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佳丽 | 学生视野中的高质量高等教育——基于手段-目标链理论的分析

重庆高教研究 CQGJYJ 2024-02-05

收稿日期:2021-07-04

终审日期:2021-09-01
修回日期:2021-09-04
录用日期:2021-09-14

徐佳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学生视野中的高质量高等教育——基于手段-目标链理论的分析
摘  要:探寻学生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属性期望,理解期望背后的结构因素,揭示高等教育之于学生所承载的价值,对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手段-目标链理论为分析框架,采用阶梯访谈法和阶梯问卷法相结合的研究发现,学生认为高质量高等教育应该具有六大属性,分别是良好的学校声誉、学习氛围、教学质量、生活质量、提供多元的发展体会并使学生感受支持;学生期望以此获得专业技能提升、自主思维养成,获得社会认可,感受归属感等结果;并最终实现四种价值,分别是生活体验过程性价值、人格完善目的性价值、竞争成功目的性价值和社会回馈目的性价值。其中过程性价值体现了高等教育过程的“生活”功能,目的性价值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增值和溢价功能,个人自我成就倾向与社会服务贡献倾向共同构成了学生的目的性价值。
关键词:学生;高质量高等教育;手段-目标链理论;价值
作者简介:徐佳丽,女,江西九江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领导力研究。

一、引        言

规模与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双重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就规模而言实现了两次跨越式发展,第一次是1999年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跨越式步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第二次是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突破50%,正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在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一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关注重点。2021年3月,国家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口号应运而生。

何谓以及如何建成“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2019年以来,许多学者提供了独到见解,但对内涵尚未达成统一定义。从外显性上,有学者以效率为导向,倡导高水平大学建设,有学者以公平为导向,提倡多元教育体系;从内涵性上,有学者认为创新、开放是新时代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有学者从高等教育为国家发展格局提供的供给质量为衡量标准,还有学者更加关注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福祉的延续上。虽然落脚点不同,但目前的研究思路都具有宏大叙事的共性,并缺乏学生角度的微观论证。如果能真正了解和厘清学生对于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期待,将能弥补这一研究漏洞,并对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具有实践贡献意义。

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能直接感知教育质量的高低,并对其具有天然评价权。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体系已深度地和市场行为相融合、教育收费、自主择业、学分制改革后的当代,学生已经转变为消费者,对于教育质量奉行着“用脚投票”的简约法则。学生选择高等教育的主动权主要体现在:首先,在学术全球化背景下,学生成为国际学术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端人才外流已经成为一个亟需关注的现象。据统计,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为70.35万人,其中有12.32万人留在当地没有回国。2020年以来,虽然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反全球化的呼声下出国留学潮有所回落,但通过接收优秀留学生成为本国公民仍是欧美等国家人力资本战略之一。其次,在国内,校际之间对于财政、名望、师生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在生源争夺战中,也出现了学生对一些高校趋势若骛而一些高校遭遇“零投档”的情况。为此,基于学生角度探寻个体所秉持的高等教育价值对于国家及高校层面教育质量的提升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必要性和意义。近年来,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已充分认识这一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学生满意、服务型管理”的教育实践行动、“学生共同参与大学治理”概念的提出都体现了对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体验与收获的重视。从学生视角评价高等教育是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改革、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视角和切入点。

二、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为了获得目前学界从学生视角看待高等教育的研究进展,本文以“(高等教育/高校/大学)和(学生/本科生/大学生)和(服务/满意/质量/获得/评价/选择)”为篇名检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文献,发现存在两个研究主题,一个就读前的高等教育机构选择主题,二是就读后的高等教育满意度主题。两种主题均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居多。基于选择主题的研究发现,学生的高等教育选择受学校排名、家庭资本、信息资本的影响,具有性别差异,并受实用性和价值性的驱动,但这些横断面研究不具有连续性,并且未深入高等教育过程中。基于满意度主题的研究对高等教育的属性维度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有五维度、六维度、七维度、九维度等,总体而言,研究发现从学生视角对于高等教育的感知可以分为属性和结果两个方面。其中,属性是高等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而结果是高等教育为学生发展所带来的溢价(见表1)。

表1  基于文献综述的“学生视角的高质量高等教育”

属性

学校层面

学校教育具有齐全、现代化的教育设备、硬件条件好

具有良好的学校声誉,在世界排名上靠前

学校具有高质量校园文化:鼓励交往、鼓励问题活动、学习风气和校园氛围良好

学校具有知名的教师大师

学校使我度过满意的校园生活

行政管理层面

学校具有一流的行政管理队伍

学校具有快捷、高效、以学生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流程

教师层面

教师的教学水平高

教师的科研能力高

结果

个人层面

就业取向

学术取向

创业取向

素质取向

然而,学生对于高质量高等教育的价值体认并不完全等同于“入学选择”或“就读满意度”等评价。首先,评价是面对已有的高等教育现状进行的“实然”评价,秉持的是“产品主位”的态度。其次,评价所使用的量化打分工具导致研究结论只能得出相对事实,因此,这种“精确”测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不精确”。再次,量化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只有统一的分数和外在的影响因素,却无法探寻出学生如此打分、选择的深层原因和内在价值秉持。

价值是指导行动的心理根源,在生源竞争全球化的情况下,只有探寻学生重视某一种高等教育属性的内在价值秉持,才能够基于“消费者本位”视角进一步构建满足学生价值需要的国内高质量高等教育,提高本土高等教育的吸引力。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问题:(1)学生眼中高质量高等教育具有哪些优先属性?(2)学生希望通过这些属性获得什么?(3)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属性承载了高等教育的哪些价值?

三、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分析框架——手段-目标链理论

1982年,Gutman提出手段-目标链(Means-End Chain)理论,认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行为体现了某种价值追求(Value),而这种价值追求通过产品本身的属性(Attribute)为消费者所带来的结果(Consequence)表现出来。属性与价值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通过探寻属性(A)—结果(C)—价值(V)之间的层次联结可以得到消费者价值倾向。而只有探索出消费者购买行为所承载的价值,才能根据这种价值导向制定可供检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这一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放异彩,成为消费者研究领域最有前途的研究方法之一,并进一步延伸到管理学、社会保障学等研究中。2007年,Voss首次将手段-目标链理论移植到教育研究中。近年来,随着学生消费主义思想越来越渗透入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中,使用这一营销学理论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是适切的,并且具有探索性意义。

在本研究中,属性(A)是指学生认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应该具有的属性及特点,包括抽象层面与具体层面。结果(C)是指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所希望收获的结果,包括功能性结果和心理性结果。价值(V)是学生希望实现这种结果的心理表现,即秉持的价值,包括工具性价值和终极价值。

(二)研究方法

1.收集资料的方法:阶梯访谈法和阶梯问卷法

手段-目标链理论认为,消费者所持有的显性知识表层且具体,而隐性知识则深层而抽象。关于价值的隐性知识资料的收集需要借助“阶梯(ladder)”方法,通过不断询问“为什么”“你这么选择的原因是什么?”等线性结构进行自我价值提取(见图1)。阶梯法分为软阶梯法和硬阶梯法两种,软阶梯法以深度访谈为主,硬阶梯法以问卷调查或纸笔测验为主。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工作。

采用目的性抽样和滚雪球抽样原则选取45名研究对象,以双一流院校就读生为主,其他本科以上院校就读生为辅。这么抽样的主要原因是双一流院校学生的高等教育选择权相对较大,因此选择特定院校的理由可能更加具体和个性化,对于想要接受何种高等教育可能更加有想法,因此更加有利于深层价值的挖掘。为了保证被访者的异质性及受教育阶段的流动性,这45名研究对象中既有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也有已经工作或创业的毕业生,还有正在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其中21名学生接受了深度访谈,24名学生填答了调查问卷(见表2)。

深度访谈在2020年4-6月进行,每位访谈时间平均为30分钟,21名受访者中女性10人,男性11人,其中17人在双一流高校就读,本、硕、博的比例为11:8:2,平均年龄为23岁。访谈法遵循自然话语原则,首先询问被访谈者的高等教育经历,之后询问“你最满意你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的哪些方面,列举3个最重要的属性”。接下来,针对这些属性进行深入提问。问题如 “为什么这个属性对你很重要?”“这个属性能给你带来什么效用或者好处?”,系统地指导受访者从属性到结果,再从结果到个人价值进行阐述。当受访者无法继续回答问题时,访谈过程结束。

问卷调查在2020年5月进行,通过问卷星线上调查系统发送问卷链接,24名受访者中男性18人,女性6人,其中14人在双一流高校就读,本、硕、博的比例为14:7:3,平均年龄为26岁。问卷基于“高质量高等教育”内涵进行设计。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法,将基于“高质量高等教育”篇名关键词的文献得出的属性进行系统性搜集,形成4个维度13个封闭式题目外加3个开放性填答。允许受访者从13个属性中选择(也可另外添加)3个认为最重要的属性,并依次回答,为什么如此选择?进一步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原因是?通过为受访者提供一个接一个的阶梯,指引其从表层到深层,从显性到抽象进行思维挖掘,提高抽象程度。

表2  被研究者描述性统计

访谈对象

性别

10

11

学历

11

8

2

平均年龄

23

问卷调查对象

性别

18

6

学历

14

7

3

平均年龄

26

2.分析资料的方法:A-C-V矩阵编码法

整理得到6万字访谈资料及0.8万字问卷资料,对资料的分析以访谈本文资料为主体,以问卷资料为辅。主要原因是,深度访谈法能够更好地剖析受访者的内心世界,准确性更高;调查问卷可以相对地加大研究数量,节省研究时间并提供辅助性分析资料,同时也可以对访谈文本的编码准确性进行验证,提高信效度。

将资料按照属性(A)、结果(C)和价值(V)填入Excel表格中进行阶梯归类,共得到对应阶梯181个。对181个阶梯进行编码,计算蕴含矩阵(ImplicationMatrix),并根据隐含矩阵绘制分层价值图(hierarchical value map,HVM)。

四、研究结果

(一)编码呈现与ACV分类

共产生15个编码,分别是学校声誉(A1)、学习氛围(A2)、生活保障(A3)、机会多元(A4)、教学质量(A5)、感受支持(A6)、获得专业技能(C1)、个人生活多彩(C2)、获得社会认可(C3)、获得自主思维(C4)、感受归属感(C5)、人格完善(V1)、竞争成功(V2)、生活体验(V3)和回馈社会 (V4)。其中,A1-A6为属性编码,C1-C5为结果编码,V1-V4为价值编码(见表3)。

表3  编码表

类别

序列

编码

资料文本(举例)

属性编码

A1

学校声誉

“名牌大学这个标签能给我就业、考研、考公各方面带来比较大的帮助,也是我实际感受到的帮助”

“每个人都有名校情结”

“我现在一听到哪个学校出了丑闻就对那个学校印象好差”

A2

学习氛围

“要营造出一种让学生稍微紧张、稍微紧迫一些的学习氛围”

“学校应该是公平、开放、透明的,应该什么都可以谈论,什么都可以去学习”

A3

生活保障

“与高中生活进行衔接”

“学习设备齐全”“我特别关心洗澡条件”

“饭菜便宜点、满足吃住基本条件才有心情去干其他的”

A4

机会多元

“课余活动应该是要非常丰富”

“给专业锻炼的机会,出国留学、交换,比赛、交换等”

“有很多课余时间可以去做喜欢做的事情”

A5

教学质量

“在课程设置上给予足够的专业技能训练”

“更好的师资教育资源”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品都要好”

“思维方式训练而非简单的知识接收”

“培养我理解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

A6

感受支持

“师生相处融洽”

“教师开放、包容、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对话。平等地引领”

“院长特别关心我,给我提供了三四个调剂信息,我当时太感动了”

结果编码

C1

获得专业技能

“不至于因为没有控制好自己而彻底放松”

“获得更高专业技能和安身立命的资本”

C2

个人生活多彩

“使自己不会无所事事”

“参加较多社团,早点确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希望有很多尝试的机会,探索广阔天地”

C3

获得社会认可

“好的学校、好的校友资源会让你在工作中受到差别对待的,发展前景会更好”

C4

获得自主思维

“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应该能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

“不会对 ‘ 公知’言听计从,没有一点判断能力”

C5

感受归属感

“越好的学校好像设备会更好,然后学生得到的服务会更好”

“在社会上我跟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说跟其他群体相比,我有一些独特的特性,这些特性就是高等教育或者说我的大学赋予我的那些东西”

价值编码

V1

人格完善

“高等教育也许不能让你成为多大的栋梁之材,但起码要使你学会做一个正确的人类,不要做对社会有危害的事”

“我想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我觉得做这样一种人比过物质优越的生活更有价值”

V2

竞争成功

“高等教育是为了未来发展提供竞争力,外面的世界太残酷了不然拿什么竞争过别人?怎么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是社群动物、需要相互沟通、了解与释放”

V3

生活体验

“我是去学习的,又不是去吃苦”

“我最宝贵的四年还是希望能过的有意思一点”

V4

社会回馈

“国家需要的是真正的人才”

“我希望自己能够明白一辈子能干成一件什么事,对世界、在专业方向上留下点痕迹”

“自己要对他人的生活创造意义。群体与群体之间要相互包容,特别是对弱势群体”

在属性编码层级中,被访者提及次数较多的既具有抽象属性,也有具体属性,抽象属性包括学校本身的声誉(A1),以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感受的支持(A6),其他则为具体属性。受访者认为,高校的排名结果是判断高等教育质量最便捷的办法,进入带有“985”、“双一流大学”“名牌”标签的大学,意味着高中阶段的努力获得了回报,同时,这些名校标签也意味着为就业、继续求学带来实际的符号效用。此外,大学在排名竞争中始终保持“名牌标签”说明具有较高的高等教育质量和上进度。此外,学生眼中,学校声誉还意味着“底线思维”,认为社会负面新闻不应该在“象牙塔”中发生。受访者认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意味着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随时随地受到支持。大部分受访者提到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保持顺畅的师生关系,建立固定的师生沟通制度,以及高校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都是学生感受支持的重要基础。教学质量、学习氛围是学生认定优质高等教育的具体指标,其中教学质量与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师教学水平密切相关,而学习氛围则与同伴群体、校园学习文化相关,教学质量意味着学生能力提升的高度,而学习氛围意味着学生能力提升的深度和持久度。此外,学生还希望高校提供多元的发展机会,获得自主思维。多元机会包括三个维度,首先,学校具有开放、多元的校园氛围,鼓励尝试。其次,学校的学习机会多元,允许试错。最后,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发展前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结果编码层级中,受访者既提到了获得专业技能、获得自主思维等功能性结果,也提到了获得社会认可、感受归属感等社会心理结果。获得专业技能是受访者提到最多的结果。在获得专业技能之外,学生希望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认为高中生活是被安排和被决定的,而高等教育阶段意味着自我思维能力的增强,这种自我思维能力是个人理解自己、理解社会、做出独立判断的基础,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及养成独特的个人气质,形成个人文化品格。同时,受访者还希望高等教育过程是“丰富多彩”的。

在价值编码层级中,受访者区分出了过程性和目的性两种形态的价值。在过程性价值中,受访者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是一段生活体验,最重要的价值是在体验中获得充实、满意及幸福。而在目的性价值中,受访者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是为目的服务的,这种目的既包括个人维度的目的,也包括社会维度的目的。个人维度的价值更趋工具性,受访者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为个人发展带来利好,包括竞争成功,以及获得更加完善、独立的人格。社会维度的价值更趋终极性,受访者希望个人的成功也会带来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及改变。因此,学生眼中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价值可以分为:生活体验性价值、竞争成功目的性价值、人格完善目的性价值和社会回馈目的性价值。

(二)隐含矩阵、分层价值图与MEC链

用编码对181个阶梯进行蕴含矩阵(Implication Matrix)绘制,得出属性与结果之间的线性关系。矩阵中的数字表示矩阵列中所示的属性、结果和价值之间的直接和间接链接的频率,值越大表明链接频率越强(见表4)。在矩阵中截取链接频率大于8的关系链绘制分层价值示意图,分别是A1-C3-V2,A2-C1-V2,A3-C5-V3,V4-C4-V1-V4,A6-V3,C1-V2,C3-V2-V4(见图2)。

表4   蕴含矩阵表


C1

C2

C3

C4

C5

V1

V2

V3

V4

A1

6

2

18

2

2

8

20

1

1

A2

8

1

1

2

2

4

12

2

8

A3

2

8

2

1

10

2

2

9

3

A4

2

6

1

10

1

20

6

2

8

A5

9

1

0

12

2

12

14

2

3

A6

1

1

2

4

2

4

4

14

1

C1

0

1

0

5

1

4

24

1

0

C2

1

0

3

2

1

2

3

6

2

C3

1

1

0

3

1

5

16

1

0

C4

1

1

1

0

1

18

8

1

12

C5

1

1

3

3

0

2

5

4

2

分层价值图显示了4条方法-目的链(MEC),分别是MEC1:生活保障、感受支持→感受归属感→生活体验。MEC2:学习氛围、教学质量→获得专业技能→竞争成功→社会回馈。MEC3:学校声誉→获得社会认可→竞争成功→社会回馈。MEC3:机会多元→获得自主思维→人格完善→社会回馈。

在MEC1中,学生认为提供生活保障是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基本单元。生活保障不仅仅意味着提供基础的衣食住行,还意味着提高质量,免除学习、科研的后顾之忧,并为之创造便利条件,度过高质量的受教育生涯是学生非常看重的属性。其次,学生希望能够在高等教育中感受支持,这种感受除了硬件条件以外,还包括软件条件,尤其是师生关系。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应该使学生感受到与教师关系密切、以学生为中心,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获得所需要的帮助。生活保障和感受支持为学生带来了归属感,而归属感的内在价值是学生将高等教育过程当成一种生活体验,具有体验的意义和价值。
在MEC2中,学生希望通过高质量的教学及浓厚的学习氛围塑造专业技能,获得知识资本,以实现毕业后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目的。在MEC3中,学生希望声誉良好的高等教育能够带来较高的社会认可度。这一认可度包括两种方面,一是从显性层面上来说,较高的学校声誉和大学排名带来较好的就业效应、可获取的高质量校友资源、个别的优势就业渠道,增加了学生就业市场的显性砝码。二是从隐性层面上来说,较高的学校声誉意味着对学生更高的要求和更深度的能力培养,为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竞争打下基础。在MEC4中,学生希望通过多元发展机会获得自主思维能力,能够进行“自我决定”,完善人格,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竞争成功与人格完善除了是实现个人目的的通道以外,还具有社会回馈的目的。在其中,竞争成功的目的是通过提升个人竞争力而提升社会、国家整体的竞争力。而人格完善的目的是通过塑造完整的人格而为国家、社会提供坚定政治路线的人才。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认为,学生视野中的高质量高等教育应该保障生活质量、提供多元的发展体会并使学生感受支持,同时具有良好的学校声誉、学习氛围和教学质量;学生期望在高等教育中感受归属感,获得专业技能、获得自主思维以及获得社会认可;这些属性的选择体现了高等教育所承载的四种价值,分别是生活体验、人格完善、竞争成功和社会回馈。其中生活体验是过程性价值,人格完善、竞争成功和社会回馈是目的性价值。
过程性价值则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生活”功能,高等教育生涯是学生社会性习得、独自处理复杂生活世界的主战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由低到高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学生对于高质量高等教育的结果中,“个人生活多彩”处于较低层次,可以通过提供“多元生活保障”这一属性获得,而“感受归属感”则处于较高层次,是被尊重需要在高等教育场域中的具化,通过“感受支持”这一属性获得。在学理层面,相比于学习-目的性功能,高等教育的生活-过程性功能一直以来受到的关注不多,但也有一些相关研究已经注意到过程性功能的重要性,国外二十世纪90年代便出现了测量学生生活满意度的量表,如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感知生活满意度量表(PLSS)等;我国学者也在二十一世纪初汉化或编制了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CSLSS)和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在实际操作层面,高等教育“多元生活保障”属性和“感受支持”的实施与提升也似乎并不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和发展的主要职能。事实上,“感受支持”属性,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为密切。而“生活保障”属性的达成则是高校环境内不同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就精神层面而言有高校师资素质、高校以生为本的理念;就物质层面有高校后勤保障部门、校园环境建设部门、甚至高校的财政预算对学生的倾斜度等。
目的性价值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增值”功能,学生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期盼本质上归因于高等教育于学生发展能带来的获得自主思维、获得专业技能、获得社会认可等增值效用。在市场化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生将教育视为对其未来职业高度的投资,是教育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从获得自主思维这一效用来看,学生自主性的一个特殊属性就在于能够寓于活动,可塑性强。在这其中,学校学习活动是行动者扮演学生这一社会角色的最为重要的平台。高校通过多元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各方面、各层次、各维度的发展能力,提升自主性。从获得专业技能这一效用来看,毋庸置疑,高等教育是发展个体专业能力的最佳场所,一方面,从环境层次来说,组织学习氛围对个体学习目标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从专业层次来说,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是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最大外部变量。从获得社会认可这一效用来看,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以后能否获得社会认可直接影响学生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满意度,而从工具性价值层面来说,学校声誉及学校形象能够大大增加学生直接获得社会认可的可能性。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学生具备更多择校权的大背景下,学校声誉成为学生是否选择此类高等教育入学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同时,学校为了保持竞争力,也都会采取各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树立和稳固学校声誉及形象。良好的学校声誉意味着该校在社会体系中拥有更好的社会形象和校友资源,而这两者都对于学生的就业质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校友资源而言,李正军的研究表明,校友榜样的示范力量、校友力所能及的帮助、校友声誉的软实力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强大动力。而学校形象则为学生带来更加直接的薪资利好,“论校排薪”的现象已经成为各企业招聘的不成文规则。竞争成功与人格完善共同构成学生对于高质量高等教育的目的性价值,高等教育的信号筛选与能力识别功能使接受高等教育所带来的增值效应成为一种目的,以实现社会竞争成功和个人主体性完善的作用。
长期以来,“个体倾向”和“集体倾向”似乎一直是相向而行的两极,教育思维和道德训诫中都将克服个体主义、培育集体意识作为行动目的。但是,本研究则发现,“个体”与“集体”并不是矛盾,而是可以融合、共通并相互成就的,学生以“个人成就”为导向的目的性价值,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服务社会”为最终的目的指引的,将个人的愿景和价值和国家的事业相联系,是联结个人主义与集体倾向的通道。
基于过程性高等教育价值与目的性高等教育价值,高校应该分别采取针对性促进措施,提升学生的就读体验和获得期待。首先,就过程观来说,长达4年至10年的高等教育生涯意味着高校应该提供有质量的生活-教育体验,提升学生获得感和归属感。创造多元、多彩校园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进一步为其增权赋能。其次,就目的观来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在社会竞争中获得更高的竞争资本,因此,提高教育质量,为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是高校应该探索的路径。
六、研究反思及展望
本研究首次将手段-目标链理论运用于中国教育学研究中,属于探索性研究,因此,对于学生样本数量的选取、阶梯方法的设计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从消费者视域出发研究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具有前景的领域,政府、学生、家长、教师、私立大学校董都是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者。未来可以进一步利用消费者相关理论研究其他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于高等教育的期望,这将为全面理解高等教育质量、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高等教育政策提供有效的借鉴。


作者编辑—同行评议意见

第一轮审稿意见

同行评议意见1

该文选题新颖,运用手段-目标链理论探索学生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认知,方法创新,得出的分层价值图具有一定的新意。对于属性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可进一步详细阐释,目前论述较为简略。
审稿结论:可刊用。
同行评议意见2
作者另辟蹊径,从学生的视角介入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研究,使用手段-目标链理论,使用合理的阶梯访谈和问卷法,所得结论适当且具有很强的启示价值,是一篇比较优秀的论文。
审稿结论:可刊用。
作者修回说明

一、在第五部分增加了研究讨论部分,进一步论述了属性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详细阐述了“目的性价值观”和“过程性价值观”的内涵、具体意蕴,并与相关文献进行了对话。(该部分增加了1200字左右)。

二、修订了引言部分,使之更流畅,逻辑结构更严密。

三、丰富了“摘要”内容,简要概述了四种价值观内涵。

编辑部定稿会终审意见

会审意见:

1.请重新斟酌标题,务必简洁、清晰、新颖;

2.请精炼文字,并严格按照我刊标准完善格式。

作者修回说明

一、 更改标题:将标题改为“学生视野中的高质量高等教育——基于手段-目标链理论的分析”(原标题为:目的与过程——基于手段-目标链理论的学生高质量高等教育价值观)。备用标题: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属性、结果与价值——基于学生视角的分析。

二、 精炼文字,将全文压缩至12000以下,对全文表述方式进行了进一步润色(尤其是摘要、引言及文献综述部分)。在结论部分将“过程”部分的表述移到“目的”部分的表述之前,使逻辑更为通顺。

三、对图2进行了调整,使MEC链的顺序与文中表达顺序一致。

四、按照期刊要求完善了格式。

编辑部定稿会二次终审意见
审稿结论:同意录用。
文字编排:张海生
审核确认:吴朝平 蔡宗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徐佳丽 | 学生视野中的高质量高等教育——基于手段-目标链理论的分析

重庆高教研究 CQGJYJ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