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翼|现代性境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转型

2017-01-27 张翼 江苏高教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一分钟阅读

Scanning


 摘要


在社会转型、理念变革的时代境遇与公共性彰显、人本性凸现的现代语境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介体且力求实效性与有效性充分发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多维度发展困境。面对技术性境遇下意义世界追问的缺失、碎片化语境下视域融合能力的钝化与公共化情势下主流价值引领的乏力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深层现代性窘况,话语变革与创新势在必行。现代性境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是从单一化到多维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整合;从理论思辨性到生活体验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超越;从单向控制式到交往引导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转换;从传统独享型到现代共享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创新。


 研究问题


作为教育核心抓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载体与平台,然而,在理念变革、社会转型下的现实境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怎样的深层现代性窘况 ?应该如何突破现实 困境,实现现代转型?


 观点扫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并不是以僵化的知识性教条、封闭的话语生成境域为特质的一成不变的话语体系,而是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充分吸收其他话语体系中的合理性、科学性成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建构与发展所用。 

多元文化交融的下异质性趋向遮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力 。

●学理建构性研究理路统摄下的学院化走向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领力 。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要坚持以“人本”而非“物本”抑或“神本”的致思理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断为核心,在育人旨归层面实现科技能力与人文情怀、物质需求与精神建构、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及知识储备与能力提升等向度的全方位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创新与整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与主导性的前提下,着力于对传统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合理借鉴,与事关受教育者成长成才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的整合提炼,积极构建在社会主导型思维范式下契合集体心理图景与个体认知想象图景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体系。 

● 我们亟待紧随现代社会虚拟性话语空间发育成长的现代向度,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由现实场域向虚拟场域跃迁,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图文共现、影音共融、时空共在与平等共进等技术性特质充分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享性时代特点,将新媒体话语合理融入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文/张翼

作者简介/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博士生

文章出处/《江苏高教》2017年第1期46-5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社会现代性;创新理路



(全文共约9400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一、内涵与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学理阐述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中,作为教育核心抓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载体与平台。关于“话语”这一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学界目前尚无统一性的学理界定。在整合并借鉴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话语”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核心结点,是依托对于系列语言原则与规律的遵循与把握进行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的描述、沟通乃至建构与超越的言语符号系统。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性与“话语”概念的相关阐释,我们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界定为在高校文化环境与语境中,教育双方遵循相关的话语原则与规律,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为主要内容、以话语关系的通达有效为核心环节、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与教育双方精神成长为终极旨归的言语符号系统。


  作为话语系统的有机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具备普遍意义层面的话语的共性,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与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实践中也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特点。


(一)话语内容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话语同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意即“语言在其实际运用中(包括在传授中)总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以一定的意识形态为导向的”。既不存在没有话语体系作为有效介体的意识形态,又不存在没有鲜明意识形态引领的以“空洞的外壳”为表征的话语体系。相应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以马克思主义这一主导性意识形态作为行动准则与支配力量,以有效结合受教育者思想认识状况和社会发展态势为战略支点与实践场域,以实现高度体现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特质的思想理论信息传输为核心目标与教育落点的言语符号系统,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其他类型的教育话语的重要“分水岭”。



(二)话语目的具有明确的思想建构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对教育主体传输的教育信息进行描述与反映的同时,还承担着教育双方交互对话、平等和谐的话语关系建构的重要使命,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提供重要保障。作为以语言为介体得以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沟通功用凸显,教育双方唯有实现富有实效的沟通,才能进一步实现认知层面最大共识的达成、情感层面最强共鸣的生成以及心灵层面最深感触的形成,进而增进广大受教育者对于话语内容的思想内化与行为外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话语信息具有清晰的学科逻辑性蕴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重要表征形式,直接展现了该话语体系的学术性质与学科归属。鉴于学科门类的异同,其话语体系也有所区别,而形态各异的话语体系投射出不同的理论基础、分析框架与逻辑进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涵括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知识性、理论性科学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过程中,受教育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系列成果等理论知识的认知与掌握是其重要着力点之一,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学科知识性特征可见一斑



(四)话语表述具有强烈的与时俱进性由于同特定的语境密切相关,故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看作特殊的历史表征。在时空演进中,话语的更迭与变迁具有必然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基于特定的语境并依据一定的话语范式形成的规范化的教育言语符号系统,意即话语表述“要与时代发展与社会变革的步伐保持一致,使话语风格、形式、内容等与时代语境相对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现代社会“共境”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彰显话语内容的开放性,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并不是以僵化的知识性教条、封闭的话语生成境域为特质的一成不变的话语体系,而是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充分吸收其他话语体系中的合理性、科学性成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建构与发展所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保持同步,适时借鉴话语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充分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建议反馈,进而对话语体系进行修正与完善,才能永葆其话语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述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特性彰显的同时,也要明确其话语并不是随意的、无规则的对其开放性特征的彰显,而要在相对稳定性的前提下予以推进。进言之,作为集中体现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特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只是表现方法与形式等层面的调整,不会发生质的层面的较大变动。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开放性原则下只是根据社会变化发展与主体认识水准的变动而进行方法、载体及形式的微调,而不会对话语内核性因素进行彻底革新。


二、矛盾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境遇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困境


 1.多元文化交融的下异质性趋向遮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力

      在以多元多样共在、公共空间凸显、阶层利益分化、社会热点频发等为基本特征的当代社会,固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理念、内容及方法等与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有诸多对冲,形成了多维度的断层表征:以思辨、建构为特征的文本话语与以通俗、通约为特征的网络话语;以严肃、正式为特征的教育话语与以幽默、鲜活为特征的生活话语;以深邃、睿智为特征的精英话语与以简约、朴素为特征的大众话语;如此等等。在多重文化境遇下,网络话语、大众话语、生活话语、公共话语以及外来话语形成“众声喧哗”的多层化话语场域与话语力量共生的复杂情势,旨在聚焦于广大受教育者意义世界与生命成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现代话语场域中的主导力渐趋弱化,对于时代问题与个体困惑的解答能力日益低下,呈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地位、内容、结构及功能等层面的“中心化”与话语意义及话语实效“边缘化”共生的时代怪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崭新的现代话语语境,新媒体技术驱动的“微传播”“微文化”等现代话语媒介衍生出诸如平民化、平等化、大众化即普遍化等话语表征,加之广大受教育者对个性化、异质化的话语范式情有独钟,致使体现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模式屡遭尴尬,广大受教者思想理念、政治观点与道德判断受到极大冲击,甚至“不相信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基础”。对以新媒体为核心载体的异质性文化形式与话语方式过度青睐,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为内核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则多加以拒斥、拆解甚至恶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遭遇戏谑与消解,话语的主体性权威地位、价值导向与话语方式等均面临现代解构的风险。


  2.学理建构性研究理路统摄下的学院化走向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领力

     在传统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成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应理论建构、学科建设之需,以“科学化”为核心归宿的教育话语研究,注重概念的逻辑演绎、理论推理及多维概念、内涵的确证,致使诸多生硬、刻板、教条意味十足的科学主义理念和范式浸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使得其研究渐趋偏离现实体验、摒弃教育情境,一味钟情于对相关概念、原理及原则的逻辑思辨与演绎,逐步异化为远离生活和现实的“玄学”。 然而,现代情境下广大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激活,面对以平等、交互等为核心特质的网络媒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话语意识被唤醒,以理论思辨为核心表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召力大打折扣,受教育者的现实体验长期处于被遮蔽状态。另一方面,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固然有科学性,但其学科特性决定了其话语的鲜明特质,即立足社会现实对广大受教育者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独特功用,也是其话语本质之体现。然而,由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性认识的缺位与政治敏感性的缺乏,有少数思想政治教育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沟通性、建构性、逻辑性等知识性与学理性问题予以过度关注,而对话语的意识形态性表征采取了在有意抑或无意中予以规避的态度,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识形态整合特性发生弱化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系统建构产生肢解效应,最终 “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而陷入困境之中”。


  3.传统思维观笼罩下的单向化传输阻滞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

     长期以来,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以人性的生成与人格的完善为核心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受限于以明确的主客体界分为特点的单向度教育模式,殊不知“人性毋宁像一棵树,需要朝各个方面去成长与发展,并且是根据使它成为一个活体生命的内在力量的倾向去成长与发展的”。教育者因其居处的教育主导地位而长期把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一味将教育对象视为亟待接受教育的客体,对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鲜活个性等人性特征予以漠视。依据福柯的话语理论来看,在某一话语进行的同时也表征着权力关系的运作。与此同时,“知识和信息的分配必然影响权力的分配”。因此,在传统教育思维观规制下,集知识优势与信息优势于一身的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与实践运用层面占据权威地位,享有话语教育的主动权、研判权、解释权和发言权,向广大受教育者单向传递政治知识与价值观点而无视受教育者话语权的合理拥有与话语空间的合理分配。然而,伴随社会现代性的生长,“新媒体‘超时空’‘双向互动’‘多人参与’的传播特性,使社会话语环境有了从‘权威环境’向‘博弈环境’发展的可能性”。诚然,伴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尽管有了由主客二分的教育模式向主体间性教育模式的转换以及教育双方互动性、交往性教育关系的倡导,但囿于“话语权虚化”所引发的实质层面教育双方话语共享与交往关系的不可通约性,教育者仍然处于实际的话语权威与教育主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依然呈现单向、封闭之势,对广大教育对象的规训与支配遮蔽了应有的话语意义与精神建构。


  4.生活世界生成下的情境化错位窄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辐射力

     话语与特定语境的契合是话语价值彰显与功用发挥的重要支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借助一定语境产生实效。面对现代性语境,以集体规训为特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仍占主导。经由这一话语范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教育对象思想意识与行为模式“趋同化”倾向,殊不知教育规训乃受教育者独特个性生成的桎梏。不仅如此,传统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多以政治理论宣导、上级文件精神传达学习等以严肃性、庄重性和组织性为核心表征,与现代生活实践情境下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特质的生动性、活泼性、娱乐性话语需求形成强大的话语张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长期脱离于生活世界之外,与受教育者生活情境与生命体验缺乏有效对接,呈现出话语偏重事理的阐述与描摹而缺乏情感的交融与共生、青睐宏大事件的关照而疏远微小叙事的介入、注重“高、大、空、远”的话语宣传而忽略了“平、实、短、小”的生活感悟,由此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抽象晦涩、空洞无物、不接地气以及没有实效的“自我陶醉”式话语样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的深层审理

 1.技术性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义世界追问的缺失

    “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具体而言,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要坚持以“人本”而非“物本”抑或“神本”的致思理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断为核心,在育人旨归层面实现科技能力与人文情怀、物质需求与精神建构、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及知识储备与能力提升等向度的全方位发展。当前我国正值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在物质利益条件的驱动下自身行为选择愈加盲目与自发,渐趋形成了对于物质世界的极端化追逐而对意义世界、内在发展和精神建构的过度忽视。进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应具有的理性价值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驱动下伴生的工具性价值所遮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应有的对生命个体意义世界的建构使命因技术化、知识性与统一性等工具性价值因素制约而发生异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源性价值诉求被外在化的功利性追求所宰制,教育话语的价值趋向于社会规约下的标准化人才培育,个体的个性特征与发展规律被社会规制掩盖。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义的建构仅仅局限于文本宣讲、知识灌输、逻辑思辨等工具意义层面,注重教育对象对固定知识体系的记诵、指标体系的完成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没有触及社会生活世界、主体精神成长与意义生成等价值层面的沉思。这样一种教育话语无法获得教育对象内心共鸣,更勿奢谈教育对象真正意义上的行为外化,凸显出深深的无力感。要适时超越传统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思维模式与研究视域,着眼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义世界的追问、反思与超越,从工具性解读转向价值性阐释,摒弃传统经验性、思辨性教育范式,直面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生动活泼的生命体验及鲜活跃动的精神丰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义世界的建构与生成。


   2.碎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视域融合能力的钝化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与演进澄明,在不同的时代拐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多重化际遇,衍生出形态各异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方法及内容,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统积淀。虽然国内有学者在论著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传统暗弱”,即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意义层面缺乏历史沉淀和传统支撑,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能脱离历史语境与当代情境。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由经济结构变动所引发的社会分工的精细化、阶层利益的多维化造成社会心态的多元化与社会思潮的繁杂化,这对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引领为主要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这样一来,社会传统价值体系、理念趋于消解,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形塑与普及尚未完成。即在社会价值体系“破”与“立”的进程中需要有效的衔接以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与现代的断裂所引发的无序化、解构化和碎片化危机。以多媒体、自媒体、微媒体以及融合媒体等传播介体为核心承载的话语传播、表述模式的现代生成与高速蔓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导也由先前的“一体化”“单一化”趋于“碎片化”“网状化”。教育双方键入相关话语信息并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即可同时在不同主体间交互呈现,传统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空壁垒被打破,长期以来所承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被消解。此外,在现代转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一味以现代视域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教育理念、内涵、内容和方法的认识与理解建立在传统与现代完全割裂的前提下,无法产生历史向度和现代向度的“视域融合”。


  3.公共化情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流价值引领的乏力

     在经济全球运行与文化多样共融的情势下,公共性在当代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然而,现代社会个人自我意识与个人本位关注迅速膨胀,对于集体和社会的意识水准渐趋低下,个体的公共理性与公共精神日渐衰萎。纵观教育领域,现代性教育的核心表征是以学生个体的利益为中心,以占有式的个人成才为主基调的教育结构所催生的占有型和功利型个人利己主义情愫已然成为隐性的教育价值。反映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中,以集体主义、社会本位为内核的传统型话语体系渐趋迟滞与无效。由于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广大受教育者的关注焦点,这样一来,现代社会所催生的公共领域、公共空间只不过被看做是为了获取个人利益而需要彼此竞争的容易产生张力与冲突的问题领域,而不再具有强大的公共性与包容性。现代生存范式催生了“个体化、个性化和私人生活空间与价值世界的时代”。进言之,“对于什么是公民、什么是良好的社会、正义的社会,对于什么是公共福祉,他们完全是站在个人利益的立场上来理解的,他们无法从公共的立场以公共精神来看待这一切”。在社会公共性无法有机凝聚与顺利认同的情形下,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渐趋形成了单向度的生活模式与去道德化的价值指向,个体生命的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总和的“共性”特征趋于消逝,以主流价值教育为内核与主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引领乏力的窘态


三、反思与超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代转型的逻辑进路


(一)多维共在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整合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理路中,学界多将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长与实践生成的重要本质规定。进言之,运用教育的手段引领广大受教育者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使命,即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实践的话语从权利关系的各种立场建立、培养、维护和改变世界的意义”,这体现了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科学探索的政治自觉。从本质规定层面出发,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目标、地位与功用的集中体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创新与整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与主导性的前提下,着力于对传统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合理借鉴,与事关受教育者成长成才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的整合提炼,积极构建在社会主导型思维范式下契合集体心理图景与个体认知想象图景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体系。一方面要紧密结合以新媒体、自媒体与融合媒体等为典型代表、以网络化、动态化与多元化为突出表征的现代信息社会的时代境况;另一方面要深度整合道德话语、生活话语、公共交往话语等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社会性、实践性与时代性的话语内容,注重多元化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主导性、融合性与创新性,进一步凸显其对广大受教育者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行为等层面的思想引领与实践驱动,提升教育对象认知能力与体悟水准、提升全社会思想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
(二)生活体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超越话语作为实现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载体,是人际关系建立与社会性“类存在”的重要支点,话语双方的互动与沟通是话语取得实效的重要变量。伴随社会转型与变革,个性、异质、多元等成为当代生活世界的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当能够反映出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地表达出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与价值关切,注重社会成员的民生的内容,增加其人文精神与社会关怀,表达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人文品位”。因此,我们不仅要依托宏大的理论建构理性世界,还要立足于广大受教育者的生活向度,要注意关照其生活世界的鲜活性、丰富性及实践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由逻辑思辨视域向生活实践视域的有机拓展,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价值。这一转换意在将恬静的教育叙事与灵动的个体生命相融合、深邃的理性力量与唯美的生活体验相对接。以生活实践性为核心表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生活世界有机结合,面向日常生活的交流之需并结合社会时空境遇,语言风格清新、通俗。要摒弃理论文本的单体式话语逻辑,将对人的抽象性理解拉回到现实生活维度,以 “现实的有生命的人”为逻辑始基,对个体在生活世界中的积极、能动及主体性地位与功用给予充分尊重。要注重从缤纷斑斓的日常生活中撷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风格及表现手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活向度的价值超越。
(三)交往引导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转换在传统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中,教育者主导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讲授,支配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及话语权力的分布,控制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阐释力,广大受教育者的话语自觉与话语能量囿于教育者的话语控制无法合理释放。然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终端这种我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显然,这种建基于威权主义认知模型的话语教育方式仅仅将受教育者作为话语教育的客体对待而无视其积极主动性的彰显,易造成受教育者话语权与话语空间的“悬空化”。基于此,要着力于从单向控制式到交往引导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转换。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凸显受教育者的话语主体地位。要对受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予以体认并确保其在话语过程中主体性的积极彰显。一方面教育者要对传统意义层面的威权式、单向度话语教育姿态进行积极扬弃,认同并接纳受教育在话语教育中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广大受教育者要增进话语教育的主体性自觉,不断发掘自身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其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积极建构交互型交往模式。积极倡导“双主体”话语教育模式的发展,摒弃以“主客二分”为基本定位的话语范式的牵绊,注重广大受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思想观点与看法主张的合理彰显。话语双方以正向、真诚、理解的话语姿态共同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倡导教育教学中的话语平权,经由教育双方的平等式深度对话,催生以“交往与引导”为核心特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型话语方式。与此同时,要深刻体悟到话语的核心价值在于经由沟通和交流的手段促成话语参与方之间的联系与交往以达到理解的目的,进而在“理解”这一行为合作化机制的催生下使个体实现自身个性化与整体社会化的有机统一。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意义追问中,情感因素必不可少。“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教育者在教育话语中要秉持对话、互动、尊重、信任的教育原则,要在传递话语真理力量的同时注重积极的情感力量的注入。
(四)现代共享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创新要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性与统领性,就要顺应当前社会转型的时代诉求,积极凝聚时代精华,突出时代性主题,彰显时代性表征。将当前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中内渗的合理诉求及时整合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在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同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召力、辐射力与生命力。与此同时,现代共享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不单单局限于话语内涵与外延层面的完善与丰富,还涵括话语传播观念的拓新与延展。基于平等、开放、交互的新媒体信息平台,传统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教育者对话语的独享、独白特质被消解。在此情势下,我们亟待紧随现代社会虚拟性话语空间发育成长的现代向度,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由现实场域向虚拟场域跃迁,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图文共现、影音共融、时空共在与平等共进等技术性特质充分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享性时代特点,将新媒体话语合理融入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需要作出说明的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虚拟场域的关注与倚重,并非意味着现实话语场域地位的忽视与旁落。虚拟场域话语效用的彰显须臾离不开现实场域的基础性与前提性支撑,两者间并不是彼此冲突、相互矛盾的存在,而是具有互为补充、协同共进的实践特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除却对于网络虚拟空间的介入与巩固外,教育者也要将目光投向现实教育场域,以受教育者的实际诉求为中心,通过情感共融等方式真正走进广大受教育者的心灵世界,消解教育双方的“情感代沟”,以增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与此同时,要注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这一核心介体放置于与平等、开放和包容为主要特征的现实话语场域中,不单单将其视为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单向度传输及政治理论、政策文件等的僵化解析,进而异化为毫无生气的话语符号体系,要注意立足于受教育者的知识体系、认知特点与现有立场,以平等交流、真诚沟通的形式对教育话语进行讨论、建构与重塑,荡涤传统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沉闷、乏味气息,在对广大受教育者话语主体地位充分体认的基础上着力于虚拟场域与现实场域的有机融合,着力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创新。




《江苏高教》编辑部恭祝读者朋友鸡年吉祥如意!阖家安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