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7门,优秀!

点赞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3-05-13


在课程中发现多元美

在课程中发现“新大陆”

近日

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课程评选办法》

经推荐、评审、审议

决定37门本科课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年校级本科生优秀课程

快跟国晓薇一起来看!


线性代数I-B

公共必修课

授课教师:李子明(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该门课顺应现代科学中算法和计算机迅猛发展的趋势,为非数学专业本科生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 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同时,课程会上传每次大课和习题课讲义,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公布所有习题答案和考题答案,便于学生总结和提高;结合空间解析几何,尽可能多地举有几何背景的例子;强调线性映射的观点的同时,兼顾矩阵的基本技巧。



微积分I-A

公共必修课

授课教师:刘劲松(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该门课是高等学校数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微分方程、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等相关课程的基础。


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坚持纵横结合,立体综合培育科研骨干及领军人才。拉通科研与教学,以科研反哺教学,将前沿研究带入课堂;课程准备上,坚持教授和启发并举,依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地更新和调整教学技巧与方法,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远大科研志向和科研报效祖国情怀;内容设计上,紧扣国科大本科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综合比较和选取国内外优秀教材和教学内容。不为讲数学而讲授数学,适当引入数学历史,把来龙去脉讲述清楚,传递数学文化,提升学生数学兴趣。


实分析

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郝成春(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该门课系统阐述实分析中的近代抽象分析的基本思想与理论方法,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测度、可测函数的概念与基本性质;了解可测函数列的收敛性、可测函数与连续函数的关系;掌握Lebesgue积分的基本思想、基本性质、积分极限定理及其应用;理解测度和Lebesgue积分的必要性和建立步骤;掌握有界变差函数与绝对连续函数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Hilbert空间和LP空间理论,以及抽象测度理论基础等,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力学

公共必修课

授课教师:孙雅文(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副教授)


该门课重视物理体系、框架和物理图像的讲解,在每个物理概念、内容的介绍也强调其在现代物理中的地位等,让学生对现代物理有整体认识,尤其要理解力学是目前世界在我们生活尺度上普适性的物理;引领学生摆脱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学习和交流)、交流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设置研讨报告)、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能力,而不鼓励技巧性的解题方式。


另外,授课老师还撰写极具个人风格的课程讲义,发布学生做研讨报告会用到的参考书、文献和视频等,在相关知识点处引入现代物理科普介绍,如在第四章介绍了对称性在现代物理中的应用和宇宙学的基本知识。


电磁学

公共必修课

授课教师:黄飞(国科大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该门课采用研讨式教学,引导学生应用电磁学理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电磁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开放研讨课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教材上没有的、文献中也尚未有人涉猎过的电磁学方面的课题,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研究思维和精神;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讲述安培、法拉第、麦克斯韦、奥斯特等科学家的生平和他们在电磁领域的重要贡献,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怀,培养实事求是的品质和科学精神。


原子物理学

公共必修课

授课教师:钱文斌(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长聘副教授)


该门课以建立物理图像及理解现代物理的哲学思想为主,以阐述原子结构为核心,让学生了解在原子研究领域中经典物理遇到的主要困难;引入全新分析方法和推理思路,让学生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能级、光谱和核反应的基本规律;结合前沿,了解领域最新进展。比如讲朗德因子时,结合最新的缪子反常磁矩的最前沿进展,让学生了解基础概念在前沿的应用;融合思政元素,如讲原子核物理、康普顿散射等时,结合老一辈科学家的贡献,让同学们感悟科学家精神。


电动力学

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王建雄(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该门课注重培养学生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科学常识、基础理论、逻辑分析出发,判断理论结果的正确与否,如结合“在介质中的电动力学对于麦克斯韦方程拓展”讨论进行评述,又如结合能流密度矢量的全部分量相关分析,引导学生寻找答案。


课程内容不反复讲解练习,培养学生掌握物理思想和实验定律后,做必要的物理推导,解决问题;注重理论实验结合、将前沿科学问题的介绍融入本科课程教学当中。如结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2个能量超过1拍电子伏特(PeV,1000 万亿电子伏特)的光子的实例,启发学生对实验及其理论的关注。


粒子探测技术

专业选修课

授课教师:刘倩(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副教授)


该门课针对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的学科特点,设计课程教学群,打通相关课程壁垒,在《粒子探测技术》课程设计上,结合《原子物理学》《近代物理实验》相关内容,将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之间贯穿,帮助学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深入理解知识点;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我国原子弹工程中的老一辈核物理学家的先进事迹等,融入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搞好原子弹”,提高学生的道路自信。


课程推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授课方式,介绍实验现象及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学会科学思辨,如在《粒子探测技术》课上可通过给出“如果我是某某实验发言人”“我是该实验的发言人”等主题,引导学生对世界上大型实验开展调研,从研究物理的动机、设计大型实验的思路、数据结果的特征量、预期的信号灵敏度或测量结果等方面进行介绍等;开展文献阅读和调研,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鼓励学生对经典文献、相关专题等开展调研,并对所理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锻炼学生学术英文阅读理解、思想表达、归纳提炼等能力;搭建Geant4蒙特卡洛模拟服务器,并利用COMSOL模拟,开展课程内容可视化演示;开展宇宙线兴趣小组、单光子探测等第二课堂的科创活动,将课堂内容延伸到科研实践中。


同时,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和导师开展合作研究,让本科生体验创新乐趣和科学魅力,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兴趣,进而转变为自主设计实验的动力。


光学 (H)

公共必修课

授课教师:高琛(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教授)


该门课是物理学体系中最具特色的课程之一:既承担了从经典物理向近代物理的思维转折,又是多学科交叉的会聚点。另一方面,具有2000多年历史(从墨经算起)的古老光学学科又在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如近年来的诸多诺奖)。


课程选用老一辈著名物理学家赵凯华先生编写的《光学》上下册为教材,强调物理基础、基本概念的形成。整个授课过程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前后呼应、融汇贯通,并和前沿研究(包括授课人的科研项目等)紧密结合,如在授课内容中补充眼睛的构造、显示和立体显示、激光复印机/打印机的工作原理、波动光学对透镜聚焦的再认识、超分辨显微、同步辐射等。


本课程积极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在每年的教学中都会对教学内容、教案进行补充、修订,发掘新的思政内容、将最新的光学前沿科技深入浅出地增加到相关章节,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光学的最新进展;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设计了光学课堂实践项目,鼓励学生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取得较好效果。


有机化学实验

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杨镜奎(国科大化学科学学院教授)、李保林(国科大化学科学学院副教授)、徐庆岭(国科大化学科学学院副教授)、李意羡(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孟玮(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冯宇(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该门课在减少微量化学污染的前提下,提高教学实验安全性,注重安全防范及动手能力培养;注重耐力与细致操作(6-8小时持续实验)的结合、小班制及独立操作及团队合作,启发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并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现象及分析其原因,或主动改变控制因素,培养仔细阅读或思考后简洁描述要点习惯,使一次实验得到多种收获。




高分子溶液

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江剑(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该门课是为国科大化学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相辅相成,对加深学对高分子溶液体系的理论理解有重要意义。


为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堂知识,授课老师不断通过学生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经过3年的打磨,该课程有了自己的特色和创新点:“黑板”板书授课,课堂氛围很好,互动较多;通过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小常识解释课堂内容,做到“实际联系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课后开放式小作业、期末开放式大作业的考核方式。


物理化学I

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边文生(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该门课通过提问启发思考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讲课力求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突出重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思想方面,强调对理论的深入理解、数理逻辑推导的训练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ppt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活和应用实例来阐述理论概念,并多采用提问互动方式教学,使学生能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中理解艰深的理论知识。此外,还穿插介绍相关的前沿、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助力学以致用,并使学生能更好领会物理化学中分析问题的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对微观和宏观体系的差别与联系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系统的变化规律。针对重点和难点知识,开展相关学习讨论,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对相关内容加深理解。同时,将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以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例如,通过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对著名科学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介绍,激励青年学生勇攀科技高峰、树立科技报国的决心。


神经生物学(H)

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赫荣乔(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该门课注重让学生掌握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在神经信息加工、重大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中,神经细胞相关功能和分子的变化;了解各种特化神经细胞的特征功能的发育基础和最新研究热点;了解推动神经生物学发展的主流思想与技术方法,为学生进一步探究脑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网络、神经病理机制、新的治疗方案奠定扎实的基础。


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互动,并就关键科学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以加深理解;把学生请上讲台,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合作与分工的能力。合理安排“小组答辩”,让选课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项神经科学中的关键技术,合作阐述其原理、优势、应用范围等,并设计合理的技术路线以运用所选方法来解决一个神经生物学中的科学问题,在课堂上答辩老师和同学的共同提问。


生物化学

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王艳丽(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平生(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该门课以经典的生物化学内容为基石,同时在每个知识点的讲解上,与最新、最前沿的内容相结合。本课程授课老师们结合自身扎实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结合生物化学各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在教学内容上涵盖了知识本身,同时串联了学科知识的发现历史,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的灵活应用,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指出该领域存在的机遇和挑战。这些特色突出了课程的系统性、前沿性。


课程十分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授课老师根据自身的学习经历,吸收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研讨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应用讨论课的形式让学生在选定特定的问题,分组后了解问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全面阐述问题所涉及技术方法,提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于未来的展望,从而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力学

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赵亚溥(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该门课是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二年级的第一门专业课,赵亚溥作为主讲教师,充分关注并参与到材料力学学科的“范式转移”中,从原来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被动校核,逐步发展到“力学—结构—性能”一体化的主动设计。


在打牢学生材料力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赵亚溥等引入被国际工程界认可的相关前沿内容;结合丰富的材料力学研究案例;指导学生剖析最新工程项目和顶刊论文,鼓励学生站上讲台推导、校核材料力学内容,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精神;发挥国科大“科教融合”的特色,连接中科院力学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开展课程实验,拉近课程与学科前沿的距离。


计算材料学

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闫清波(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教授)


该门课涉及到物理、化学、材料、计算机等多个学科交叉,对学生背景知识要求广泛,理论基础和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能有效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介绍相关领域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科研进展,特别讲述我国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在材料领域辛勤耕耘的经历,以及在相关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培养学生爱国奉献的情怀;引入目前材料领域常用的计算软件,并从最新的材料领域研究进展中提取出适合本科生的小课题,指导学生将理论方法和技能应用到前沿的研究当中,体验学以致用和从基础到前沿的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基础知识融入到计算材料学课件,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不断温习学过的知识,并建立不同科目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公共必修课

授课教师:武成岗(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该门课有3个目标:使零基础的同学能够建立起计算机的思维;训练学生独立设计和编写数千行规模程序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课程间知识的关联。


为此,课程开展形象化教学,将计算机的抽象概念图形化,将程序的执行过程动画化,共计制作了2000余页/70余万字的PPT课件,600余页/34万字的文字讲稿,使学生能够看到计算机系统的逻辑架构和程序的执行过程,进而形成直观理解;开展竞技化教学,通过编程竞技来激发兴趣。每次实验课3个课时,放出4—5道编程题,依据程序质量和验收的先后顺序进行阶梯性计分。学生在实验课上精力高度集中,效率极高,编程能力提升快。课程设计是编写五子棋游戏,学生需设计和实现智能博弈算法,并进行对抗性比赛,以获胜名次进行计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尝试高效算法,这个过程下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又有了质的提升;开展关联化教学,与数据结构、算法、编译、操作系统、体系结构等相互关联。



数据库系统

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陈世敏(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该门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三次实验,锻炼动手编程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数据库系统的使用、应用设计和一定的内部开发能力。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把经典理论与前沿热点趋势相结合,着重讲解实践中广泛应用的知识,对于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知识点分配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讲解。并且,从上层应用和下层硬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讲述数据库设计思想的合理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本课程不仅介绍数据库前端的编程和使用,而且讲解数据库内核的工作原理,包括主要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课程前后内容呼应,可以在学习中对数据库系统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王瑞平(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该门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基础知识点讲授过程中,适当延伸讲解其实际应用场景;积极探索科教融合:鼓励学生参加课题组的科研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化对概率统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锻炼学生对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前沿领域的科研兴趣;课堂讲授与习题课协同:在常规的教材作业题之外,根据各章主题精心设计附加编程实践题,鼓励学生们学以致用。


面向专业高阶课程的知识储备需求,着重解决课程理论知识点与专业实践类方法之间的映射问题,比如,将抽样分布中的“总体/样本/方差/参数估计”等知识点,分别对应于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学科中的“类别/训练数据集/类内散度/判别学习”等学术术语,使学生加深对基础概念的掌握。


面向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训练需求,着重解决数学基础计算证明类习题与计算机程序实践类拓展的衔接问题,比如,针对“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一章,为学生延伸讲解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的MATLAB程序实现,通过实际人脸图像数据的处理可视化,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兴趣,辅助培养其编程实践能力。


此外,课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加强课堂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探索未知、勤于实践的理念,激发学生建立系统辩证思维。


电子系统设计

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贾颖新(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


该门课区别于专业基础实验课,力求为学生构建更加立体化的专业能力体系,通过完整的电子系统设计开发,学生可以获得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技能,从而培养电子信息工程应用、设计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也是对电路、通信、信号、图像、光电、网络等系列课程的融会贯通、综合应用,是衔接原理性知识与工程设计之间的桥梁。


本课程立足工程实际的前沿发展,剖析系统设计的思维方法,分解系统集成的基本流程,学习工程系统的开发模式,探索工程思维的主要规律,引导创新创业的有效实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孙应飞(国科大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


该门课在讲解纯数学公式推导的同时,结合实际的通信电子系统中出现的概率统计问题,熟练采用PPT及演示视频等手段,讲清楚数学公式中的特定物理意义。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进一步完善,并将教学内容通过数字讲义、数字习题、多媒体教学等形式数字化。


课程网站提供了教学参考资料、课外阅读材料(特别是一些涉及概率统计学科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在随机现象及相关领域从事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目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材很多,各种教材侧重点各有区别,在教学实践中,针对电子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采取了适当的取舍,突出电子信息类的特点。


条件概率和条件数学期望是将来学习研究生《随机过程》课程的基础,是概率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突出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中所蕴涵的基本思想与技巧,把它作为贯穿本课程的主导线索之一,并加以阐明和应用。


城市地理学

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方创琳(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该门课以“您心目中的未来城市愿景”为题连续多年开展课堂实践报告,让学生交流、互动、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预见性,增强学生热爱城市、建设城市、保护城市的责任感;积极吸纳学生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重大城市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中去,体会到“规划编好了就是最大的财富,规划编不好就是最大的浪费”;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观城市展览馆和城市发展实践基地,激发学生对城市地理的学科兴趣。



自然地理学

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吕昌河(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戴君虎(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该门课非常注重野外实践机会,细致安排实践内容、路线和观察点,实地讲解地理要素特征、相互作用和形成过程,如安排了北京-宣化-张家口-崇礼-太仆寺-张北-察哈尔-大同-涞源-十渡的野外实践路线,指导学生识别岩性、地貌、土壤、河流、湖泊、植被等地理要素特征,讨论讲解水量平衡、土地利用、过渡带、地带性差异等,将课本知识与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密切联系,融会贯通。


教学中,注重挖掘自然景观的观赏和利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保护意识;结合国家实施的生态保护战略,讲解背后的自然地理基础;结合常见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进行互动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联系自然地理研究的前沿问题,启发和激励学生的科研热情。鼓励学生就某个特定问题,走上讲台,进行报告、讨论,效果良好。


资源环境基础

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封志明(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雷梅(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该门课通过融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模型、结合最新科研项目案例,加强学生进行科研思维的培养;既培养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资源与环境学具体问题的理论方法,更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动笔能力,加强高质量学生作业、实习报告、参赛作品等成果产出,为毕业论文和各类创新成果打好坚实基础;突破“守旧”意识,开创利用决策树、思维导图、设计思维等双创引导学生思考和以赛促教,实践调研和创新成果的发表,实现“论文写在大地上”创新创业基本素质。


世界历史(上)

公共选修课

授课教师:袁江洋(国科大人文学院教授)


该门课从长时段人类思想史视角入手审视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以人类思想的成长和演进为主线呈现世界历史,并以此揭示,人类思想的进步取决于不同文明物质和思想成就的汇聚、整合与在此基础上的创新。


《世界历史(上)》从价值论、思维模式以及知识论三个层面描述各种古代文明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路径,解析农耕文明、游牧文化与海洋文明,重点探讨大尺度文明的形成及由此而引发的人类思想汇聚与整合进程,揭示希腊文明吸收古巴比伦、古埃及、古波斯、古印度文明思想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思想整合与文化创新的进程,揭示希腊理性思想在罗马文明、伊斯兰文明以及基督教西方文明中的旅程。


海陆丝路与中外科学文化交流史

公共选修课

授课教师:汪前进(国科大人文学院教授)


该门课从历史的角度,系统、详细地描述海陆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丝路兴衰的主导因素、丝路对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中国所起的主导作用以及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对青年学子准确、生动、客观、深刻理解与未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具有较大的帮助。


课程将“一带一路”的历史与中外科技交流史相结合;将文献证据与考古和文物证据相结合;将中国的研究成果与外国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将科技原创史与科技传播史相结合;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将长时段描述与短时段具体事件(故事)相结合;将表面的现象叙述与深层次原因分析相结合;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与现实的启示阐发相结合,对于海陆丝路形成、发展、变迁和丝路上的中外科学文化交流历程的了解、探究与审视,对于理解人类文明进程、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中国古代科学的外来元素和嬗变及其在世界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具有启迪意义。


星系宇宙学导论

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陈学雷(国科大专任教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郭琦(国科大专任教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该门课作为现代天文学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极为活跃的研究方向,对于天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物理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具有开拓眼界的重要价值。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星系宇宙学内容,涵盖了理论基础和最新观测,一方面讲述了学科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也引入了许多最新的研究进展。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课程,可对现代星系宇宙学理论和研究现状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了解其基本概念,并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工具。


工程科学概论

专业基础课

授课教师:李家春(中科院院士、国科大工程科学学院院长)、姚朝晖(国科大工程科学学院教授)


该门课面向培养工程科学家和尖端技术人才的需求,贯彻通识教育思想,与传统分科课程不同,建立新颖的工程科学学科体系教学,系统讲授工程科学的历史、内涵和概念,工程问题的数学物理建模及分析方法,关键工程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


李家春院士与姚朝晖教授编写了25万字的课程讲义、配套的PPT课件,内容包括绪论、研究方法以及五大代表性工程科学问题,重点突出了工程科学的内涵和概念,主要的数理建模方法,现代分析、模拟方法发展,以及典型工程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及解决方案,经过数年教学实践,已形成具有特色的工程科学概论讲义和课件教学资源。


授课团队设计了有针对性地课堂教学方案,既保证绝大部分学生有效掌握基础内容,又启发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首先,授课突出对于工程科学知识体系的系统认知,例如在研究方法中系统介绍线性与非线性问题求解、连续与非连续介质模型等,在量纲分析方法讲授中,不仅有常见的量纲齐次定理、Pi定理等,还包括敏感性分析、标度律、李群等扩展内容,使得学生理解科学思想具有一定深度;其次,强调工程科学特点,紧密联系学科前沿和重大应用,例如在环境工程中引入气候变化内容,分析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介绍2021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贡献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在每一章都精心设计了一定数量的习题,覆盖核心知识点,有常规习题,也有开放性的思考题,通过习题课辅助,使得学生掌握知识点及实践应用。另一个重点是在课程末期要求学生完成课程大作业,内容是一个完整的微论文研究。学生需要阅读参考文献,选择合理的求解方案,利用计算机开展分析或模拟,完成规范的科研小论文,除此之外,还需要用PPT完成答辩环节。这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五年来,学生均自主选择了科研问题,完成了大作业训练,部分选题如“胸主动脉瘤的对主动脉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动脉中脉搏波传播影响因素的分析”等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网络空间安全导论

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邹维(国科大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该门课突出具有学科特色的思维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原理、案例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模式,包括博弈对抗、人-机-物联动、攻击非对称性、安全风险控制等。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锻炼学生运用特色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融入网安思政元素,讲解国家网络安全观,帮助学生理解“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内涵,树立网络强国信念;结合西方势力企图通过网络在香港搞“颜色革命”,危害社会安定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舆情监控在社会安全中的作用,做一名遵纪守法的网民;强调网络攻防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宣讲《网络安全法》中关于网络攻击行为有关条款,帮助学生建立“红线”意识。



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避免死记硬背,课程引入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ness)教学方法,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每个知识版块开头引入开放性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听讲,课后以个人或小组方式开展分析调研,探索问题背后的科学原理及解决办法,撰写报告,在课堂上分享。大作业报告质量普遍较高,部分报告远高于预期。


中国文化与心理健康要素

公共选修课

授课教师:罗非(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该门课程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容为核心,从中国文化的传承源流、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神、孔子的教学方法、中国道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医学的传承与心理学技术、中国佛家思想与实践、中国禅文化与中国的繁荣、易经的定量科学等多个不同方向,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知识与心理健康促进技术。该课程为国科大本科生了解中国文化,并产生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和心理学知识的兴趣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大学英语III

公共必修课

授课教师:杜朋(国科大外语系讲师)


该门课为学术英语读写课,结合教材章节涉及的如法律、人口、环保等社会话题,辅以教师提供的补充阅读和视频资源,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阅读能力。


该门课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如下定义、写概要、描述表格数据、写调查报告及议论文写作等。同时,通过课程辩论、文本分析等,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大学英语IV

公共必修课

授课教师:王月旻(国科大外语系讲师)


该门课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解决实际的学术问题开展具有一定时间长度的调查或实验研究,达到语言能力、内容知识、研究能力培养的统一,促使学生顺利阅读英语文献资料、撰写符合规范的研究论文,且能在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


另外,该门课通过大量的多学科的阅读材料,凸显学术趣味性和人文情怀,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小组合作,根据兴趣或热点自选研究课题,共享资料、知识和观点,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并制作PPT演示课件进行陈述汇报,形成过程与结果的双导向,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和挑战性;通过系统训练,学生的课程论文在“大学生国际研讨会”“中国大学生五分钟科研英语演讲比赛”等重要赛事中荣获含特等奖的众多奖项,多名任课教师在“全国高校学术英语公开课”“微课大赛”中获一、二等奖。


大学英语IV

公共必修课

授课教师:陈莫(国科大外语系讲师)


该门课结合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使之有效地融入本科读写课程的教学中。在讲解论文连贯度时,教师将相关论文中的重要概念引入教学中,通过课堂讲解以及同伴互评等各种活动,让学生认知文章中的逻辑缺陷及连接词的过渡使用。


另外,该门课以相关项目型语言学习测评框架为基础,进行进一步测评探索。除了对语言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估,教师还定量、定性地分析学生在文章中批判思维能力和与之对应的语言能力,对学术素养培养以及评估进行了探索。


同时,该门课结合课文,给与学生补充阅读材料,通过举例子的方式介绍不同领域的中国科学家,鼓励不断探索,为社会做积极贡献。


大学英语I

公共基础课

授课教师:李富强(国科大外语系讲师)


该门课以学术英语为基调,旨在培养学生后期学术访谈、学术讲座以及学术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好地满足国科大学生的后期学术英语能力要求。


英语教学兼顾学生的语音训练,系统地为学生讲解英语的发音规则,帮助学生避免哑巴英语的情况,提高语言自信心;视听说课程并没有忽视读写,本课程要求学生阅读牛津英语系列读本,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同时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志,应用新的单词。


作为新入大学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在经历变化,通过讲解不同单元主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学习英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学到的记笔记、作总结、改写句子的学习技能应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结合不同专业特色展示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文化、语言自信。


大学英语I

公共基础课

授课教师:向俊(国科大外语系副教授)


该门课以学生学术需求为旨归,结合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和难点,以学术英语听说为主体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两个板块为语音训练和学术讲座听记训练,从音、词、句、篇各个层面促进学生学术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在教材基础上,根据学生听力水平,分等级补充听力素材、设计听力练习,在集体教学的同时兼顾因材施教,并精心设计多种口语活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同时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育Ⅰ-(篮球)

公共必修课

授课教师:唐晓义(国科大体育部副教授)


该门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篮球基本技术与战术,能够将所学技、战术运用于教学比赛之中;通过教学比赛促进学生意志品质,提高身体素质。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应掌握从事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包括基本步伐、运球、传接球、投篮等;了解篮球3V3与5V5的比赛规则;重视个体差异,强调对学情的把握,根据选课学生原有篮球技术水平将其分为基础组与提高组进行教学。强调教学中师生及时沟通,对学生在学习与练习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解答。


 体育Ⅱ-(篮球)

公共必修课

授课教师:刘立勇(国科大体育部讲师)


该门课为本科生必修课程,授课对象为国科大本科一、二年级学生。教学内容包括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战术以及篮球比赛的规则等。其中,前者包括基本步伐、运球、传接球、投篮、相互配合等。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为技评,考核学生的篮球专项技术;进行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原有的技术水平将其分为基础组与提高组。教学中利用比赛和小游戏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对练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解答。


国科大课程独具特色且精彩纷呈圆梦30天,我们在国科大等你期待在金秋时节与你在国科大的课堂上相遇!


时入立夏,共赴美好国科大!

《上场》央视!国科大青年,赞!

我们的青春,在青藏高原之巅!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出品/融媒体编辑部

素材/国科大本科部提供

制图/纪灿雄

封面/曹倍源

美编/何邦彦 陆紫琪

责编/叶梓萌

分享+1

点赞+1

在看+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