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回应 | 香港经济是否被房地产绑架?是!

今纶 抱朴财经 2022-05-16

56日在新媒体公众号“功夫财经”上发了一篇文章《上海老了,香港颓了,未来就看这些地方了!》,引起比较多的讨论,我就聚焦回应一个问题: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上,香港是否动力衰竭?是否不行了?我的回答很明确:是。

摘录一位名为“楚乔”的言论,这位朋友的跟帖在功夫财经有比较多的人点赞,我很遗憾诸位真的连辩论主题都弄错了:

楚乔的回帖如下图:

因为“楚乔”的观点比较分散,所以我认真回去看了我的文章,我的观点其实很明确:香港是金融城市,金融地位在亚洲出类拔萃。香港是地产模式缔造之城,其卖楼花的举措被内地开发商学到手,加之土地财政的示范效应,其实对于推高内地房价“居功至伟”。整个香港社会尝到了单一经济结构和过度地产化的苦果,但是,目前仍没有找到打开死结的办法。

由原文可见,我对香港的金融地位是非常认可的,更没有否认香港的教育、制度以及国际性。所以“楚乔”的表达,即“香港,这座城市的真实金融、教育、制度、国际性开放市场等竞争力,有多少人了解”与我的原文没有任何关联。


01

事实胜于雄辩:香港“迷恋”地产

香港是不是被房地产绑架?楚乔如果连这个都要否认,我觉得是意气用事了。

先说一些众所周知的事实,再说一些众所周知的数据。

事实如下:

当年董建华想推“八万五”建屋计划,本意当然是希望为港人提供相对宽敞的居住环境,但是既得利益者实在太强大,不仅仅是开发商,还包括部分买楼的业主、投资者,他们不堪忍受房价的下跌,更不愿意自己高位买入的房子长期成为负资产,甚至不惜走上街头抗议。

此后,香港楼市既得利益者更以环保为借口,对于港府希望增加供应土地纾解高房价的呼吁加以反击,使得香港以弹丸之地(1108平方公里),居然只开发了24%的土地,还有大片土地难以开发。

2018年10月2日,刘德华在宣传短片《让下一代看见》中,倡议在香港东大峪填海造地,解决下一代的住房问题。

刘德华说:“我们见过充满朝气的香港,我们也见过停滞不前的香港,你想下一代,见到一个什么样的香港?”

结果在意料之中,环保人士、议员、中产阶层大骂刘德华。一周后,特首林郑月娥发表《施政报告》,其中提到填海造岛的“明日大屿”计划,这一计划可以解决香港1/8人口的居住问题,建设期间,最多可以给港人提供34万个工作岗位。

与刘德华的遭遇一样,施政报告一公布,便遭到议员和环保人士的强烈反对。香港因为楼市的博弈,陷入了某种死循环,借口是环保,背后是巨量的房地产利益。

香港人一面自嘲香港是“李家的城”,对开发商极尽揶揄嘲讽之能事,另一方面,积极想办法筹钱借钱加杠杆炒楼,当年的奋斗精神与打拼血气在高耸的房价面前早已荡然无存。

2017年,一档香港TVB真人show《有楼万事足》节目中,一位港女爆出来一句金句:“有楼,才有高潮。”这是港人心里最真实的话语,只是由这位港女讲出来而已,虽然语惊四座,却颇得首肯。

以上是不是事实?这些也是我在《衰老的香港,要命的房价》里陈述过的。

另外,从历史上来看,由于房价高企,不少中产家庭为了成功“上车”都借下了10-30年不等的房贷,一旦房价大幅下跌,这部分中产家庭变成负资产,更会引发社会动荡。1997年至2003年,香港楼市“跳水式”下跌,反映私人住宅物业价格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从1997年10月的102.93跌至2003年8月的31.77,楼价蒸发七成。在高峰期的2003年,全港高达10.5万宗负资产,每五个供楼人士就有一个属于负资产,当时出现大量无力供楼、破产甚至选择自杀轻生的业主个案。

以上也是事实吧,香港经济到底有没有被房地产绑架?


02

数据也会说话:香港财政依赖地产

数据如下,《华尔街见闻》今年3月2日的报道显示:

香港政府收入严重依赖于土地交易和房地产相关税收,这一占比在2016年达到32%,其中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收入22%,持有环节税收约占5%,交易环节印花税占3%。

而金融业又是高度捆绑于房地产业,超过三成的贷款与地产有关。香港四大富豪——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郑裕彤,也全部以地产发家。可以说,房地产已经与香港经济休戚相关。

过去二三十年,地价收入占比也长期占香港政府财政收入约20%的水平,该比例最高峰时还一度达到36%。最新发布的预算案显示,2019-2020财政年度,香港政府预计地价收入1430亿港元,占政府预算总收入的23%。

数据显示,香港经济被房地产绑架了。

好的,后果很简单:香港经济进入单曲循环模式,就是一直拉房地产,高科技肯定是没戏,因为人才留不住,各种成本很高。


03

广深杭模式有共同“基因”

深圳、杭州为什么会崛起?就是在房价不太高的时候,选择了正确的道路——科创、数字经济。深圳是被逼的,因为无地可卖,去年只卖了不到100亿的地,杭州在努力卖地,卖地收入连续几年跃居全国第一,但是高新科技和数字经济的工作一点没耽误。

广州属于千年商都,其实也是转型过来猛攻高新科技,获得了一季度的亮眼数据。

三座城市是中国的三种模式

深圳是无地模式,只有华山一条路,杀出来了。

杭州是卖地模式,但是数字经济的比例一直在上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杭州佬很精明。

广州是历史名城千年商都转型模式,不和你谈那么多虚头八脑的文化,“IAB”战略很清晰,其实也是奔着科创的路子去的。

只知道卖地和搞房地产是没有出路的,香港醒醒吧,香港人醒醒吧。

从人口流向来看,深广杭连续两年都是全国前三,产业吸引人,所以三个城市一季度的GDP不是7.6%就是7.5%,这三个城市是在朝气蓬勃地发展的。


04

香港金融教育有亮点

香港一季度的GDP只有0.5%,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现有的模式不可持续,有什么可辩解的呢?

我本来只说经济,不言其他,因为我是一个财经评论员。我的基本看法:经济有发展,人民有饭吃,城市有进步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经济放缓,增速跌至0.5%,对于就业等诸多方面都是有影响的吧。

香港的开放性、国际性从来都是世界公认的,我也没有否认过,所以,我对楚乔观点中的相应表达很懵,这也是属于楚乔自己竖个靶子自己打吧。

最近在做关于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发现香港的高等教育、金融等方面确实是超过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这是事实,但是这和经济发展还是不能完全等同。

所以,我们既不能做港黑,也不能做港吹,有事就说事。

我说香港的经济发展不行,你说她的金融教育和开放性胜人一筹,这就等于是我说她跳高不行,你说她游泳很厉害,我们讨论的不是一个问题,然而,居然有300多人给楚乔点赞,你们是赞他偏题偏得够远吗?

另外,楚乔说:“香港,没有想象那么差。这座城市,其实内地人对他的了解,基本来自影视剧,以及棺材房之类的不客观报道,再就是自由行走马观花和固有的内地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我对这样的猜测很遗憾,我在广深两地工作生活了接近20年,香港是我比较熟悉的城市,我有八九年的职业生涯和深圳有密切关联,我的同事有人常年驻守香港,我的多位朋友就住在香港,是香港人。我也经常来往香港和深圳,对香港的了解恐怕比普通游客还是要多一点。我不怎么看影视剧,至于棺材房是不是“不客观报道”,我的看法:不是,这是客观报道,而且不止一家媒体有视频报道。

至于优越感,这个真没有,香港的法治环境、港人对公共秩序的维护和遵守以及香港的食品卫生状况、餐饮业服务水平,我是一贯点赞的,可是因为咱们集中聚焦谈经济问题,而且篇幅有限,我就没有在文中点出而已。

最后强调一点,无论是辩论、反驳和批评要聚焦,要有事实和数据做依据,切忌情绪化。

希望香港尽快突围,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我作为大湾区的普通市民,香港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其实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香港好,则对大湾区都好,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

5月12日,我们会在广州举办财鲸读书会第三期的活动,主题为《不要看空中国,强烈看多广东广州》,点击“阅读原文”,欢迎参加。

往期推荐02

历史回望:次贷危机雷曼破产,他却在股市投了320亿美金

02

巴菲特看好中国股市吗?他会被套牢吗?

03

不要以反996之名骚扰逝者安宁


有温度的财经阅读分享社群

财鲸读书会由财经专业人士、传媒资深人士、学者共同打造的财鲸读书会项目,专注于为一群不断追求提升的经济学爱好者、理财爱好者,提供一个线上、线下同步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财者,财富;鲸者,庞大也。大湾区的财鲸希望与同行者遨游于有趣有用的财经知识海洋里,最终收获财富。


欢迎各种合作

扫小鲸的个人微信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