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聂震宁:后疫情时代我国出版业面临的变化预测与应对

聂震宁 出版发行研究 2021-09-21

摘要:本文基于对社会总购买力下降和消费结构调整趋势的预测,对后疫情时代出版业经营前景深感忧虑。通过考量疫情期间社会阅读的实际状况,研究后疫情时代社会阅读可能发生的变化,得出重要启示,进而对后疫情时代的出版业进行预测,并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出版业 前瞻性预测 经济社会 社会阅读

中图分类号:G239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令所有人始料未及,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全球疫情仍在蔓延,随着后疫情时代到来,各行各业都应及时开展前瞻性预测,以做出应对,出版业概莫能外。笔者对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的变化、社会阅读的变化及其对出版业的影响进行预测,希望与出版同行交流探讨,共克时艰。一、应当及时开展后疫情时代的前瞻性研究虽然新冠疫情还在全球蔓延,可新冠病毒对人类健康的攻击终归是暂时的,而疫情所引发的全球政治和经济的动荡可能会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全球疫情过后,可能将出现一个后疫情时代。针对后疫情时代政治经济的变化,应当及时开展前瞻性预测。我国许多专家已经开始对国内经济运行的预测。2020年2月27日中国经济网发表《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影响多大?专家这样说》长文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引发对中国经济运行的担忧。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有多大?是否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需要采取哪些强有力的措施?对于这些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经济学们进行了分析和回应。[1]同时有专家开始对世界政治经济以及全球合作前景的预测。3月11日中评网报道,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在北大名师课直播中以“从国际关系视角看新冠疫情的影响与全球合作前景”为题开讲,即谈到新冠疫情对全球政治经济未来的影响,认为新冠疫情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逆全球化的调整。尽管中国会受到全球供应链调整的压力,但是中国在应对经济全球化进一步调整上还有很多空间。[2]4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于4月18日共同主办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影响”线上研讨会,许多专家认为,此次疫情史无前例,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将会影响到我国的全球产业投资布局和物流格局,尤其是影响我国全产业链体系的升级与完善;我国需要改变外贸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转而构建内贸与外贸并重的全球贸易体系,让跨境电子商务有更大的发展机会。[3]我国还有很多专家在努力做出各种预测。有的专家预测,疫情之后必然导致全球性的大政府治理的趋势,一如美国1929年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的兴起;有的专家认为,反全球化和单边主义的趋势将愈发明显。更多专家则更关注国内的变化。有的专家预测社会经济即将出现六大效应:弹簧效应、过度补偿效应、涨潮效应、转型效应、地球村效应和一体化效应,认为政府应该主动作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有所趋利避害。出版业内专家也在预测疫情对行业前景的影响。3月29日,光明网发表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岩的长文,认为,疫情将使未来图书出版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对图书营销的影响非常大,同时,也将使有效控制图书品种的目标提前实现。[4]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十三次会议,强调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完善治理体系,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要求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谋划推进改革要有“一揽子”考虑和安排,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把防风险、打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改革有机统一起来。出版业虽然是一个较小的行业,可是,在我国,它既关系到基本民生中公共文化权益的保障,也关系到对经济社会全方位的服务,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的新变化,将直接影响到这个行业的发展。为此,出版业应当贯彻落实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会议的精神,对后疫情时代出版业的新形势、新情况做出预测,做好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未雨绸缪,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应对,以确保行业发展在不长的时间里恢复常态,努力符合经济社会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二、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的变化及其对出版业的影响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会议提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要求,即: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体现了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但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六稳”“六保”坚持的是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聚焦公共卫生、生物、粮食、能源、金融、网络、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和国民生活的刚性需求。通过底线思维和对刚需领域的预测,经济社会的总购买力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消费结构必然由疫情之前的相对均衡向相对不均衡变化,消费结构将明显集中在吃穿住的基本消费上,包括出版物消费在内的文化生活消费只能退而为其次。这是文化生产的基本规律,并非悲观估计。且不说疫情期间全国出版业基本停摆,即便是自2月10日全国各省市陆续复工复产以来,各图书出版机构的出版经营也依然处于半停顿状态,这个时期出版的产品大多是年初投产,现在陆续进入仓库,其余多为围绕抗疫的公益性出版物,经济效益基本忽略不计。全行业对今年的经济效益已经普遍不会看好,大家更为担心的是,疫情期间出版业发生的某些改变会不会固化为一种常态,以及究竟何时才能走出经营低谷。出版业在疫情期间发生的改变,首当其冲就是实体书店遭受最直接的重创。据市场调查显示,疫情期间,全国住宿餐饮的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33.2%,全国实体书店的收入却比去年同期下降85%~95%,两相比较可以看出文化消费的相对弱势。全国有90.7%的实体书店被迫停业;部分书店资金流断裂,不得已关门裁员;图书电商轮番开展竞价打折促销,让实体书店的处境雪上加霜。我们还是拿书店与餐馆做比较。复工复产复市后,餐馆最先招徕到食客,低风险地区渐成复苏兴旺之势,可实体书店虽然营业却门可罗雀,惨不忍睹。这当然不是常态。随着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铺开,各地政府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我国实体书店经连续逐年萎缩之后,在2016年进入了触底反弹,2017年全国实体书店零售走出了负增长态势,实现了2.33%的同比增长,呈现出十多年来少见的生动可喜局面。近三年来,实体书店发展形势一直为全行业看好。据《中国书店产业报告》,2019年,全国新开实体书店数量超过4000家,关闭的书店只有500多家;而另据《中国餐饮报告2019》显示,2019年10月底比年初全国新增350万家餐厅,截至2019年11月15日却有300万家餐厅在这一年中倒闭,全国每天有8219家餐厅倒闭。倒闭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版业的经营是否景气。通过书店在复工复产复市中的经营惨状,尤其是对后疫情时代社会总购买力下降和消费结构调整趋势的预测,我们不能不对后疫情时代出版业的经营前景深感忧虑。三、后疫情时代社会阅读的变化及其对出版业影响的预测出版业除受到经济社会总购买力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外,还会受制于社会阅读状况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社会阅读对出版业的影响是更为深层次的。正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文化消费却逆势上扬,特别是报刊出版曾出现过黄金时期。社会阅读的新需求和新特点应当是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方向。要对后疫情时代的出版业进行预测,不能离开对后疫情时代社会阅读变化的研究,而要研究后疫情时代社会阅读可能发生的变化,则应当对疫情期间社会阅读的实际状况进行认真考量。疫情暴发后,全国绝大多数人处于居家抗疫的生活中。由于社会生活基本停摆,居家抗疫的人们可支配时间极大增加,不少人除了大秀厨艺以及各种生活秀外,更多时间或者追网剧,或者陶醉在自提库影片中,再就是阅读。许多一直有着阅读需求而苦于缺少阅读时间的人,很是为忽然拥有大量阅读时间而乐在其中。由于阅读的时间是难得的充裕,阅读的内容是难得的随机,阅读的方法是难得的随意,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完全自主,读与不读,读什么,怎么读,没人规定,没人催促,更无强逼,实实在在称得上是“我的世界我做主”。在时间充裕、内容随机、方法随意、行为自主、自娱自乐以至忘怀得失的时候,许多人竟然不约而同地选择居家抗疫阅读,而且在阅读中出现一些重要变化,给我们不少启示。启示之一令人鼓舞,即阅读正在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全民阅读一直在提倡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此,全民阅读倡导者和推广人做出了很多努力。疫情暴发后,在社会阅读中,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提倡得到比较明显的接受。武汉封城之后不久,网上迅速出现“以读攻毒”的各种信息。新华网悦读频道在其元宵节海报上首倡“以读攻毒”,接着举办了“以读攻毒同题公益海报联展”活动。疫情期间,许多媒体都在“以读攻毒”,传播阅读信息,服务于各种读者的阅读。许多数字平台的阅读量陡增就是明证。据2020年2月17日《微信战“疫”数据报告》统计,疫情期间,微信读书用户每百人比上个月平均多读110本书,其中,医疗、疫情相关作品备受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成为搜索次数最多的书籍,《鼠疫》《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等书籍也名列前茅。[5]不能出门,不如微信读书,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笔者的新书《阅读的艺术》今年1月出版,很快就遭遇疫情,实体书店发行推广受阻。可是,2月25日今日头条与笔者围绕这本书做了一个微信访谈,不到3天时间,访谈的阅读量竟然达到798.9万次,其中,有多个话题延伸的阅读量超过10万+,这其中有8个20万+、4个30万+、4个超过50万+。忽然出现如此超高的网络阅读量,是笔者此前多部图书出版后的网络推广交流时都不曾有过的,足见居家抗疫期间,很多人选择了阅读。全民阅读,首先是要读起来,无论是读网还是读书,读总比不读好。正如有人对生活做出这样的解释: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据报载,在武汉方舱医院转入的第一批患者中,有一名中年患者躺在病床上神情专注地读书,恰巧被媒体记者的镜头无意间拍到,这张病床上读书的照片迅速走红网络,被网民称为读书“清流哥”。英国作家毛姆有一本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看了方舱医院里的读书“清流哥”,我们就能理解,一个人若是养成了阅读的习惯,阅读也就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了一座心灵的避难所,能使人的精神之花永不凋谢。启示之二令人振奋,即迅速出现抗疫出版与阅读热潮。这次疫情出现了“吹哨人”一词。疫情中许多出版人成了全民阅读的“吹哨人”。广东科技出版社、湖北科技出版社在1月23日同时推出新冠病毒肺炎防治图书。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等出版机构紧随其后。特别是地处疫情中心武汉的湖北出版人,在疫情期间排除种种困难,出版了与抗疫内容相关的图书30多种。我国科技出版界在此次抗疫中表现尤为出色,无论处在疫情中心还是处在疫情并不严重的地区,无一例外地都投入到科技抗疫出版中来。疫情期间,出版业出版与疫情相关内容的书籍570种,50%以上的图书出自于各家科技出版社。因为疫情凶猛,交通阻隔,物流中断,纸书无法送达读者,传统出版社很快转到网上为读者服务。免费赠阅电子读物、免费畅听文学名著、免费开放数字资源、免费提供中小学名师网课。最先出手网上公益出版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文社的“人文读书声”有声店铺于2020年1月30日为读者提供一大批免费优秀经典名著有声版,为读者提供了《围城》《红星照耀中国》《简爱》和一批优质的当代文学作品以及《牵风记》《穗子的动物园》等免费优秀经典名著有声版,截至2月中旬,免费月卡发放37000张,累计达 750000元;还免费为学习强国平台提供70种有声读物,为更多的读者提供免费、优质的内容;还与阅文、掌阅、京东、当当等数字平台联合,为读者提供免费电子书。不少出版机构把学术名著电子书开放给读者免费阅读,商务印书馆开放了3000种,中国社科出版社提供了1400种,以至于有读者留言大呼开心,说是一口气读了三本名著。清华大学出版社通过自办的两个直播平台“水木读书会”与“书圈-清华科技大讲堂”,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线上直播服务,邀请优秀作者深入讲解他们的著作并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覆盖到众多领域或话题。人民卫生出版社向社会免费共享EOMO学术专著电子书版本,免费开放学习平台2个,免费开放教材、慕课、学术专著等网上读物681种,其中,教材400余种,慕课173种,考试辅导课程2000余小时,视频18个。北京十月文学院在特殊时期为读者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优质的内容服务与精神食粮,推出持续长达30天的专题——“经典荐读·人类如何战胜灾难”。“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开展了一系列线上阅读活动,北京市的出版机构、图书馆、实体书店以及一些知名读书会开展了一大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线上阅读活动和文化服务,几乎每天都安排有三四场线上阅读活动,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讲座直播、好书分享等。“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2020特别网聚于2月22日20时正式启动。活动聚合本市新闻、出版、发行和网络文化平台、新媒体等业界精锐资源,以“中央舞台”和“专业分会场”为平台,为市民读者精心推选限期免费书目听读、书目推荐、名家导读、大众书评、音乐赏析等内容。疫情期间全国出版的内容与疫情相关的570种图书,基本上都采取融媒体出版,克服了传播上的困难,为全国爱书人奉献了一场移动互联网阅读的盛宴。启示之三引人深思,即居家抗疫阅读首选经典名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一些专家学者,许多受访者都谈到抗疫期间自己在读经典名著。读得最多的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长篇小说《鼠疫》。此外,还有毕淑敏的长篇小说《花冠病毒》,张剑光的《中国抗疫简史》,德国韩裔学者韩炳哲的《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和《精神政治学》,以及《史记》《汉书》《刘子》和清代鲁永斌辑录的《法古录》。作家叶辛在采访中说,宅家读书是他这段时间的生活样态,“书本一会儿把我带去爱尔兰,领略那里的俚俗风情,一会儿让我在更遥远的海岸认识腼腆优雅而又激情满怀的海洋生物学家卡森,哲学的黄金十年,原来是一个魔术师时代”[6]。 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提到的在方舱医院病床上阅读的读书“清流哥”,他手中捧的书竟然是《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这也是一部政治学经典著作,作者是著名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我们在媒体上可以了解到许多读者在疫情期间阅读经典的事例。在阅读人群中,还出现了一些“爱‘国’青年”,即热爱国学阅读的青年,在26~35岁的青年中,有69%的男青年喜好国学古籍。[7]有的读者还在媒体上列出自己分类阅读的经典书目:“中国的脊梁”——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上医医国”——(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商贾救亡——《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淮南子·人间训》《抗日战争史》《抗日战争大辞典》;围绕生态问题——《老子》《墨子》《周易》《孟子》《荀子》《周礼》《礼记》《正蒙》《西铭》及《瓦尔登湖》《地球祖国》《敬畏生命》《罗马俱乐部决断力》《只有一个地球》《转折点》。还有媒体调查显示,表示宅家期间终于可以静下心,把自己欠的“大部头债”还清的读者占了相当比例,有读者为终于读完200多万字的《大唐兴亡三百年》甚感欣慰。笔者的居家阅读也是从经典阅读开始。先是重读漓江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鼠疫》,比照20世纪40年代一场鼠疫的混乱景象和人类自救的经历,反思我们面临的现实,试图获得某些启示。然后阅读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国士无双伍连德》,从心底里对为国为民的医学专家们致敬。接着阅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仔细领略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抗疫的故事。再就是认真阅读和思考中信出版社的《人类成功统治地球的秘密》,面临恐怖疫情,需要从人类自以为成功的地方反思自身的失误。启示之四最为突出,即数字网络阅读空前活跃。数字网络阅读出现空前活跃的景象。绝大多数人居家抗疫,困守一隅,这种阅读方式愈发凸显出其优越性。前面提到,许多出版社不仅在疫情期间出版的图书都是融媒体出版,使得出版传播没有因为空间的中断而被阻隔,还把拥有自主版权的出版资源通过网络传送到千万读者手中。国家教育部决定大中小学“停课不停学”之后,几乎所有教育出版社、大学出版社都积极行动起来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动开放数字教学资源,把基本上涵盖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的教科书和教学用书近600种图书的电子版全部免费上网。清华大学出版社快速响应全国各高校的教学需求,免费开放个性化高等教育专业知识库——文泉学堂,聚合高等教育需要的各类资源3万余种电子书及配套课件、视频、习题;免费开放多功能教学平台——文泉课堂,支持微信端、移动端进行在线课堂教学应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文泉学堂总访问量达1100万人次,用户累计阅读和学习时长超过90万小时。疫情之下,许多网络教育平台从过去的精品收费课程改为免费课程,许多出版社向全国高三学子免费赠送原创试卷,许多出版社主动用数字网络技术给停课的学生们提供各种课程和学习资料。学校停课不停学,全面的网络授课让所有人终于意识到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阅读在教育领域早已成为常规手段,只是从来没有像疫情之下如此普遍,而在普通读者中,随着疫情的发展,移动互联网阅读的碎片化阅读很快成弥漫之势,这是相当突出的现象。疫情初始,有些文艺范儿还在说“岁月静好”,可是,岁月很快就不再静好,一阵紧过一阵的疫情笼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少人放下手中的经典名著,改为紧迫地关注各种新闻,阅读各种有劲道的抗疫时文,还通过网络微信阅读各种真诚感人的日记和抗疫诗歌,收听来自出版业的各种APP音频的抗疫读物。尽管这些阅读通常是碎片化的,读来也不无裨益,可毕竟是零碎阅读,大量的碎片化阅读,肯定会对整本书阅读、深度阅读造成相当程度的干扰。虽然我们并不反对碎片化阅读,阅读的根本价值在内容,碎片化只不过是内容的一种呈现形式,当这种碎片化内容更适宜通过移动互联网呈现时,碎片化阅读自然成为人们的现实选择。然而,当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阅读成弥漫之势时,不能不使我们对社会阅读的变化有相当的警觉。启示之五引起警惕,即移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的最大弊端显现。笔者曾在拙著《阅读力》中针对过多读屏(手机屏、阅读器屏等)提出过“忙时读屏,闲时读书”的建议,阅读界也多有同感,可是,多年过去,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人忙时读屏,闲时还是读屏。居家抗疫阅读,时间充足,生活够闲,人们总该闲时读书了吧?事情当然是复杂的。有些人闲下来首先想到读经典,有更多人闲下来却更加紧紧抱住手机读屏,而又有不少人由读屏转为读书。据媒体记者对一些大学生疫情期间阅读状况所作访谈,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承认,一开始大部分时间还是用在手机微信上,可是,不久就读屏与读书共生共存了,受访者还报上来不少比较有影响力的书名。有一则报道也能让我们看出整本书阅读呈现增长趋势。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报道,深圳图书馆读者馆外访问数字资源高达近22万人次,与2019年同期相比上涨23%,馆外下载资源同比上涨62%。[8]图书馆服务往往与整本书阅读相关联。图书馆疫情期间居然发生如此活跃的线上访问,似乎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并不总是碎片化阅读。然而,足够自由的移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终于让隐藏其中的弊端暴露出来。疫情期间,移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明显表现出了最大弊端,那就是内容质量问题严重。充斥在网络上的那些夸大其词耸人听闻的新闻和评论,弥漫在微信里,显然是为了收割流量而编造和传播的无耻谣言,让众多读者终于发觉多读无益,不仅虚掷光阴,而且严重浪费感情。从更深层次来看,如果阅读者痴迷于移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而自以为洞察人间真相,其实不过是坐井观天甚至是一叶障目,从而在碎片化阅读的狂欢中失去了判断力和批判力,这种阅读的利弊孰轻孰重恐怕是不言自明的了。回顾疫情时期的社会阅读状况,不能不使得许多出版人对后疫情时代社会阅读将要发生的变化产生担心,从而对后疫情时代出版业所受影响产生忧虑。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一些担心和忧虑。一是由于疫情期间广泛开展的融媒体出版,社会阅读将随之变化,后疫情时代数字出版物将会占领出版业的主导地位。 二是由于在线教育成为教育出版与阅读的主要形式,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的纸质图书市场将明显萎缩,趋向于满足个性化需求。三是由于疫情期间读者习惯发生改变,更习惯于在线阅读,后疫情时代的大众出版领域也会发生变化,纸质图书品种和销售量逐渐下降。四是由于疫情期间读者与实体书店的疏离,后疫情时代让读者重返实体书店难度加大,而实体书店倘若得以生存,将更多转型为阅读文化体验场所。五是由于疫情期间移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成弥漫之势,倡导多年读整本书取得的初步成效有相当的消减,后疫情时代以整本书出版为主要赢利模式的图书出版业将举步维艰。四、后疫情时代出版业面临变化的预测与应对预测的提出需要基于事实的分析和判断。分析疫情对出版经营所产生的影响,回顾疫情期间社会阅读的变化,我们还要做出一些理性的判断。我们在启示之一提出,居家抗疫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意味着我国开展十多年来的全民阅读显示了初步成效,应当是鼓舞人心的。我们在启示之二描述,迅速出现抗疫出版与阅读热潮。这意味着出版与阅读共生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应当是振奋人心的。我们在启示之三看到,居家抗疫阅读首选经典名著。这意味着我国阅读社会的主流阅读价值观受到重视,应当是引人深思的。我们在启示之四坦承,数字网络阅读空前活跃。这意味着我国出版业和社会阅读的技术创新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和提高,并将继续在线上线下共生发展,应当是最为突出的成果。我们在启示之五指出,移动互联网阅读的最大弊端显现。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终于引起大众的警惕和理性对待,将十分有利于严肃出版事业的发展,应当是出版业意料之外的收获。学习贯彻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会议强调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完善治理体系,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的精神,笔者认为,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对出版业的影响确实存在,但是,在坚持“四个自信”,坚持完善治理体系,坚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形势下,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出版业自身艰苦努力,假以时日,经营上的困难终将可以克服。社会阅读对出版业的影响,出版业则应当趋利避害,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阅读的能力。后疫情时代出版业至少应对以下几个方面有所预测和应对。一是全民阅读将持续推进,出版业发展仍有较大空间。全民阅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确定的一项国家文化发展战略。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读者出版集团时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尽管疫情尚未结束,可全国各地出现线上各种阅读活动,说明后疫情时代全民阅读将持续推进。二是社会阅读与出版业共生发展,出版业仍有较大服务潜能。疫情期间,出版业坚守文化使命,舍小利、担大义,及时推出了一批抗疫主题图书,积极发挥线上优势,迅速推出一批数字读物,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阅读需求,充分体现了出版业的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社会阅读为此掀起热潮。在疫情期间,社会阅读的主流阅读价值观受到重视,对于出版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我们有相当的理由相信后疫情时代的社会阅读与出版业共生发展的态势将进一步显现。三是出版业有效控制图书品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将提前实现。有效控制图书品种是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措施。由于疫情冲击,新世纪以来高速发展的出版业生产经营遭遇急刹车,虽然对当年经营效益有所影响,可也使得广大出版从业者对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得到冷静思考和重新起步的机会。后疫情时代,出版业经过一定的心理调适和反思,在内容创新、产品创新、出版规模和经营结构等方面将会有一个相对理性的重新起步。四是实体书店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下逐步复苏并进一步转型经营。2016年以来,实体书店触底反弹、稳定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得益于我国全民阅读活动的持续开展。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七年倡导全民阅读,社会阅读的风气愈发浓厚。第二,各级政府陆续出台扶持实体书店的政策,政策导向产生实际作用。第三,出版行业持续不断地提供丰富多样的图书产品。第四,实体书店从图书卖场转型为文化服务空间,为社会阅读提供公益性的空间服务、专业服务甚至是智力服务,集聚了人气。复合经营成为许多实体书店的基本策略,聚集而成混业经营的文化空间。第五,国有新华书店加大门店开办数量。优秀民营书店以资本的力量推进集团化扩张态势。此外,教育部对大学校园开办书店提出要求,对中小学校园开办书店也有指导意见。在后疫情时代,只要上述因素还存在,而社会阅读风气进一步向好,碎片化阅读进一步受到理性对待,从“忙时读屏,闲时读书” 转而成为“读书为本,读屏为辅”,更多人注意到比起碎片化阅读,整本书阅读更为可靠。特别是各级政府对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应该适当地加大力度,实体书店只要能坚持转型发展,提升自身公益性和复合经营发展的能力,经过两至三年的努力,实体书店应当有望复苏且获得新的发展。五是出版业将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融媒体出版的水平进一步提升。疫情时期给我国出版人最大的启示之一就是我们已经处在互联网时代,掌握互联网技术的出版人将获得更广阔的出版传播空间。出版业不仅要审时度势,还要总结抗疫时期线上传播的得失,主动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主动进一步创新融媒体出版的赢利模式,为打造线上线下共生发展的新时代出版业做出努力。(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


[1]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影响多大?专家这样说[EB/OL].(2020-02-2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640401459996561&wfr=spider&for=pc.

[2]王勇:中国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宝贵时间[EB/OL].(2020-03-11).http://hk.crntt.com/?vFRZ.

[3]“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影响”线上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EB/OL].(2020-04-20).https://saias.ecnu.edu.cn/t/8721.

[4]李岩.疫情将使未来图书出版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EB/OL].(2020-03-29).http://culture.gmw.cn/2020-03/29/content_33695388.htm?s=gmwreco2.

[5]微信发布《微信战“疫”数据报告》[EB/OL].(2020-02-18).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20/0218/c1007-31592060.html.

[6]郝天韵.居家抗疫,阅读陪伴有力量[EB/OL](2020-03-20).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20/epaper/d7200/d8b/202003/105121.html.

[7]阅读,凝聚起抗疫的精神力量[EB/OL].(2020-04-23).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0-04/23/nw.D110000gmrb_20200423_1-07.htm.

[8]徐平.深圳图书馆闭馆期间线上服务读者?读者馆外访问数字资源近22万人次[EB/OL].(2020-03-27).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61691.








点击订阅《出版发行研究》和《出版参考》杂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