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快在北大许愿,2023最后一场流星雨来了!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3-12-29

12月13日与14日

年度“压轴登场”的天文奇观

——双子座流星雨将如期而至

这是2023年最后一场

适合天文爱好者观测的流星雨


引人神往的,不仅仅只有流星雨

神秘与瑰丽的星辰

同样牵动着天文爱好者的心弦

在北大,有一群人眺望星河

在无尽的宇宙与无穷的知识间求索溯游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北京大学青年天文学会(学生社团)成员

让我们跟随这群“追星人”的步伐

开启一场关于星辰大海的征程

(文末附有本次流星雨的观看指南哦!)

 ▲2023年中秋节,青天会组织在博雅塔下赏月 

周六晨间,登上巴士,暂别喧闹的城市,抵达辽阔的草原。黄昏日暮,夜色降临,转凉的微风拂过脸颊,送来草虫的鸣唱。在紧张与期盼交织的等待中,日落时分的维纳斯带渐渐褪去,夜空中的星星铺满了地平线的两端。“这是牛郎,这是织女,那是天津四……”一双双眼眸,随着繁星的登场变得专注,跟随领队的娓娓讲述望向远方的星河,闪烁而明亮。

探访星空下的乌兰哈达,是北京大学青年天文学会的外出观测活动之一。这个成立于哈勃望远镜升空次日、有着30多年发展历史的北大学生社团,拥有一群心向浩瀚宇宙的“追星者”。对他们而言,“无穷的远方”包蕴着两重含义:一是瑰奇绚丽的宇宙,一是无数的人们。宇宙将自己的美丽悄悄诉说给最敏锐的人,而他们选择将这份精彩传递给更多的人们。“抬头凝望星空,从此再没停下过追逐的步伐。”追星人赤诚的热爱与使命,正如他们心之所向的星河一样,永远熠熠生光。

 ▲乌兰哈达星空营地的银河 


一群追星星的人

文字 | 陈一格、张颖

刘妍慧

01

追随哈勃的足迹

1990424日凌晨三点半,刚刚竣工的北京大学五四操场,迎来了8位青年天文爱好者。他们精心架设了两台小型望远镜,将它们指向仙女座天区一个若隐若现的光斑——49日刚刚到达近日点的奥斯汀彗星(C/1989 X1),最终,怀着激动的心情宣布观测成功。

 ▲1992年,方晴老师(左四)与时任学会骨干合影 

 ▲90年代初,骨干们在五四操场准备观测 

这是北京大学青年天文学会成立前夕举办的一次观测活动。为了响应当时社会对科学普及的需求,同时也为了满足校内学生对探索天文的渴望,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的班主任方晴老师带领同学们为青年天文学会的成立做了许久的筹备工作。425日,在骨干们成功观测奥斯汀彗星的次日,同时也是哈勃望远镜升空的次日,一颗“新星”在燕园冉冉升空——北京大学青年天文学会正式成立。

 ▲青年天文学会会刊《天文探索》第一期 

 ▲1995年,天文科普周组织北大师生观赏日食 

追随哈勃的足迹,青年追星者们意气风发地踏上了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秉持“着眼普及,适当提高”的学会宗旨,在定期组织前往大庆、淮阴等地的实践及观测活动之余,学会开展了众多科普趣味活动:一年一度的天文知识竞赛让艺园小楼座无虚席;天文科普周的成功举办,又让科普热潮传遍燕园。正是指导老师与骨干们的共同努力与无私付出,让“青天会”这颗新星在燕园的天空中熠熠生光,让学会于1991年荣获学校评选的五大优秀社团第三名,观测成果屡屡登上燕新社校刊,还曾受到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1996年,青天会在三角地招新 

 ▲2002年,北大清华天文知识竞赛 

三十多年来,青年天文学会的发展既有许许多多高光时刻,也出现过低谷与危机,但传承的薪火始终未曾中断。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对天文的热爱和对天文科普事业的责任,依然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天人”赓续前进。正如青年天文学会第四任会长张华伟老师(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副系主任,曾任青年天文学会指导老师)所言,尽管这么多年来,学会的人员组成、活动形式、宣传方式等都发生着变化,但始终未变的是成员们对星空之美的追寻、对青年天文学会的感情。

02

追星路,不孤单

三十多年来的“追星”路上,学会成员的脚步遍及城镇乡野、塞北江南。石塘路的玉米地中,漫天的流星划过夜空;奔驰不息的4449次列车上,“银河铁道”与长城交相辉映;黄花城的柔波里,星影伴随春风荡漾;乌兰哈达的火山下,牛群沐浴星辰欢歌。他们曾沿着浩渺长江追随日食的脚步,深入贵州群山深处聆听FAST的宇宙弦音,曾在内蒙古草原穿过银河的拱劵,也曾在南海的涛声中看天问起航……浩瀚星空是最宏大的自然奇迹,也是成员们每一次出发时不变的信仰。

 ▲2006年,乘绿皮火车前往古北口观测 

 ▲2008年,在黄花城长城观测 

 ▲2020年,前往海南文昌目送“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 

 ▲2022年,探访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丽江天文观测站 

饮料、薯片、巧克力,闲谈、笑闹、小故事……同伴们的相互陪伴,使观星不再是一个人的旅程。日常观测时,成员们在静园草坪、未名湖石舫亦或是理科二号楼的楼顶见证牛郎织女隔着银河深情对望,哀叹自己“天津四”的命运(天津四与牛郎、织女一起形成“夏季大三角”,因而被天文爱好者戏称为“夜空中最亮的单身狗”);观测北斗七星绕着北天极旋转、猎户座大星云中恒星的新生、M31仙女座星系的壮阔。未来的岁月里,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抬头仰望星空,就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心灵连结,仿佛依旧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在一起,分享星座升起时的激动与喜悦。

 ▲2011年,一次在校内静园草坪的例行观测 

 ▲各具特色的校内例行观测活动海报 

青天会是个庞大的大家庭,据现任会长、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2级博士生杜骏豪介绍,青天会目前有近2000名会员和80余名骨干。

“我们是由来自各个院系的天文爱好者聚集而成的。不论是物理学院天文专业的‘科班出身’同学,还是来自人文、社科、医学、工学等专业的同学,都可以承担最专业、最前沿的科普工作,一起开展无线电、航空航天的技术讨论,一起探究天文领域的科学史问题,学会内还有不少留学生分享在天南海北观测天文的有趣经历。”

青天会的各类活动现场常常热闹非凡,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同学们齐聚一堂,仰望与追逐同一片星空。

 ▲2021年,参访北京古观象台 

 ▲2022年,凌晨在未名湖石舫观测水星西大距 

物理学院21级博士生赵鑫淼,虽然已经卸任会长一职,却依然积极参与每周例会,与现任骨干一同讨论学会的发展规划,只因为“想找机会和朋友们多聊聊天”。他笑着回忆自己和航天小组成员们一同观看中国神舟飞船发射直播时的场景,“大家激动地看着一支穿云箭抟扶摇直上,而后跑到未名湖畔看火箭飞过北京西南方向天空的光点。那种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事的欢乐氛围,是独自观看时永远无法感受到的。

03

追星,他们很专业

宇宙中天体浩繁,有的因过于暗淡而难于辨认,有的因实在遥远而无法目及,为了实现更有效的观测,天文爱好者们常常需要借助专业设备。得益于北京大学拉卡拉社团发展基金的支持与学会骨干们“为爱发电”,青年天文学会购入了一批性价比较高的天文观测仪器。就天文望远镜而言,学会最常使用的是12英寸牛顿式望远镜和11英寸施密特-卡塞格林式望远镜,前者适合观测星团、星云、星系等视直径大而亮度低的天体;后者适合观测木星、土星等视直径小而亮度高的天体。“一台成像锐利的望远镜,对于观测活动的成功至关重要。”介绍起学会宝藏工具箱中的丰富库存,接受采访的骨干如数家珍。

 ▲2023年秋季学期招新传单,对主力设备的介绍部分 

 ▲外出观测时骨干们在架设并调试望远镜 

 ▲外出观测时骨干向同学们讲解星座与星空神话 

除了学会观测活动所使用的设备外,学会内以交流专业技术为主的兴趣小组,还有着自己的专属设备。譬如射电小组最常用的仪器是八木天线和HackRF One软件定义无线电(SDR。同学们利用八木天线作为接收天线,使用SDR设备接收人造地球卫星等信号源的射电信号,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分析与研究,便可以破解来自深空的“秘密”。

由于每次活动需要携带的专业器材种类繁多,一旦遗漏难免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故而在设备管理上,青天会骨干孙宇辰独出心裁地开发了一整套器材管理系统。

“我们用Python编写了管理程序,再对每个设备都加以编号并贴好条码,每次外出活动器材‘出库’时,都需要扫描条码。等我们取出的设备都扫描完毕,系统会自动核查是否有其他漏带的设备并做出提醒。”

这一井然有序的管理系统,为每一次外出观测的顺利展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青天会自研器材管理系统界面 

 ▲乌兰哈达的星轨 

在专业观测之外,天文摄影也是青年天文学会所长。为了让同学们在家中也能欣赏美丽的星空,青天会依托拉卡拉社团发展基金,购置了位于我国云南和南美洲智利的两套远程天文台的观测时间,向北京大学的师生开放。借助这两套远程天文台,许多会员摆脱了场地和器材的限制,足不出户就能一窥壮丽的星系与绚烂的星云,拍摄出精美的天文照片。

 左右滑动,欣赏青天会的天文摄影 

 ▲使用远程台拍摄的NGC 7293(上帝之眼) 

 ▲使用远程台拍摄的NGC 253(银元星系) 

 ▲使用远程台拍摄的M83(南风车星系) 

04

把“星辰大海”带给更多人

不满足于仰望,更梦想着探寻。在深入探索“硬核”知识的同时,让更多人接触天文、了解天文、爱上天文,同样是青年天文学会的初心。自创立以来,青天会已探索出多种行之有效的科普方式:组织各类沙龙讲座,放映天文类纪录片,编写天文科普读物,投身科普实践……将热爱天文的种子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

 ▲2023年暑假,学会组织骨干修订了第九版《青天指南》 

 ▲青天会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 

热爱的生命力,正在于其滋生的责任感。由学会骨干自发编写、自2012年至今已经更新到第九版的天文入门读物《青天指南》,会在迎新大会上发放给每一位加入社团的新会员,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地在北大同学中普及天文基础知识”。而每逢与天文相关的热点出现,青天会骨干总能第一时间邀请到业内知名的教授学者,为同学们讲解其背后富有趣味的科学原理。在《流浪地球》引起“天文热”之际,学会便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张双南教授为大家讲解“《流浪地球》的科学与审美”;而当天文学领域的物理学家荣获诺贝尔奖,学会也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为大家揭开新发现的神秘面纱。一封封情真意切的邀请函,一场场思维碰撞的讲座沙龙,满载着他们把“星辰大海”带给更多人的热情与决心。近几年来,学会还探索线下讲座与线上直播同步开展的方式,让科普讲座走出燕园,走近更多人的身边。

 ▲青天会李子凡同学在黔南州图书馆为小朋友们做科普讲座 

 ▲青天会杜骏豪同学与平塘县民族中学天文社同学们交流 

 ▲实践团成员在贵州师范大学走访交流 

 ▲孩子们看完《青天指南》后的来信 

从“大牛”讲座的组织者,到科普分享的实践者,青天会成员始终在路上。今年暑假,青年天文学会与南京大学天文爱好者协会的成员联合赶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中国天眼”FAST的所在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地参观FAST、与当地有关部门座谈交流之余,还为当地的孩子们带去了多场别开生面的讲座。讲座以“行星组曲——星空的神话与真实”为主题,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带领孩子们认识行星,收获了孩子们的积极互动与热烈反响。他们还将自编天文入门读物《青天指南》赠与当地中学的孩子们,回北京后收到了孩子们热忱的来信。自FAST工程建设以来,黔南州州内天文研究的配套服务日渐完善,群山中的孩子也成为了“离宇宙最近的一群孩子”。在这片全国“最天文”的土地上,青天会的成员们希望可以为这群孩子埋下一颗关于宇宙与希望的种子,静待它生根发芽,“走出大山,走遍世界,走向宇宙”。

 ▲喇叭沟门的星空 

 ▲青天会简称“YAS”的光绘 

日升月转,时节更迭,燕园的夜空下,青年天文学会的故事被一代代追逐星光的旅行者赓续书写。年轻的探索者们点燃名为浪漫与美好的新星,照亮后来者的梦想之路。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和无尽的宇宙之间,他们追寻的不只是星辰,更是关于远方的诗与人的梦想。

【双子座流星雨观星指南】

观测地点:选择尽可能黑暗且视野开阔的地方,如北大静园草坪等

观测时间:12月13日和14日的晚上10点至次日凌晨5点

注意:①夜间气温可能低至-5°C,出发前别忘了做好保暖御寒措施

②观测前建议留出15分钟适应黑暗环境;观测过程中尽量不看电子产品及其他光源

更多璀璨星辰

欢迎关注青天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

图片:刘韫滕、林熠伟、陈泽晖、杨嘉昊、郭京松、杜骏豪、傅哲明、周瑞、郭瑞龙、金巍娜、余梦溪、青天会早期骨干

排版:唐儒雅

责编:郭雅颂


关注后,她考上了北大!他们呢?

   

百年峥嵘,藏在这位学者的书房里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