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理论探索|赵馥洁:敬畏大学——关于大学理念的思考

2016-04-24 赵馥洁 法学教育研究

赵馥洁:敬畏大学——关于大学理念的思考

学者简介

赵馥洁,陕西富平县人,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席、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是享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长期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哲苑耘言》、《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关学精神论》、《中国儒学史》(主编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主编)、《中国儒学百科全书》(参编)等。历年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是我国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和价值哲学专家。

摘要:大学理念解决的是对大学实质、大学功能的认识问题,以及大学如何让办的思想方法问题。本文认为大学是人类知识思想、智慧和理想的伟大象征,是人类精神文明、道德光辉的伟大象征,对真正的大学我们应心存敬畏。大学的功能在于培养人才、研究学术、社会服务、文化交流四位一体。结合我校实际,应明确“取法乎上”的四大办学理念,特别应注重人文精神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理念;人文精神;办学理念

敬畏大学

关于大学理念的思考

什么是大学理念?大学理念就是关于大学的性质、功能和办学的思想观念,亦即关于大学是什么和大学如何办的思想观念。大学理念是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引导和团结学校广大师生和全体工作人员的灵魂,同时它又是学校一切的活动应体现的根本精神,应达到的最高境界。因而,也成为评价一所大学有无特色、办得如何的最高价值尺度。

一、大学理念急需反思

对于大学,人们都很关注,也很熟悉,但对于什么是大学、大学应有什么理念却未必能言说请楚,即使我们常年生活在大学中的人(包括著名大学中的人在内),也未必能说得头头是道,井井有条。

从思想认识上说,说起大学人们往往会说两句话“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了与基础教育相区别,还可以增加八个字“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门人才”。这种观念虽然是正确的,但却是片面的、肤浅的。还有的甚至意为大学是职业技能训练所、是升官发财的策源地、是积累争名夺利资本的培训班、是争权夺利的竞技场,等等。这种意识更是错误的。大学理念包含着十分丰富、十分深刻的内容。这些肤浅的错误的看法说明很多人对大学的理念十分盲目,此之谓“熟知不是真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习焉而不察”。

从实际问题上说,当前中国大学存在的问题十分严重。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急功近利和浮躁风气漫延,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泛滥,工具理性、实用目的滋长,使大学理念扭曲变异(只有知识理念、专业理念、功利理念而无其它),由此导致了大学精神的萎缩衰弱、大学灵魂的退化失落、大学生活的平庸低俗、大学形象的轻浮媚俗。总之,使大学可谓“丧魂落魄”。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请看:学生中违法乱纪甚至杀人放火者有之,教师中抄袭剽窃甚至卖淫嫖娼者有之,干部中行贿受贿甚至贪污盗窃有之。例如马加爵的杀人、大学生“硫酸泼熊”等等。所以有人甚至说当代中国的大学是“理想真空”、“精神贫血”、“人文空场”、“价值悬浮”。

这说明对于大学理念,我们大学中人必须通过深刻认识、认真反思而达到高度自。这就是为什么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无不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进行思考和讨论的原因,也是我近多年来对这一问题思考的原因。

二、敬畏大学

大学究竟是什么,是关于大学性质的理念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大学是现代社会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是人类崇高精神的神圣殿堂。

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但历史上的高等教育机构並不等于都叫“大学”。人类历史上的高等教育古已有之。古希腊柏拉图执教的“学院”,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墨的教育集团、荀子三为祭酒的“稷下学宫”,后来中国历朝所设的“太学”、“国子监”、“书院”(北宋后的四大书院)都是古代的高等教育场所,而不是初等、中等教育机构。以理论言之,中国战国初期即有《大学》一书,谈的就是当时的高等教育理念。但现代大学的直接源头则是欧洲中古世纪的大学,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先在法国、意大利、分别诞生了“巴黎大学”、“勃隆那大学”两所最早的大学,接着英国的牛津、剑桥,意大利的萨里诺,德国的海登堡、科隆等随之而生,后来逐步传播开来,形成了现代的进行高等教育的大学制度。

因此认识大学这一高等学府的实质要从社会教育的最高程度、人类精神培育的最高层次上去认识。“最高”就是至上性、极致性、顶峰性。人类的知识、智慧、品质、精神在大学这一高等学府处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位置,达到了“不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只有在这一制高点上,我们才能理解大学的品格,建立大学的理念,把握大学的精神。那么大学的实质是什么呢?

1
大学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知识园地

大学的教育和研究,从浅层来看是知识、学问,从深层来看是文化、文明。文化、文明乃人类的生活方式及其成果,即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方式和成果。文化文明的传承是人类精神命脉的传承,生存经验的传承。文化文明的承传有许多渠道和方式,但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是人类精神文明资源传播、继承、推广、创造的主要场所。大学聚集了一大批有丰富知识和崇高智慧的学者,他们对世界历史、人类文化文明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行不断地研究、创造和讲授,从而使文化文明不断地创造出来,传播开来,发展下去。孔子说教育和学习的实质是“闻道”、“谋道”,《中庸》说“修道之谓教”,韩愈说教育是“传道”。蔡元培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是用来追求高深学问的所在,而非为了做官。”  梅贻琦在清华有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 他聘任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由于“囊括大典”、“拥有大师”,所以,大学才是科学发展的火车头,是文化、文明传承、创新的策源地。

2大学是高扬人文精神和人类理想的精神家园

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价值主体的精神,就是关怀人的生存、尊重人的人格、优化人的素质、提升人的价值以及促使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精神。理想是人类生活超越性、予见性的独特表现,是人不滿足现状的前进追求。人文精神是人的精神的坚强支柱,理想是人的精神的一面旗帜。大学继承传统而又超越传统,探索现实而又研究未来,遵循规律而又鼓励创新。它把高扬人文精神和人类理想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这里聚集着历尽沧桑而蕴含智慧的大师,他们是人文精神和人类理想的煅铸者和传播者;这里活跃着年轻有为而富于活力的学子,他们是人文精神、人类理想的探索者和追求者。所以,大学是一个崇高思想火花激烈碰撞而迸发出耀眼光芒的理想王国;是一个拒绝诱惑、坚持操守,用人文精神和人类理想提升人、美化人的精神家园。

3大学是唤醒良知、养成人格、引导社会的智慧灯塔

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1918年的开学典礼演讲词中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亊业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  大学的读书不仅仅是狭义的读书,而是蕴涵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等因素在其中的精神生活;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活动,而是塑造灵魂、养成人格的工作。大学的精神之光是照亮生命盲点的良知之光,照亮心灵暗夜的的智慧之光。大学作为社会良知的大本营,它高擎起的思想明灯既要照亮个体生命,又要照亮群体生命,亦即既要适应社会需要更要引导社会前进。蔡元培说“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者也。”大学这种唤醒良知、养成人格、引导社会的本质属性必然要求大学里的学者教授、知识分子,不断塑造自己的独立操守和高尚人格,奋力承担自己的神圣使命和社会责任。

4大学是一个思想独立、精神自由的思想熔炉

大学的知识活动和学术研究的目标是传播真理、追求真理,是而传播真理、追求真理必须思想独立、精神自由。所谓思想独立、精神自由,就是为了真理,不畏强力强权的压迫;为了真理,拒绝功利的利诱;为了真理,不受既定观念的束缚;为了真理,不受流行意见的迷惑。大学知识分子把追寻真理当作毕生的目标,他们只承认真理,只相信真理,具有批判和怀疑精神,因此常常发表和权威相抵的议论,习惯将任何既定结论都当作问题进行反思。对于真理的这种独立不倚的的思想品格、不屈不挠的坚强毅力、九死不悔的理想信念和敢于争鸣的自由精神,不但使大学成为一座不断产生新知识、新思想的熔炉,而且还使大学成了时代的代言人、公众的眼睛和社会的良心。

总之,大学是人类知识、思想、智慧、理想的伟大象征。大学是人类精神文明、道德光辉的伟大象征,哲人康德说,让他愈想愈敬畏的是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对于真正的大学我们也应心存敬畏。因为大学在承传人类文化、文明的意义上说,就是人类的智慧星空,就是人类的道德良知。我们对大学的敬畏决不是对能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敬畏,不是对达到高官地位的电梯的敬畏,更不是对高楼大厦敬畏。而是对追求知识、探讨真理敬畏,对杰出思想、伟大智慧敬畏、对崇高人格、远大理想的敬畏,对民族传统、人类文明的敬畏,对学术大师、社会精英的的敬畏。这种敬畏出自对于大学所体现的人类文明、人类智慧的一种崇高感、庄严感、神圣感。

一个优秀的民族,可以不敬畏富豪的财宝、不敬畏豪强的刀枪、不敬畏将相的官府、不敬畏帝王的皇宫,但却不能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不能不顶礼、敬畏传授知识创造知识、教育人才培养人格的大学。如果我们对大学没敬畏感,那么我们虽然可以上大学但上不好大学,我们虽然可以办大学但办不好大学,我们虽然可以在大学里工作但达不到真正的大学所要求的工作水准。

三、大学的功能

大学是干什么的?即大学的功能理念问题是在近千年的历史中也多次被讨论、被探索的问题,也是一个不断被重新解释的问题。总的来说,大学功能理念大约经历过四次重大的演变。

1
培养学生人格的理念

最初的大学是以“培养人”为理念的,培养学生的人格和一种学习的精神。英国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说,大学主要是传授知识,实行博雅教育,引导学生精神成人。耶鲁大学的门口两侧各有一组浮雕,描绘的是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情景,一组是台上老师侃侃而谈,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另一组正好相反,老师酣然大睡,而学生却在台下争辩得不可开交。这就是最初的大学所追求的一种“以育人为本”的理念的体现。

2
“育人”与“科研”并重的理念

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全盛时期,德国大教育家洪堡(洪堡大学即他命名)提出了要“育人”与“科研”并重,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并重。它强调大学不但要成为人才的培养中心,还要成为科研中心。蔡元培留学德国即吸取了这种教育思想。

3
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19世纪30年代,新的功能观认为大学是教育机构、研究机构,也是社会服务机构,就是为工、农、商等各行业提供智力支持。美国的一些大学如加州,斯坦福等指出,大学要对社会开放,并对社会产生作用,大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并以“两弹”的发明和“硅谷”的崛起奠定了这一理念在当时的主体地位,大学成为社会的中心。 欧洲一些老牌大学对此并不热衷,牛津、剑桥20世纪后期才办商学院。

4
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70年代后,新的大学理念提出,大学的成果是人类的文明发展的结果,它的成果理应为人类所共享,所以,大学应成为一个人类文化交流的中心,体现一种多元化的碰撞和冲激。从而建设人类最先进的文明。

这是近现代大学的四种理念,而今天在世界教育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我们认为,大学应该是以培养人才、研究学术、服务社会和交流文化四念并重,四位一体。虽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在四大功能上的重点不同、水平不同。但是无论处于什么学术地位,上述四大功能对任何一所大学来说缺一不可。它们在不同大学只有地位主次、份量轻重、水平高低之别,而不应是有无之分。

四、办大学要“取法乎上”

怎样办好大学才能保持大学崇高而神圣的品格,才能发挥大学的巨大能?这是办学理念的内容。现代大学应树立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我认为应该“取法乎上”。取法乎上就是以著名甚至大学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为尺度处理一系列办学中的关系和问题。如果结合我校实际,立足于我校的发展,在办学中应着重明确和贯彻以下理念:

 1.在大学精神培育上既要培育科学精神,更要强化、提升人文精神。

 2.在育人目标上既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更要重提高学生质、优化学生人格。

 3.在学科建设上既要坚持多学科发展,要努力使各学科都形成自己的特色。

 4.在教育活动中既要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要发展学术、创新学术,提升学术品位。

5.在社会功能上既要服务社会、依靠社会,更要超越社会、引导社会

6.办学条件上既要有良好的物质设备,更要培养学者、塑造大师,建设第一流的教师队伍。

 7.在治学风格上既要有严谨、扎实的作风,更要有开拓精神、原创意识;

 8.在管理方式上既要有科学、完善的制度,更要有负责、敬业的精神;

 9.在工作人员素质上既要有专业水平,成为做亊的榜样,更要有崇高品格,成为做人的表率。

 10.在校园建设上为既有先进的物质文明,更有浓郁的人文环境。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在大学精神培育上强化、提升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确立和重塑人文精神,已成为21世纪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中国现代大学基本理念。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由于偏重于科学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和实际能力的传授与习得,人文精神的培育被日渐淡化。近年来,大学的市场取向、功利取向日趋明显。有的学校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学悄然形成。由此而遗忘了、舍弃了大学的“人文”传统。在实际中已经造成了严重危害。爱因斯坦曾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个方面,“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所以,我们办大学要特别重视对学校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提升。为此,在价值层面上,要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政策层面上,必须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将其确立为核心课程之一,并在专业课中自觉地溶注人文内涵;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不断强化校园文化深邃的人文底蕴。时至今日,当你走进我们校园时至多感受的是现代化的气息,来自于民族的传统文化没能充分地根植其中,缺乏历史人文精神的厚重。在中国的文化宝藏中,有很多的东西,应植根于大学的校园,植根于大学的校园文化。所以,我们要加强文化校园 中的人文内涵,为培育和提升人文精神创造良好的氛围。  

综观世界一流、中国一流大学,同样都有上述共同的特征。我们应该取法乎上用这些标准来要求,来推进我们学校的发展。

“取法乎上”是精神优势战略、精神激励逻辑、思想激活机制,因为“取法乎上,可得其中,取法乎中,必得其下”。目标远大、志向高远、理想宏伟,做人才有活力,做亊才有动力。孙中山革命时提出中国建成什么样的国家应该“取法乎上”,大商家乔致庸在谈他的致富秘诀时说:“确定一个真正的梦想,越大胆越和现实距离远越好!它能促你努力,以求梦想早日实现。这样梦想与自己的距离就会缩短,最后由于努力而变为现实。”(摘自资料《乔家大院》)。拿破侖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清华学生敢说“我的志向不高,努力几年,就当个省委书记算了”。

取法乎上不是大话。不顾实际、不干实事、急于求成、盲目乐观的话是大话,大话是实现不了的。实现不了的大话必然成为空话。大话、空话必然无真实性,于是也流于假话。为了使“取法乎上”的办大学理念不致成为大话、空话、假话,就要全体人员包括领导、教师、干部、工作人员脚踏实地,立足实际,努力实践,就是说对于我们所确立的理念、所提出的理想,每个人都要参与而不是参观,都要承担而不只是承认,都要体现而不仅是体察。参观、承认、体察只是同意、认同,而参与、承担、体现则是担负起应有责任、落实于工作实践。

 总之,只有认识大学、敬畏大学,我们才能办好大学。所谓“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原文在于《法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一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