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繁花:一部倾倒无数人的神作

抱朴财经 2022-11-13


著名导演王家卫一眼便爱上了这个文本,他说,“这部小说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补白了我六十年代来香港后的上海面貌。” 

它就是金宇澄的《繁花》,一部倾倒无数人的神作。

◎ 《繁花》是名副其实的“大满贯”作品

2011年5月10日晚上11:42,一个叫“独上阁楼”的ID在弄堂网开了一贴,写下了“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市井调头,字字入心,满口余香,没人能想到,这个开头之后的故事精彩纷呈,《繁花》开始了。


一年后,2012年,文学名刊《收获》杂志刊发了这部作品,小说名为《繁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众多讨论、围观、评论……《繁花》让上海叙事走上了一个新高度。

2013年,《繁花》单行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至今不仅加印了47次,还开启了国内文学奖的收割之旅,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满贯”作品。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首届“中国好书”、中国小说学会“小说排行榜”榜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施耐庵文学奖、搜狐鲁迅文华奖年度小说奖……

除了文学奖项宠爱般的加持,读者也对《繁花》评价甚高,出版八年来,持续被关注,被热议,豆瓣上64819人想读,35577人读过……评分高达8.7。


◎ 《繁花》是“上海市井版《红楼梦》”

所谓“上海市井版《红楼梦》”首先被感知到的就是“上海”这个地域。金宇澄通过高频次使用沪语词汇营造了浓郁的上海气息。频次最高的“不响”出现了1000多次……

在这样的沪语氛围当中,人物显得更加自然,许多故事的发生与演变更加容易被理解。

《繁花》中所使用的沪语,避开了“侬”“阿拉”“交关”一类的非沪语区较为难懂常用词汇,形成了一种“沪语书面语”,完成了将方言“正字”进入现代汉语的进程,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语词,实现了当代小说的价值。

另一个关键词是,市井。在我们熟悉的上海叙事当中,所谓的“上海气息”往往依附于它的都市属性:灯红酒绿,带着现代与前沿的骄傲。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间都带着高贵优雅的气质。

但在《繁花》当中不是。《繁花》不着笔人的发迹史,也没有波谲云诡的家族斗争,而是另辟蹊径,所有的故事像是那些能在茶馆当中听到的,家长里短,一地鸡毛。这些日常的堆积、拼凑,印象里的上海市井就慢慢被回忆起来。

难怪有读者说:看罢最后一页,像是过完了一生。

◎ 《繁花》是一座城市的人情世态博物馆

加缪讲,要了解一座城市,要了解那座城市里的人们如何交往,如何爱,如何死亡。《繁花》恰恰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

关于交往,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那些不胜枚举的流水饭局,里面人物形态各异,他们的交谈、争吵乃至种种行为,构成了生活百态。

关于爱,《繁花》当中充满了这一元素:小毛和银凤的世情之爱;阿宝对蓓蒂的朦胧之爱;沪生和姝华的纠缠之爱……爱构成了一个时代里最令人着迷的景象,让故事有了温度、有了缠绵也有了遗憾。

至于“死亡”,在《繁花》当中的表达则含蓄得多,甚至都没能有一个确然的水花——

其实这天黄昏,是阿宝最后见到蓓蒂与阿婆的时刻,阿宝离开时分,天完全灰暗,阿宝回头,见阿婆为蓓蒂梳头,阿婆说,拜拜拜,拜到明年有世界,世界少,杀只鸡,世界多,杀只老雄鹅。蓓蒂说,我不要听了,讨厌了。

姝华立于门口,阿宝再回头,见姝华身边,掠过两道光,闪进水池里,阿宝一揩眼睛,视觉模糊,眼前,只是昏暗房子,树,一辆脚踏车经过,一切如常。

这段话就像一个残酷的暗示,仿佛蓓蒂随着绍兴阿婆一起投了水池。不论事实是否如此,阿宝的确从那以后,再没见过蓓蒂。对于他来讲,那个永久铭记着,陪着他在东正教堂屋顶谈天的蓓蒂,永久地消失了。让人不胜唏嘘。

因此可以说,《繁花》是一座城市的人情世态博物馆:男男女女,城市历史,八卦花絮……满足了所有看客的口味。


与市面上流行版本不同,它的装帧方式为圆脊精装。函套采用116g高端丽纸,书名“繁花”和金句“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皆为烫银设计。书封为120g尚席纹沉蓝艺术色纸,独特的立体扭股纹路,摸起来比布面还有质感。

内页是80g金龙书纸,丝滑白腻。内文字号 、行距适中,观看更舒适……可以说,从版本内容到装帧、用纸、工艺细节,无一不经过反复考量设计,极具收藏价值。作者亲笔签名,数量极少,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限量·珍藏独家签名版《繁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