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群学书院讲演实录 | 你的坏情绪,正在深深影响你的健康

陆茵 群学书院 2019-07-05


现在人们最爱说的一个字就是“累”,不仅累身更累心。生存压力让很多人越来越情绪化,有些情绪连自己都没意识到,但身体却早早地发出了“报警信号”。


人类相当一部分身体疾病,其实是由我们的负面思想和情绪积累产生的,而不同的身体位置储存不同的情绪,中医的古老智慧早就说过,肾主恐惧,肝储愤怒,肺藏哀伤……当人情绪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变化。恐惧、焦虑、内疚、压抑、愤怒、沮丧……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张关于情绪的地图。研究指出,相当比例的人群会遭受到情绪对身体器官的“攻击”。


6月23日,“医学、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高峰论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陆茵,应邀解密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本文为讲演实录,未经讲演者审阅。


系列论坛更多讲演内容,点击阅读:

陈一心:要想孩子身体健康,请先做到家庭健康

张辰宇:转基因争论背后的意蕴

刘嘉茵:试管婴儿、代孕妈妈、高龄产妇:制造生命的是与非




群学书院 | 半城读书  讲演实录

失控的舵盘:情绪与疾病

讲演 | 陆茵

整理 | 朱晨宇

图片 | 群学君




主讲人陆茵,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后,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学科带头人,江苏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01

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讲起。


20世纪初,有一个叫班廷的年轻人,从多伦多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他在阅读文献时发现一个很神奇的现象,“至今还没有人能从狗的胰脏中抽出可以防治糖尿病的物质。但是,如果将正常狗的胰脏切去,这只狗肯定患糖尿病”,并且“若将狗胰脏中分泌消化酶的总管结扎住,狗仍然会患糖尿病。所以,这种物质不应该是消化酶。这种能防治糖尿病的物质似乎存在于胰岛内”。于是班廷认定,动物的胰脏内一定有一种能够降糖的物质。班廷苦于没有研究条件,就求助于多伦多大学著名的生理学教授麦克劳德,多次被拒以后终于获准留在麦克劳德的糖尿病研究组。经过很多年的努力,两人终于发现了胰岛素,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1923年,班廷等人因为发现胰岛素获得诺贝尔奖


后来我的学生找到我,说他要向班廷学习,问我能不能给他一百只黑老鼠。他告诉我一个报道上说肿瘤病人中真正死于肿瘤的只占三分之一,死于过度治疗的占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死于恐惧情绪。所以他想,心情愉悦是否能降低肿瘤的发病率或减缓肿瘤的发展呢?这就是我们开始新课题的初衷。


学生拿到老鼠之后就开始研究如何让它们感到愉悦或恐惧,以及这些情绪和疾病是否有关系,并且阅读了大量文献。我们课题组就此开始连接医药和心理学两个研究领域。下面我们就通过课题组近期阅读的文献和初步探索来讨论情绪和疾病的关系。


讲演现场



02

情绪不是人特有的,就连昆虫这种简单生物都有情绪。那么情绪究竟是什么呢?


情绪的拉丁文是motus,意指“运动”。达尔文认为“情绪是生物进化产生的一种适应性产物”,比如跳羚见到狮子后会因为恐惧而逃走,如果它没有恐惧这种情绪的话,很可能就被吃掉了。


十九世纪的人们认为正确的思维和乐观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也就是说情绪、生活方式和疾病是密切相关的。后来,奎因认为“疾病是错误信仰的产物,可以通过纠正你的想法来治愈自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通过专注于积极的想法并避免消极的想法,人们可以驱除疾病”。


如果给情绪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就是“诱发事件通过满足个体需要而引起的主观体验;它伴随一定的生理功能和行为改变,以应对诱发事件”。情绪有很多种,比如喜怒哀乐、惊讶、恐惧等等。不同情绪和生理、外部行为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因为情绪是对外部刺激的一种本能反应,外部刺激在引起情绪的同时也会引起相应地生理变化和行动。


例如,男女相互吸引时,他们的心跳会加速、脸会变红,举止也会变得小心温柔。在愤怒和恐惧,或者遇到可口食物的情况下,人的生理和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喜怒哀乐的变化发生在大脑内部。下丘脑主管愤怒和喜悦、杏仁核主管恐惧、伏隔核主管快乐和成瘾。用电刺激这些部位就会引发相应的情绪反应,如果加以破坏,动物就会丧失一部分情绪能力。


此外,不同的情绪还和特定的体内物质有关。例如,幸福、喜悦等积极情绪会促进内啡肽、多巴胺、催产素等“快乐元素”的分泌,而这些物质又会带来积极地情绪体验,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提高细胞代谢修复和身体自我恢复的能力。与此相反,悲伤、愤怒、恐惧等不良情绪也会和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悲哀元素”形成恶性循环,降低淋巴细胞修复人体的能力。


陆茵教授在讲演中



03

简单了解情绪之后,我们再来讨论它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说情绪和疾病或多或少还是有关联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寻找证据,我们课题组关注长期的愤怒和心血管疾病是否有关系、情绪能否影响端粒酶的长度——进而影响到人的寿命、家人朋友的支持是否能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但是用人做实验或者花二、三十年进行追踪调查难度实在太大,所以只能借助动物实验。


为了证实这种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我们需要说明动物和人一样具有情绪,并且实验常用的大鼠和现代智人有着99%的相同基因。这样,我们就能通过动物实验间接研究人类。


我们首先来看激怒实验:两只一窝生的大鼠感情原本非常好,但经过电击后两只鼠感到痛苦,并开始撕咬、搏斗。还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说明卷尾猴会因为不公平的待遇感到愤怒。这些例子都说明动物是有情绪的。


第二个实验是慢性应激模型,每天用冷水游泳、电击、高温、禁水禁食、悬挂、噪音、日夜颠倒等方式刺激小鼠,持续2到4周,这样可以使大鼠感到焦虑。经过这样的刺激后,小鼠会“茶饭不思”,对以前喜爱的甜食失去兴趣,小鼠的体重和海马体的体积都会下降,内分泌也会紊乱。这些表现和人类非常相似。


那么如何判断小鼠的焦虑程度呢?我们把它放在一定区域内,如果它贴边行走就说明比较焦虑,如果在区域的中心行走就说明焦虑程度很低,通过测量它在不同区域的活动时间就可以判断它的焦虑程度,我们称之为旷场实验。相似的还有高架十字迷宫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小鼠在不同处境下有不同的情绪状态、脑活动和体内物质水平。如果能够明确特定的体内物质和某些情绪的关联,我们就可以控制情绪了。


陆茵教授在讲演中



04

之前提到的多种器质和疾病有什么关系?


以心血管疾病为例,大脑皮质和丘脑下部兴奋,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加,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上升,使脑血管内压力增大,容易在已经硬化、失去弹性、形成微动脉瘤的部位破裂,从而发生脑出血、心绞痛。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这种应激状态之下,他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压力和情绪失控还会诱导人体产生更多的自由基,自由基会氧化健康细胞,从而加速人体的衰老。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抗氧化系统可以消灭自由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酶类抗氧化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就是其中一种,有很多化妆品就是此为卖点。第二道防线是非酶类抗氧化系统,如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一些植物化学物等等。第三道防线是抗氧化修复系统,即人体对受氧化蛋白质和DNA进行修复的机能。


但是这些防御和修复的功能是有限的,如果人体长期处在应激状态,自有的防御功能就会减弱。


此外,肠胃的健康情况也和情绪有关,易焦虑和抑郁的人比正常人更易发生功能性肠胃病,功能性食管动力障碍中84%的患者至少符合一种精神病学的诊断,包括抑郁症、焦虑障碍、躯体化障碍和恐惧症。情绪和肠道功能之间的影响作用一方面是通过大脑皮层对肠胃分泌的指挥实现的,另一方面是通过肠道菌群实现的。


许多文献证明肠道细菌会影响啮齿类动物的抑郁和焦虑样行为。但是两者哪个是因,哪个是果,目前还说不清楚,比较可能的情况是两者会相互作用。但情绪对肠胃功能的单向作用已经得到我们课题组实验的证明。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肠道菌群是人类情绪与疾病的桥梁。


例如,抗生素的使用可以诱导急性精神病,停用抗生素后症状消失;摄入含有益生菌与乳双歧杆菌的发酵乳制品可以减少受试女性大脑中与情感处理相关区域的活动;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与发生精神抑郁的风险增加有关等等,这些研究都证明了情绪、菌群、疾病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还可以推断,饮食习惯也可以通过菌群而作用于人的情绪和疾病。


以办公室饮食文化为例,办公室人员的外卖和茶歇都是高热量食品,这些饮食能够带来短期的情绪奖励,但是长期看来会造成菌群失衡,引起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等等疾病的高发。


一项有关肠道屏蔽功能的研究说明,病理情况下(膳食纤维及益生菌缺乏),粘液层遭到破坏,渗透性增加,致病菌入侵激活粘膜免疫系统,引发一系列炎症级联反应,从而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等疾病的发生。还有一项研究证明压力应激可以增加肺癌的耐药性促进癌细胞生长,使用肺癌抗癌药EGFP抑制剂并同时使用β肾上腺素抑制剂的时候,其肺癌无扩散的时间增加了17%。这样看来,情绪对肿瘤病人的预后生存是非常重要的。


现场听众


05

我们再回到课题组的问题,看看什么是快乐的源泉。


具体到实验中,我们如何让小鼠感到快乐?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技术是利用光遗传学技术,532nm激光照射vCA1区域沉默焦虑细胞,可以激发出小鼠自信无焦虑的活动。这些结果表明存在稳定表现焦虑相关信息的细胞或“焦虑细胞”,其在海马vCA1区域中更丰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帮助自己获得更多正面情绪呢?一方面我们可以注意饮食,多摄入可以提高体内血清素和多巴胺水平的食物(低FODMAP食物),如蔬菜、维生素丰富的水果、谷物、低乳糖乳制品和坚果等等;同时尽量避免摄入过量的果糖、乳糖、果聚糖和多元醇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自控力,学会管理情绪,使自己保持情绪稳定的状态。如果能够维持积极情绪-健康身体的良性循环,我们生活的状态就会更好。


最后,我想说的是,积极的情绪或许不能帮助我们从疾病的深渊里逃脱,但是学会管理自己的不良情绪确实可以让我们避免掉入疾病的深渊,调节情绪的平衡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微信后台回复:

情绪

即可下载陆茵讲授讲演PPT



医学、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

高峰论坛


特别鸣谢


江苏省慈善总会郑钢基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