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江珊归来

朱光 夜光杯 2023-05-19
“再回首时,发现我最热爱的还是舞台。”
很久没在影视剧中现身的江珊去哪儿了?
这些年,江珊每年除夕前后都在演话剧《守岁》,一演演了七年。这个春天,她又带着音乐剧《夜半歌声》来到上海。“再回首时,发现我最热爱的还是舞台。”
01

再见上海,感觉大不同

今年春节,有观众沿着芝罘路的中国大戏院到汉口路的扬子精品酒店逛街,惊喜地遇到了素颜的江珊在逛马路。如果你错过这一幕,可以期待4月春暖花开之时——江珊的首部音乐剧《夜半歌声》继续在中国大戏院上演,排练场地还有同属大光明集团的黄浦剧场,届时,未尝不可有机会再次“巧遇”江珊。
在接受专访之际,她刚从三天高烧的状态中恢复不久,嗓子还有一些哑,但是已经以“徐阿嬷”一角,在《夜半歌声》中登场:“演音乐剧,是我一辈子的梦想。”
音乐剧《夜半歌声》是为中国大戏院度身定制的剧目。1937,电影《夜半歌声》就是在黄浦剧场(当时名为“金城大戏院”)首映,正是如今中国大戏院的“姊妹剧院”。因而,在充满历史人文的空间里,融入一个原本就根植于此的舞台作品,还是一部音乐剧——制作人李东一向江珊提议,她就心动了。李东也是话剧《德龄与慈禧》的制作人,江珊曾在这部话剧中扮演过慈禧。当时,他俩就建立了彼此深度信任的革命友谊,提及今后江珊可以为李东制作的戏剧担任“表演指导”。因而,当某晚23点左右,李东打了个电话与江珊说:“我现在与牟森导演在一起,准备做一台音乐剧《夜半歌声》,要不您先来做‘表演指导’?”江珊自然就一口答应。然后,李东“得寸进尺”道:“那要不,我们就把戏里的‘徐阿嬷’这个角色写实了,您来演?”本来,这个角色是台词中提及的人物,并没有出场,但是“一直以音乐剧为梦想”的江珊一听戏份不重,暗想,可以尝试……于是,她就进组了,完全没有想到现实并不一致……
以前来上海,江珊通常走的是个两点一线的封闭路线——酒店、片场,来回循环,周围有啥一点儿也不知道。此番,她走着去剧院,走着去排练场,还骑了共享单车,了解了很多单行道,还能逛逛街。她第一次刚开始在中国大戏院,要路过南京路步行街:“我站在那儿,天哪,这么热闹!所有人都特别‘嫌弃’地看着我。”
剧组里的上海人,充满着工作激情:“我永远忘不了一幕,刚开始排练的时候,有位演员下午要早走,他拿着我们歌谱的夹子跟我打招呼说,晚上还有很多其他演出,珊姐明天见!”刹那让她非常感动:“在上海工作的孩子是这么有激情,这么地不放弃!上海的演出市场好活跃!”她惊讶地听说,在上海一周7天,每晚看不同的戏是常态。上海对艺术创作和演出,接受度很高。
02

不惧压力,因为被爱着

李京键一看,啊呀珊姐进组了,当然要让她添彩呀——相信观众也一定同意给她加戏,于是增加了不少唱段。大家也起哄:“珊姐,你就哇哇唱吧!”于是,江珊感慨道:“在我体力最充足的时候,中国音乐剧还没有当下这么繁荣;而出演音乐剧,确实是我毕生梦想,所以,我就迎向了这个挑战!”要说压力,还真有。剧组中99%的演员都是上戏、上音的音乐剧专业毕业的。“我被他们包围,那一刻感受到的专业和爱,仿佛我成了孩子”——剧组带来情感互动,一如暖流,让江珊更融入。
“太难了,”江珊郑重回顾道,“真的排练了、上台了,才感受到‘唱歌’与‘演音乐剧’,是多么地不同!演音乐剧时唱的歌,都应该是有表情的,有戏剧推进力的。”她唱过独唱,也唱过合唱团,但音乐剧对在戏剧里唱歌的要求完全不同,哪怕在大家都经历过高烧之后,也要“确保有足够的气息‘顶’上去,做到漂亮的声音,可以平滑优美地输出……”
大家认为曾经出过唱片的江珊,既是卓越的演员也是职业的歌手。岂料她答:“我做歌手的时候不怎么喜欢演出。”她十分感谢《梦里水乡》这首歌能让自己赢得大家的喜爱,但是她更喜欢在录音棚或者小型现场音乐会上,不重复地唱歌。而在音乐剧里唱歌,“是以唱歌的方式去表演,是塑造,丰富性远胜过单纯唱歌。”艺术家的创造性,体现在戏剧之中。
本文刊登于本周日星期天夜光杯
与剧组演员的合作也令人期待碰撞出艺术的火花。在音乐剧《赵氏孤儿》中有精湛表现的郑棋元也参演了《夜半歌声》。江珊对他赞不绝口:“他在台下是十分简单的人,而在台上看起来阅尽世事——只有他的简单,才能把复杂的情感收入心底。他能把复杂全都包进这个角色里,又把这个角色提起来。”
03

家庭生活,重在愿妥协

谈及生活,江珊打趣道:“与其说我安静,不如说我无趣吧!”说完,她哈哈大笑,“我是一个万年宅,最大的乐趣就是喝喝咖啡看看书听听音乐——工作已经足够五光十色,所以自己的生活尽量保持黑白。”但是,她有一句金句值得琢磨:“在家庭里,最重要的是:妥协——妥善协商!”
江珊与丈夫
“妥协”不是负面的词——而是“妥善协商”。能够成为家庭中的一员,都是很大的缘分和福分。如果没有原则性的问题,那就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能够妥协,那就会变得“世界如此美好”。“我也会向老公、女儿妥协——在家里,要去讲面子吗?没有任何意义。” 在家里,对错不重要,感情最重要。
回忆小时候,江珊流露出特别小女生的那一面:“那时候我最想做的是服务员,哈哈哈哈——因为百货商场里藏着很多好东西,人家需要买东西的时候,我就能拿出来,特别厉害。”江珊父亲江怀延是演员、编剧、舞台剧导演,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母亲也是文艺工作者。其实,父母对江珊是“屏蔽”这些信息的。她只有在周日才可以看一会儿9寸电视机。妈妈特别希望江珊成为医生,但是她晕血……当江珊高三之际,恰好父母参加了战友聚会——父母们就在讨论子女前途,说是基因肯定是存在的,且艺考都是提前的,所以不妨先试试呗!于是,父母这才松口说那就试试。
生活之中,难免有坎。重要的是,怎样把人生道路遇到的坎儿变成好事——虽然特别难。其实,这也是人的蜕变过程。鹰到老的时候,蜕变是多么痛苦——先毁掉自己的喙,再去除利爪、羽毛,才能重新飞翔。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敬佩的物种。“我愿意把鹰的转变过程,放到人生的转变过程。”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你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既然遇到了,就是一个人应该遇到的,“那我就去面对它、解决它,变成自己的动力。”
江珊与女儿
但是在演艺圈里,最重要的则是心态。做舞台剧,必须耐得住寂寞。演艺圈诱惑很多,你是否能够做到全身心投入舞台——自问一下,“我到底有多少百分比回归舞台呢?我时常会跳出来看舞台上的自己——我是可以耐得住寂寞的。”
“心态和你对待这份工作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是最重要的。我还没做到‘笑看风云’,我需要的,只是安安静静地,深度地投身一件事。”


过去的2022年,“夜光杯”一如既往在报纸端、在手机上、屏幕前,与读者相伴,与朋友们交心。这是融媒体发展的成果,也坚定了我们继续在融媒体发展的道路上探索的决心。当然,这一切都少不了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的支持与帮助。如今,我们从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的“夜光杯”稿件中,编选了75篇佳作,对应着“夜光杯”75岁,推出了《爱夜光杯爱上海·2021》。
本书文章通俗却不粗俗,轻松却不轻飘,深沉却不深奥,尖锐却不尖刻,传递着真诚、美好、温润与善意。这也是“夜光杯”坚守的定位、文风与态度。我们真诚希望,“夜光杯”能为这座城市的软实力润色、添彩。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购买本书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可以在文汇出版社微店购买

夜光杯1月高点击率美文
吴越:馄饨情结
沈嘉禄:繁花零落的骑楼
纪实|曹可凡:风从东方来
叶辛:演变中的上海年俗
胡廷楣:三个电话,忆曹志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