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范雨素,谁的照妖镜?

2017-05-02 孙旭阳 卖杏花

前几天,因为范雨素事件的争论,我拉黑了一大群人,其中包括一位认识了17年的大学同学。我不愿意再继续看到他们蛮不讲理的可憎一面。

还有一位前媒体同行,我见到他欣然转发了一篇涉及我的评论,并表示他完全同意该文的看法。我跟帖提醒他,绝大部分文章将我对范雨素现象的批评,混同于我对范雨素的批评,并由此攻击我,是失真的,不公允的。

他的回复是,因为我“尖酸刻薄”,所以外界没能力区分。

我直接拉黑了他。即使外界没能力区分,您老做为一个前资深媒体人,又精通法律,也没有能力区分?

他可能没意识到,以“尖酸刻薄”或“偏激偏执”来形容与自己意见不一的人,是在以人身攻击来代替说理。但凡辩论,各人自然有文风的差异,但是否“尖酸”或“偏激”,要看论点的达成过程,而不是论点让自己不舒服,或者那文风太凌厉,就直接拒斥为异类。

在争论中指责别人“尖酸刻薄”的人,一般都很有发起辩论的热情,但基本没有维持辩论的能力。只要在争议刚起时,直斥对方“尖酸刻薄”,那么就无疑告诉对方:在我看来,你和你的观点都不值得认真对待。

这尽管很容易激怒对方,但这种辩论法本就不在于说理,那么在人格上藐视对方,肆意发泄恶意,可以很方便将辩论拖入骂街的档次——那正是思辨能力低下者最舒适的维度。

在中国式辩论中,越缺乏讨论问题的能力,就倾向于讨论提出问题的人,最好道德审判他们。

在范雨素事件中,这点最恶劣的例子,就是连清川的《攻伐范雨素,是因为你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灵魂干净的人》。从标题来看,连先生只是想告诉全中国人民,凡是说范雨素文本不好的人,非但自己灵魂肮脏,更见不得别人灵魂干净。

通观全文,连先生更像是在宣读判决书,他基本没想证明并论证什么。首先,所谓“攻伐范雨素”是他自己臆想出来的,即使最惹众怒的和菜头,在差评范雨素文本之后,并未对范雨素的人格有什么攻伐之处。他对“秃头”和“屁股”等譬喻的使用,主要在攻伐造星范雨素的传播链。

做为这个传播链上的一环,连清川们偷换和菜头们的观点,就更方便诉诸公众对范雨素的同情,来为自己造势呐喊。稻草人谬误和诉诸集体情绪,都是辩论中很常见的作弊手法。配合服用,效果更佳。

我那篇《范雨素写得很一般,只是城里人太缺农家乐》遭遇的剪裁扭曲,也大差不离。

当评价范雨素的写作水平,成为全民道德大审判的考题之后,连清川先生和李舒老师(《范雨素一红,老爷们不开心了》作者)不妨明说: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13亿中国人心中,就只能有一个范雨素。只能说范雨素写得好,不能说她写得差,说她写得好的就是好人,说她写得差的就是坏人。

他们当然不会这么说,可是他们却这么干。拿我本人来说,我是真觉得范雨素写得很一般,那么,请问连清川先生,我如何表述我的阅读体验,才能不暴露我肮脏的灵魂,又不会攻伐到范雨素干净的灵魂?

还问李舒老师,我如何做,才能既忠实地描述了我的阅读体验,又可以证明我并不是因为嫉妒范雨素走红,才说她写得一般的?

退一万步,假设我灵魂确实很肮脏,又嫉妒范雨素突然走红,那么在逻辑上,这也与我对她写作的评价并无关系。一个灵魂肮脏的人也并非每一句话都是歪理邪说,嫉妒他人有时候反而会体现为夸大的吹捧。两位老师,有何妙法为灵魂称重,再为动机去伪?

辩论与抬杠的最大区别,就是不问身份、不问动机,就事论事讲道理。一旦诉诸道德审判,抡起棍子打人,任何讨论都会沦为闹剧。

我不是没有写字的键盘,我也完全可以开一个法庭,控告连清川先生灵魂一向肮脏,看到范雨素红了,就赶紧装作铁杆粉丝蹭热点,骗粉骗稿费。至于李舒老师,其实也很嫉妒范雨素,但看网络风头不对,就假装见到范雨素很开心的样子,猛烈批评那些不开心的公知老爷们……

被这么审来判去,连清川先生和李舒老师至少不会太开心。可是,你们两位又是如何做的?

在历届政治运动中,鉴定别人灵魂,拷问别人动机的斗争话语都是标配。辩理往往不得不让位于斗人。占据权力和人数优势的一方,只要祭出道德审判的大旗,押对方辩友进被告席,就可以直接宣判,得胜还朝。那些因为持有某种观点而遭遇审判的人,则往往疲于辩诬,很少能将众人的视野聚焦于议题本身。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社会的公共话语却还停留在大字报年代。对辩论规则的无知和漠视,使得太多人昧于愚昧和恶毒而无力自省,更谈不上抽身自保。更可叹息的是,这些人在平日里也会温文尔雅,甚至学富五车。

在公共讨论中,无论从众还是惑众,都是巨大的诱惑。放弃这些诱惑,掌握逻辑思维,是走出愚昧和恶毒的前提。逻辑思维需要大量的刻苦练习,并不会因为你从事某种工作便自然获得。以我的经验,逻辑思维第一步,就是要剔除情绪和偏好对论证的扭曲,区分“让我不适的观点”、“错误的观点”以及“说这话的人有问题”。你必须承认,你也会错,你无权为道德代言,你的感觉可能没你自以为的那么靠谱。

以范雨素事件为例,有人说范雨素写得很一般,让你很不爽,你要反驳,最好的办法就是论证范雨素文本写得好,而不是反问:你是谁,你牛逼你写了啥,你是嫉妒她吧,范雨素很不容易很努力你知道吗,你什么居心,你蹭热点上瘾了吧,有种你也写一个看看……

这些规则,与范雨素写得好坏已经无关。它更关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本与我无关,更与范雨素没什么关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