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展模式“纠偏”!不靠地产也能刺激经济了?!

时晨晨 财经时差 2023-03-04

5月11日,A股冲高回落。


核心原因还是,市场对未来经济增长信心不足,有疫情影响因素,也有生产率下滑的因素。


若不想回到靠房地产刺激经济的老路上,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农村。


释放农村活力,释放制度红利,这是为数不多的解决办法之一。


(这个问题没法深入探讨,因为立场大于一切)


01

重提县域经济 城镇化开始“纠偏” 


最近,关于农村和农民的新闻也比较多,一个是大力发展县城经济,一个是禁止毁麦当青储。


先看第一个。


2022年5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这是近些年首个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高规格文件,也是我国城镇化的一次“纠偏”。


(注意,纠偏的意思不是不要大国大城了,而是未来会在县域经济注入更多资源和政策)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就出现过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该通过发展大城市来推动城市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通过发展小城镇来推动城市化。


很早之前,政策用语对社会发展用词就是,“城镇化”。当时的主流观点,县域是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阵地。


所以,我们的不少政策和意见都是,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问题是,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率都很低,基础设施落后,通过按照发展小城镇来推动城市化的思路,会面临基础设施投资大和社会服务成本高、效率低的困境。


所以,在市场经济下,效率占据绝对上风,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并初步形成了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相反,越来越多的县城开始没落。


坦白说,我国之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就跟发达国家一样,走了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


正因为这个原因,大家都把发达国家发展历程,当作“铁律”,属于毋庸置疑的“科学”。


于是,“大国大城”的理念开始占上风。


1、“大国大城”第一波高潮是,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2、“大国大城”第二波高潮是,大上海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横空出世。


2017年,被誉为“大上海都市圈”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获国务院批准。


这份规划,不仅规划了上海的发展战略,还规划了南通、常州、杭州、宁波的发展战略,以及更远一点的南京、合肥、金华等等。

2018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注意一下,大上海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是批准和印发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机构,这个规格最高。


3、“大国大城”第三波高潮是,五大都市圈和19个城市群获批。


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是我国第一份以“都市圈”为主题的中央文件。


都市圈的特色,不同于常规城市行政规划,而是打破了之前的历史沿革和行政壁垒。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了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和西安,这5大都市圈的建设。


注意一下,这五大都市圈谁批准的?国家发改委。


另外,十四五规划里,一共画了19个圈,每个圈就是一个城市群。


第一档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5个城市群;

第二档包括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5个城市群;

第三档包括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9个城市群。总结一下,过去几年,我们单单在国家层面,出台了“大上海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五大都市圈”、“19个城市群”等政策。

可以查看过去几年的政策文件,关乎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文件,都是“大国大城”的方向。


也许是疫情,让领导更加清晰得看到了大城市的弊端,一个城市封锁,全国产业链都有断裂风险;一个城市封锁,全国经济冷三分。


其他的,比如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物价过高等等,让人们都不生孩子了。


于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文件出台了!


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肯定会跟上,这在短期内会给经济带来支撑。


需要注意一个现象是,前些年开发商为了在县城卖房,已经将优质教学资源集中到了县城,乡下基本上没有学校了。


而且,不少县城都规定,不买房就不能在县城上学;不少地区的习俗就是,不在县城买房不结婚等等。


现在,很多农民都已经在县城买房了,不买房的人属于少数人群。


也就是说,未来发展县域经济,还想走卖地盖房的套路,恐怕有点行不通了,因为大家已经买房了,剩下没买房的,确实是没钱买。


但是,毫无疑问,县域经济的发展,肯定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乡村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二元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一句话,县域经济的发展,利好农民。


02

毁青麦卖青储 威胁粮食安全?


再看第二个。


最近有一则新闻,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出现小麦青苗被割成青储饲料的现象。


很多人都在批评这个现象,也有人从粮食安全,粮食战争的角度,讲大国博弈。还质疑,牧草亩产4万斤,为啥花高价买青小麦。


另外,也有新闻传出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严禁任何毁麦事件发生的紧急通知”。


当然,保护粮食是应该的。


但是,也应该想一下:1、为何农民会把即将收获的小麦卖掉?


有人说牧草亩产4万斤,但是你有没有考虑到疫情封锁,导致物流不畅问题,远水解不了近渴。


就像,全国粮食供需平衡,为何当年的武汉、西安和上海封城的时候,会出现食物短缺?


道理是一样的。


再说了,现在粮食价格3200元/吨,1万吨3200万元,中国粮食产量大概66949万吨,中国一年进口粮食14000万吨,中国粮食储备差不多90000万吨。


也就是说,花1个亿的人民币,才能对中国粮食生产影响0.0045%,对粮食进口影响0.14%,对中国粮食储备影响0.0022%,对中国总粮食影响0.0011%。


文科生只讲逻辑不看数据,所以别扯什么粮食危机、粮食战争,真正对粮食安全有威胁的是,该种粮食的时候,用疫情防控为借口不让农民种粮。


保护粮食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种行政阻止农民卖青小麦的做法合适么?


保护有更合适的做法就是,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这种人为的阻止农民卖青小麦,就是薅农民兄弟的羊毛。


实际上,过去几十年,我们一直就是,农业补贴工业,农村补贴城市,方法就是,工农业产品剪刀差。


举个例子:


土地上的麦子要生长8个月,一斤1.5元;

流水线上的饮料只要几分钟,500ml2.5元。


根据《中国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数据,从1952年以来中国“剪刀差”的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1978年以前逐步扩大,最严重的是到了1978年,“剪刀差”比1955年时扩大了44.65%,达到了364亿元。


也就是说,农民每创造100元的产值就会因为“剪刀差”而无偿地流失25.5元。


这是很多问题的根源,比如谁在放任“农二代”变成“懒二代”?


大家都怀念第一代农民勤俭、质朴、责任、本分,为我国城市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第二代农民为啥变懒了,开始月光、啃老、躺平,再也不干活了。


这就是工农业剪刀差的结果,让他们看不到希望,再多的努力都徒劳,他们仍然无法在城市里扎根,只好在农村躺平。


薅羊毛,从经济学上解释,一个词叫拉弗曲线。


意思是,税率适度提升有助于提升税收,但是税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打击生产的积极性,导致总应税额减少,进而导致总税收下降。


对于农业也一样,薅羊毛薅过头了,大家都没有希望了,农二代就开始躺平了。


这薅羊毛理论,可以用到很多分配领域,可以解释很多躺平现象。


当下,我们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重大思想和政策的拐点,比如从效率优先,到更多关注公平;从农业补贴工业,到共同富裕等等。


以往的模式难以为继。


当下全球经济增长都遭遇瓶颈,我过可释放潜在生产率的领域已经不多了,而农村是其中一个,也是最不敢轻易妄动的一个。


欢迎留言讨论或搜索whtt111或长按二维码加个人微信。

查看更多历史文章,以及诸多本号删除的文章,关注备用号“资本时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