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下雨天,想陪你一起在“全天候步行系统”里看海

2017-06-14 李长春 城PLUS

6月11日深夜,台风“苗柏”强势登陆深圳。紧跟着的是一场伴随着台风而来的狂风暴雨,又到了考验城市出行系统的时候。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特此说明。)


6月12日清晨,气象黄历显示:“宜上班”。



地铁、公交等各路交通战线严正以待——可以说,深圳城市的交通系统是经得起考验的,除了比平时格外慢一点以外……然而,数以千计(千万计?)的人们在上班地点抬头可见的地方下了车,却为了走完“最后500米”的距离而被浇成了落汤鸡。


此处应有音乐......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个时候,

这个“亲”

就是:

城市全天候步行系统。


那种飘逸……

德国汉堡


那种宽广……

西班牙埃尔戈伊瓦尔镇


那种干爽……

加拿大多伦多

美国贝尔维尤


那种摩登……

纽约曼哈顿

西班牙克拉达斯


那种魅惑……

新加坡克拉码头

那种浪漫……

新加坡亨德森桥


——有一种天长地久的承诺叫做:全天候步行系统。

艳阳天,想陪你一起在全天候步行系统里乘凉。

下雨天,想陪你一起在全天候步行系统里看海。

 

 概  念 


全天候步行系统——指能够将天气变化对人的出行活动影响减至最低的一系列步行交通设施的总称,用于连接轨道交通车站、常规公交车站、公共开放空间以及其他主要功能区。可以抵抗一般恶劣天气,为行人提供立体步行网络。



 形  式 


全天候步行系统由高架地面地下三种形式构成。

地下通道,相对来说工期长、难度大。


地下通道 伦敦


地下通道 利物浦

 

地面遮蔽人行系统,建设“力度”可重可轻……

地面人行自行车通道 阿姆斯特丹


后街地面连廊 剑桥


地面遮阳蓬廊 马德里


高架(二层连廊)具有造价低、工期短、连续性和导向作用较强的优势。


人行风雨廊桥,古已有之…

意大利佛罗伦萨风雨廊桥


威尼斯叹息桥

 

而今更盛…….

新加坡滨海湾双螺旋桥

 

新加坡碧山公园连接社区人行桥


香港亚洲社会中心人行桥

 

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的经验,步行连廊不仅联通各建筑,而且还融各种业态为一体,可形成新的“连廊经济”,打造“第二地面”。一座像深圳这样的特大型城市的市内交通,仅仅依靠地面的和地下的交通是不够的。因此,香港在50年前就开始规划与建设步行空中连廊,现已形成环状开放、交通换乘、高层建筑互连互通的立体步行连廊系统。如在香港中环商务区,由于有了全连通的连廊系统,下雨不用撑伞就可以走遍整个中环。而在深圳的部分商业区,目前行人过街需求的增长速度与强度已超过香港,建设全天候步行系统实在是一项有益身心、利国利民的探索实践。


新加坡滨海湾商务区全天候人行系统(图中黄色)


加拿大卡尔加里“+15 walkway”(图中蓝色):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全天候步行系统


目前,深圳的全天候人行系统属于国内较为先进者,但其完善程度、特别是人性化的细节有待起大幅提升;其商业、景观等功能还需深入挖掘,我们需要向香港、新加坡等南洋气候的城市学习。


从中心区到社区:香港舒适的全天候步行系统不只是设施,而是城市文化

 

6月12日这天,这条微信传疯了: 

 

既然这位“同事”提到了香港,我们也已经习惯了拿香港和深圳作比较,那就让我们八一八香港吧:


详细案例:

香港中环中区行人天桥系统


香港中区依托密集的商业区构建高架步行系统,整个高架步行系统直接串联29座建筑,并连接轨道交通香港站和中环站。系统由香港政府及中区各大地产开发商分期互联建成,衔接中区内主要的商业和办公建筑,将建筑单体网络化。


 

香港的城市空中连廊大多聚集在港岛的北岸,尤其是商业、办公、公共设施和交通设施密集的中环、金钟和湾仔3 个区。



大量空中连廊的建设始于20 世纪70年代,当时在中环兴建了一条横跨若干道路的空中连廊,连接太古大厦(今遮打大厦)、康乐大厦(今怡和大厦)和香港邮政总局,并建立多条支线与大厦相连。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开始形成中环空中连廊网络体系,以连接信德中心至交易广场和怡和大厦的东西向空中连廊轴线为主,以连接天星码头至置地广场的南北向空中连廊轴线为辅,再向周边延伸出若干空中连廊,连接附近大厦和车站,形成了长度超过3 000米、宽7米左右的空中连廊体系。



中环地区的空中步行系统通过40条连廊连接了不同街区间的29幢建筑,建筑类型主要由商业建筑和部分政府办公机构组成,滨水码头作为城市指定用途的空间而存在。连廊基本分为复合连廊、普通连廊和特殊连廊。连廊尺度变化较大,给行人提供丰富的体验。


 

复合连廊承担着城市步行人流汇集与疏散的功能,将系统向外扩散,空间较为开放,使用频率高,同时也由于其周边连接着功能复杂多样的建筑物,所以发挥着空间整合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其绝非仅仅只有过街作用,往往与商业中心相互连接,有独立的垂直联络系统。


     

普通型连廊一般与建筑内部联系,使得空中步行网络更加密集高效,所连接的建筑部分以商业等公共性较强的项目为主,连廊往往采取封闭的形式以共享建筑内部的设备,提供舒适的步行体验。



特殊连廊连接着城市指定功能的空间,丰富了空中步行的功能和体验。一般位于区域的外围,常见于城市公园、交通枢纽站、等公共集散空间。



中环天桥系统就其自身来说具备以下特点:

1. 步道体系化:高架人行步道连续穿越商业建筑、各种中转大厅,并与城市主要车站相接,公共领地与私人领地之间有意弱化而趋于一体;

2. 全天候开放:夜间不关闭,形成时间上连续的人行公共空间;

3. 与建筑功能结合紧密:设有休闲、娱乐、餐饮等设施;

4. 人性关怀:设置残疾人坡道、电梯。


 启  示 


目前国内外没有专门用于全天候步行系统的设置标准,仅在各国规范中对道路交叉口或路段人行天桥的设置条件进行规定。二层连廊的诞生和发展,与一个城市的气候特征、发达的经济背景以及城市规划特征等条件密不可分。综合以上案例,对国内城市打造完善的步行系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发:


 1)突破土地权属,统一规划

系统的连接与协调是关键的,各层次规划均重视连廊的规划与协调工作。规划连接区域内的商业、办公、娱乐等建筑设施,从而形成链接各个单体建筑的步行连廊系统,风格协调一致。比如新开发的公共建筑项目必须通过天桥与已有建筑相联接,以使其融入整个系统。作为交换,开发商可以获得额外增加的容积率,即所谓的“奖励密度”。

 

2)街区建筑和道路尺度适宜

小街区、密路网的规划布局以及小的街道退距和建筑间距更加有利于步行系统的设置。如果跨度合理,人行天桥不需在道路中设承重柱,体量轻盈,使城市道路中的视野通畅。


 

3)重视建筑与连廊交接节点设计

二层步行系统对建筑内部空间是有要求的,构成二层步行系统的主体还涉及到建筑内部中庭、门厅、建筑垂直交通等。除应满足步行的功能外,还可设置内部厨窗,作为个人画展、活动宣传及广告展示。开展连廊室内公共活动,提高连廊使用效率。

 

4)合理的运营管理措施及设施配套

    需要多方面的奖励监察政策落实。由政府公共/私营机构所有并负责运营管理。引入良性市场引导政策:采用奖励/监察政策刺激开发商、业主维护公共城市空间。步行系统相对独立,部分区段有24小时开放的条件。



 结  论 


全天候步行系统的规划目标在于功能、经济、社会、景观效能的整体解决。在城市发展二层连廊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各公共建筑之间的可达性,缓解人车流线的冲突,保证步行的人们在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中仍能享受到室内般空间的舒适性,亦能起到丰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作用。


另外,全天候步行系统的提出不仅是应对恶劣天气、交通问题等等,也是对现在人们行为方式的适应,立体步行交通在空间上彻底将行人和车辆流线分开,是提高交通效率、增加中心区交通容量,解决步行人流与机动车流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最终达到人在“天街”上走,车在“车河”里行的境界。




作者 | 李长春

中规院深圳分院设计中心


·  ·  ·


 

感谢阅读/分享

关注“城PLUS”

请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中留言或发邮件至:

cheng+@szcaupd.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