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12月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核酸检测公司造假,250家机构被勒令整改!发国难财的黑心公司,该严管了…


多地各种魔幻剧情,不断上演。


不仅仅是层层加码的问题,核酸检测造假、乱抓人进方仓、疯狂割韭菜的事更是令人发指!


01


前一阵子,呼和浩特市的张先生举报一家核酸检测公司检测报告造假,毕竟同一份样本,能出阴性和阳性两种结果,实在匪夷所思。



张先生在11月4日因“密接”被隔离5天,在隔离结束前一天的11月9日,由呼市斯凯瑞医学检验所做了单采的核酸检测,结果是阴性,第二天应该能顺利结束隔离。


然而,第二天,他就被拉去了方舱,因为他本来阴性的核酸结果,却被刻意改成了阳性。


而同批被拉走的人,有很多类似的遭遇。为啥呢?反正阳性就得进方舱,进了方舱,那么阴阳似乎就不再重要了。


在呼市的新城区,也有人举报核酸造假,有“一眼假”的,比如采样时间和检测时间零时差的,任谁也不敢信,还有就是将阴性结果反馈为阳性的,一整个小区都跟着倒霉的。


呼市警方和卫健委通报了这次的造假事件,定性是“错误录入”,赛斯基因被停止执业,法人和员工被采取了强制措施。



而根据天眼查的信息,这个赛斯基因2020年10月份成立,刚好赶上了核酸检测的高峰期,还赶上了高价核酸的时代。 

就在对赛斯基因通报的当天,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有市民举报,其家属在没有参加核酸检测的情况下,却查到了核酸检测结果。



02


核酸造假,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今年以来,被查处并公开报道的就有7次。


1. 1月份,许昌市公安局通报“郑州金域区域负责人张某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施引起新冠病毒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


2. 4月份,合肥和合医学检验实验室、合肥诺为尔医学检验实验室超能力承揽业务,此前还多次出具“假阳性”报告;


3. 5月份,上海中科润达,在同一天同一小区,作出了13份假阳性报告;


4. 5月21日,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因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被北京警方立案侦查,其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


5. 5月27日,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为非法牟利,将本已“5混1”“10混1”的检测样本,再次多管混检;


6. 9月24日,石家庄和合医学检验实验室检出阳性却故意隐瞒不报,形成社区传播;


7. 11月11日,昆明寰基医学检验所“管理混乱、质控不严、失职失责”,导致检测结果虚假。


有数据造假的,有假阳性的,还有“引起病毒传播”的,高频次的发生,难免让人产生联想,病毒防控这么久却依然横行,里面有没有人为因素在里面。


当然了,这并不是全部,在今年6月~7月间,不少省份进行了核酸机构的大排查,有数据显示,在这次的排查中,有250家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被责令整改,其中不乏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的子公司。



但是,整改显然也没啥用,各地乱象有增无减。


03


在各种排查、督查、检查下,为啥还敢这么干?


赚钱,那是真赚钱,赚钱程度让无数A股上市公司们眼红。


根据Choice数据,A股新冠检测板块有67家上市公司,总营收2516亿,净利润728亿。

其中,九安医疗在半年报中就创造了净利润增速27728%的奇迹,而前三季度的利润增长,也没有让人失望,达到了31919%,简直赢麻了。



而睿智医疗的净利润增长率也达到了6799%,安旭生物的净利润增长率1003%,而即便是增速比较慢的,增速也接近50%,不得不赞叹其盈利能力,确实生财有道。




这些上榜品牌,仅有3家还未上市,没上市也不是赚钱不行,比如艾迪康在冲击港股,业绩也是蹭蹭涨,营收从2018年的15.3亿,涨到2021年的27.42亿,净利润更是从百万级别直接到了2.89亿。


今年,还有5家公司即将登陆A股市场,其招股书披露,净利润均在1亿以上,菲鹏生物的净利润可以到达15亿。



为啥这么能赚?有句话说得好,“假如把下雨的权力交给卖伞的人,世界就不会再有晴天”。


高额的利润,富了核酸检测机构,而穷了的,不仅有本就紧张的地方财政,还有“不免费”之后的个人钱包。


连“人民财评”都忍不住出来发声:禁止核酸检测公司上市!


人民财评写道:


有人星夜赶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在一片萧瑟中,竟然有一个行业逆风起飞,业绩一路长虹,赚得盆满钵满,而且扎堆谋求IPO上市。 继科兴生物每年爆赚千亿之后,核酸检测公司扎堆上市被推上风尖浪口。 

这个世界太魔幻了:核酸企业扎堆IPO,有的净利润增27728%。 当核酸检测企业开始双向收割时,投资者愤怒了。

今年,不少核酸检测机构提交了上市申请,也有企业顺利登陆科创板。单看核酸检测机构的财务数据,那真的是吊打众多看似高大上的上市公司。

特别是今年这么困难的环境下,很多上市公司都步履维艰,唯独核酸检测公司,赚钱冲出了天际。

2022年上半年,据光祥财经统计,国内104家(涉及相关)新冠检测上市公司营收2500亿元左右,同比大增37%,远超GDP2.5%的表现。净利润更是高达648亿元,同比暴增76.6%。

18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利润轻松翻倍,其中更有277倍、185倍、13倍亮瞎眼的表现。


总之,有人在发国难财的同时,还要持续割韭菜,实在有点过于丧心病狂了!

来源:吴淑平洞见(wushupingbook)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