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晓声、冯骥才、李洱、鲁敏的书房故事丨此刻夜读

绿茶 文学报 2022-10-11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书评人:绿茶



作家、书评人绿茶的画画之旅,缘于2016年底,他的孩子小茶包三岁多时,正是爱涂涂画画的年纪。从此两人都迷上了画画。而速写也成了他的日常习惯,以此记录下生活中那些真实而美好的瞬间。


《所幸藏书房》则是他“画书房之旅”的开始。他说:“书房是有故事的地方,是每个读书人的精神角落。这些年造访了无数读书人书房,分享几则书房故事,感受这些精神角落里的思想之光和真情之谊。”


今晚夜读走进作家梁晓声、李洱、冯骥才、鲁敏的书房,“所幸还有书房,索性藏进书房。”



01




冯骥才书房


题 记


冯骥才先生可谓是“书世奇人”。他的书房有多处,我只去过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这处,这里存有他十几万种藏书,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供学生们阅读。


2019年参加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研讨会,得以见识冯先生在学院里留下的各种宝贝和大量藏书。画的这幅只是他众多书房中一个小小的角落。冯先生在《书房一世界》中说:“生活的一半是情感的,书房的一半是精神的。情感升华了也是一种精神,精神至深处又有一种情感。书房里是一个世界,一个一己的世界,又是一个放得下整个世界的世界。”


绿茶 庚子春二月廿九

 


书 语


20岁之前,我还没有真正读到一本外国文学作品。一位好友张赣生读书多、藏书多,一天他拿给我一本薄薄的外国小说,是屠格涅夫的《初恋》。这本书的译笔清新优美,插图非常好看,译者是萧珊。我那时正在初恋,因此对小说中的感情特别敏感,很受感动,也深深被这本书浓郁的文学性感染,一下子就迷上外国文学。


跟着,张赣生又借给我一本《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其中不但有《初恋》,还有《阿霞》《雅科夫·巴生科夫》等六七篇中篇小说。没想到这本书的译者是巴金和萧珊,张赣生告诉我萧珊是巴金的夫人。那时我太年轻,巴金像天边的高峰,屠格涅夫像更远的大山。就这样,大量各国名作就源源不绝地涌入了我的书斋。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事。



02



鲁敏书房


题 记


书房有不同的功能,有些私密,有些开放。鲁敏老师的这间小书房,平日里应该是会友、聊天、赏花、看风景的开放空间,她还有一间用于读书、写作的私密书房,那里有很多书,以及源源不断的故事素材和此起彼伏的创作灵感。


绿茶 庚子春三月廿七

 


书 房 四 书


《艺术哲学》

丹纳/著,傅雷/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这是20年前的一册旧书,对我走上写作之路影响颇大,故对此书一直别有感念。傅雷的译笔优美而生机勃勃,后来又出现过不同出版社的许多版本,推荐给对艺术之路犹豫不决的年轻朋友。

 

《我们的小镇》

桑顿·怀尔德/著,但汉松/译

译林出版社


特别想推荐,因为这个剧本可谓臻品,构造简洁,且极易本土化,是全世界戏剧爱好者、学生、实验剧团等“穷团”最爱重排的剧本。怀尔德凭此拿下普利策戏剧奖(他一生获得过三次普利策奖)。剧本只讲述了一件事——生活本身;包含三幕——日常生活,爱情与婚姻,死亡与永恒。多么不可能的主题啊,可是它做到了,在薄薄的180 页里。

 

《我的真文字》

徐冰/著

中信出版社


这是我最近在读的书,随手推荐。徐冰不仅谈论了他这些年文字观上的流变与创造,还说了许多生之际遇、人与艺术的背离与重逢,很有意味。

 

《魔灯》

英格玛·伯格曼/著,张红军/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读过的各类导演自传中,伯格曼这本殊为突出。伯格曼具有很强的控制感与文学感,在艺术家常见的自我中心价值观上,有他的自洽与诚恳。童年、命运的乖张,被他精心处理成伏笔与呼应。书中所涉多个人物,皆是活灵活现。推荐给影迷。



03




梁晓声书房


题 记


在这间书房,和梁晓声先生聊了两个多小时。小狗皮皮时不时会跑过来闻闻这位陌生闯入者,然后跳到梁老师腿上,安静地听我们聊天,偶尔点头表示认可。梁老师没有专门的书房,每个屋子都有书架,他喜欢随时能抽书来读的感觉。后面所画的是客厅一角。

绿茶 辛丑春二月初六



书 语


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过程,跟一切文艺都很远。当时,如果哪位同学家有收音机,我们会傻乎乎地在人家窗前或门外趴着听。所幸,那个年代还有小人书铺,看一本小人书一分或两分钱。小学期间,把周边的七八个小人书铺所有的书都看完了。这可以算是我的阅读启蒙了。


那个年代,大多数文学名著都改编成小人书了。还有电影版小人书,直接从电影上拓下来的。我记得当时看过一本《前面是急转弯》,讲的是莫斯科一个青年科学家,他是所有人眼中的科学骄子,大家都很崇拜他,以他为荣,他也是最早有了车的人,每个周末从实验室回家,和自己的爱人约会。


有一天回家的路上,下着雨,他发现地上躺着个人,显然是被车撞了。他下车看到那个人伸出带血的手向他求救时,他犹豫了。他退回车里,绕了一个弯走了。当时没有手机拍照,也没有摄像头,没有第三者在场。


这件事在他心里留下很大的不安,但是很快就过去了,生活照旧。可是调查在进行,那个人没有死,讲到有一辆车曾经停下来过,有关方面了解后找到他了。这让大家非常惊讶,这么完美的一个人,居然见死不救,人设全面崩塌。这本书对少年的我,影响特别深。


我对这种涉及伦理的故事印象特别深刻,至今都清晰记得。少年时候的阅读,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是重要的底色。对我们那代人而言,幸运的是那个年代印成小人书的书,没有不好的。因此,可以无选择地开卷有益。



04




李洱书房



题 记


这是作家李洱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办公室兼书房。写作的人书房凌乱很正常,而这位馆长大人显然更忙,办公桌上、地上、窗台上都是书,屋外走道上也是一箱一箱的书。李洱先生在小画上题字“书房从不宁静”,深表认同。每个看似“宁静”的书房,都从来不可能宁静。

绿茶 辛丑秋七月初

 


书 房 三 书


《愚公移山》


我是河南济源人,《愚公移山》的故事发生在济源,太行王屋山就在我们济源。第一次读《百年孤独》时,就觉得小说开篇所描绘的村庄、河流这些景色和我小时候生活的场景很像。我还没上学时就听家乡人讲过《愚公移山》的故事。

 

《红楼梦》


我写《应物兄》是想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红楼梦》。年轻时我看《红楼梦》,是站在宝玉一边的;长大后,尤其当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就会深刻地理解贾政。大观园是一个巨大的场域,人生中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讨论,每个人都有他的合理性。《红楼梦》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学最高峰。


《收获》

 

《收获》在作家心目中,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一种高度。我的一篇小说《导师死了》,也是在经历多番改稿后,从一万多字的短篇改成了五万多字的中篇,于1993 年在《收获》上刊发,算我的成名作了。《收获》是理直气壮让作家改稿的刊物。




内容选自

绿茶/著

中信出版集团



新媒体编辑:袁欢

配图:出版社供图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