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招商策略】重估A股稀缺科技龙头:三个方法论——A股涅槃论(伍)

张夏 招商策略研究 2021-02-24

贵州茅台成为2017年A股市场闪亮的明星,稀缺性带来的高增长是茅台价值重估最重要的原因,海外资金是茅台价值重估的重要推手。在科技领域,在十九大定调增长模式和增长动力转变、新的科技进步将面临落地以及海外投资者的持续参与,基于传统估值思维已经不适用当前A股稀缺科技龙头,报告提出三个方法论重估科技股,供投资者参考。

核心观点

◾自2015年开始,茅台开启价值重估的历程,海外资金参与了茅台第一阶段重估,业绩复苏预期逐渐明朗后,国内投资者深度参与了茅台第二阶段重估。我们认为,茅台被重估的核心要素是稀缺性。2017年A股还有多只“类茅台”的消费龙头得到了资金重估。消费升级带来行业复苏、投资者结构变化带来预期收益率降低等因素,是“类茅台”消费龙头稀缺性重估的核心原因。

◾类似的,A股若干科技龙头也开始受到海外资金的关注并持续买入。在当前政策重视科创力度上升、新科技技术革命渐行渐近并逐渐落地、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推动技术进步、而海外科技股龙头估值持续提升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A股稀缺科技龙头有望迎来重估。

传统估值方法重视小市值,同时基于PE/PEG的估值体系。我们认为小市值因子本质在于壳价值,在IPO提速、一轮并购带来的“高估值、高商誉、高解禁”尚未出清,壳价值稀缺性大打折扣。单纯的外延增长无法带来技术的真正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大规模持续投入研发,并已经形成了一定技术和平台优势的公司变得稀缺。稀缺因子从小市值转向高研发、高无形资产、高平台价值。

将传统基于PE/PEG的估值方法应用于科技股,本质上是惩罚高研发投入的公司,因此我们构造一个指标 “研发支出前盈余”E&R(earnings & research)来重估研发投入价值。顾名思义,使用扣非净利润加费用化研发的指标。并通过计算E&R及其增速构造了PER及PERG。我们发现,美股核心信息科技股票对应2016年PER通常介于10~30倍之间,均值为22.6倍;而较高的PER增速,相对应的PER较高,PERG介于0.8~1.5倍之间,均值为1.2。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计算A股各细分领域龙头对应2017年盈利预测PER平均为19.4倍,PERG平均为0.54,存在一定的估值修复空间。部分个股显著低估。

 我们同时建议投资者关注无形资产价值重估和平台价值重估,囿于笔者水平,尚未找到定量的指标来刻画无形资产价值和平台价值。

◾投资建议:基于研发价值重估,建议关注5G龙头中兴通讯、烽火通信(通信组推荐);基于无形资产重估,关注人工智能龙头科大讯飞(计算机组推荐)、图片版权龙头视觉中国(传媒组推荐);基于平台价值重估,建议关注精密加工平台龙头立讯精密(电子组推荐);电气化平台龙头汇川技术(电新组推荐)

◾风险提示:报告所述估值方法未得到市场认可,传统估值模式下估值较高;国内科技型公司创新停滞不前。

茅台的重估,投资者结构变化与A股估值体系的演变

 
1

贵州茅台自2014年开启了价值重估之路

1)茅台的重估

贵州茅台是A股市场上一只坚挺的牛股,在12年的“八项规定之前”贵州茅台的PE(TTM)持续维持在25~40倍之间波动。2013年开始,受到政策影响,茅台估值水平一路下滑,估值水平最低下降至9倍,整个2013~2015年,贵州茅台估值没有超过20倍。自2015年开始,茅台开启价值重估的历程,估值水平一路上扬,截至2017年10月27日收盘,估值水平PE(TTM)上升至33倍。估值较2014年初提升3.7倍,股价提升8.4倍,名副其实的“戴维斯双击。”

茅台的重估经历两个过程

第一阶段:2015~2016上半年:QFII大举杀入

2015~16年,茅台营收和净利润并未出现明显复苏,但是估值持续上移。在2015~2016年上半年,QFII成为贵州茅台的重要买家,2014年底,沪港通开通,当年年底陆股通持有茅台的比例达到3%,进入十大流通股东,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美国奥本海默基金也在期间大举买入。2016年后,沪股通配置茅台的比例保持小幅波动,而GIC、奥本海默基金开始大举减仓。

第二阶段: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

2016年开始,茅台营收和净利润开始持续回升,复苏逻辑兑现,同时,整个市场风格发生改变,以业绩作为导向的国内投资者开始大局买入,典型的机构投资者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开始持续加仓。持有茅台占其流通市值比例由2015年年底1.3%,大幅提升至2.9%。

有意思的是,QFII大举加仓的时间阶段,实际上茅台并未出现明显复苏,当茅台营收开始出现复苏并高速增时,他们反而选择了不加仓,甚至减仓。

2)茅台价值重估的大背景——消费升级、投资复苏

茅台估值水平的提升源于两方面,2016年一季度开始,固定资产新开工计划项目总投资大幅提升,新一轮投资扩张开启,“茅(台)五(粮)泸(州老窖)”收入增速大幅提升。2017年开始,伴随着企业盈利复苏,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回升,茅台作为消费升级、精神消费的核心代表,收入水平继续大幅提升。

居民消费、商务消费、投资囤货三因素在2017年实现共振,2017年,贵州茅台实现超高速增长

2

贵州茅台的稀缺性——品牌力、文化传承

贵州茅台是中国白酒最高端品牌,代表着白酒最悠久的历史文化。品质方面,贵州茅台的酒的品质也非常优秀。在商务招待、亲友聚会、馈赠等场合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本文不在此赘述。

3

“类茅台”的三大特征

除了贵州茅台,其他稀缺消费龙头也在过去两年实现了重估。例如,美的集团、格力电器、伊利股份、中国国旅、东阿阿胶、云南白药。

上述标的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消费龙头,一类是金融龙头,还有一类是科技龙头。其中金融龙头受青睐的主要原因是低估值,基本面改善。而消费龙头主要原因与贵州茅台类似:

1)消费升级

上述被沪港通和深港通北上资金重点购买的消费股,均是各行业排名前三三的龙头,均受益于消费升级,与贵州茅台的逻辑类似。


2)稀缺性

上述标的均各自具有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稀缺性,确保了在该行业能够获得领先地位。

 

美的集团:治理结构、产业布局

格力电器:渠道掌控力、现金流、分红率、品牌力

伊利股份:品牌力(世界品牌实验室2017最具价值奶制品)

中国国旅:品牌力(世界品牌实验室2017最具价值旅游服务)

东阿阿胶:品牌力

云南白药:品牌力


3)估值相对合理

在经历了持续大涨后,上述公司对应2018年估值仍相对合理

4

“类茅台”消费龙头重估原因 

(1)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反弹、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中高端消费复苏

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在从2016年开始反弹,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从国际间比较来看,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都是一个重要信号,在次之后,消费将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同时,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会提升,消费升级趋势来临。

(2)市场整体必要回报率的下降

由于海外利率水平相对较低,海外投资者对权益类的便要回报率相对较低,伴随着海外投资者的持续流入,A股增量资金要求的必要回报率下降。

险资、养老金等持续入市,险资、养老金更加追求稳健收益,对A股的必要回报率相对较低。同时,在2015年A股出现明显调整后,政府采取也一定的维稳措施,导致A股整体波动性明显下降,市场参与者对A股的预期收益率逐渐回归常态。

我们预计,未来十年的增量资金整体的投资期限都相对较长、更加追求稳定的收益,对A股的预期收益率没有那么高。投机资金在市场中占比越来越低,导致整个市场必要回报率出现下降。

(3)持股期限的延长

上述例如险资、社保、养老金等保险性质的资金,以及海外资金持股期限相对较长;而地产投资本身就是持有期限长,预期收益稳定,因此地产投资资金如果流入股票市场,也可能会有限考虑选择优质标的长期持有。


(4)意愿给确定性及稀缺性溢价

在上述特征变化的大背景下,资金偏好能够给确定性收益以及现金流的公司。这种公司包含两类,一类是消费性公司,增长稳定,现金流稳定,由于市场整体必要回报率和贴现率的下降,在股利贴现模型和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下,估值更好。而约优质的公司,确定性越高,容易被市场争夺,出现稀缺性溢价。

而另一类,例如今年北上资金持续买入的海康威视、恒瑞医药和汇川技术,今年以来估值水平大幅提升,这些公司现金流和稳定性较上述消费性公司相对较低。但是,这些公司作为各自领域稀缺性龙头,在人工智能、创新药和新能源车及智能制造升级的大背景下,以其在未来获得增长的确定性和稀缺性,同样享受了稀缺性溢价。因此,本文将会重点关注稀缺性科技龙头的重估。并提出三个方法论。

 A股稀缺科技龙头面临历史性重估机遇

 
1

 政策的变化——科技创新被提到新高度

2017年10月19日,中共十九大顺利召开,十九大报告中,将创新引领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六个增长点之一,创新被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位。

(1)国务院政策持续落地

近年来,在创新发展理念下,鼓励科创、提升制造业水平已经被摆在重要位置,国务院持续发文予以政策上的鼓励。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科技创新活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我国对科技类企业的政策倾斜越来越清晰,研发激励体系也在不断完善。2015年政府修订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放宽了享受该优惠政策的研发活动和费用范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策的普惠性。目前,我国对企业研发的激励措施主要包括税收优惠和资金资助。


(2)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包括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直接优惠指通过直接减免企业一定的应纳税所得额(税收减免)、使企业适用较低的税率(优惠税率)或者退税等方式来减轻特定企业的税负。间接优惠指通过费用的加计扣除、资产的加速折旧、税收抵免、延期纳税等方式,降低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额,从而实现对企业的税收优惠。其中,间接优惠中有一类针对目标企业的投资者,即投资于科技类企业的投资者可以获得资本利得税或红利税的优惠。此外,税收优惠中涉及的税种包括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以及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流转税。

(3)研发资金支持(R&D投入)

除了税收优惠外,我国的研发激励体系中还包括政府部门对企业科技活动的资金支持,即国家财政(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直接提供资金用以支持企业等从事研发活动。一直以来,政府直接资助都是我国激励企业进行研发的一个重要手段。


从R&D支出规模来看,90年代以来我国的科研支出一直保持增加趋势,并且近十几年科研支出的增速明显加快,相应的,科研经费投资强度(即R&D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2016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1.5万亿,投资强度为2.11%。但是,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研发投资规模和强度仍处于很低的水平,美国的研发投资强度在2014年已经达到2.75%,因此我国的研发投资还有待提升。


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我国科研经费占GDP比重要达到2.5%,如果以100万亿人民币GDP计算,科研经费投入将会达到2.5万亿人民币。未来三年,将会每年保持3000亿左右规模增长。


另外,从研发投资的内部结构来看,政府和企业是主要的研发资金来源,占R&D投资总规模的96%,其中,政府资金占20%,企业资金占76%。可见我国研发资金在各部门的分布与美国类似,企业为主,政府次之,共同构成研发投资的主力。

2

新科技革命渐行渐近,产业化即将落地

当前,科技正在高速发展,在互联网红利逐步释放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各国研究的必争之地,并在持续加大投入。


新一代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基因技术、以VR/AR为代表的显示技术、芯片技术等各领域创新层出不穷,并逐步走向产业化。

3

消费升级带来的技术需求提升

而在全球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技术革命迅速转化为消费品,并反过来推动技术继续进步。科技突破会刺激不同行业新兴消费需求,黑科技革新传统产品,如电子、通信、家用电器(手机、共享单车、智能家居);创新辅助手段和构建移动平台,如传媒(游戏、电影)、商业贸易(电商)(移动平台),以及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医疗美容)。科技进步为社会提供丰富物质产品与娱乐方式,促使需求落地。


更重要的是中国消费升级与新科技的应用几乎同步,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代表的新科技力量,在各个城市全面同步落地,通过互联网电商,三四线城市消费者也完全可以实现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完成类似一二线城市海外直邮等消费行为。科技对中国消费的改变,不局限于更多消费金额、更好消费品质,而在于国民消费心理被科技力量重新整合,换言之,科技引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被重置,产业链上的企业基于全新的消费欲望构建新产品、新服务。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消费行为不再受地点和时间的牵制

✔大数据应用让商家更容易捕捉消费者偏好进而实现精准营销

✔发达的物流让消费行为能够迅速落地

科技突破推动消费需求落地,未来一些战略性科技的应用,将进一步引流新的消费增长点。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Gartner发布《2018年十大战略科技发展趋势》,主要包括1)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基础、智能应用与分析、智能物件、2)混合数字与物理世界:数字孪生、从云到边缘、会话式平台、沉浸式体验、3)数字化业务:区块链、事件驱动、持续自适应风险和信任。

4

美股科技股龙头大涨,科技进步风已起

人工智能、消费电子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半导体行业需求回升,半导体行业迎来大幅上涨,其他行业在整个美国经济复苏大背景下, 也迎来了业绩提升和估值提升的戴维斯双击。最近,多家公司财报超预期,科技进步已经带来了全球科技龙头企业盈利的改善。

因此,我们回过头来看A股的科技股龙头,并换一个视角看。

基于稀缺性的重估方法论——三种视角

 
1

传统估值方法的缺陷

在A股,小市值因子曾经深入人心和当下PEG模式深入人心。

(1)小市值因子

小市值因子在量化选股模型中通常被赋予了很高的权重,而在选股过程中,小市值公司也往往由于“弹性大”并青睐,并享受了估值溢价。我们在《A股涅槃论(壹)_壳价值覆灭前夜,兼论中小创大底何时到来》中讨论了小市值公司在上一轮牛市中高估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并购模式”,上市带来的上市地位的稀缺性,可以让小市值公司通过并购快速做大营收规模,从而获得了估值溢价。

而在当前,上一轮并购带来的“高估值、高商誉、高解禁”尚未出清,而IPO的提速也让壳价值稀缺性大打折扣,因此,继续并购模式下“小市值谬误”可以休已。

而对于科技股来说,单纯的并购是很难增强科研实力,实际上,越大的公司才能够进行越大的科研投资,从而取得很高的技术壁垒。因此,伴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快,技术壁垒也越来越大,马太效应将会越来越明显。高研发投入的公司虽然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科技公司一定是从高研发的公司中成长起来的。

单纯的外延增长无法带来技术的真正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大规模持续投入研发,并已经形成了一定技术和平台优势的公司变得稀缺。稀缺因子从小市值转向高研发、高无形资产、高平台价值


(2)PEG模式

PEG指标(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是用公司的市盈率除以公司的盈利增长速度。 PEG指标(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是Jim Slater发明的一个股票估值指标,是在PE(市盈率)估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弥补了PE对企业动态成长性估计的不足。当时他在选股的时候就是选那些市盈率较低,同时它们的增长速度又是比较高的公司,这些公司有一个典型特点就是PEG会非常低。【上述资料摘自《百度百科》】


在A股投资心中,PEG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通常,投资者会问明年的PE是多少,净利润增速是多少?如果PEG小于1,我们心理会按下一个结论:比较便宜,然后会讨论其他问题,最终的投资抉择中,PEG起到的非常重要的“心理锚定”。


但是PEG对于科技股有显著缺陷。科技公司的利润波动极大。在技术投入和产品研发期,科技公司必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而成果并未体现。这样一来,科技公司可能利润增速较慢,甚至亏损。这样PEG将会显得很高,估值显得“很贵”。因此,这种估值方法几乎会把正在处在投入期,未来前景广阔的公司剔除掉。

2

科技龙头稀缺性的三个方面

对于科技公司,稀缺性体现为三个方面:

(1)研发投入稀缺性

在所在领域通过高额研发形成研发壁垒。这种公司同时大概率会受到政府支持,得到大额政府补助,因而能够持续投入。在技术落地之时,能够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实现营收规模的爆发式增长。这种公司的典型是通讯行业的中兴通讯、医药行业的恒瑞医药。


(2)无形资产稀缺性

无形资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科技公司专利及发明,二是针对传媒类公司的版权。这两类型无形资产都需要通过产品的形式转换为收入。技术进步、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付费意识和付费意愿提升,都是无形资产得意变现的重要条件。前者典型例子是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专利)、后者典型例子是视觉中国(图片版权)。


(3)平台价值稀缺性

公司具备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让公司迅速切入相似的加工、生产、制作的领域,并能够快速获得市场份额,在新的领域通过优秀的研发、生产、制作的能力优势,形成壁垒,不断的提高市场份额。并且,由于这种能力的存在,客户意愿为其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比如,立讯精密作为精密加工的平台;汇川技术作为工控产品的生产平台。


为什么强调稀缺性?如前面所述,具备稀缺性的公司本质上确定性更高,因此,重确定性而持股期限较长,预期收益率相对较低的资金意愿给予稀缺性以更高的溢价。因此,对于科技股,我们需要看重上述三重稀缺性的价值。

3

重估方法论之一

——研发价值重估,基于(E&R)指标

基于PEG方法对高研发投入科技公司估值额的缺陷,我们在此提出新的估值模型,以体现研发的价值。


我们定义一个指标叫“研发支出前盈余”E&R (earnings & research)。顾名思义,使用净利润加研发的指标。

E&R=扣非净利润+费用化研发支出


使用扣非净利润而非净利润的原因是,要剔除其他非经常性损益,其中政府补助也被剔除,政府补助并非是基于外部的转移。而并非公司持续经营产生的净利润和研发投入。在这个指标里,我们剔除政府支持力度,以达到相同标准的目的。我们单独用政府补助强度(政府补贴/净利润)来衡量政府对公司的支持力度。

之所以用费用化研发支出而非全部研发支出,是因为资本化的研发支出已经体现在固定资产中,对于当期的影响通过折旧或摊销来体现,对当期的利润影响相对较小,相当于已经算入了净利润中。因此,我们只考虑费用化部分的研发支出。

我们使用定义新的估值指标,PER(Price to E&R),用每股价格/每股E&R,

PER=总市值/ E&R


类似的,我们定义

PERG= PER/Growth of E&R


在美国该指标有较好的作用,美国标普500成分股中,PER基本介于10~30倍之间,平均值为22.6倍,对应PERG主流介于0.8~1.5之间,平均为1.2%。其中,具备较好增长前景的公司,例如Facebook、英伟达、应用材料、微芯科技等半导体芯片类公司,PER相对较高,大约在20~40倍,而较为成熟,老牌科技股PER相对较低,估值在15倍以内,例如英特尔、IBM。

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可以计算A股对应2017年盈利预测的PER水平,我们计算了各个领域细分龙头的估值

筛选标准:

✔研发支出>1亿

✔过去三年研发支出占收入比例>3%;

✔对应2017年盈利预测PERG<1,其中医药股标准放宽;

✔各细分领域A股龙头

伴随中国经济复苏,2017年龙头研发创新类公司营收实现高增长,平均ER增速高达56%,对应2017年预测ER估值仅有19.4倍,低于美国22.6倍的平均水平,平均PERG仅0.54。因此,我们认为,A股科技龙头整体存在较高的估值提升空间。


按照我们的估值指标PER,A股各细分领域研发驱动型科技龙头例如中兴通讯、京东方、亨通光电、中国中车、大华股份、烽火通信等均显著低于美国信息产业的相关公司的平均水平。在政府加大研发投入,相关产业已经或即将迎来爆发的,有望迎来价值重估。

4

重估方法论之二——无形资产价值重估

拥有较高多专利发明,及著作权的公司,技术进步、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付费意识和付费意愿提升,都是无形资产得意变现的重要条件。前者典型例子是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专利)、后者典型例子是视觉中国(图片版权)。但是,这种重估方法较难定量研究。

对于发明专利型科技公司,更多需要自下而上去判断公司发明专利的转化率,以及转化为产品后的收入。

对于拥有著作权较高的公司,需要综合考虑版权的质量、转化形式、受欢迎程度以及消费者的付费意愿。当下,随着“付费模式”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传媒公司将会迎来价值重估。

5

重估方法论之三——平台价值重估

公司具备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让公司迅速切入相似的加工、生产、制作的领域,并能够快速获得市场份额,在新的领域通过优秀的研发、生产、制作的能力优势,形成壁垒,不断的提高市场份额。并且,由于这种能力的存在,客户意愿为其提供订单,甚至愿意为其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对于平台价值,也较难量化,更多考虑公司管理水平、技术实力、研发投入、过往产品线扩张经验。综合来看,A股能称之为平台的公司不多:简单列式:

立讯精密(A股精密制造龙头)——引用招商电子鄢凡的报告


“在细分市场领域,以消费电子为例,公司除围绕“老产品、新客户”积极拓展优势产品的业务范围和市场份额外,同步将着力开拓声学器件、音射频、无线充电等新产品的客户与市场。相信随着公司新项目的逐步落地、新业务的不断达产、新布局的逐渐落实,公司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公司全面参与IP8新品创新,从Lighting线和音频转接头,再到新增声学、天线、无线充电、潜在耳机等多项新品,苹果单机价值有望从iphone6s的十几块到IP8新品一百多元,弹性非常可观。此外,公司全面参与HOV等国产品牌的TYPE-C/大电流快充等产品,17年亦迎来放量。”     


新能源车业务开始启动!公司最新公告将增资6400万与泉州科斯诺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资设立晋江立讯智联有限公司,公司控股占80%股份,晋江立讯主要产品为新能源电动汽车高压连接系统(包含连接器,高压线束总成,充电连接器,复合母排)。本次对外投资是公司开展新能源电动汽车零组件战略的重要举措,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方面将推动公司为现有客户提供更完善的一站式服务,同时随着公司在该领域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亦将为公司开发新客户、进入新产业提供重要支撑。”


“三年黄金增长可期,打造精密制造平台龙头。  公司当前新品序列能见度高,精密制造平台逻辑持续兑现,能够为苹果、华为、微软、索尼等3C核心大客户提供整体精密制造方案,此外公司围绕通信(企业级\光模块\基站天线\滤波器)、汽车电子(新能源\智能汽车)等长线布局正逐渐开花结果,望打开长线空间。公司当前站在未来三年新一轮高增长起点,中线对标AAC、长线对标安费诺逻辑清晰,超千亿市值空间值得期待。 


汇川技术(电气化平台龙头)——引用招商电新游家训报告

  “公司逐渐成为平台化的优秀公司。经过积累和积极布局,公司已发展成为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企业平台,通过内生外延,产品结构和客户群日趋多元化,业务已经由原来的工业自动化领域拓展到新能源汽车乃至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产品增长迅猛,成为新的业务增长引擎,后续增长看乘用车。另外,在乘用车领域,公司与多家厂商合作开发多年,预计今年会产生一定规模的营业收入。相关的并购及产业布局值得期待。


新兴制造业、行业化解决方案带动通用伺服等工控产品增长,智能制造领域系统化布局长期看好。公司3C制造、LED封装、锂电设备、机器人/机械手等自动化设备制造行业的需求增长,二是进口替代。在智能制造领域,公司产品更加系列化,业务覆盖变频驱动、PLC、视觉传感、工业物联网等多个领域,三是柔和自身产品优势的行业化方案更加贴近客户需求” 

重估标的推荐

 

基于研发价值重估,建议关注5G龙头中兴通讯、烽火通信(招商通信推荐);基于无形资产重估,建议关注人工智能龙头科大讯飞(招商计算机推荐)、图片版权龙头视觉中国(招商传媒推荐);基于平台价值重估,建议关注精密加工平台立讯精密(招商电子推荐);电气化平台龙头汇川技术(招商电新推荐)。


免责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招商证券”)客户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招商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招商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招商证券认为可靠,但招商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招商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招商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招商证券所有,招商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招商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