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哲学思考

一旦这种连结中断了,轮回的锁链就断了


关注銅色吉祥山

与邬金净土结缘






願諸眾生得解脫 · 圓滿無上大菩提



《如是》(上) 心要口诀篇

祖古乌金仁波切 开门见山直指心性的教法

第三章 佛不在他处


佛陀传授了“大量教法”,“所有教法”主要跟一件事有关:


“心”是什么样子?“心的行为方式”是什么?


也就是,“心的真实面貌”是什么?“心”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什么样子?


“佛陀”传授了84000法门,用以对治,众生84000烦恼。


尽管这样,仍然能把“所有教法”浓缩成一个重点:


“心表面上看起来是什么样子”以及“心的真实面貌是什么”。


一、心是什么样子?(点击查看)


二、体验“心性”(点击查看)


三、“空虚”和“觉察”的面向


只要让“心”认识“心本身”,如同斩断“念头”,那称“立断的见”,也就是“彻底斩断的见”。


它彻底的程度,如同把一条绳子一刀两断,完全分家。


这种“空性”,不是我们通过“禅修”想象出来的,它本然这样,本初这样。


没有必要去想“它是空虚的”,只要安住其中,不去想象任何事情,不去思考任何事情。


在你想“它是空的”的刹那,“一个念头”已经偷偷溜了进来。这是没必要的,这形成“概念”。


“执着在概念”的持续过程,就是“轮回的根源”。


不必去想“这太好了”,不必去想“这不对”。


要完全离于“概念上的念头”,这称“认识当下的觉醒”。


“立断”也称“四分离三”,“离于念头”的方式是,离于“过去”“现在”“未来”三部份的“造作念头”。


“第四刹那”是,不受时间影响的“胜妙刹那”。


在这个刹那,意识(识),感觉器官(根),感觉对境(尘),之间的连结,都被斩断。


一旦这种连结中断了,“轮回的锁链”就断了。


“自生觉醒”需要去认识它本身。


“立断”斩断“轮回的连结”。


安住在其中,不要“追随过去”,不要“计划未来”。


“佛陀”描述“认识心性的刹那”是:“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


这里的“法”,不是指“殊胜的佛法”,是指“现象”。


在这种“自生的觉醒”中,没有什么东西可看,这正是“空性”。


“空”有两种不同类型,“空虚”和“空性”。


“虚空”是“空虚的”,“完全空虚的虚空”不能看见“它自己”。


“心”是“空性”,需要看见的是“如实的空性”,不是某件“隐藏的事物”。


我们需要去“看见空性”,“看见空性者”就是“我们觉察的品质”。


“看见空性”的刹那,真的“一丁点的东西”都没得看。


三世噶玛巴云: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注视“不可见的心”,就会清晰而如是的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的事实。


“清晰而如是的看见”指“如实的”,不是“隐藏的”。


“注视心性”的那一刻,就清晰而如实的“看见了心性”。


如果坐下来想“心可能如同虚空一样空虚”,那么,这只是一种想象。


不要这么做,不必想“心是空虚的”。实际上,“心”是“空虚的”。


看见“心的如是面貌”时,就已经看见“心是空虚的”了。


“心”在本质上,是“空虚的”,但是,“心”具有“时时刻刻清楚了知一切”的“觉性”。


“空虚”跟“觉察”这两个面向,原本是双运的。


不必把“心性”理解为“像自己这样的主体”。


不必把“了知”理解为“客体”。


“空虚”跟“觉察”本是一体,如同水本是湿的,火本是热的。


不要有“观者”跟“被观者”的念头,不要制造“现在我看见它了”的念头。


如果这么做,就是在心中“持有概念”。


如果认识“思维者”,“念头”就自行消失,因为,“念头”不具有“稳定性”。


“每个念头”都是“空虚的”,当你“注视念头”时,“念头”只会“自行消失”。


一旦你真正发现这一点,就不需要东看西看,只要“保持如是”就可以了。


“体验心性”的刹那,不可能找到“任何字眼”来形容“心性的真实面貌”。


如果你确实找到文字来形容“心性”,比如“现在它是空虚的”“现在它是觉察的”,这些只是让“心”拥塞的文字。


我们的重点是在“让念头消融”,“形成更多的念头”没有用处!


如云:“般若”超越“念头”“文字”“形述”。


“认识心性”的刹那,不可能找到任何“能形容心性的文字”。


要让“念头”消融,让“念头”自然而然的消失。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其它的事物,能让“念头”消失。


可以爆破所有核弹,但是“心”仍然会“搅出念头”。


“认识自性”是让“念头”消融的唯一途径。


“认识心性”的那一刻,“念头”自行消失,不留任何痕迹。


为什么这样?


因为“一切众生的心”一直以来都是“空虚的”。


“空性的觉受”不是突然从什么地方迸出来的,在你“认识自己心性”的刹那,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老实说,“对心性的认识”不会“持续超过两秒钟”。


因为,我们老是“陷入念头”,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惯。


我们“对心性的认识”没有真正的稳定性,“对心性的了悟”很快就丧失了。


“遗忘心性”的那一刻,就开始想许多事情。


然后,再次注意到“我分心了,现在我在想各种事情。”


“认识心性的修持”纯粹是让自己“住在本然”。


“本然”指“没有任何技巧”“没有任何妙计”。


比如:河流中的水,不需要某人推它往下流,水是自然的往下流。


你不需要去做任何事情。


这张桌子所使用的木材,已经被打造成这个形状,当它是长在山上的树时,它是自然的,没有修饰的。


木匠砍下树,把树制作成这张桌子,现在它是人造的。


我们要避免,把“自己的明觉”形塑成“某件人造的事物”。


“认识心性”的那一刻,不要“担忧它”“判断它”“猜测它”。


不要“对它做任何事情”,不要试着“改善它”,让“不散乱的状态”尽可能维持为“不散乱的本然”。


你清楚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不要试着去修改它。


在这个“修行”中,人们根据他们之前的训练,体验到不同程度的“内在稳定性”。


很难说“那种内在稳定性”可以维持多久,可能维持一下子。


如果之前没有任何训练,“那种内在稳定性”可能几乎立即消失。


不要坐在那里,强迫“那种内在稳定性”发生。


不要去想:“我一定不可以分心,一定不可以分心。”


只要让“不散乱的刹那”,自然而然的“发生”跟“开展”,就可以了。


“认识心性”不代表,坐在那里“观修心性”。


“认识心性”表示,我们纯粹让“自己的空觉本性”保持它“原本的状态”,并且体验那种“本然的状态”。


那正是“我们真实的面貌”:在本质上是“空虚的”,在本性上是“觉察的”,具有“觉知的能力”。


并且,在“空虚”跟“觉察”之间,没有任何藩篱。


1)这“空性的品质”称“法身”。


2)我们不只是“空虚的”,不像虚空一样“只是空虚的”,我们也拥有“了知的品质”,这就是“报身”。


3)“充满明觉”“空觉双运”就是“能力”,这就是“化身”。


“能力”指,“空虚”跟“觉察”是不分离的,“空虚”跟“觉察”原本是一体的。


“充满明觉”指“本觉”,“一切众生的心”都是“空虚跟觉察的双运”。


但是,因为“众生的心”没有“充满明觉”,因此,他们不知道这一点。


虽然“众生的心”是“空虚跟觉察的双运”,他们却因“充满无知”而没有觉察。


认识“空觉是我们的自性”的刹那,它就成为“充满了知”“充满明觉”的“空觉”。




《如是》(上) 心要口诀篇


- 愿吉祥 -


- 嗡阿吽班雑咕汝贝玛悉地吽 -


-《空行法教》专辑-


-《心要建言》专辑-


-《松岭宝藏》专辑-


-《自行解脱》专辑-


-《金刚密咒》专辑-


-《莲师刹土云游记》-


-《堪布阿琼仁波切密传》-


点击上方链接直接在线阅读

公众号内发电子书获取文件


༄༅། གསོལ་འདེབས་བསམ་པ་ལྷུན་འགྲུབ། 

莲师意愿任运成就祈祷文

༄༅། གུ་རུའི་ཚིག་བདུན་གསོལ་འདེབས།莲师金刚七句祈请文
莲花生大师略传

莲师心咒




Sandon Barry



识别上方二维码关注金刚号

避免失联

个人微信:Dunjom


微信改了推送规则,公众号文章早已不是按时间先后推送文章,而是根据权重推荐文章了。
如果您看我们的推文少了,或者从来不评论、不点赞、不点在看、不转发,那您以后可能就再也收不到我们的推送了。
所以,如果您以后还想收到我们的推送,可以给添加个星标,经常点在看和赞,转发分享,给我们评论留言,感谢各位的陪伴和支持。



- 愿吉祥 -





往期精选

 找 到 好 姻 缘 的 秘 密 

楞严咒修持法 - 简体注音版

彻底断除淫欲却我慢的文殊神咒

每天念三遍,把透支的福报找回来所求如愿:二十一度母礼赞文修法视频甚深方广希有法门: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