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国科大学生到国科大老师

点赞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04-30

编者按


从学生走向老师,从台下走到台上。改变的是对待问题的侧重点,不变的是对国家的赤子之心和对国科大的归属感。“换种身份,继续陪伴”,本期让我们走近国科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孙茜,一起听听她的故事。


收到入职信息时,孙茜正埋头在电脑的文献库里,着急准备着马上要开始的数字医疗学术研讨会,一时间没回过神来。她“只来得及开心了一小下”,便又一头扎进工作里。

 

2022年3月底,孙茜正式入职国科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作为毕业生的她,解锁了“老师”这重身份,负责《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这门一级学科核心课的讲授,毕业后的崭新科研赛道也同步启动。


一时间,科研与教学并驾齐驱,忙上加忙。

 

逢年过节,家人总是唠叨她放假也不休息,这时候孙茜总是开玩笑地说是受到了他们勤劳务实品质的影响,“这叫青出于蓝”,然后再聊聊研究,比如医疗政策研究对推动整个社会福祉和居民健康的重要性。


经历过疫情,家人对孙茜的科研课题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现在不用我给他们‘讲课’了,有了切身的经历,例如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和‘麻烦’,大家更加支持我的研究了。”孙茜笑着说。


孙茜


1

从台下走到台上


和长长清单拖尾的“科研成绩”一栏相比,简历里“教育和工作经历”一栏,显得有些“单调”,进阶的每一步“舞台”,几乎都与国科大紧密关联。


“不确定要不要读博,更不确定要不要‘挑战’中丹学院的双博士项目。”回想硕转博节点上的2015年夏天,孙茜作为中丹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正在丹麦奥尔堡大学进行交流学习,她在校园踱步中陷入沉思:当时学院双博士项目还没有先例,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己需要趟开一条联络中丹学院双方导师的路,“挑战性真的不小”


迟迟没有下定决心时,导师穆荣平教授的一个“及时雨”电话从国内打了过来。


从当年选择读博的考虑和收获,聊到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时光,又聊起自己去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做博士尤其博士论文的经历……孙茜听着穆荣平从遥远祖国传来的声音,温暖又备受鼓舞。


孙茜和穆荣平

“我决心回去试试。”这一试就是与国科大继续相伴相行的六个冬夏。


走过双博士和博士后阶段,坐上久违的校车大巴,孙茜再次回到读研时长城脚下的校园,看到熟悉的中丹大楼,除了校园里阳光明媚的新面孔,和自己已然不同的心境,一切似乎都没有变。


从学生到老师,从台下到台上,在这座熟悉的校园,孙茜完成了一场角色转变之旅。


2

把科研新征程写进答辩书


“之前做学生的时候答辩可能会注重于成绩的展示,第一次工作后申请科研项目,我好好地反思了一下,觉得要把我最有特点的工作展示出来,例如聚焦问题的痛点,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其实发现真问题本身就是做研究的过程。”


2022年7月,孙茜入职后主动申报了“自主部署一般项目”,希望改变“策略”。


学生时期,孙茜提交的材料偏重于介绍自己发表了哪些文章、取得了哪些成果、获得了哪些奖项;而这一次,她决定好好讲述自己的成果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同行没能解决的问题。


读博以来,孙茜的科研目光主要聚焦“数字医疗、数字养老、创新发展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希望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我国医疗治理效率和质量,积极倡导健康老龄化,探究面向经济、社会、环境、科技共同发展的中国式创新政策的内涵、实现路径和经验


孙茜和丹方导师在交流

数字中国背景下医疗服务创新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突破?国际国内有哪些经典的实践案例可供借鉴?老龄社会治理的技术路径又有哪些?


未来,孙茜希望,这些相关政策研究和思考可以“飞”到国家发展各个部门的案头,不断回应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人民至上”“健康中国”等等理念与担当,“我越来越坚定,目前关注的课题,是我想要一直做下去的工作。我将自己未来1年,5年,甚至10年的科研发力点,都写进了这次答辩书。”


3

传承“双份”收获


孙茜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在雁栖湖校区教学楼开讲。


“课程内容对于科研和论文撰写十分关键,方法又多,几乎每个下午都要讲一个新的方法,对我是一场新的挑战。”一学期的时间里,她需要带领同学们认识、梳理和掌握多个研究方法。


“课前,孙老师会介绍我们阅读一些相关前沿论文,课上,除了系统讲授研究方法的内容和发展、使用条件、适用条件,特别会有一个6人一组的研讨时间,鼓励我们用批判的视角,讨论论文中用到的方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贾颖颖对课程中保留“自主性”的特点印象深刻。


“还记得当年,我们来自不同国家背景的学生聚在同一堂课上讨论,碰撞出许多思维火花,我的课堂也希望有这样的效果。如今课堂上,我也不会给出对错的判断,希望讨论的过程成为同学们知识和理解体系的构建过程。”有意无意间,孙茜努力将两种授课模式结合到教学实践中。


第一届中丹学院毕业典礼

如何成为一名好导师,孙茜在两位导师身上不断找到答案。


因循着导师穆荣平带自己实地调研和国际会议的经历,孙茜深知开阔眼界的重要性。自从开始带研究生,她会第一时间在群里分享国内外领域内相关会议和重要期刊动向。


而对成为一名“独立研究者”的最初感受,来自于丹方导师的第一封回信。信中,Rony Medaglia对还没有正式读博的孙茜便提出了提交proposal(研究计划)的要求。


迷茫之余,她第一次体会到,“自主”和“独立”在博士的定位和期许里是一件多么重要的素质。“如今我带研究生,也会像我的丹方导师那样,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研究提早进行清晰规划。”


孙茜(左二)和师妹们


4

做顶天立地的研究


研究要顶天立地,这是孙茜对自己研究的定位。


循着博士论文和博士后项目的脚步,基于对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相关研究,她想继续探究,如何能更好的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我国医疗和养老服务创新。


“盲盒”是孙茜最开始对数字医疗和数字养老这些领域的印象。孙茜知道,他们不仅得把这个“盲盒”撬开,还得从更高的地方“俯瞰”,才能把复杂状况尽收眼底——我国医疗服务领域的发展存在着诸多矛盾问题,一方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医疗资源供给与需求矛盾激烈;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体系不健全……  


而近年来异军突起的AI,正在为这一社会突出矛盾开出“新处方”。


孙茜和课题组成员明白,加强AI医疗行业的应用,实现医疗服务创新,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面临的急迫问题。


基于数字中国战略下医疗服务创新发展的布局,孙茜的科研规划中,铆足力量探讨数字中国战略下医疗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开展医疗服务创新的内涵、特征和需求的分析


如果说曾经人们看国内医疗服务领域如同盲人摸象,那么,如今学术界就是正在逐步开启“上帝视角”。孙茜希望,研究能在理论上丰富同构差异理论视角和制度理论,实践上助力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


混沌正逐渐变得清晰,清晰到可以凝练到进一步聚焦的科研计划和实地调研中。


茜(二排左一)和领域学者

在田野调研中,孙茜和课题组跑了很多地方,医院、科室、企业、政府相关部门、老年人社区等……“研究医疗领域有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数据的获取和专业门槛的挑战。很多时候要在他们繁忙日常工作中先观察、记录,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找到合适的时机,再做深度的半结构访谈。”


但孙茜乐在其中,“这份研究我会觉得它‘顶天立地’,因为它关系大到整个国家,小到关乎每个小家的健康幸福。”


5

走过迥异风景,笃定回归之路


国外深造和科研中,一阵又一阵“留在海外”的风潮来袭,她不是没有被“风”眷顾过,但始终笃定回归之路。


2013年保研面试时考官的提问和氛围,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孙茜对国科大的初印象,也是奠定这条回归之路的底色。“和其他学校的提问完全不同,老师会明显更多关注递交材料的细节,也更聚焦研究课题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与价值。传递给我的信息是,针对每位考生的提问是独一无二且珍贵的。”


2020年初,当时身在丹麦的孙茜,目睹了丹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在第一时间组织华人华侨和企业为武汉募捐医疗物资。作为一名国际双学位联合培养的学子,孙茜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家与国”“当下与未来”“初心与时代”“责任与担当”这些语汇的深刻意涵。


这份赤子之心,在危机袭来时,拉紧了更多牵绊。孙茜相信,中国团队之所以能攻坚出一些国际领先成果,“除了先进的技术和研究方法,还要依托于真挚的价值认同,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一些国外好友有时会关心一下她回国发展的现状,每每这时,她都很兴奋地介绍这个“距离科学最近的地方”以及国内科研环境的不断升级。


孙茜在巴黎OECD总部


怎么形容这场回归之旅呢?


孙茜想了想,然后用一贯轻快的语调说道:“换种身份,继续陪伴。”



粉了!国科大的四月天

典赞·2023科普中国,国科大入选!

@全体国科大人,一起学习!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出品/国科大融媒体编辑部

文字/脱畅

图片/受访者提供

美编/李欣雨 何邦彦 陆紫琪

责编/许天雄

点击关注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