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弦《一片槐树叶》

纪弦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一片槐树叶》是现代诗人纪弦于1954年创作的一首新诗。此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谱写了一曲海外游子萦怀祖国、思念故乡的衷肠之曲。此诗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开阔的想象余地。此诗后被选入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本中。
《一片槐树叶》其所以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艺术魅力,奥秘在于意象的经营和思想感情的表达紧密契合。台湾现代派诗人主张意象的繁复性和多义性。这首诗的意象,貌似单纯,实则繁复。全诗的中心意象——槐树叶,在诗人笔下得到了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刻划,既有现实感,又有历史感,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既有色彩美又有神韵美,辅之以“古老的诗集”和“故国的泥土”两个意象的衬托,最后非常自然而巧妙地把“槐树叶”转化并升华为“槐花飘香的季节”这样一个象征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整体审美意象。而这个意象的意蕴指向始终是确定的,国家的分,亲友的分离,时代的变幻历史的反思,游子的坎坷遭际及其怨恨、伤感、希望、理想等等,都蕴含其中,浑然一体,辐射出各种触动人的灵魂的冲击波。



纪弦《一片槐树叶》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离开大陆多年的纪弦,有一天翻开一本诗集,忽然发现其中夹有一片故土的槐树叶。他睹物生情,灵感闪光,迅速抓住“一片槐树叶”这一意象展开构思,完成了这一精美的诗篇。从一个特殊的审美角度表现了“乡愁”这一文学中的永恒主题。
诗分三段。第一段前三行采取类似于叠句的形式,三次强调“一片”,而且“一片”这个数量词都出现在同一位置,即每一句的尾部,这样就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并加强了感情的渲染。诗人说,这一片是“全世界最美的”,“最珍奇、最宝贵的”,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这三句都是从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和意念落笔。第四句才在末尾的位置点明是“槐树叶”,而树叶的形态与颜色则是“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至此,诗人已点明题目,并且从外形和意蕴的触发上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

第二段进一层表现。那片槐树叶之所以使人钟爱并伤心,原来它来自“江南”或者“江北”。虽然从那座城市那个园子里捡来已不可追忆,但它总归是来自海峡对岸的故土。它当时被夹在一本诗集里可能是并不经意的,但多年来竟丝毫无损,这大约并非偶然吧?如今,落在有心的诗人眼中,它却撩起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浓郁乡愁了。

第三段是全诗的高潮。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一以表现槐树叶之轻而且薄,一以抒写主人公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树叶来自故土,何况细看之下它还沾着些那里的泥土? 此时此刻,诗人情思激荡,一发而不可收,在“故国哟”的荡气回肠的呼告语以及“呵呵”的感叹强调之后,诗人言之不足故复言之,从“要到何年何月何日”的递减句式开始,用一个长句抒写他的绵绵的故土之恋。这里,一个长句分四行抒写,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因为句式过长,影响节奏和诵读,至于四行构成一个长句,则是为了表现主人公恋情的悠远深长了。

诗的前面写“槐树叶”,主要是视觉意象,而结尾的“淡淡的槐花香”,则是清香淡远的嗅觉意象,视嗅交感,加强了诗的感染力。“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秋天是怀人的季节,槐树又偏偏不是在春日而是在秋天开花,“欲到清秋近时节,争开金蕊向关河”(罗邺《槐》),于是,全诗就在悠然不尽中结束,留给读者去品味的,是那淡淡的花香和袅袅的余音。



相关阅读:
纪弦诗选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洛夫《子夜读信 》

洛夫《边界望乡》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偶然》

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徐志摩《沙扬娜拉》

北岛《回答》

北岛《一切》

舒婷《致橡树》

舒婷《这也是一切》

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乡愁四韵》

卞之琳《断章》

戴望舒《雨巷》

戴望舒《烦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