、风格、核心一一确定。有了之前的资料和碰撞后确定的详细大纲后,剩下的部分由他来创作。之后又经过几次沟通、修改才有了最终版本。

小说第一版完成后,我和王元重新审校了一遍小说,参加了当时光年奖的比赛。等获奖确定出版后,再次按照出版需求,做了调整,有了现在印出来的版本。在此感谢张海龙编辑,感谢蝌蚪五线谱,没有他们这本书不会及时出版。


王元 

这是我写得第一部科幻长篇。

首先感谢我的好朋友,这本书的合作者吕默默。这部小说最初的构思和设定都是他提出来,他找我合作之前也已经写了三四万字的开头。我们一起在这个基础上梳理和夯实了故事的大纲,新添了人物,由我负责重新撰写故事。所以他是建筑师,我是施工单位。

我清晰记得,吕默默第一次跟我谈及这个作品是在2016年3月份,当时是中国对阵卡塔尔,赛前媒体分析,只有凑齐各种条件,中国才能进入12强赛,那场比赛黄博文首开记录,武磊锦上添花。当天晚上,我也非常兴奋。中国都进12强了,我也能写出一部科幻长篇。呃,我也要凑齐各种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吕默默。我当时以短篇科幻小说写作为主,没有尝试过长篇,因为我知道,这不仅需要架构长篇故事的能力,对于科幻来说,还需要一个非常核心又新颖的设定才能撑起来一部科幻长篇。这正是我的弱项。

真正动笔写作是该年5月和6月,正值欧洲杯期间,我还记得常常熬夜写到凌晨三四点,然后去看一场比赛。

小说写作之初我们俩定下标准,内在强逻辑,外在无逻辑。所谓无逻辑就是行文活泼有趣一点,加之我当时正在痛读王小波,便跟吕默默商量采用这种黑色幽默的风格,在写作过程中又突发奇想,在行文中加入了许多作者吐槽,对于生活、对于写作,当初参加比赛,这些全部保留,出书之时基本删完。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都是删减版,真正的足本只能躺在电脑D盘里羽化成仙了。

关于内文,我想说两点,第一,简单概括,这就是一个一路向西的故事,不要过分联想,这里的一路向西是地理上的,甚至我们把文中几个人物对应了《西游记》团队;第二,我在这篇小说中夹了许多私货,包括电影和歌曲,小说中除了当初吕默默定下的人物和名称,我新添的几个都是以电影角色命名。在“银川”这一章,每一小节都引用了一部电影台词作为题记,这些电影全部都是在银川的镇北堡影城取景,可惜“上映”的时候,也被删减了。小说最初的标题叫做《半世》,吕默默起的,我觉得文艺大气上档次,但是为了营销,改成了《幸存者游戏》,其实《半世》更切题,但没被采纳。我了解出书的困难,像我们这种不出名的作者,能够出版,已是幸运。所以,其次感谢责编张海龙。

小说写完之后,我写过一段话,与大家分享:

【终于,在比赛截止前两天,敲下了最后一个字‘呢’。说实话,心里还有点舍不得。写完拿去投稿或参加比赛的文章,如同嫁出去的女儿,虽然不管嫁给谁,她都是自己的女儿,但是却感觉失去了对她的拥有权。她将拥有自己的家庭,距离你越来越远。想到这一点,即使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看欧洲杯,我的心情也很难说是高兴的。这是一种很沉重的解脱,有一些突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茫然。不管怎么样,祝大家阅读愉快,我只能陪你们到这里了。所有的人,祝你们幸运。】

最后,感谢蝌蚪五线谱网站,没有他们举办的光年奖,这部长篇也许很难及时写作出来。

最最后,感谢科幻写作路上的伙伴,有你们同行,这条路走得不寂寞呢。


对话写作


星海:驱使你们写作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王元:稿费。其实挺无奈的,大部分科幻作家都有一份光鲜亮丽独当一面的工作,写作的收入都是锦上添花。我靠写作为生,而且相对比较传统,没有接触过新媒体运营,所以最大的动力就是稿费。


吕默默:动力有很多,最初是因为喜欢科幻文学。而后跟王元的想法差不多,想赚一些稿费。现在更多的是想表达一些想法。

星海:为什么切入偏现实的科幻题材,有没有影视改编的考量?


吕默默:曾经最喜欢的一部科幻长篇是弗诺·文奇的《深渊上的火》,之前写的小说偏太空多一些。渐渐地发现现实更魔幻、更科幻,继而开始往现实题材转向。拿这一部小说举例,最初的思考来自于好友患病,预估生命值可能只有原本的80%,这并没有打垮他,反而开始自律,每天运动不息,身体反而比以前好了很多。以往的鸡汤文看起来有些距离,但这碗真实的鸡汤就发生在身边,这也让我更关注现实。

对影视改编的考量,希望能让科幻落地,有兴趣的朋友记得联系我们!嗯,请一定!


王元:《幸存者游戏》这篇小说是我跟吕默默合写,最初的想法都源自于他。所以关于题材,我没有考量,想得最多的就是写一个好看的小说,最好能留得住,沉下来,不要随着水面上的枯枝烂叶随波逐流。至于影视改编,这个并不在我最初写作的考虑范畴。当然,能卖版权最好了。切入现实题材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想让科幻落地,希望幻迷以外的读者也能有兴趣阅读。

星海:你们在这次合作写作中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吕默默:收获有很多,写长篇不易,但只要写出来,不论是否能卖掉,对自己都是一次成功的历练。写完再写其他短中长,会发现思路清晰了很多。但长篇非常耗费精力,如果有朋友想尝试长篇写作,请一定做好准备。


王元:这是我第一次写科幻长篇。最大的收获就是关于框架的理解,简单说,就是谋篇布局。之前都是写作中短篇,能够很快地展开和收尾,就像坐公交车,最多遇见堵车、车内拥挤这些麻烦,写长篇就像远行,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但如何到达、路上会发生什么,出发之前并无预测,也难以预测,你永远不知道路上会遇见什么,只能保持一个好心态,走到终点。最重要的是,走到终点,一旦开始了,千万要写完。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啊。

星海:你们有新的长篇写作计划吗?可以分开说计划


吕默默:其实这篇《幸存者游戏》后续还有两本续作,当初计划的是三部曲。分别是黑暗地球时代的故事和幸运星球的故事。至于是否能继续完成,还看各自的写作计划和精力了。

在这篇之后创作了一篇约7万字的中篇,正在做剧本尝试,希望顺利。此外还有一本更关注近未来的现实题材的科幻长篇,也要看时间和精力了。

对于我个人来说,写长比写短更容易,但这并不等于灌水。有了之前的写作经验,把长篇计划已经做起来了。


王元:有的。《幸存者游戏》之后,我又写过两个长篇,都不是很理想。我自己总结了一下,可能是设定部分差强人意。科幻小说毕竟属于类型一种,长篇比短篇更加注重对于类型的要素和要求。短篇可能通过一些反转和结构弥补设定的不足,长篇则必须展开在一个相对新颖和必须自洽的设定之上,作者必须对于自己建设的世界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把握。计划今年下半年再写一个长篇,这次吸取之前的经验,前期搜集了一些资料,用来巩固和完善设定。希望年底可以写完。

星海:对于长篇作品的参赛和出版,你们开始是抱着什么心态?


吕默默:多次提到过,这部长篇最初的灵感来自一位好友的经历。当时仅仅是想做一个对现实、对人生态度的表达。这与王元开始合作时的想法并不冲突。合作之初并未冲着获奖去,而是抱着一种“玩票”的心情,尝试不同的文风来写作。

这篇小说创作时,偶尔还买一两注彩票,说不想中奖那是假的,但更多的是一种重在参与的的态度。这一点也写在了小说中,也许霉运和好运并不是绝对的;假如幸运值也是宇宙的基本属性之一呢?从那时起,已经开始关注现实题材了。

回到参赛获奖这件事儿。很多前辈和文友曾经告诉我,别在意奖项,能获奖必须具备实力和运气,缺一不可。所以当初我们没有抱着一定得获奖的强烈意愿,更多的是表达自我、尝试各种风格。获奖这件事对我的激励挺大的,我是那种被鼓励才能做得更好的人,所以之后可能还会去参加一些比赛。


王元:对于这个长篇,参赛之初,抱着玩票的心情,所以我跟吕默默沟通,我们尝试了一种王小波式的文风来写科幻,第一稿也在行文中夹杂了大约两万字的作者吐槽。我觉得喜欢的人看上去会合不拢嘴,讨厌的人一定恨不得让作者闭嘴,这些吐槽也是“师承”王小波,不过出版的时候都被要求删去了。当初能够获奖,我觉得得益于我们当初制定的两个标准,第一,我们遵循类型的规则,设置一个贯穿始终的悬念以及一个支撑整个故事的大设定,再用一系列小悬念和小设定丰富故事,让人读得有趣、不累,能够会心一笑和若有所思最好;第二,逻辑自洽。人物可以很闹腾,但是逻辑不能失衡。出版之前,又修改了一稿,精简了一些叙述。这时的心态就比较严肃了,希望这些铅字能对得起日益上涨的纸张,当然,还有编辑和读者。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