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河北师大与石家庄,一个都不能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杨涛有料 Author 巨有料的涛哥


↑↑↑点击播放 观看视频


↑↑↑点击播放 收听音频


“石家庄没有好大学,所以发展不起来。”这句话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驻石高校纷纷“躺枪”,你发展不起来关我们什么事?我们还觉得城市发展慢,影响招生呢。


其实,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这是被反复验证过的。城市与大学只有“双向奔赴”,才能出现期待中的结果。


最近,石家庄与河北师大就都提出,校地融合发展要“共进、共荣、共兴”。


解闷解惑,有趣有料,这里是杨涛有料。


河北师大历届毕业生中约有25%选择留石就业或继续深造,人才遍布各个部门。但是,人们对河北师大的了解并不多,认知往往停留在这是一所培养老师的院校。


当然,培养好老师,河北师大责无旁贷。但除此之外,作为石家庄最早的普通高校,河北师大也是石家庄学科门类最全的大学。



举个例子:石家庄这么多高校里面只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一个就是河北师大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方向聚焦于生命健康领域发展前沿。


河北师大还有7个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其中3个属于文科,分别是考古学、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4个属于理科,分别是生物学、数学、物理学、生态学。


按照教育部学科评估,驻石高校当中还没有A类学科,包括河大、河农大、河工大也都没有A类学科。河北师范大学的B类学科数量在石家庄算是最多的了,由此也能验证河北师大在驻石高校中的综合实力。



很显然,河北师范大学是一所文理兼顾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河北师大作为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其重要使命。特别是在河北省提出强省会战略后,河北师大更是加强了与石家庄的产学研合作。


在生物医药健康方面,河北师大瞄准石家庄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分别与华药、石药、四药合作,在原料药及中间体绿色合成工艺方面取得国家专利。他们还组建了“河北省抗肿瘤分子靶标新药技术创新中心”,在小分子药物、纳米抗体药物、纳米制剂、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四个方向开展研究。



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方面,河北师大物理学院与中电13所加强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努力将自己在半导体新材料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与应用开发深度结合。他们还与智达光电共同组建了“河北省半导体光电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在多个领域开展协作研究与开发。



产学研合作可不光是高校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在此过程中,高校也能得到企业资源的倒灌。


就拿研发投入来说,去年石家庄研发经费总投入168.37亿元,其中,企业投入81.1亿元,科研机构投入65.3亿元,高校投入19.6亿元。很明显,企业有资金优势,高校有人才和学科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的过程,就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过程。


在考察产学研实践效果方面有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就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简单讲就是,高校的课题研究不仅能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而且具备市场价值,能卖给企业产生经济效益。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转化科技成果过亿元的高校有314家,前100名当中没有驻石高校。这说明我们还有很大追赶的空间。


为此,石家庄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驻冀高校与石家庄市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措施》。



在支持研发转化方面,每年设立6800万元研发转化专项资金,支持驻冀高校与石家庄市域内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


在建设创新平台方面,每年设立160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县(市、区)围绕县域特色产业与驻冀高校合作共建创新研究院。


在人才交流培育方面,每年设立500万元经费,鼓励硕士、博士研究生把论文写在企业,并给予1到3万元的补贴。


在科技资源共享方面,每年安排250万元经费,鼓励建设科技成果超市,促进高校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


正是有了前面这么多相向而行的努力,近日,河北师范大学与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共建省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的协议。


河北师大将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和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围绕石家庄五大主导产业,统筹多方力量,协同创新攻关,以科技赋能推进省会高质量发展。市政府则支持河北师大积极对接各个区县、各类企业,开展紧密校地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共进、共荣、共兴”的河北师大与石家庄,一个都不能少,把论文写在石家庄大地上,共同为省会高质量发展构筑竞争优势,强势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杨涛有料,别忘了在文章下面点个赞或者在看,明天接着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