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葵:灾难过后以及看过孙杨事件,为自己和孩子做点什么?

韩葵 韩葵布拉格 2020-03-15
灾难过后以及看过孙杨事件

为自己和孩子做点什么? 


孙杨的故事,已经有好多始末描述和分析,这里不复述,不展开。

灾难仍在关键期胶着,人们不能乐观,甚至不仅不乐观,还有很多人在继续战斗、忍受、承受。

一位朋友说,过去总觉得灾难离自己很远,都是遥远的别人的事,没想到自己身处其中。经过这一次,整个人生观都改变了。

我们没有继续探讨,到底会在哪些具体的要点上改变生活观和生活状态。




"

阎连科发声:经此疫劫,让我们成为有记性的人。

个人记忆改变不了世界,但它可以让我们拥有真实的内心。

不能做李文亮那样的吹哨人,就让我们做一个听见哨音的人。

不能大声地讲,就做一个耳语者;不能做一个耳语者,就做一个有记性、有记忆的沉默者。

"





无数次反思过,人的苟活,有赖于忘性,忘性恐怕是天生的先天;而记忆则是偶然的,记性是刻意的。

从大处说,当人类开始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影响赖以生存的世界,刻意的记性变得尤为重要,因为记忆可以成为人类影响的约束之一,使之不至于泛滥与自戕。

从小处讲,记性可以让我们不犯、至少少犯同样的错误。连我们身体里的免疫细胞都有记忆,从而产生抗体,保护着人不会重复受到同一种病菌的攻击。人呢?





和最初想说的,有点扯远了。

想说,长点什么,是我们经历过灾难之后,一边修复自己,一边要想想的事儿。

改变人生观,算其一。

孙杨的事情,也是需要我们借鉴着想想的事儿。

好多平日里的事情,都值得我们不断想想,但是,灾难以及重大事件,对人的冲击大,刺痛深,希望如此。

希望忘性来的没那么快。



这样的经历,会令我们多少有些改变,我们该为自己和孩子们做些什么呢?

其实有好多,先说一点,反思成长。

各种各样的匪夷所思奇谈怪论,都能归结到思维方式,思维方式都能归结到成长的养成,所以,想从原点说说。

然后,很多人会说,但是,现实情况下,我们没有别的办法。

没错。

但是。

-只知道现实情况下,我们没有别的办法。

-一边知道应该是什么样的,一边知道现实的无奈。

这两种情况不一样。

套用阎老师的话,可以这样说:

知道应该怎样生活更好,并不意味着就能改变社会,但它可以让我们拥有真实的内心。

多一个人知道怎样的教育是正常的,改变就多一分希望。


这里就说到孙杨的故事,从中感到深刻的教育误区。

“才能”成了我们的主要追求,朴素的初心却丢失了。

换个说法,生而为用的机器人的部分,成了我们的主要追求,生而为人的部分,却丢失了。


生而为人

生而为人,也是我们说的所谓人生观、世界观。

生而为人,感知来处与归途;感知同类与异类;感知先天与后天;感知大自然与小人类;感知可望与不可及;感知爱恨情仇是非得失;感知智慧与愚昧、文明与野蛮;感知快乐、幸福、愿望……

做人,懂事儿。


生而为用

生而为用,是实用性,基于人在人群中生存,与人交换获得所需的关系,贡献自己所能以取得他人所能,人不可能万能,但不可以万不能,需要具备至少一、二种才能、才艺,天生我才必有用。

这是生存必需。

做机器,有用。




因为才能才艺能令人在社会需求中实现所谓的“成功”,所以,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丢失了朴素,丢失了思考和判断,丢失了常识和逻辑,丢失了敬畏,丢失了边界感,也丢失了自己。

还有抱怨陪娃做作业的,抱怨课业负担重的,抱怨拼高考的,一边抱怨一边说我们没办法,活在当下,制度下生存,但是,多想一点应该是什么样的,多想一点,就多一分改变的希望;就算不存希望,多想一点,在日常的生活中,亲子相处和师生相处中,也会多少有点不一样。

这样,压力会减少,效果会变好,只重视硬核才能指标而忽视常识的样本也会少出几个。



毕竟要想清楚,我们都希望孩子首先是平安的、健康的、快乐的,然后才是所谓的优秀的,所以,美好的成长应该是这样的:


必修课

必修课包括常识、历史、地理、自然、文学、艺术、音乐、宗教、逻辑、普适价值。

不需要考试,不需要背概念,需要大观,需要读书、看纪录片、查资料、游历、可以写论文。

或者即便在一定的年龄段,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足够的余地,至少留下一些空白,而不要填满垃圾,以便以后填补和吸收。


选修课

选修课,语言文字之术、数学之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之术、音乐之术、政治外交之术、经济之术………各种具体的技与术。

选择学习,以期具备一技之长或多技之长。

古希腊其实就是这样的,我们走的太远了。

反思自己,是不是把选修课上成了必修课,把必修课上成了选修课。那花费的可都是我们自己的时间和生命。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