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佩玛·丘卓|发泄和压抑是我们惯用的逃避情绪痛楚的伎俩,我们往往以这样的方式来强化自己的痛苦情绪

体验情绪的烦扰


许多人,包括长期修行的人,都可能利用坐禅来逃避情绪上的困扰。我们也可能误用“妄念”这样的标识来摆脱负面的情绪。老师即使提醒无数次,要我们对所有生起的情绪保持开放,我们仍然会利用坐禅来压抑它们。因此必须一步一步地、年复一年地练习面对自己的情绪烦扰,而不带有任何的批判或借口,才能产生真正的转化。


创巴仁波切把情绪描述成“自然存在的能量跟思维的组合”。如果少掉了内心喋喋不休的谈话,情绪就滋生不出来了。如果刚坐下来静坐时心中正在生气,老师会教导我们把心中的念头冠上“妄念"的标识,然后随它们去。然而这些妄念的底端还存在着某样东西——一股充满着悸动的能量。这一股能量并没什么错,也无大碍。我们的坐禅训练就是要学会体验它,任由它生灭,安住于其中。


某些进阶的修持方法要求你刻意激发情绪,譬如回想那些会让你生气、渴望或恐惧的人与情境。这些方法的重点是要放下思想,直接与情绪能量相连,然后问自己:“去掉了这些思想之后,我到底是谁?”我们所说的坐禅比上述的方法要简单一些,不过我认为需要同等的勇气才能办得到。每当烦扰的情绪不请自来时,只要放下心中的台词,安住在那股情绪能量就对了。这是一种觉受上的经验,而不是在口头上说说就算了。我们会在身体上觉受到那股能量。如果能安住于其中,既不形成外在的举动,也不压抑它,它就会使我们觉醒。人们时常说:“我在静坐时老是打瞌睡,我该怎么办?”对治昏沉有许多解药,我的最爱却是,“体验心中的愤怒!”


不想安忍在情绪之中乃是人类普遍的习惯。发泄和压抑是我们惯用的逃避情绪痛楚的伎俩。譬如,大部分人会以尖叫或行动来宣泄情绪。盛怒之后又觉得羞愧或沉溺于自责中。我们总是陷入这种恶性循环,最后变成了制造激愤的高手。我们往往以这样的方式来强化自己的痛苦情绪。


多年以前的某个夜晚,我突然撞见我的男友正热情如火地拥抱着另一个女人。我们当晚是在一名友人的家中,他收藏的陶器都是无价之宝。当时我愤怒到必须摔东西的地步,但是我抓起来的每一件东西最后都只能乖乖地放下,因为那些陶器的价值大概都在一万美金以上。我真是火大了却找不到任何发泄的管道。我被逼得必须体验自己的情绪能量,因为根本没有逃生的出口。当时那种荒谬的情境,彻底穿透了我的盛怒。我忍不住夺门而出望着星空放声大笑,一直笑到眼泪流出来为止。


金刚乘认为智慧是伴随着情绪而来的。每当我们对抗自己的情绪时,就是在排拒自己的智慧之源。不执著的愤怒和清晰的洞见其实是相同的东西。不执著的傲慢可以被经验成平等心。不紧抓的贪欲则是一种全观的智慧。


在菩提心的修炼中,我们也同样欢迎活泼有力的情绪能量。每当情绪增强时,我们通常会感到恐惧。这份恐惧永远潜伏在我们的生命里。坐禅时要练习放下心中的剧情故事,学着趋近心中的情绪和恐惧,学着安住在情绪的烦扰里。


———佩玛·丘卓《转逆境为喜悦》

相关链接:
一旦开始随喜他人的福报,你将遇见自己的柔软地带,以及你的好强和嫉妒
发愿受持菩提心的三种心态:国王或王后、摆渡人、牧羊人




编辑/鸟湖山文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