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松:中国才是上帝最眷顾的地方,欢迎到广州来赏雪!

如松 如松 2022-11-27
上一次广州降纯雪的时间是2016年1月24日,在这之前降下纯雪(不包括雨夹雪等)的时间还是遥远的1929年的1月30-31日,那还是民国时代(民国十八年)。
有朋友在上周的留言中责备说,你说广州在未来的两年有可能还会降雪,广州到现在也没降雪,雪在哪?广州的雪到哪去了我也不知道,但什么都可以贪污,可广州只要降雪,谁都贪污不了。
必须要说明,广州降雪的概率是十分稀少的,即便明清小冰期时期的降雪年份也很少,只因几次降下暴雪才让人们记忆深刻,何况过去三十多年是全球气温上升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广州降雪的概率当然就更小了。
网友之所以责备,估计是在10月8日的文章中(如松:这个冬天,我们会不会突然掉进小冰期之中?)与大家分享的那点个人心得。
心得的核心是,中华大地上的寒冷总会伴随着极端干旱现象。
比如五代十国时期到北宋时期,历史记载的气候现象是北方的土地越来越干旱,空气也越来越干燥。河北素以“饶有丝帛”而著称,滹沱河畔(下图)是中国蚕桑丝织发祥地之一,从西汉到北宋,丝绸之路上最精美的绫罗绸缎都产于河北,但随着五代十国到北宋时期的气候越来越干燥,中国的丝绸重镇就逐渐从河北等地转移到了江南,如此也就可以理解古代丝绸之路走的是艰难曲折的陆路而不是水路(或也有航海技术进步的因素),也可以理解为何从唐朝后期开始南方逐渐走向繁荣,海上丝绸之路也开始崛起并逐渐取代了陆路,根源主要是丝绸主产地在逐渐变迁。与大地越来越干燥相伴随的就是气候越来越寒冷,到北宋末期的宋徽宗时期,都城开封多次连续降雪达一个多月之久,酷寒加上缺衣少食让无数穷人冻毙街头。宋徽宗就是那位被金国金兀术掠到五国城的老人家,也是那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今天会有无数粉丝的皇帝,其在位的时期是1100年-1126年。北宋后期和南宋初期是一个著名的寒冷期,只是这个寒冷期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到南宋中期就讯速地回暖了,这在竺可桢先生的著作中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干旱加上气候寒冷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异常艰难,金国只能不断南征,目的是掠夺并向气温更温暖的南方迁徙,而北宋也因为气候寒冷导致国力下降,结果北宋被金国打成了南宋。
再有就是明清小冰期时期,这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上最寒冷的时期,与之相伴的是崇祯大旱(1637~1643年),这是中国近五百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寒冷与干旱完美地吻合在一起。
据此,本人提出了自己的观察与心得,之所以造成寒冷与干旱互相吻合的现象在于,中国的河流山川大多是东西走向,每当北方的冷空气南下时,东西走向的山川就阻滞了冷空气南下的速度,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众多河流湖泊中的水(也包括土壤中的水分)中储藏着巨大的能量,可以给南下的冷空气进行持续的“加热”,冷空气南下的速度得到减缓而河流湖泊与土壤中的水对冷空气进行更长时间的持续加热,就让中华大地的冬季并不那么寒冷,再加上星罗棋布的河流水道以及大块大块的冲击平原,就让这块土地成为上帝最为眷顾的地方,从地理、气候、水源、雨热同期相配合等角度来说,这种说法毫不为过。
(如果在北美生活过的朋友,对上述特点的体会会更加深刻。冷空气是高压,热带海洋洋面是低压,北美大陆东西两侧是山川,中间是个大走廊,在冷空气的高压和墨西哥湾的低压驱动下,冷空气就可以从北向南奔腾疾驰,同等强度的冷空气就会在同维度上形成更低的气温,在冬季就很容易形成千里冰封的场景)
但每当中国大地上严重的干旱来临时,大地中水分含量严重下降,河流湖泊的水位也严重下降,对南下冷空气的“加热”能力下降,在冷空气强度相同时、同维度地区的气温就更低,这是寒冷与干旱总会紧密伴随的根源。
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严重的干旱,所以在当时的那篇文章中曾说未来两年广州有可能再次降雪,但雪却一直没有降下来,所以招致责备也并不算冤枉,打脸的事也是经常发生的。
但广州降雪是很难得的现象,必须有诸多因素集合在一起才能实现。
今年的冷空气其实来的特别早,10月上旬就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冷空气,当时被称呼为全能型冷空气,给东北和内蒙等地带来了大雪。但此后,中国的气候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北方尤其是内蒙和东北等地不断受到冷空气的侵扰,局部甚至降下暴雪,但南方却一直艳阳高照,比如11月11日江南多地气温接近33℃,湖南湘潭、江西安福的温度都突破了34℃,湖南、江西共计52个气象站最高气温打破当地11月最高气温极值。北方过冬天而南方过夏天,算是典型的南北两重天,这在气候史上也是罕见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哪?
冷空气是高压系统,南海的暖湿气流是低压系统,正常情形下形成的气压梯度就可以推动冷空气自北向南横扫,可有时并不会那么一帆风顺,源于这中间还有一个副热带高压带,对应的地理位置大致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今年是第三个拉尼娜的年头,即很多人嘴中所说的三重拉尼娜。拉尼娜现象指的是东南信风将中、东太平洋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令西部海平面较东部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面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此时潮湿空气不断积累就容易形成台风或热带风暴。而中东太平洋底层较冷的海水上翻,导致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看到这,有朋友可能立即就乐了,既然发生拉尼娜时西太平洋的气压更低,刚好可以将北方气压更高的冷空气迅速地拽到南方,让南方早日入冬,怎么会出现今年这种南北两重天的现象哪?
确实,就源于在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的气压更低,会拼命地将冷空气从北方拽到南方,让中国更容易出现冷冬。
但今年却出现了不同。
我们知道由于赤道附近海面因气温更高就会形成上升气流(看看烧水壶就知道原理),这股气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度左右偏转成西风,形成下沉气流,这就是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成因,在这些地区会形成高压、高温的气候条件,所以被副高笼罩的地区一般是高温少雨。由于今年的副高异乎寻常地强大,就让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高温干旱天气。原本在秋季到来时,副高就应该逐渐撤退,给南下的冷空气让路,但今年的副高十分霸道,到了11月依旧还不肯撤退,这是南方多地在11月创下同期历史高温极值的根源。
北方的冷空气是高压系统,而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不肯撤退的副高也是一种高压系统,这就让高压与高压互相制衡,再加上11月(还属于深秋)的冷空气并不太强,结果,就只能让北方开启逐渐入冬的进程,而南方依旧过自己的夏天。
此时,冷空气不说到广州,连长江都过不了,与其幻想广州下雪,还不如上床做梦来的实在。
或许,这也是憋大招的过程。
原本冷空气该南下的时候,但副高却将冷空气憋在北方(主要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这就让冷空气在北方不断堆积,越堆越多。但随着12月的到来就正式进入了冬季(记住明年是闰二月,相当于冬季有四个月),再霸道的副高也总有撤退的时候,到那时北方的冷空气就会倾巢出动,横扫大陆。
或许11月底开始,就到了这帮“家伙”集中出动的时节,他们在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早就憋的不耐烦了。
因此,要想在广州赏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冷空气足够强大。只有冷空气足够强大,它才有可能翻山越岭抵达广州,如果冷空气不够强,还是洗洗睡吧。
第二,西太平洋的气压足够低,只有冷空气的高压足够高(冷空气足够强大)、西太平洋的低压足够低,才能放大气压梯度,才有可能将寒冷空气拽到广州。
今年是三重拉尼娜年,西太平洋的气压足够低,这个条件应该是具备的。
第三,河流湖泊水位下降,大地更加干燥少水,对冷空气的加温能力弱,这一点今年似乎也是具备的。下图是11月中旬的鄱阳湖,干旱依旧十分严重,水位很低。

第四,足够强大的冷空气抵达广州的时候,广州刚好有足够的水汽,具备形成降雪的条件,对于这一点,还是赶紧掷色子吧。
第五,广州降雪永远是小概率的,如果您想在广州赏雪,那需要您有一点运气。
欢迎来广州赏雪,但一定要记得带上自己的好运气。



《如松〈道德经〉感悟》销售链接:
https://item.jd.com/12837347.html
http://product.dangdang.com/29236503.html

《如松看财富之道》销售链接:
http://item.jd.com/12054343.html

《如松看人权货币》销售链接 : 
http://item.jd.com/11993888.html

《如松看货币之道》销售链接 : 
http://item.jd.com/11705115.htm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