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万亿,彻底归零了……

法之剑 2022-11-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杨国英观察 Author 杨国英

文 | 杨国英
财经暖男 | 只说有用的
眼看起高楼,眼看楼塌了。

塌得灰尘漫天,塌得人心冰凉。

曾高达10万亿元规模的P2P网贷,现在,基本宣布归零了。

前天,深圳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全市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第十五批和第十六自愿退出、且声明网贷业务已结清网贷机构名单的通知,其中包括著名的佳兆业金服和桔子理财。


现在,尘埃基本落定。

两年不到,深圳自愿退出P2P网贷行业的机构,已经高达211家。而极少数尚未退出的机构,不是他们不想退出,而是因“无法网贷业务结清”,故不能退出。

事实上,早在去年,不仅深圳,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的P2P网贷机构,就已经被限制业务运营了——部分机构的勉强存在,完全是为了配合监管部门的追查和对投资者的清偿。

曾经风光无限,现在一地鸡毛。

苦的只是,不明就里、没有风险意识的投资者。

在P2P网贷的疯狂时期,2013年,全国范围内P2P网贷机构高达近一万家,最风光的时候,P2P网贷机构所涉融资金融,总规模一度超过10万亿元。

说实话,对P2P启动强监管,监管部门的节奏,是慢了一拍,一直在2017年后。

但是,如果不是监管部门的忘羊补牢,如果任由P2P网贷肆意漫延,那么,这两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势必爆发,规模性的社会矛盾也会激化。

毕竟,99%的P2P网贷机构,几乎都是空壳子,其投资和融资两端,都涉及到数以万计的老百姓,一批老百姓是网贷机构的投资者,另一批老百姓又是网贷机构的借款人(极少数自融除外)。

所幸,经过近4年的打击和追查,P2P网贷,终于基本清零了。

这对监管部门是一次洗礼,对广大投资者是一次教育,对图谋不轨的P2P机构老板更是一次审判,他们有的破产了,有的入狱了,有的潜逃了,潜逃的,也终归被抓回。

不仅是P2P网贷,任何形式的网贷,其都牵涉到金融安全和民生稳定,监管都必须果断出手、严厉打击。

2020年是对网贷打击的升级之年。

监管的打击对象,不仅全面覆盖P2P机构,而且,还剑指所谓的科技金融公司,其标志性的事件是,出台小额贷款新规、以及对蚂蚁集团上市的紧急叫停。

前天,针对所谓的科技金融公司,银保监会再出重拳,发布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


重点量化指标有3:

1,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互联网贷款的,应严格落实出资比例区间管理要求,单笔贷款中合作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2,强化合作机构集中度管理。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互联网贷款的,与单一合作方(含其关联方)发放的本行贷款余额不得超过本行一级资本净额的25%


3,实施总量控制和限额管理。商业银行与全部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的互联网贷款余额不得超过本行全部贷款余额的50%

隔山打牛,剑指网贷,剑指科技金融巨头。

这一次,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规范,本质就是打击所谓的科技金融巨头,比如,蚂蚁、腾讯金融、360等等。

因为,商业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业务,几乎都是与所谓的科技金融巨头合作的,银行提供巨额资金,科技金融巨头主要提供渠道。

对具体网贷指标进行限制,其实就是限制科技金融巨头TOC业务的杠杆率,毕竟科技金融巨头不具备合法的吸储功能。

说到这里,对所谓科技金融巨头的“网贷执念”,我真的有点不齿。

全球最大的电商公司亚马逊,人家对科技金融的探索,也主要聚集在支付和TOB业务,而不像我们的一些巨头,对TOC业务、对收割大众人群的羊毛超级上瘾。

这就是节操的不同,就是格局的差异。

千帆过尽,返璞归真。

网贷乱象,尘埃落定。

尘归尘,土归土,千万勿让民生苦。

最后,有两点奉告:

寡头公司,

数据赋能不是噱头,

不要成为收割韭菜的道具,

更不要沦为金融欺诈的遮羞布。

普罗大众,

内卷时代骗子多,

投资理财勿侥幸,

先想风险,再想收益,

千万不要被高收益冲昏了头脑。


二手房挂牌量太吓人!10大城市合计超过120万套,谁最危险?谁给的勇气?男子打110要求女警陪睡,遭拒后冲进派出所袭警
教育尴尬:江苏文科状元,国内名校拒录,港大给100万
美国的死亡10万+
从两年前的一起类似案件,谈广西男子强奸10岁女童致死,二审法院“手下留情”改判死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