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不普通的梦!”国科大学子参与抗原检测研发

爱科研的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3-05-13



者按:面对来势汹汹且不断变种的新冠病毒,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师生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向科学求索。其中,国科大2019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张泽众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微生物所”)的抗原检测研发工作。这堂从实验室走向产品的实践课,让张泽众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2022年末的北京,面临着疫情防控新形势下的“大考”。


两万条来自中科院微生物所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送抵国科大,带着温暖,带着牵挂,带着国科大师生的汗水和智慧,助力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


作为该抗原检测试剂主要研发力量的团队带头人,中科院院士、国科大存济医学院院长、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高福看重其中传递的深意:“让学校师生用上科学院自己的产品,是一堂最好的从实验室走向产品的实践课。”


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2019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张泽众,成为这堂“学”与“术”兼顾的课堂参与者、见证者、奋斗者,向时代交出科学答案和技术方案。


张泽众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


敲开生物学之门


点燃张泽众生物学兴趣的,是他的中学班主任,也是当时的生物老师。当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生物老师,努力为自己的第一批学生打开视野,从基础知识扩展到大学生物,广博有趣的生物宇宙深深吸引着张泽众。


从爱好到科研方向的探索,是一段逐渐聚焦的旅程。


国科大科教融合的特色办学模式,让对一切感到新鲜又好奇的张泽众拥有更大、更多探索的平台与机遇。他先后参与到国科大硕士生导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伍海燕课题组的讨论中;跟随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朱平学习结构生物学以及冷冻电镜技术。新冠疫情大背景下,他萌生了投身新冠病毒药物研发工作的想法……


经过前期查阅文献,做好准备后,张泽众鼓起勇气,给高福院士发出了“毛遂自荐”的邮件。



“现在回想,那时自己对于免疫学方向的了解还是‘知之甚少’,只有一腔热爱,甚至在和高老师面谈时,都没有完整阐述出自己未来具体的研究方向。尽管如此,高老师依然把我带进了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让我有机会跟随老师和师兄师姐,继续寻找‘方向’。”

高福赠予张泽众的书籍


一流的平台、完备的设施、强大的团队和热情的老师,生物学的大门向张泽众越开越大。他也丝毫不敢怠慢,跟随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技处副处长仝舟,主攻基于噬菌体展示的抗体筛选技术。


正因如此,张泽众有机会参与抗原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并负责其中的数据整理和所需样本验证工作。


跟随病毒不断“进化”


病毒在进化,课题组便同步“进化”,张泽众更是在飞速“进化”。


参与实验前,张泽众早早开始阅读操作指南,“指南对噬菌体展示的原理、应用以及规范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我以周为单位,向仝老师一对一汇报。”


紧接着,仝舟开始在流感中心实验室里手把手指导张泽众掌握抗体构建过程中的分子工艺,包括酶切位点的选择以及分子克隆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梯度设置等。


与老师讨论研究内容


2022年7月,张泽众正式加入课题组,跟随师兄学习基础的实验操作,从基础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电泳、细菌培养到连接转化、铺板筛选。


“这样一想,原来从那时起,我就打响了与疫情的战斗。”那时师兄们正忙于攻关新冠奥密克戎广谱抗体课题,一旁“打下手”的张泽众就协助做一些简单的条带克隆、重叠实验、胶回收、片段连接工作,透过基因扩增仪吞吐的数据,未来命题的密码正在孕育答案。



从书本走向实践,张泽众第一感受是“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课文熟背的“纸上得来终觉浅”、时常引用的“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时,才真正理解其中意涵,“真正动手实验时,就会发现,和每一个步骤里所需的知识储备‘浓度’相比,原来书本读来的那点‘积累’,一下子显得十分单薄。”

抗体筛选过程中的培养皿


抗体筛选工作,是一份未雨绸缪又争分夺秒的持久战。


“正如病毒会在不断突变和适应中进化一样,我们的研究也是一个同步跟进、交互完善‘进化’的过程。”张泽众说,由于噬菌体展示技术有超时空的抗体筛选特点,每当出现一种病毒新突变,实验室得以赶在疫情未暴发时提前开展检验和筛选工作,争取第一时间基于先前的成果加以改造,解决新产生的问题。因而,许多旁人听起来可能感觉“遥远”的名词,在张泽众和课题组师生的眼里都是亟待解决的“救火任务”


“时不我待”,是生物科学专业和课题组的自带氛围,也不知不觉成了张泽众的做事风格。



“和家人走路,总会被喊‘慢点’”,“实验室步速”下,张泽众成为了“走路带风”的少年。和瓶瓶罐罐的试剂耗材打交道久了,便签纸和小本就成了口袋里的“常客”,可以随时记录内容。这一习惯,也成了张泽众日常生活中保持“ready状态”的妙招。


努力做出更多成果


“选择崭新课题,不一定有结果;选择旧课题,确实会有一定的实验基础,你自己决定。”张泽众依旧清楚地记得,当初仝舟第一次和刚进组的他规划科研方向时说的话。



之后每一次工作任务的分配和调整时,课题组老师也都会这样让张泽众自行选择,他每一次总是选择那条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路。


“其实不论做什么,对我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来说,都是为国家疫情防控做出贡献,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更多更具有开创性的成果,不枉老师和师兄师姐一路以来的扶持和期待。”张泽众说。


实验室窗外的月色,是课题组师生埋首钻研时常伴左右的好伙伴。张泽众提到,“从3月起在研究所里学习的这段时间,我常常因为实验错过返回玉泉路校区的校车,也正是在这时发现,深夜才走出实验楼,是高老师、仝老师还有课题组很多师生的常态。”


张泽众的实验记录(部分)


实验台前、会议室里、讲台之上,张泽众在课题组前辈的匆忙的身影里,看到了“国家所需要的科研人员”的样子,“能有这样的榜样在身边指导,我对承载着自己热爱和追求的科研路,有了更大的底气和决心。”


志同道合的优秀同窗也是本科四年的一笔宝贵财富。那些思想碰撞,那些窝心安慰,那些耐心开导,让张泽众发现,曾经所谓“冷板凳”的科研探索旅程,也许可以并不孤单。



“求学时成绩的排名可能总有高低,但我相信,我们未来在科研上的付出和对国家的贡献,是不分先后的。”


回想最初笃定选择加入高福团队时,21岁的张泽众最核心的内心动力,是一份“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心”。


在曾经提交的入党志愿书中,他写到:当下种种课题对于飞速发展的国家是正常的,但绝对不是与我们无关,作为国科大的学生,应该将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视为己任,在能够为解决社会问题尽力的时候,不遗余力地投入进去。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国科大本科生,但我真的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我的想法付诸实现,做一次不普通的梦。




相关阅读:

高福院士谈新形势下疫情防控:清病不清毒,向科学要答案

国科大追梦少年,帅!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出品/融媒体编辑部

文字/脱畅

图片/受访者提供

美编/何邦彦

责编/徐天怿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