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流课程展示 | 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高频电子线路》


专栏介绍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是教学改革的主要载体。我校始终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学生中心”理念着力建设具师大特色的一流本科课程,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打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学校已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专栏特邀相关课程负责人针对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进行经验分享。


本期金课

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

《高频电子线路》

物理学院 刘彩霞

《高频电子线路》慕课于2018年建设完成,同年先后在“学堂在线”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2020年1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出版了与该慕课配套的《高频电子线路》新形态教材(该教材曾被教育部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课程团队

《高频电子线路》慕课建设团队成员由刘彩霞、刘波粒、付超、齐耀辉、张少如、赵立志、李铮、毕晓璠等8人组成。其中,刘彩霞主要负责主讲、慕课PPT设计制作、校对、课程上线后的运行和答疑;刘波粒主要负责慕课设计、平台测试题与校对。

特别说明的是,在慕课建设期间离不开校、院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教学理念与目标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理论性,为此我们进行了10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在教材内容方面,侧重电路的形成,旨在突出设计思想;注重典型题型举例,旨在深化概念;强化实际电路分析,介绍前沿知识,旨在理论联系实际;编排自测题与习题,并附有较详细的参考答案,便于学生自学。在教学方法方面,实现“板书演示、动画演示、仿真演示”三位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教学媒体“课本+课件”,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听懂学会。在2020年出版的慕课同步教材中,力求体现“书视一一对应——益于学习,设立导学环节——问题引学,采用两色字体——突出重点,优化知识表述——有助理解,解读典型题型——深化概念,呈现实际电路——活学活用”的设计理念。


三、教学设计与方法

2018年1月在开始设计《高频电子线路》慕课前,我们借鉴《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慕课的成功教学经验,在教学设计上提出:“针对难懂现象——设计动画,针对难学现象——优化层现,针对难记现象——提供技巧。在教学内容上,巧妙地将本课程划分为57个教学点,对应57个教学微视频,并通过7个小时实时讲解的微视频再现其精华。

此外,在教学设计上突出思政元素,巧妙地将“龙”字的演变与手机的发展有机融合。不仅体现了龙的传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又展现了我国手机的发展历程:由1G、2G的落后,到推出3G、4G的国际标准,乃至5G的话语权的科技自信。

在教学方法上,努力将慕课与同步教材有机融合,积极开展教育部提倡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019年6月,《高频电子线路》翻转课堂教学视频被“中国高校电工电子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评为“联盟线上线下精品课程”。


四、教学活动与评价

自2018年《高频电子线路》慕课上线后,我们借鉴《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总结出来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念,即“两线、三讲、四讨论、五环节”直接运用到本课程之中,尤其是“组内帮学、组间问答、设疑抢答、选人查学、全班测试”五环节教学,不仅使学习少走弯路,而且还有较好的成效。

2019年,本课程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同时提出“三阶段、二并重、一等级”的“六评价”方案。


五、教学效果与影响

目前,该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在进行第8次运行,截止到2022年5月,该慕课学习者累计人数已超过4万,在10多门同类课程中稳居第二,是学习者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供稿/教务处

排版/刘欣怡

审核/王平 马倩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