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克里斯坦森诗6首

Christensen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英格·克里斯滕森(Inger Christensen,1935-2009),丹麦女诗人。生于1935年1月16日。1962年出版首部诗集《光》(Lys)。此后出版了《草》(Graes,1963)、《它》(Det,1969)、《四月的信》(Brev i April,1979)、《字母表》(Alfabet,1981),以及《蝴蝶谷》(Sommerfugledalen,1991)。在这些作品中,除数学之外,她也从法国作曲家梅西安和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的作品中得到灵感。
克里斯滕森被公认为丹麦最重要的实验诗人,在她最著名的诗作——写于1981年的《字母表》中,运用了斐波纳契数列,完成了从字母a(abrikostraerne,杏树)到n(nat,夜)的一组序列。在斐波纳契数列里,每一个数等于前面两数之和,例如0,1,1,2,3,5,8,13,21……音乐和诗歌中都有类似运用。
1994年,瑞典学院向克里斯滕森颁发了有“小诺贝尔”之称的北欧文学奖。此后14年,她几乎年年被看好能更进一步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至死未能如愿。克里斯滕森于2009年1月2日在哥本哈根去世,享年73岁。



像蓝灰色的海洋一般


像蓝灰色的海洋一般

我平板的冬日之脑悬于

大气之中


飞驰而过的灯塔让我

垂落的眼睛

四处摆荡


我们称之为陆地的

其实是最近的星群




低语的草的脚步


低语的草的脚步

偷偷穿越我们,

枞树的手指彼此轻触

在我们路径交会之时,

强韧、燃烧的树脂

将我们黏在一起,

渴望夏季的啄木鸟

啄着坚硬的

心之果皮。




文本/外延


事情依恋人们所说的发展/因

为恋人们依事情所说的行事


如果对恋爱颁行禁令/恋

人们会遵行禁令/而另外


为爱命名/当权者前往

犯罪现场/他们将只会看到


灰尘和倒塌的雕像/无力的

绞刑以及断裂的头颅/整个


无知的苦难/微笑

如今一切已埋葬/过程本身


如此这般已瓦解/一切荒谬可笑

古老的废墟和寂静/他们看不到


裸体的示威群众/温柔地

拥抱破碎的大理石身躯。





我僵死碎裂的躯体为何物?


我僵死碎裂的躯体为何物?

雪地上的蚂蚁无所事事。

不,诗,诗,诗是我的躯体。

我在此写下:我的躯体为何物?

而蚂蚁搬我,漫无目的地,

离去,一字一字地,离去。




忧伤


找出表达忧伤的

精练语汇:

一只黑色的蛞蝓,带有黏液

和排列顺序毫无意义的

反射作用机制,

触须及时伸

出,及时

再缩回

并且在体内

精准地运作

像期待响起的警报器

不断下沉的音高

下沉,下

沉穿越整个

有机体。

啊皮肤,

我最外层的

雷达屏幕。




蝴蝶谷(之一)


她们向上飞旋,这行星的蝴蝶,

像从地球温暖躯体散出的颜料:

朱砂,磷,黄金,赭土——她们

升起,一群高高在上的化学元素。


这翅膀的颤动只是一群

光的粒子,一种知觉的奇想吗?

那是梦中的童年夏日时光吗,

被消匿于时间的闪电所粉碎?


不,那是光之天使,能将自身

展现为黑色的阿波罗绢蝶,

红灰蝶,红线蛱蝶或金凤蝶。


我半醒半昏地把她们看成

薄雾的绒被上的羽毛,

在布拉奇诺谷正午炙热的空气中。


陈 黎、张 芬 龄 / 译 



语 言 是 大 自 然 的 直 接 延 伸

——丹麦女诗人克里斯坦森简介

 

今年(2004)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前,外电传说得奖者可能是女性,并且列举了几位问鼎有望的女作家——其中一位是丹麦女诗人英格尔.克里斯坦森(Inger Christensen,1935-)。十月七日,文学奖揭晓,得主果然是女性——但非英格尔.克里斯坦森,而是一位奥地利小说家,艾芙烈.叶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1946-)。
一九九四年,英格尔.克里斯坦森获瑞典学院颁发「北欧作家奖」。评论家 Erik Skyum-Nielsen 对此发表了他的看法:「听到瑞典学院决定将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北欧作家奖』颁发给一名丹麦作家,心情是复杂的。一则替受奖者欣喜,感觉这是国人的骄傲;一则有些恼怒,因为这意味着一位『真正』诺贝尔奖的候选人被剔除在外……英格尔.克里斯坦森长期以来是丹麦诗坛上公认的伟大诗人,受不受到斯德哥尔摩方面的肯定,都不会改变此一事实。」
克里斯坦森成长于丹麦一个乡下小城的劳工阶层住区,她的父亲是个裁缝。她原先习医,后来接受师资训练,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二十八、九岁那两年,任职于霍尔贝克(Holbaek)的艺术学院,之后开始她自由作家的生涯。一 九七O年代,为政经杂志《成长,危机,乌托邦》的编辑之一。一九七八年,被选为丹麦学院院士。克里斯坦森写作的文类多样,有诗,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戏剧、翻译,但是综观其作品不难看出其整体创作的一贯风格。从她的处女作——诗集《光》(Lys, 1962)[我们译的〈我僵死碎裂的躯体为何物?〉与〈忧伤〉二诗即出自此书],到 九O年代出版的《蝴蝶谷:安魂曲》(Sommerfugledalen- et requiem, 1991),克里斯坦森都以令人赞佩的浓度、密度,以及独有的节奏,表现出她对诗作涵盖层面相当宽广的认知。
一九六O年代后期,丹麦诗坛出现一种被称为「现代主义第三阶段」的新诗风,这类作品通常颇具「后设诗」趣味,克里斯坦森的一九六九年所作的《它》(Det),即是此一诗风的绝佳表现。这首诗是令人炫目的抒情组诗,触及生命与创作的主题,始于对创作过程的悬念,继而对文明做一全面的巡礼,最后以全然的虚无感作结。全诗形式严谨但内容自由。这首诗具体说明了:严谨的诗型丝毫未妨碍诗作的发展,反而让人觉得她的诗因而得以成形。这样的诗具备了互动却又互斥的特质,既随性又严谨。
在诗集《字母》(Alfabet, 1981)里,诗人遵行严格的诗型设计。全诗分成十四部份,以字母表的前十四个字母(A 到 N)做为各个部份的起始字母,此外,诗的长度也依照斐波那契(Fibonacci)数列逐渐增加——即第一部份 1行,第二部份 2行,第三部份 3行,第四部份 5行,第五部份 8行,第六部份13行,第七部份21行……每一部份的行数是前面两部份行数的总合。这首长诗触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即是创作过程的写照。以文字为轴心,全诗转动:从肯定中带有怀疑的第一句「杏树存在,杏树存在」,翻转到生与死、地球与灾难的世界。全诗一方面浸沐在世界与自然的奇妙中,同时又警觉其所受的人为威胁。这本诗集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的地位,被翻成多国语言,直到最近还有舞蹈家以之为题材,以「杏树存在」之名编舞公演。
她的杰作《蝴蝶谷:安魂曲》,是以「联篇十四行诗」(sonnet cycle)形式写成的系列诗作。在十八世纪,「联篇十四行诗」对诗社成员是一大挑战,但旋而沦为卖弄技艺之作。在一组「联篇十四行诗」里,每一首十四行诗在诗型和韵脚上必须符合十四行诗的标准模式,但最后一个诗节又成为下一首十四行诗的第一个诗节,而第十五首(也是最后一首)十四行诗则由前面十四首的第一行所组成。克里斯坦森这本诗集不但在形式上巧妙地满足了要求,并且在内容上让人感觉确有其连贯性。整本诗集将颜色缤纷、轻盈飞舞但生命皆短暂的各种蝴蝶,和哀悼生命的脆弱和无常的子题串在一起,点描出死亡和希望的主题。随着蝴蝶羽翼的拍动,记忆的薄纱也随之掀动,黑暗面与光明面交替出现,彷佛蝶翼的外层与底层。要写成这样一首形式与内容兼顾的长诗,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然而克里斯坦森却成功地达成了。
她的诗集《四月书》(Brev i April, 1979)是克里斯坦森「系统写作」的另一个例子。她融入法国现代音乐家梅湘(Oliver Messiaen)部分的作曲技巧,而一九六O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所提出的「人类的语言是与生具有的」的假设,对她的诗作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她说::「乔姆斯基的语言观令我兴奋。他的理论让我相信——无需证明——语言是大自然的直接延伸。我有权利说我想说的话,一如树木有权利长出树叶。」
无论从诗体结构或内容而言,克里斯坦森都称得上是知性的作家,她的作品的一大主题是人类与自然、世界与自我关系的探索。在诗作和散文中,她不断质疑世界和自我的关系。她认为她的诗作是宇宙万物的倒影,她企图透过语言的媒介在自我、语言和宇宙间寻求理想的和谐。她对浪漫主义「语字与自然现象合一」的理念十分倾心。易解与难解、自我与世界、语言与个人之间的对立,是无法经由自外在观照世界的方式获致解决的,而应该维持现状,将之视为一个「从未能一窥其所生活之世界的外貌」的「住民」的良性热病:「而我的诗和外层空间的关系,就像眼睛和眼睛看不见的视网膜的关系。」
克里斯坦森于二OO九年一月二日去世,享年七十三。



推荐阅读:

阿伦茨《夜里》

罗伯茨《割草》

贝兹鲁奇《西里西亚的森林》

哈菲兹《世上的蔷薇千朵万朵》

帕斯捷尔纳克《哈姆雷特》

帕斯捷尔纳克《屋里不会再来人了》

卡图卢斯《生活吧,蕾丝比亚,爱吧》

沃尔科特《黑八月》

沃伦《世事沧桑话鸣鸟》

吉普林《如果》

布莱希特《诗人的流亡》

布莱希特《给后生的人们》

巴列霍《只信你》

狄更生《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特兰斯特罗默《果戈理》

拜伦《哀希腊》

拜伦《普罗米修斯》

拜伦《想当年我们俩分手》

拜伦《雅典的少女》

威廉·布莱克《爱的花园》

威廉·布莱克《老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