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史】“兄弟闯关”:从国际贸易中心转移,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断代

2017-04-12 城PLUS


浪奔 浪流  

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淘尽了世间事

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是喜 是愁

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

 成功 失败

浪里看不出有没有……


——香港词人 黄霑




大湾区断代概览


明清时期至第一次鸦片战争前

广州单极,西高东低


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夷船将来只许广东收泊贸易”后,中国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广州口岸进行。广州成为了当时全国第一位的市场中心城市,而明代崛起、清代高度繁荣的澳门、佛山,就是在这一时期广州辐射带动下分别作为广州的外港、内港而获得快速发展;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广州-佛山-澳门”城市集群。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解放前

穗港双核


《南京条约》签订后,香港的港口地位提升,香港主要是以国际贸易为其经济支柱,而广州则成为香港向内地的一个转运枢纽。以香港为枢纽的外洋和内河航线抵达世界各大港口和省内各地;广州则在原有基础上向现代工商业、贸易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的方向迈进,与香港共同构成穗港“双中心”的区域格局。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

香港腾飞


广州经济地位在解放后虽然没有动摇,但商业、外贸和饮食服务业被抑制和缩减。香港经济却在此时获得高度发展,通过发展出口加工贸易,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性城市,贸易、航运、金融、旅游以及工商业中心和世界大港, 为香港发展史上黄金时代。


改革开放以后

深圳崛起,东岸脊梁


伴随国内市场的开放以及上世纪80年代香港制造业成本的大幅度上涨,大量的港资涌入珠三角地区,以“一镇一业”为特点的东莞、中山两地迅速崛起。深圳原本是宝安县一个小渔村, 是与香港距离最近的大陆城镇,改革开放迅速崛起成为珠三角地区的一个核心城市。而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的提出,则进一步夯实了深圳作为区域传统的交通走廊——107国道线上的经济中心的地位。


1“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发展概述


“粤港澳湾区”概念的雏形,可追溯到1985年。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4年,广东省正式提出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发展概念,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


黄枝连教授在2003年提出建立类似美国旧金山湾区那样的“伶仃洋湾区” 或“华南湾区”( South China Bay) ,2008年,又提出“粤港澳发展湾区”的概念,强调了湾区的港口(海港、空港)、腹地、国际贸易功能、国际城市特色,以及在多元文化、包容性、制度建设方面的特点。


2013年,广东省编制了海洋经济地图,把全省沿海部分分成了六湾区一半岛,深圳就处于其中的环珠江口湾区。2014年,深圳首次提出“聚焦湾区经济,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并把“发展湾区经济”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收藏于大英图书馆的晚清广州十三行商馆长卷(局部)


2“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断代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历史,要远早于概念的提出。早在秦汉时期,番禺(广州)就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贸易枢纽,但一直到明代以前的约1500 多年漫长岁月中,广州一直是一个单体性的城市,在附近的江河交汇处和出海口地带尚未形成自身的外港城市和内港城市,其城市服务也仅仅局限在非常有限的本城城郭附近区域。明代以前,珠江三角洲的空间分布,只有广州一城独大。


因此,若论珠三角城市群或者粤港澳大湾区地理概念的形成,要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以及对外贸易的重大变革说起。


1.明清时期至第一次鸦片战争前:

广州单极,西高东低


明清时期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紧邻我国主要的贸易地区(东南亚),加上珠三角冲积平原高度发展的农业经济,广州迅速发展成为贸易中心,并带动了周边城镇的发展,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夷船将来只许广东收泊贸易”后,中国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广州口岸进行。在广州为中心和辐射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商品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种植(出口)的核心区域也从南海、顺德逐步向外扩展到边缘地区。


广州成为了当时全国第一位的市场中心城市,国内外市场强劲叠加。学者推测,清嘉庆年间,广州工商业者在总人口中占了相当一大部分,下属的南海、顺德两县的工商业人口比例已经达到70%-80%,而番禺、新会、三水的比例也近半。地理空间结构上,广州突破千百年来单体发展格局,开始产生了内港、外港以及各种类型的卫星城市;而明代崛起、清代高度繁荣的澳门、佛山,就是在这一时期广州辐射带动下分别作为广州的外港、内港而获得快速发展。


从此,广州迈入多核城市的时代,形成了一个“广州-佛山-澳门”城市集群。这一集群贯通内外,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大广州”,不仅成为珠三角经济中心城市,而且真正构成当时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经过广州粤海关的货值,以白银计,嘉庆十七年进口出口货价合计2780万两,相当于整个中国主要赋税来源——全部田赋的51.5%



收藏于大英图书馆的晚清广州十三行商馆长卷(局部)


2.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解放前:

穗港双核


《南京条约》的签订和五口通商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使广州腹地被分割,但与此同时,广州通过香港进入世界市场,并逐渐建立起包括铁路、公路、内河、海运乃至航空在内的通往国内外的交通运输网络,成为华南交通运输枢纽,演变为综合性的多功能经济中心。这都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小商品生产条件下广州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内外辐射。以广佛商人组成的“粤商”在全国重要省市设立的会馆分布之广,反映出广州构筑起向全国内地多向辐射态势。可以说,这一时期,香港主要是以国际贸易为其经济支柱,而广州则成为香港向内地的一个转运枢纽。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约1/5中国出口货和1/3进口货是经香港中转的。而到了二十世纪30年代,内地输港商品占香港总输入1/3,以香港为枢纽的外洋和内河航线抵达世界各大港口和省内各地。可见香港作为一个转运港,集散东西方货物一直是它对外辐射的主要功能和基本活动。


而澳门与香港在区域中心地位与作用上形成了置换,澳门由于通商口岸之间的激烈竞争、葡萄牙国内经济的破产、澳门港自身条件的局限等原因, 使其对外贸易彻底衰落, 城市经济随之日益萧条。广州则在原有基础上向现代工商业、贸易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的方向迈进, 演变为多功能综合性的经济中心,与香港共同构成穗港“双中心”的区域格局


1903年中环及海港


3.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

香港腾飞


广州经济地位在解放后虽然没有动摇,但已由过去商业和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商业、外贸和饮食服务业被抑制和缩减,广州成为全省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它历史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商业和外贸则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期间广州对外辐射主要通过广九铁路和珠江转口香港对外贸易,中间并无中继站,只在边境一带有微弱的客货过境功能,深圳就是这条地带上的小镇。


香港经济却在此时获得高度发展,短短30年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性城市,贸易、航运、金融、旅游、工商业中心和世界大港, 为香港发展史上黄金时代。其人口也迅速膨胀,从1949年的186万增长到1981年的510万。


香港人口1941-1991


 1966年香港旧港澳码头


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香港的影响所及已扩展到亚洲乃至全世界。但在对内关系方面,由于两地制度差异,经济交流也受阻。


4.改革开放以后:

深圳崛起,东岸脊梁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上世纪80年代香港制造业成本的大幅度上涨,香港将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的深圳、东莞、珠海等地,一方面促使这些地方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人口的集聚;另一方面,由于港资流动具有“地缘”(流向靠近香港的深圳)和“亲缘”(流向珠三角乃至全省各地)的特点,也使得这一时期整个珠三角地区呈现“自下而上”的“村镇工业化”特点,以“一镇一业”为特点的东莞、中山两地迅速崛起。


深圳原本是宝安县一个小渔村,是与香港距离最近的大陆城镇,GDP不到2亿元,改革开放得到以港资为主的大量外资推动,迅速崛起成为珠三角地区的一个核心城市,截至2015年GDP已超过1.7万亿元。由于香港与内陆此前长期的政治分离, 珠三角原有的“穗港双中心”格局在实质意义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而深圳崛起以后成为香港在大陆的重要代理,与香港共同构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这一时期广州吸引外资的能力尽管不如深圳,但作为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广州依托传统的工业基础和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仍然迅速崛起,但其进出口贸易地位已为深圳超越。


而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的提出,则进一步夯实了深圳作为区域传统的交通走廊——107国道线上的经济中心的地位。


1991年5月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暂行规定》, 这标志着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始全面启动,随后更制订了一系列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医药医疗器械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初步具备了发展优势。1996年9月成立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出了“把深圳市建设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生产基地”的目标。1998年2月, 深圳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始持续、快速发展。2001年4月深圳市政府规划中提到: 构筑高新技术产业带,十年再造一个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包括深圳高新区在内的“9+2”片区,全长100公里, 面积150 多平方公里。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脉络,深圳高新技术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并日益成为深圳市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支柱。


深圳市进出口总额及高技术产品比重


深圳高新区


5.展望:

网络化与多中心


2016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之中;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则明确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世界银行曾有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在经济全球化、文化交融与信息爆炸的时代,湾区依托其开放的经济格局、便捷的交通网络与多元的人员往来,将成为引领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引擎。而随着内部各城市合作的深化,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也将形成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与地方魅力的节点城市。





作者 | 黄斐玫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一所规划师




插画龚志渊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一所主任工




本期策划 | 范钟铭

中规院深圳分院常务副院长


参考文献:

[1]许五州,清代广州人口与消费,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黄滨,明清珠三角“广州- 澳门- 佛山”城市集群的形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3] http://www.gzass.gd.cn/contents/16/5833.html

[4] 司徒尚纪,穗港走廊地带的形成和演变梗概,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4

[5]黄苇, 上海开埠初期对外贸易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14

[6]关其学、刘光璞, 论经济中心一广州, 广东高教出版社, 1987,71

[7]李红卫、王建军、彭涛、苏燕羚,珠江三角洲城镇空间历史演变与趋势,城市规划学刊,2005,4

[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4795701000a1k.html

[9]数据来源:胡阿祥,5000 年来香港人口的变迁,南京史志,1997,1

[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4795701000a1o.html

[11]陶青,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研究与对策分析,特区经济,2008,8

[12]数据来源:深圳市历年统计年鉴

 

·  ·  ·


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

希望您能抽出一点宝贵的时间填写下面这份简短问卷,以便城+的推送更好地契合您的需要(请长按并识别二维码进入问卷),谢谢您!




感谢阅读/分享

关注“城PLUS”

请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中留言或发邮件至:

cheng+@szcaupd.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