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岳飞诗词选

南宋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习武,喜读兵书、《左传》。北宋末年曾从军抗辽。靖康元年(1126),复投军于赵构大元帅府抗金,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后隶属副元帅宗泽,在黄河南北屡败金军。二年,北宋亡,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岳飞上书反对宋室南迁,力请高宗赵构北渡亲征,恢复中原,被革职。转投河北招抚使张所,任中军统领,随都统制王彦北渡黄河,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建炎三年(1129),随军南撤建康(今南京),隶属江淮宣抚使杜充,任右军统制。随都统制陈淬在马家渡(今安徽马鞍山市东北)阻遏金将完颜宗弼军渡江,因诸军皆溃,孤军难敌,力战后退屯蒋山(今南京紫金山),整饬所部,招收散兵游勇,自成一军,转战广德(今属安徽)、宜兴(今属江苏)等地,多次获胜。次年春,率军于常州(今属江苏)截击完颜宗弼军渡江北归,先后于清水亭、牛头山(均在今江苏江宁西南)、靖安镇(今南京西南)击败金军,收复建康,升通、泰镇抚使,驻屯泰州(今属江苏)。继奉命进援楚州(今淮安),在承州(今高邮)等地与金军鏖战,因众寡悬殊,被迫弃泰州退守江南。绍兴元年(1131),隶属江淮招讨使张俊,率部转战于江南西路和淮南西路,击破盗匪李成军;招降张用,迁神武右军副统制。二年,击破盗匪曹成军,屯戍江州(今江西九江)。三年,镇压吉、虔(今吉安、赣州)二州农民起义军。伪齐军攻占襄阳(今属湖北襄樊)、邓州(今属河南)后,他建策收复襄阳等六郡,进图中原,被宋廷采纳。四年,任黄州、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率军自江州溯江西进,克复汉水重镇郢州(今湖北钟祥),遂分兵北进,连克随州(今属湖北)、襄阳、邓州,大败金与伪齐军,并趁势收复唐州、信阳军(今河南唐河、信阳市),从而控制长江中游广大地区,打开与川、陕通路,以功授清远军节度使。此后,营田积粮,训练军伍,积极为收复中原作准备。同年冬,出兵救援庐州(今合肥),击败金与伪齐军。五年,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神武后军都统制,奉命镇压洞庭湖地区杨么起义军。六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一反宋军秋季防御常法,举兵奇袭伪齐军。以部分兵力东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诱其来攻,主力自襄阳出击伊阳(今嵩县),一举收复今豫西、陕南大片失地。同年冬再次击败金与伪齐军反击,兵临蔡州。七年,升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力陈乘伪齐主刘豫被废,金军无备,增兵北伐,图取中原之策。后多次上书反对与金和议,重申收复两河壮志,均遭高宗与权相秦桧拒绝。十年,率军迎战大举南进之完颜宗弼军,按照以襄阳为基地、连结河朔、收复中原方略,遣将联络北方义军袭扰金军后方,以部分兵力迂回侧击东京一带金军;自率主力从正面反击,直趋中原。在民众配合下,仅月余,相继收复西京(今洛阳)及陈(今淮阳)、蔡间诸要地,形成东西并进,威逼东京金军之势。旋于郾城之战中,充分利用所部士气旺盛、训练有素等有利条件,大败金军精骑。继在颍昌之战中再次击败完颜宗弼军的反击。正当岳飞行将挥师渡河时,高宗、秦桧向金乞和,诏令各路宋军班师,致使其恢复中原计划功败垂成。十一年,率军进援淮西。后被召回临安(今杭州),罢宣抚使,改授枢密副使,解除兵权,并为秦桧及其党羽诬陷入狱。十二月二十九日,被以“莫须有”罪名连同其子岳云一起惨遭杀害。随后赵构与秦桧同金人达成合议,由金人册封赵构为宋皇帝。孝宗时追谥岳飞为“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
岳飞精韬略,善运筹,博采众谋,团结民众。行师用兵善谋机变,作战指挥机智灵活,不拘常法,强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严于治军,重视选将,信赏明罚,爱护士卒。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宋史·岳飞传》)著称。常能以少胜众。金军叹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但都是充满爱国激情的佳作。有《岳武穆集》,均为后人收集编注。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满江红

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

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

〇满江红,词牌名,双调,93字,仄韵。

〇怒发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起来顶起帽子。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〇潇潇:骤急的雨声。《诗经·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朱熹注:

潇潇,风雨之声。〇歇:停止。

〇仰天长啸:昂头对着天空大声呼啸。啸(xìao),感情激发时发出的声音。

〇三十功名:孔子云“三十而立”,认为人到三十来岁就该建功立业。岳飞写

这首词的时候是三十二岁,因抗金战功卓著而建节(拜节度使),可谓功成名就。

〇尘与土:把个人的功名视若尘。

〇八千里路云和月,为收复失地抗击金兵而南征北战,披星戴月。

〇等闲:随便地,轻易地。这句是说,切不要轻易地让青春虚度,等满头白发

时,再懊悔悲伤也是枉然。意同汉代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〇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京师汴梁和中原沦陷、徽钦二帝被掳的奇

耻大辱。〇犹,还。〇未,没有。〇雪,洗刷掉。〇长车:兵车,战车。

〇贺兰山:山名,在今宁夏西北部。这里应是泛指金人占据的地区。

〇缺:缺口,这里指山口。

〇胡虏、匈奴:都是代指金之侵略者。这两句表现了岳飞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

报仇雪耻的决心。

〇旧山河:原来的祖国疆土。这里指被金人侵占的国。

〇朝天阙:朝见皇帝。〇天阙:指皇帝的宫殿。这句在明王熙所书词碑中作

“朝金阙”。应以“朝天阙”为是。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

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

一鞭直渡清河路!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宝刀歌

赠吴将军南行


我有一宝刀,深藏未出韬。今朝持赠南征使,紫蜺万丈干青霄。指海海腾沸,

指山山动摇。蛟鳄潜形百怪伏,虎豹战服万鬼号。时作龙吟似怀恨,咻得尽剿诸天

骄。蠢尔蛮蜑弄竿梃,倏聚忽散如群猱。

使君拜命仗此往,红炉炽炭燎氄毛。奏凯归来报天子,云台麟阁高瞧嶢。噫嘻!

平蛮易,自治劳,卒犯市肆,马躏禾苗。将躭骄侈,士狃贪饕。虚张囚馘,妄邀金

貂。使君一一试此刀,能令四海烽尘消,万姓鼓舞歌唐尧。


【注释】

〇韬:刀剑或弓的套子。这里指刀鞘。〇南征使:指吴将军。

〇蜺(ní):与霓同。即副虹,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比虹淡些。

〇干:冒犯。这里有冲的意思。〇青霄:指天空。

〇潜形:隐藏形体。〇天骄:汉时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历史上泛称

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〇蠢尔:虫蠕动貌。《诗经》小雅《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

〇蛮:古时对南方少数民族泛称。〇蜑(dàn):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之一。

见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涪陵郡》,明于慎行《榖山笔麈》卷十八《夷考》,

唐韩愈《韩昌黎集》卷二十七《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

〇竿梃(tǐng):棍棒。〇倏(shū):极快地。倏聚忽散,忽聚忽散。

〇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〇使君;古代尊称奉命出使人为使君。

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〇氄(róng)毛:细而软的毛。

〇云台:汉宫庭中的高台名。后汉洛阳南宫有云台广德殿,明帝命图画中兴功

臣三十二人于云台。

〇麟阁:双宣帝时有麒麟阁,省称麟阁,乃图绘功臣之所。

〇瞧嶢(jiaoyáo)高耸貌。〇市肆:市井店铺。

〇耽:沉醉,迷恋。〇骄侈:骄横奢侈。

〇狃(nǐu):因袭,沾染。〇饕(tāo):贪。

《汉书·礼乐志》:“贪饕险坡。”颜师古注:“贪甚曰饕。”特指贪食。

〇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

〇金貂:汉代冠饰。〇武冠:又名武弁大冠,诸武官所戴。侍中,中常侍则

加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据《后汉书·:舆服志》下说,胡广谓战国时赵武

灵王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

〇唐尧:我国古代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陶唐氏,名放勋,

史称唐尧。




赴宴戏秦桧


自幼从军未学诗,今朝赴宴强为之。削发搓缰系战马,拆衣抽线补征旗。

江南美酒君须记,北国风霜我独知。百万金兵临城下,再请诸公去赋诗。




驻军盆珠


云屯壁垒夜鸣铮,帐拥珠岗翠色萦。但使狐鼪乞一活,何须血刃下孤城。

日连旗影蚕洲暗,光拂剑花遂水横。虔吉未平归未得,何时廓字罢天兵?




池州翠微亭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注释】

池州:今安徽贵池。翠微亭在贵池南齐山顶上。唐杜牡《九日齐山登高》“江

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亭名本此。翠微原指远山淡漠青色,也借以指

山。

〇特特:马蹄声。〇看(读平声)不足:看不够。〇月明:月光。




从驾游内苑应制


敕报游西内,春光霭上林。花围千朵锦,柳捻万株金。

燕绕龙旗舞,莺随凤辇吟。君王多雨露,化育一人心。




归赴行在过上竺寺偶题


强胡犯金阙,驻跸大江南。一帝双魂杳,孤臣百战酣。

兵威空朔漠,法力仗瞿昙。恢复山河日,捐躯分亦甘。




过张溪赠张完


无心买酒谒青春,对镜空嗟白发新。花下少年应笑我,垂垂羸马访高人。




寄浮图慧海


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师灭虏酋。

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丁宁寄语东林老,莲社从此著力修。




送轸上人之庐山


何处高人云路迷,相逢忽荐目前机。偶看菜叶随流水,知有茅茨在翠微。

琐细夜谈皆可听,烟霏秋雨欲同归。翛然又向诸方去,无数山供玉尘挥。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阏氏血,旗枭克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题池州翠光寺


爱此倚栏干,谁同寓目閒。轻阴弄晴日,秀色隐空山。

岛树萧疏外,征帆杳霭间。予虽江上老,心羡白云还。




题翠岩寺


秋风江上驻王师,暂向云山蹑翠微。忠义必期清塞水,功名直欲镇边圻。

山林啸聚何劳取,沙漠群凶定破机。行复三关迎三圣,金酋席卷尽擒归。




题新淦萧寺壁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雠。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戸侯。


【注释】此诗载于宋人赵与时著《宾退录》,作者赵与时注曰:“今寺废壁

亡矣。其孙类《家集》,惜未有告之者。”(按:其孙,指岳飞之孙岳珂)




题雩都华严寺


手持竹节访黄龙,旧穴空遗虎子踪。云锁断崖无觅处,半山松竹撼秋风。




题骤马冈


立马林冈豁战眸,阵云开处一溪流。机舂水沚犹传晋,黍秀宫庭孰悯周。

南服只今薤小丑,北辕何日返神州。誓将七尺酬明圣,怒指天涯泪不收。




游嵬石山寺


嵬石山前寺,林泉胜景幽。紫金诸佛相,白雪老僧头。

潭水寒生月,松风夜带秋。我来属龙语,为雨济民忧。




*岳飞诗词考析*


南宋绍兴11年(1141),民族英雄岳飞被汉奸秦桧害死,至今已860年了。去年初夏笔者路过杭州前往岳墓凭吊,在一枚石刻上得见明代文征明挽岳飞的《满江红》词: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

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有何能,逢其欲。

文征明这首词,直指宋高宗赵构,斥责他为保住帝位不想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因而与秦桧狼狈为奸,杀害抗敌英雄岳飞,甘心向金国屈辱称臣,割地赔款。全词揭示了岳飞悲剧的深刻原因。

由文征明的挽词,笔者想到了岳飞留下来的三首词——它们或不为今人所知,或知而未解其意,或被疑为伪作。因而在这里做些考析,希望能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岳飞英雄品格的了解。


(一)


岳飞诗词第一首《小重山》这首词,始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1183—1234)所编《金陀粹编》,宋以后一直流传。但对词中岳飞发出“旧山松竹老,阻归程”的叹息当作何解?他为什么会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感慨?他的满腹“心事”到底是什么?这些,人们则见仁见智,其说不一。笔者带着疑问,阅读古人篇札,见《宋史·岳飞传》说,岳飞北伐打到朱仙镇,“大功垂成”,却“一日奉十二金字牌”,要他退兵;他“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南宋陈郁《藏一腴话》又载:“岳飞《谢收复河南赦》及《罢兵表》中有云:‘莫守金石之约,难充豀壑之求’。”就是说,退了兵他依旧反对和约,力主抗战。而《宋史·秦桧传》也说:岳飞“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屡言和议失计”。据此,笔者认为,岳飞此词,当作于退兵之后。其中“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是指他的故乡河南汤阴已成为沦陷区,他即使解甲归田也无家可归。“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是感叹投降主和派占了上风,他身为主战派少了知音,报国无门。而他的“心事”,就是北伐中原,光复旧物,“还我河山”。清代初年沈雄编《古今词话》,所持的也是这种观点,他说:岳飞“故作《小重山》,……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

总之,此词是在投降势力压迫下所抒发的满腔抗战爱国忠愤,并非日常生活起居的感受。


(二)


岳飞诗词第二首《满江红·写怀》


绍兴四年(1134)秋,岳飞第一次北伐大获全胜。八月下旬,宋廷擢升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当旌节发到鄂州(今武昌)时,全军将士欢欣鼓舞。

清康熙年间沈辰垣等所编《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七,引南宋陈郁撰《藏一话腴》云:“武穆……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足以明其心事。”

明汤阴教谕袁纯于景泰初年着手编辑《精忠录》一书,景泰六年(1455)印行。此书卷三载有岳飞作《满江红》词。汤阴岳庙中现保存有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王熙书《满江红》(“怒发冲冠”)词碑。明万历十年(1582)刊本《汤阴精忠庙志》明嘉靖刻本岳珂《程史。》“附录”及此后的许多诗词选本均收录这首词。

这首词几百年未见前人撰文质疑,但到了近代,却有人认为它是伪作,所持理由是:岳飞之孙岳珂的《金陀粹编》、陈郁的《藏一腴话》及宋元载籍均未录此词。这个论据不足为凭。因为,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的《岳武穆集》十卷本早已失传,所以宋、元人之书未见此词;只是到了明代嘉靖时,大学士徐阶才收集散佚,编成《岳武穆遗文》,其中收词两首,一为《小重山》,一为《满江红·写怀》。徐阶录此词必有根据。另外,明代陈霆《渚山堂词话》,又收载宋代邵公序作词赠岳飞的纪事说:“岳武穆驻师鄂州,纪律严明,路不拾遗,秋毫无犯,军民胥(皆)乐,古名将莫能加也。有邵公序者,薄游江湘,道其管内,因作《满庭芳》词赠之云:


落日旌旗,清霜剑戟,塞角声唤严更。论兵慷慨,齿颊带风生。坐拥貔貅十万,衔枚勇、云槊交横。笑谈顷、匈奴授首,千里静欃枪。

荆襄。人安堵,提壶劝酒,布谷催耕。芝夫荛子,歌舞威名。好是轻裘缓带,驱营阵,绝漠横行。功谁纪,风神宛转,麟阁画丹青。


十分明显,词中“笑谈顷、匈奴授首”句,是对岳飞词“笑谈渴饮匈奴血”句的囊括;而“绝漠横行……麟阁画丹青”句则是岳飞词“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句的效仿与重唱。此词可以证明,邵公序是见到过岳飞的原作的。

至于这首词表达爱国情怀堪称千古绝唱,前人论述已多,勿须赘述。


(三)


岳飞诗词第三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这首词,世人知道的不多。它首见于近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中华民族爱国魂》一书,卷端有名为“岳武穆墨迹”的照片,并有元代谢升孙及明代宋克、文征明写的跋(谢跋写于元统二年──1334年,距岳飞被害不到二百年)。墨迹确为岳飞手笔。由于证据确凿无误,前些年武昌重修黄鹤楼,便专门立了词碑,永作纪念。

这首词,先写了东京开封当年花街柳陌、龙楼凤阙、处处笙歌的繁华气象,然后笔锋一转,描述虏骑满郊野、千村尽寥落、人民填沟壑的惨景,末了归结到请缨振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收复中原,再造太平的宏大志愿。全词大起大落,对比强烈,意气激昂,感人肺腑。它与上一首“怒发冲冠”词,堪称姊妹篇。

岳飞词虽然只留下来三首,但成就颇高。他与同时代的李纲一样,都上承苏轼豪放之风,并高扬抗战的时代主旋律,壮怀激烈,正气恢宏,为此后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主义词人的崛起开了先河。


(四)


岳飞诗词第四首《宝刀歌·赠吴将军南行》


岳飞的这首词属于杂体诗歌,因是否原作缺乏考证,故不为更多世人所知。但于后部诗句看来,尚无人能仿。

此诗出处为汤阴岳庙中刻石,是河南学政钱唐许乃钊于道光二十三年秋八月摹刻的。许乃钊在跋中说:“此幅在前明为王弇州旧藏,后由孙退谷少宰家归荣恪郡王南韵斋。此从荣邸借摹上石,敬立汤阴庙中,以志景仰。”

此诗刻石正文后款署:“绍兴四年二月十日赠吴将军南行。”吴将军究竟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之。考诸《宋史》纪传,与岳飞同时代的吴姓将军有吴蚧、吴磷兄弟,但绍兴四年他们正在四川抗金,并未奉命南行“平蛮”。还有吴胜、吴伦,也都屡立战功,但当时正在川陕路拒金。

吴蚧(1093—1139),宇晋卿,南宋抗金名将,官终四川宣抚使。他素服岳飞善用兵,曾“名姝”遗之。据《金佗粹编》卷九载,岳飞“厚遗使者而归其女”,并说:“吴少师于飞厚矣。然国耻未雪,圣上宵旰不宁,岂大将宴安取乐时耶!”吴“益敬服,以为不可及”。吴将军者,很有可能是吴蚧。但史料记载阙如,无从考实。


(五)


岳飞诗词第五首《赴宴戏秦桧》


一次,秦桧邀请岳飞赴宴,宴会上,秦提出来人一一作诗。秦桧此举不怀好意,他认为飞只不过是一介武夫,不懂吟诗作赋,想借此发难于飞,出飞的洋相,殊不知飞是文武双全的大将军,当最后轮到飞时随即挥笔写下了此诗。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岳飞的一心为国、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敢于和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的花天酒地、不思朝政、堕落腐朽生活作风作斗争的英雄气概。


(六)


岳飞诗词第六首《驻军盆珠》


岳飞这首诗,见载于道光版《龙泉县志》卷十一《艺文志》。见《吉安师专学报》1986年第一期载刘志桂《岳飞在遂川的碑文和诗》和王水根《岳飞镇压吉州农民起义史迹考略》。盆珠,地名,在龙泉县(今江西省遂川县)西。

公元1133年夏,岳飞奉南宋朝廷之命率军前往吉虔两州镇压农民起义军。经过三个月的征剿,扑灭了彭友等义军,并于盆珠乡立《平寇纪绩碑》,此碑已毁于1958年。碑文如下:

吉属龙泉,山寇彭友,窃据县城,贼首陈容等,流毒度南地界。绍兴三年夏四月,子奉诏命进剿。先锋张宪、王贵等,间道永新抵泉。驻军县之盆珠,千戈四塞蔽野。予一战擒友,贼众大败,逃遁固石洞依山为垒。六月初旬,提兵由武陵疾驰贼巢。砍死陈容,贼党余酋悉降。俘老弱二万有奇,选其精壮者尽编入伍从军。寇平奏凯,居民遮道壶浆以迎王师。惟皇赫濯,丕振声灵。用伐山石,纪厥功成。


(七)


岳飞诗词第七首《池州翠微亭》


《射雕英雄传》<第23回大闹禁宫>:……二人谈谈说说,来到飞来峰前。峰前建有一亭,亭额书着“翠微亭”三字,题额的是韩世忠。郭靖知道韩世忠的名头,见了这位抗金名将的手迹,心中喜欢,快步入亭。亭中有块石碑,刻着一首诗云:“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看笔迹也是韩世忠所书。郭靖赞道:“这首诗好。”他原不辨诗好诗坏,但想既是韩世忠所书,又有“征衣”、“马蹄”字样,自然是好的了。黄蓉道:“那是岳爷爷岳飞做的。”郭靖一怔,道:“你怎知道?”黄蓉道:“我听爹爹说过这故事。绍兴十一年冬天,岳爷爷给秦桧害死,第二年春间,韩世忠想念他,特地建了此亭,将这首诗刻在碑上。只是其时秦桧权势薰天,因此不便书明是岳爷爷所作。”郭靖追思前朝名将,伸手指顺着碑上石刻的笔划模写。




意 识 流 作 家 的
艺 术 观 点

詹姆斯·乔伊斯的美学观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生于爱尔兰,于1922年在杂志上连载的小说《尤利西斯》经庞德为首的一些巴黎先锋派团体的相助出版后,他成为意识流文学中的泰斗。他本人亦身体力行,大力提携一些备遭冷遇的意识流作家,使他们的作品得以出版,由此形成了一个相当可观的文学圈子。
《尤利西斯》写于欧洲心理分析方兴未艾之时,作品吸收了传统小说中已有的作者退出、内心独白等艺术手法,使意识流小说趋于成熟。乔伊斯的贡献被公认为是得益于他的博学、广阔的阅历,以及非凡的语言和音乐天赋。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中,斯蒂芬艰深晦涩的理性意识流充斥着古代和近代的外语引文,于互文性的间隙中生发意义;充满七情六欲又无可奈何的布卢姆是个务实的人,他的意识流虽然也涉及科学、哲学和文学,然每有张冠李戴之嫌;莫莉丰腴娇艳,专写此人内心独白的第18章被公认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它实际上是一种生命之流。创立原型批评的荣格自称用了三年时间才读通《尤利西斯》,他给作者的信中有赞扬也有埋怨:“但我大概永远不会说我喜欢它,因为它太磨损神经,而且太晦暗了,我不知你写时心情是否畅快。我不得不向世界宣告,我对它感到腻烦。读的时候,我多么抱怨,多么咒诅,又多么敬佩你啊!全书最后那没有标点的四十页真是心理学的精华。我想只有魔鬼的祖母才会把一个女人的心理捉摸得那么透。” 
这便是意识流的经典《尤利西斯》。
乔伊斯没有留下理论专著。但是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见解还是有迹可循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可推1916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主人公斯蒂芬讨论美和艺术的一大段文字。青年斯蒂芬无疑正是青年乔伊斯的影子。乔伊斯的基本观点是:艺术作品是一个审美客体,独立于创作者的人格。这一创作意图在他两部最有名的意识流作品《尤利西斯》和《芬尼根们的苏醒》中都有所贯彻,耐人寻味的是,下面我们将会看到,乔伊斯先锋艺术的理论来源却是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阿奎那。
斯蒂芬和他的同伴林奇谈艺,话头是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恐惧和怜悯之情开始的。斯蒂芬的看法是审美情感应是静态的,超越现实生活中的欲望与厌恶之情。确切地说,艺术家所表现的美,不可能在我们身上唤起一种动态的或纯然是生理方面的感受,它应当唤醒或者说诱导出一种恐惧和怜悯的理念,它是静态的,存在于一种美的节奏之中,并最终化入这一节奏。讲到艺术创造,斯蒂芬指出应当努力去理解事物的性质,在理解后,即从它的生成背景中,从作为灵魂的监狱之门的声音、形状和色彩中,从容不迫、谦卑而又坚持不懈地表达或者说再造出艺术家所理解的一个美的意象。简言之,艺术便是艺术家根据某种美学目的,就感性和理性可以把握的事物作出安排。
斯蒂芬接下来辨析美与真的一段话,读来就颇有些意识流重感觉和想象的直觉主义意味了。他说:“我相信柏拉图说过美是真理的光辉。我并不认为它有什么意义,无非是说明真和善是亲眷。真理为理智所见,理智满足于最好的理解关系;美则为想象所见,想象满足于最好的感性关系。追求真理,第一步即是理解理智自身的框架和范域,把握理解行为自身。亚里士多德的全部哲学体系筑基于他的心理学著作,我认为是基于他同一属性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中不可能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事物的命题。追求美,第一步则是理解想象的框架和范域,把握审美欣赏这行为本身。” 很显然,在柏拉图理性哲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之间,乔伊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而高扬感觉的直接性和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枢纽作用。这正是意识流小说的特征之一。
斯蒂芬以一个偶然见到的篮子为例,对阿奎那关于美在完整、比例、鲜明三要素作了新的诠释。
首先是“完整”。斯蒂芬指出,人的心灵首先把篮子与其余一切不是篮子的可见事物分割开来。所以把握篮子的第一步是围绕审美对象划一道线,让这审美的形象在时间或空间中显现出来:可闻显于时间,可见显于空间。这样,篮子这自我界定、自我包容的审美形象就在没有边界的时空背景中光辉夺目地为人领悟,此即为完整。
其次是“比例”。斯蒂芬认为人是沿着篮子的形式线条,由彼即此加以审视的,他把对象看作界际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平衡。于是,人就能感觉到它的结构的节奏。总之是直觉感知在先,理解分析在后。同时将对象理解为各个部分和谐结合的结果。这就是比例。
再者为“鲜明”。斯蒂芬认为阿奎那把鲜明看成是表象于一切事物中的神圣目的的艺术发现,亦即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源。就上述篮子而言,鲜明便也是使这篮子成其为篮子的哲学本质,是艺术家在其想象中最初映出这个审美形象时感觉到的那一最美的特质。这是一个神秘的瞬间。一旦“鲜明”的神秘的状态连同“完整”和“比例”同时为心灵感知,就产生一种沉静的审美愉悦,一种美不可言的精神状态。
从乔伊斯对阿奎那关于美在三要素说所作的上述解释中也可发现与他的意识流创作有某些联系,如释“完整”中艺术超越实用现实目的的观点,释“比例”中直觉在先、分析在后的思想,释“鲜明”中超越逻辑和理性的神秘主义倾向,等等,都可视作影响他意识流创作的潜在因素。
对意识流叙事中作者退出的特点,乔伊斯也有所论及。他借斯蒂芬之口说,文学是经历了从抒情到叙事的发展过程。抒情文学表现作者自我,叙事文学中情感的中心则与作者与其他人物持等距离。于是“叙事不再纯然是个人的了。艺术家的人格化入叙事本身之中,围绕小说人物和事件流啊流啊,就像一片生命的海洋” 。他强调,艺术家的人格首先是一声呼喊、一段音乐、一种情绪,然后是一段流畅轻柔的叙述,最后修炼自身以达非人格化境地,直至化为乌有。这时候的艺术家,就像创造世界的上帝一样,留在他作品的中间、后面,或者高居其上,隐而不见,漠然修理他的指甲。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预言了乔伊斯本人在《尤利西斯》中进行意识流创作的心理状态。

弗吉尼娅·沃尔夫的创作思想

弗吉尼娅·沃尔夫(1882—1941)原名艾德琳·弗吉尼娅·斯蒂芬,英国现代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文学批评,包括早期女权主义批评上,也多有建树。1904年父亲去世后,弗吉尼娅在伦敦勃卢姆斯布里的居所成为日后闻名的“勃卢姆斯布里”文学小团体的中心,其中有批评家罗杰·弗赖、小说家E·M·福斯特,以及后来成为弗吉尼娅丈夫的报界人士伦纳德·沃尔夫。从191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起,弗吉尼娅·沃尔夫就开始意识流小说的创作实验,在日后的《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波浪》三部作品中这种意识流实验臻于圆熟。
弗吉尼娅·沃尔夫1919年初次发表的《现代小说》一文,颇有些意识流实验小说宣言的意味。她认为传统小说家是被剥夺了自由意志,而成了惯例这个强大专横的暴君的奴隶,被逼着去提供故事情节,提供喜剧、悲剧、爱情穿插,提供一副真像那么回事的外表,仿佛一切都无懈可击,以致倘使他写的人物复活的话,会发觉自己外衣上的每个纽扣都符合当时的时装式样。暴君的旨意业已照办,小说烹制得恰到火候。但是,小说家有时候也情不自禁在一刹那中产生了怀疑:生活果真如此吗?小说必须如此吗?
沃尔夫的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她呼吁一种心理的真实,她说:“向内心看看,生活似乎远非‘如此’。仔细观察一下一个普通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吧。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是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当它们降落,当它们构成星期一生活或者星期二生活的时候,着重点所在和以前不同了;要紧的关键换了地方;这一来,如果作家是个自由人而不是奴隶,如果他能写他想写的而不是写他必须写的,如果他的作品能依据他的切身感受而不是依据老框框,结果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也许没有一颗纽扣钉得够上邦德街裁缝的标准。”弗吉尼娅·沃尔夫:《现代小说》,见《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上册第160—161页。沃尔夫接着指出,生活并不是对称的,生活是一圈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的光晕,故而小说家的使命,就应是如实传达这一变化万端的、尚欠认识和尚欠探讨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现会多么脱离常规,多么错综复杂。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沃尔夫高度评价了詹姆斯·乔伊斯的创作。当时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已经发表,《尤利西斯》正在纽约《小评论》杂志上连载。沃尔夫指出乔伊斯作品的特色与前辈作家判然有别,作家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它们落下的顺序,真实记录下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不管表面看来它们是多么互不相干、全不连贯。沃尔夫认为乔伊斯小说手法的创新,其意图毫无疑问是极为真诚的,而据此意图写出的成果,虽然我们可能觉得难读或者并无快意,它们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否认的。她认为,比较起来,传统作家偏重物质,乔伊斯则偏重精神。《尤利西斯》是翻开了生活中久被人忽略的另外一面。
弗吉尼娅·沃尔夫1924年在剑桥大学发表了演讲《班奈特先生和勃朗太太》,其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晚上她赶火车,车厢里有面对面坐着的一对老人,可以看出两人原先在交谈。老头儿因为有生人上车不再言语,老太太倒像是松了口气。姑且称这老太太为勃朗太太吧。沃尔夫看出勃朗太太极端整洁的衣着只能证明其极端的贫穷。老太太又是一副担惊受怕的苦命相,想必她的儿子也开始堕落了,想必对面那个明显缺乏教养的老头儿掌握着勃朗太太的什么短处,正在居心叵测地加以利用……总之沃尔夫想得很多,无数互不相关互不协调的念头一拥而上,总觉得围绕勃朗太太的气氛里有一些悲剧的色彩。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来写这个给人印象至深的勃朗太太呢?
就英、法、俄三个国家的文学传统而言,弗吉尼娅·沃尔夫认为英国作家只会把老太太变成一个“人物”,去突出描写她的古怪穿戴和举止,让她的个性统治全书;法国作家则相反,会牺牲个性描写共性,把老太太抽象为全人类的一个概括;俄国作家,则会穿过肉体,显示灵魂,除了灵魂还是灵魂。沃尔夫本人自然是更乐意借鉴乔伊斯《尤利西斯》、艾略特笔下普鲁弗洛克的形象,来写她的勃朗太太。沃尔夫指出,假定读者也曾做过勃朗太太的旅伴,也曾目瞪口呆地听到断断续续的那一些谈话,曾在一天里千万个念头闪过脑中,千万种情感在惊人的混乱中交叉、冲突又消失,那么听凭作家拿出一幅与这些可惊的现象毫无相似处的勃朗太太的画像来糊弄你,实属不可思议。正是读者的谦虚和作者的装腔作势,使本应当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亲密结合而产生的健康的作品受到了破坏和阉割。由此产生那些舒舒服服、表面光滑的小说,那些故意耸人听闻的可笑的传记,那些白开水一般的批评。
显而易见,弗吉尼娅·沃尔夫倡导的是一种心理的真实。用她的话说即是生命本身。生命本身是目不可见的。勃朗太太的真实性,就在于她是一个有着无限潜质的老太太,可以穿任何式样的衣着,出现在任何地点,作出任何言行举止。这又是意识流文学的一个理论后援。沃尔夫意识到意识流文学将是一种全新的文学,她用这样的话结束了她的这篇著名讲演:“但是不要期待现在就对她作出圆满的、令人满意的表现。暂时容忍一下那些即兴的、晦涩的、片断的和失败的东西。望你为一项良好的事业助一臂之力。让我作一个最后的和冒失得出奇的预言——我们正踏在英国文学的一个伟大时期的边缘上。但要想进入那个时期,我们必须下决心永远不抛弃勃朗太太。”弗吉尼娅·沃尔夫:《班奈特先生和勃朗太太》,见《文艺理论译丛》(1),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322页。“意识流”一词最初系梅·辛克莱1918年评论英国女小说家道罗茜·理查生小说《心路历程》时引入文学界的。道罗茜·理查生的《心路历程》凡12卷,从1915年至1938年出完,重心完全是放在女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上面。再往上追溯,1888年法国作家E·杜夏尔丹的短篇小说《月桂树被砍》,也被认为是意识流,或者说内心独白的先驱。意识流和内心独白是两个常被交替使用的词,后者尤为法国人所专用。意识流作为一种叙事手法,具有叙事人不介入,致力于再现人物似水流淌不息的意识过程,以感知觉交合意识、潜意识、思想、回忆、期待、情绪,以及忽东忽西自由联想等特征。这些在沃尔夫的上述理论中,可以说都有所印证。它与传统心理描写的最大区别,除了以主观感受为现实的中心,更在于把意识看作变化无常,殊难预测、理解,而且错杂错乱,故而只能由叙事人来照实记录的东西。这也是沃尔夫所谓向内看所见到的心理真实。
总的来看,柏格森关于唯一真实时间的心理时间即绵延的观点,虽然是意识流创作手法的直接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但他的直觉主义哲学对文学和艺术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意识流一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克罗齐的“直觉—表现”说虽然有内在相通之处,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差别。往历史上看,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心赋形式于物的传统;柏格森直觉主义则更使人想起柏拉图的诗歌迷狂说。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把艺术活动(创作和欣赏)与生命现象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个性、不可重复性和独特性等,反对任何机械化、公式化倾向,有一定的合理性;把主客交融无间的“直觉”状态看作艺术的至境也不无道理;从生命的机械化来探讨喜剧性也有独到之处。但其直觉主义文论完全建立在生命直觉主义哲学基础上,把世界的本体归结为主体心灵、意识的绵延或生命流动,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而且全盘否定科学与理性,鼓吹唯有神秘直觉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更具有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片面性;且其“直觉”切断与现实的一切功利关系,又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之嫌。意识流是人类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对它首先发现并加以阐释是威廉·詹姆斯的重要贡献。意识流手法的创造和实验,对文学创作有重要的推动,其代表作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但意识流如实再现小说人物意识之流内在律动的文学宗旨在理论上却未必十分圆满。因为感知觉形象特别是无意识的恍惚节奏相当一部分是非言语性的,作者要用语言来“如实”表达这些形象和节奏,就必须遵循语言的成规、叙事的成规,所以无论是作者所写还是读者所见的意识流,其实都已不是原生态的了,以受理性逻辑支配的语言来写非理性、非逻辑的意识流,实在是一个悖论。




推荐阅读: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元曲36首鉴赏

宋词61首鉴赏

钱钟书《宋诗选注》①

钱钟书《宋诗选注》②

李白诗全集①

李白诗全集②

李白诗全集③

李白诗110首

李白诗120首

杜甫诗全集①

杜甫诗全集②

杜甫诗全集③

杜甫诗100首赏析

白居易诗全集①

白居易诗全集②

王维诗词全集

李商隐诗全集

屈原离骚》

屈原《天问》

屈原《九歌》

屈原《九章》

屈原《渔父》

屈原《远游》

屈原《招魂》

屈原《卜居

屈原《大招》

宋玉《九辩》

贾谊《惜誓》

淮南小山《招隐士》

东方朔《七谏》

庄忌《哀时命》

王褒《九怀》

刘向《九叹》

王逸《九思》

诗经·国风·周南

诗经·国风·召南

诗经·国风·邶风

诗经·国风·鄘风

诗经·国风·卫风

诗经·国风·王风

诗经·国风·郑风

诗经·国风·齐风

诗经·国风·魏风

诗经·国风·唐风

诗经·国风·秦风

诗经·国风·陈风

诗经·国风·桧风

诗经·国风·曹风

诗经·国风·豳风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

诗经·大雅·荡之什

诗经·周颂·清庙之什

诗经·周颂·臣工之什


小院蚕眠春欲老 新巢燕乳花如扫
幽梦锦城西 海棠如旧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