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做一个内核青年

艾菲的理想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2021-07-27


内核青年”指的是那些聚焦于“内”的人,也就是以内在驱动、自我比较以及内在评价为核心的人

作者:艾菲,来源: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经授权发布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富书主播七月朗读音频

插曲:Mike Paer-《waltz》


内核青年”,这是我创造的一个概念。


之所以创造这个概念,是因为从我的亲身经历、诸多观察以及很多咨询案例来看,大多数人的人生之所以出现各种痛苦、烦恼和纠结,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过得太不“内核”,我们不是“内核青年”。

什么是“内核青年”? 

“内核青年”说的是那些聚焦于“内”的人,也就是以内在驱动、自我比较以及内在评价为核心的人。

而这里所说的“青年”,其实并不是一个人的真实生理年龄,而是一个人的心理年龄,而判断一个人心理年龄的标准则是他是否愿意不断成长,以及他是否足够开放。

所以即便你年过60岁,只要还拥有这样的心态,那也只是一枚“青年”。 

而这样的“内核青年”一共具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分别是:

更多内在驱动更多自我比较更多内在评价

更多地被自己的内在动机驱动

在这世上的人,如按驱动方式的不同,可粗略分为两类:外在动机驱动和内在动机驱动。

外在动机驱动,说的是你的行为是被名利、奖惩等所驱动的,比如,升到更高的职位、开上更好的车子、被老师家长赞美等。

内在动机驱动,说的是你的行为是被你的好奇心、兴趣、热情、人生使命、信仰等所驱动的。 

从这两个定义就能发现,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一生中的各种选择都是被“外在动机”,而非“内在动机”所驱动。

所以,大部分人在做人生选择时考虑的都是:

这个选择能给我带来更多财富吗?
它能给我带来更大的房子吗?
它能给我带来更多人羡慕的眼光吗?
它能让我在同学聚会时抬得起头吗? 

然而他们却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当你被外在动机所驱动时,就必然会忽略内在动机的存在,从而忽略自己真实的好奇、兴趣、热情和使命。

而你的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就像是拔河那条绳子的两端,一边用力太多了,另一边就自然被带过去了。

随着日积月累,慢慢地你将不再会留意到自己的好奇、兴趣、热情和使命,而只会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被外在动机所驱动的事情中。

但不要忘了,假如你的一生都只被外在动机所驱动,那么即使有一天你获得了财富自由,也会陷入精神的危机。

那时你也许的确是获得了人世间众人所向往的一切,但不知为什么,你说不清获得的东西究竟有何意义,也搞不明白自己想要的人生为什么在得到之后竟是一片荒漠。 

曾经的中国首富盛大总裁陈天桥曾回忆说: 

“记得2000年,我决定引进《传奇》,测试的时候,也是玩到不可自拔。
有一天我突然跟我太太说,从昨天到今天玩了个通宵,让自己级别涨了两级,然后发现我砍出去这把刀,只是多加了一道白光而已,我记得这个刀法叫做半月刀法。 
我说:难道我们玩游戏追求的就是这么一道白光?
当我认识到我在虚拟世界努力奋斗所获得的,不过就是美工在上面给你加的一道白光以后,我就把这个游戏给删掉了。 
在36岁生了一场病后,我突然意识到,我人生的这场游戏,获得的名誉、地位、金钱,不过就是半月刀法上面的那道白光,我为我的名誉去争取、去辩解,为金钱去努力去奋斗,和玩这个游戏有什么区别?
所以36岁以后,我就离开了CEO的位置,离开了给我荣誉的环境,出售了给我带来财富的公司,我希望去寻找这道白光背后的东西。” 
陈天桥的故事说的是什么? 

说的正是从“外在动机”到“内在动机”的回归。

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被内在动机驱动的人是什么样的?

在之前的上海电影节上,我去看了世界闻名的动物学家、动物保护者珍·古道尔的纪录片。 

她从小就痴迷于动物,为了攒够去非洲观察动物的钱,她去当女招待和女秘书,等攒足了钱后就只身前往非洲。
为了观察黑猩猩,她在原始森林中度过了三十八年的人生,后来还因此与相爱的男人分开了。
她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的环境,建立了致力于野生动物研究、教育和保护的珍古道尔研究会,向全世界推进动物的研究工作。 
她的巨大贡献以及《国家地理》为她拍摄的几部精彩电影使她名扬四海。
她为成人写过六本书,包括那本著名的《在人类的阴影下》,她还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简的旅程》。 
后来她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马丁·路德·金反暴力奖,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的英帝国司令的头衔,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极富盛誉的KYOTO奖以及国家地理学会的胡博奖。
也许在很长一段人生中这类被“内在动机”所驱动的人都算不上富有,但却是绝对的富足 —— 心灵的富足。

他们追随着自己的好奇、热情、天赋和使命感,于是就获得了人世间最为宝贵的东西 —— 即过程所带来的巨大愉悦与满足,而不仅仅是那个最终的外在结果。

最后,往往也会有丰厚的结果在等待着他们,给予他们甜美的报偿。 

这就是“内核青年”的第一个特点:更多地被自己的内在动机所驱动。

说到这一点时,可能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撇撇嘴:“我连小康还没满足,还谈什么内在动机。”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一说法倒也没错。

但是我在这里仍然要说的是:你的确有追求物质富足的权利,也有去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生活的义务;但是,你始终不该忘记自己的内在动机是多么的宝贵。

如果二者皆得当然最好,如果不能,则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而最为关键的是:当你在被外在动机驱动时,千万别忘了自己那些宝贵的内在动机,不要等到有一天想要找回它们时,却再也找不到了。


更愿意进行“自我比较”


从小时候起,父母和老师就喜欢拿你与其他小孩子比。

“你看某某的学习成绩多好啊,你再看看你。”
“我同事的女儿这次数学考了满分,为什么你只考了85分?” 
“人家小孩不但学习好,体育成绩也优秀,你怎么学也学不好,体育也这么差,连个800米都跑不下来?”
于是,你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比较中长大,并最终养成了“凡事都与别人比”的习惯 – 不仅拿自己与同学比,还开始拿自己与同事、邻居或亲戚们比,而比较的范围则从小时候的考试成绩扩大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

最终,工作、工资、职位、房子、车子、妻子、孩子……都成为了比较的对象。 

“我就算努力一辈子,也比不过他在30岁时达到的成就。” 
“你看看我同学的老公,多有出息,我同学现在每天住着别墅,开着玛莎拉蒂。你再看看你,混成什么样了?”
就这样,你让自己的整个一生都陷入在了一个“与别人不断比较”的游戏中。

在这个游戏里,没有赢家,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比你更年轻、比你更漂亮、比你更有才华、比你更富有的人。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赢的游戏,所以,如果你的关注点总在这里,那么痛苦、失落、烦恼、纠结就是再所难免。

除了“与别人的不断比较”外,还有一种比较也很伤人,那就是——总将“实际的我”与“应该的我”做出比较。

什么是“应该的我”?

所谓“应该”,代表的往往是外界主流价值观的意见。

比如:你周围的人都在催你快点结婚,但你很想找到一个真正相爱的人。

于是,这里就产生了两个人 - “应该的”与“实际的”,前者代表着“应该的我”,后者代表着“实际的我”。

而当你在拿“应该的我”与“实际的我”做出比较时,内心的鸿沟就出现了:你意识到,“实际的我”与“应该的我”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并很容易将这种差异归结到自己的问题或缺陷上,从此产生严重的不接纳与痛苦。

其实,你不知道的是,不论任何形式的比较,都会导致幻觉和痛苦,而且愈陷愈深、难以自拔。

如果说,比较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是你生而为人的一种本能,那你可以只做一种比较——那就是与自己比。

而这种比较,比得也不是财富和地位的提高,而是自我内在的成长。

这就是我说的“内核青年”的第二个特点:更愿意进行“内在比较”。 

要想具备这个特点,你该如何做呢?

从前的你可能是这样的:

“别人都比我瘦,我又胖又丑。”
“别人都比我知识丰富,我真是太蠢了。”
“她比我聪明太多,我觉得这辈子都要一事无成了。”
而如果想成为内核青年,你的思维模式就要转变成这样的:

“经过运动,我比上周瘦了一斤。”
“经过这次的挫折,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一个坏习惯并决心改变它。”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比两年前的自己更有智慧了。” 
写到这里,相信聪明的你已经发现,要想做到以“自我比较”为核心,就要将关注点聚焦在自我成长之上,而不是聚焦于跟其他人的比较以及与主流价值观的匹配上。

所以,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内核青年”都是在以“自我成长为尺度”去衡量自己,而不是以“别人为尺度”来衡量自己。

而当你拥有了与自我比较的心态后,你就会把他人的成就当做灵感的源泉、成功的楷模,为自己的成功寻找宝贵的信息,而不是作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从而陷入在痛苦中,却没有任何真实的成长。


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与评价

世上的人,如按做选择与决策方式的不同,可被粗略分成两种:

一种是以外在为参考的,一种是以内在作参考的。 

1、外在参考型。

这类人是怎样做出选择与决定的? 

他们做选择与决定的主要参考是一些重要的外部人物,以及外界的主流价值观。 

所以,当他们面临决策与选择时就是这样的: 

家人希望我成为一名公务员,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但我还是决定成为一名公务员 。
朋友们都已嫁人了,她们说哪有什么真爱,看到条件不错的就赶紧出手,所以我决定嫁给爸妈推荐的这个男人 。
老板说我能力不行,所以我肯定是能力不行,无可救药了。
“外在参考型”的人,在现实中非常常见。 

有的咨询者在跟我讲述他所面临的情况时,就会用到特别多这样的语言:“他们说”、“他们希望我”、“我应该”、“我不得不”,这些常用语的背后隐藏着的正是“外在参考”的倾向。

相反,他们很少用到“我想要”、“我渴望”这样的词语。 

因此,这种特质的人会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会不假思索的内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

别人说他差,他就觉得自己差;

别人说他笨,他就觉得自己笨。 

所以,他们在做事时,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自己的思考与推理,而是别人怎么看、别人怎么想、别人怎么做。

而他们做事的动力,也常常是为了博取别人的认可与肯定。 

相反,如果一个人是以内在为参考的,他又会怎样做选择和决定呢?

2、内在参考型。

一个“内在参考型”的人,会依据自己内心的声音以及头脑的独立思考来作出决定,所以就会是这样的: 

虽然家人都希望我成为一名公务员,但因我不喜欢,于是选择了现在的工作。
朋友们都已嫁人,她们说哪有什么真爱,看到条件不错的就赶紧出手,但我还是坚定的等待着灵魂知己的出现。
老板说我能力不行,可我知道自己的天赋才干,我相信我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它们发挥出来,越做越好。
之前,很多热心观众以自己的审美来看巩俐,说巩俐不会化妆,纷纷表示要戛纳红毯上的巩俐换个口红颜色,从裸色变成大红唇。 

然而,巩俐是怎样说的呢? 

她说: 

“我不愿意随波逐流,其他人都大红嘴唇我就得大红嘴唇。” 
“我很感谢他们的建议,对于我来说我有自己的风格。” 
“在最重要的场合,我还是要展现我自己。”
这就是“外在参考型”与“内在参考型”这两类人的巨大差别:前者做选择的依据是“自己之外的一切”,后者做选择的依据则来自于自己,包括自己的“心”与“脑”。 

那么,如果想要成为一名这样的“内核青年”,你该怎样做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内在参考为主并不意味着不去听取别人的意见,它说的是在做决定时更多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或自己头脑的独立判断,同时又能开放的听取其他人的意见与建议。

显然,这是一个长期的修炼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有人从出生到老去都是内在参考型,有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别人的意见中,还有不少人会在二者之间来回变换。

想要成为一个以内在参考为主的人的关键就是:去觉知

觉知自己每一次决定的来源是来自于内在还是外在,然后再逐渐调整,一点点的调向以内在参考为主的状态。

事实上,不论你想成为的是斜杠青年、佛系青年,还是一名超级专业人士,你都应该首先成为一名“内核青年”。

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出更忠于内心的抉择,也才能过上更加富足与幸福的人生。 

我也正走在这条修行之路上,这篇文章既是写给你的,也是写给我自己的。

点个在看,2021年,做一个内核青年。

或许你还想看

让你变厉害的45个好习惯

时间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什么能力可以让自己快速进步?

你为什么总在做无意义的事情?

为什么越会说服的人,越混越好

这样的行为做得越多,越让人反感

做完这20件事后,我突然不浮躁了

下班后1小时,决定你未来5年的薪资

承认自己无知,才是认知升级的关键

你可能不信,这样做能领先80%的人

人性漫画:浪费时间与管理时间的区别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如何度过周末的?

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用“时间思维法”破局

不要害怕读不懂的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20-30岁,你应该要培养的12项时间管理习惯

知乎高赞:看似厉害的人,都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知乎10万赞回答:真正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3条谷歌苹果都在用的时间管理方法,让你的8小时≥别人的24小时


作者简介:艾菲,高管教练、全球认证优势教练、资深个人成长教练,前美国财富五百强公司大中华区市场部负责人,聚焦“思维跃迁”与“自我认知”两大基石,活出你的蓬勃人生,著有深度思考力畅销书《直击本质》,公众号: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知乎@富叔,头条号、微博@富书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和你一起提高生活质量

你若喜欢,为富叔点个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