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演预告 | 中国书法史上最瑰丽神秘之一页:千古聚讼《兰亭序》

群学君 群学书院 2019-08-29


1965年,中国文化界围绕一部古代书法作品,展开争论,乃至惊动最高领导人直接参与其中,这就是著名的“兰亭论辩”。千百年来,尽管罕有人见过其真迹,却从不曾妨碍《兰亭序》成为人们纷纭聚讼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行书”。




人文与艺术夏季论坛 第三讲

千古聚讼《兰亭序》


1965年7月中旬,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的郭沫若,和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的章士钊,几乎在同一时间,分别接到一封信,写信的是同一个人:毛泽东。

 

7月18日那天,毛泽东给两位老友分别写信,讨论的却是同样一件事:有关王羲之《兰亭序》真伪问题。

 

△ 

毛泽东复信章士钊(局部)


……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柳文上部,盼即寄来。敬颂康吉!


△  

毛泽东致信郭沫若


郭老: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酌处。我复章行严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若何?敬颂安吉!并问立群同志好。章信、高文留你处。我复章信,请阅后退回。


事情的缘由其实很简单。

 

两个月以前,郭沫若撰写的两万余字长文《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的真伪》,先后在《光明日报》和《文物》杂志上发表。作者认为,南京地区新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和《谢鲲墓志》都是用隶书写成的,和王羲之用行书写的《兰亭序》不相一致,并批判了《兰亭序》后半段文字有悲观论调,因而断言“《兰亭序》是依托的,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笔迹”。

 

这个结论一时可谓石破天惊。

 

对此,身居南京的的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官员、书法家高二适不以为然,写下驳难文章《〈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引证大量文献和法帖资料,针锋相对地提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文章写好后,高二适亲自誊写,寄给了前辈老师章士钊先生,希望得到他的支持。章认为高二适专攻章草,善察笔势,精于鉴赏,因而赞同高的观点,并把文章推荐给毛泽东“评鉴”,以求“得以公表”。这才引发了两天后毛的两封亲笔信。


高二适致章士钊信(局部)

本身也已成为书法杰作


四天以后,《光明日报》即开始专门组织专栏,刊发了一批文章,讨论有关《兰亭序》真伪的问题,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兰亭论辩”。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由最高领导人直接参与的有关一幅古代书法作品的讨论,绝无仅有。在中国书法史上,恐怕也只有《兰亭序》这部“天下第一行书”,堪当如此关注。



1977年出版的《兰亭论辩》

 

实际上,千百年来,围绕《兰亭序》的纷纭聚讼,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禊帖》等,东晋永和九年书,真迹随唐太宗殉葬昭陵,尽管从那以后,就没有人见过《兰亭序》的真迹,却依然不妨碍人们为之痴迷,为之神往,乃至为之争论不休。某种程度上说,这恐怕正是《兰亭序》作为中国古典文化标高的魅力所在。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若干种《兰亭序》摹本、临本,以“神龙本”最佳。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神龙本)




 

2018年8月18日,群学书院-半城读书“人文与艺术夏季论坛”第三讲,青年书法家、名人手迹收藏家、研究者、锐庐书院主人窦煜将深入讲解、示范《兰亭序》,剖析期真伪辩论的焦点:

 

王羲之固然不会写出《爨宝子碑》的方笔,但也同样不会用唐人笔意写行书,究竟何为王字原来面目?《兰亭序》后半部文字有何破绽?唐太宗真的错了么?……

 

结合近年学界考古成果,对经典进行全面阐释,欢迎参加。



时间

2018年8月18日(周六)

14:30


地点

万象书坊

(南京市金银街8号)


主讲人

窦煜

名人手迹收藏家、研究者

锐庐书院主人


| 现场还将进行行书书法示范 |


窦煜书法作品


报名方式

扫码进入以下读者微信群

即视为报名成功

可直接前往现场


如微信群人数超过100人

可添加群学书院工作微信

备注“兰亭序”

由工作人员邀请入群




特别鸣谢


江苏省慈善总会郑钢基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