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强北:混沌中的迭代

孙文勇等 城PLUS 2019-05-20
华强北代表了深圳这座移民之城上千万市民对幸福、对财富、对事业没有穷尽的追逐。在求变中求生,在进取中前行。[1]——南兆旭(作家、出版人)



01



华强北,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短短三十多年,其1.45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完成了从土丘荒地转变为工业生产和贸易市场,再到今天高度复合城市状态的过程,已成为深圳最具活力与经济效益的地区之—, 成为 “中国电子第—街” 和全球知名的“硬件硅谷”。


高密度的华强北地区


1.1汇聚万物的硬件硅谷


华强北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流通枢纽——电子商品销售额曾超过全中国50%, “华强北—打喷嚏,全球电子产品价格都感冒”;华强北也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节假日客流量高达百万人次,商品零售额达全国第二。


1.2敏锐前沿的电子市场


华强北一直走在全球电子领域的前沿。华强北的大街上永远展示着最新款的电子产品与科技物件。从前,收音机、寻呼机、大哥大都曾在此辉煌。如今,无人机、穿戴式设备、机器人、智能设备在华强北随处可见。人们永远无法预见明天的华强北会出现什么新的科技产品。


在全世界都为比特币心跳和动容的时候,华强北再一次走在了前沿,选择了做“卖铁锹的人”,现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矿机”销售集散地之一。


1.3活力迸发的创客圣地


得益于华强北高度集聚的电子市场网络,集成创新的创客模式在这里繁荣生长,华强北已集聚了十余家大中型创客空间,数百家来自国内外的创客团队在这里为理想而奋战,上千种硬件在此孕育孵化。


华强北产业演进示意图

图片来源:城PLUS+言文设计



02

感知:科技雨林


2.1“硬件硅谷”的蜕变历程[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华强北几经浮沉。从过往的工业区到第一电子交易市场、“山寨王国”,再到现在的全球“硬件硅谷”。多次的蜕变,是展现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标本。—直走在全球硬件科技最前沿的华强北,现已迈向“创客圣地”,无数电子产品的创新与创意在此汇聚。


1979——成立之初:央企领先,工业起家


随着深圳特区成立,工业成为当时深圳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国家部委安排下属企业到深圳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办厂。上步工业区在当时的华强北土地上建立,国家航空工业部下属的中航技公司与电子工业部下属的中电公司为华强北奠定了基础。随后,从粤北迁至深圳的军工企业华强公司也入驻上步,这是“华强路”的由来,也是“华强北”的由来。


华强北发展历程示意图

图片来源:城PLUS+言文设计


1985——首次蜕变: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交易市场


华强北早期以来料加工为主,活跃的市场经济迎来了大量新生电子类企业。1985年后,伴随电子行业走向资源整合的趋势,国家电子工业部在深圳成立电子集团公司(后改名深圳赛格集团公司),旗下包含了100多家电子企业。


在当时中国计划经济背景下,芯片交易程序冗长,于是赛格成立了第一个1400平方米的赛格电子配套市场,以解决芯片交易问题。没想到市场意外的火爆,短短半年间,其规模就从半层楼面扩张到整栋大厦八层楼面,这也是华强北“中国电子第一街”的起点。随后,中电信息时代广场、桑达电子等电子市场相继开业,华强北由工业区蜕变成了大型电子专业市场。


2004——二次蜕变:世界扬名的手机专业市场


2004年9月,中国对手机生产的管制政策松绑,手机制造商的入行门槛大幅降低。同年, 台湾企业联发科提出了—整套高度集成且价格实惠的—站式手机方案MTK。在此背景下, 2005年,明通数码城手机市场开业,并很快成为国内最大的手机卖场。随后,大大小小的的手机市场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国80%以上的手机生产厂家汇聚于深圳,华强北成为全国乃至亚州的手机交易中心。


2010——新方向:走向 “创客圣地”


2010年,iPhone上市,手机进入智能化时代,国产功能手机不可避免地开始衰退。虽然电子市场、手机与手机配件市场在华强北依然热闹,但却早已失去了往曰荣光。


新时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倡议的 “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 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潮流, 华强北也正向“创新创业”迈进。得益于电子产业的沉淀,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创客空间已经在这里出现,全球知名的硬件孵化器与海内外创客也开始涌入华强北,给华强北注入了活力血液,华强北也从此迈上新征程。


2.2硬件创客的奇迹之地


电子元件——无所不可得


如果将硬件创客比喻成乐高玩家,则华强北几乎是世界最大的乐高积木件仓库。对于全球创客而言,华强北几乎拥有他们想要的一切材料。


华强北的优势在于供应链上各类元件与模组齐全,采购与创造的效率因此而生。仅电子元件类目下,华强北就有六大类、五十多中类、 两百余小类,共计600多万种型号的电子元件在此售卖,形成了几乎全覆盖的电子产品网络。


多元的电子元件、硬件产品与电子产品交易图


华强北创客拥有的不仅是元件,更是产业链。华强北把电子产品的全球舞台与珠三角的庞大制造集群联系在了—起。

华强北对创客的产业链支持

图片来源:城PLUS+言文设计


产业链——无所不可实现


华强北本身拥有密集的创客部落、电子器件分布区、小型加工工厂等产业链环节,大多数柜台更是以“前店后厂”的模式,连接着—家或数家珠三角的工厂。创客们在华强北能轻易地找到传统制造业企业,将创意落地。


华强北庞大而多元的供应商会引来经销商,构成了华强北无可取代的天然优势。比如,一个人拿一款电子产品去华强北的某个店铺,店主可以现场拆开,将零件、电池等分类计价,并准确告诉客户这个产品的成本价格和制作所需时间。华强北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成熟而敏捷的产业链。


速度——来这里追轩时间


元件网络+产业链=创客的生命长度。


“在硬件领域, 领先半年就是生命, 他们来这里是为了追赶时间。[3]”——李诺夫 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总经理


专心致志进行硬件改造的华强北人 


据说,如果创客想做智能硬件创业,从开始创意,到最后攒出产品原型,在这里基本不会超过3个月[4]。3个月可以完成从模组采购、产品生产和测试到品牌推广整个流程、同样的时间在北美大概只能完成模组的采购[5]。在硅谷,采购一部手机所需要的400个元器件可能得2个月,在深圳3天就可以全部搞定。在硅谷做一款产品,可能要8个月,在深圳只要2个月[6]。


华强北是一个对创新产品高度敏感的地方,一旦出现具有颠覆意义的电子创新产品,这里势必成为产业聚焦的潮流风口,并凭借雄厚的硬件基础,迅速衍生出一条产业链。硬件产品供应链在深圳的发展主要是受近几年的智能手机市场推动,—台智能手机的制造过程被分割成数十个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公司承担,当智能手机市场降温时,这些供应商则成为了硬件设备创业者最好的合作伙伴[7]。


2.3持续革新的硬件硅谷


近两年重新走入华强北,铺面上的产品已悄然改变。原本卖电脑的商家已经很少向人讲解电脑的运行速度和配置,尽管商铺里依然摆放着电脑,但他们更多在谈论着区块链,比特币,笢力,哈希值,矿机[8]……部分原本卖手机和手机配件的商家已经转向各种新兴硬件,包括无人机、VR 设备、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设备等。


华强北售卖的STEAM教育机器人


新科技浪潮席卷之下,华强北一扫近年来受电商打击的颓势,商铺紧缺、房租上涨等现象再次出现,新兴设备在这里找到了广阔舞台,华强北也在不断进行自我革新。


基于本土的进化式、集成式创新


华强北大量所谓“山寨机”并非简单的代工和复制,而是在仿制的基础上进行部分功能的优化改进,甚至超越产品现在的功能范畴。


“说深圳山寨是不公平的,山寨也是非常好的创新方式。我非常喜欢华强北。我在华强北给我儿子买了—个像Apple Watch的产品,比Apple Watch更好,里面还有手机功能。做这种手表,要有这样那样的功能,这也是先进的技术。[9]”——麻省理工学院 尼尔·哥申菲尔德教授


新一代的Apple Watch也已有了手机功能,但华强北走在了前面。华强北总能以极度敏锐的触觉捕捉到新兴的技术和产品,并以最快的速度在自己的平台和网络上进行复制、整合和创新,让全球电子硬件界最新最先进的产品展示在这里。



03

集成:小尺度基因


3.1小尺度基因是生命力的空间基底


华强北之所以能够持续的转变,从起步期的电子工业园、到中间混杂的IT产业链和各种零售商业街拼合的商业街、再到现在高楼林立的状态以及大型商场不断涌现的状态,依赖的都是其“小尺度基因”。


没有被肢解的超级系统或者巨构,但“小”却可以生变、从而无穷。“小尺度基因”不仅能以超级数量自我叠加,比如仅凭细密的街道网络、1-3米宽的铺面、不到20平米的街头绿地能衍生出数量级的变化。


“小尺度基因”,为超级系统进入提供了可能性,那些小商业街、轨道线及站点、连接起来的地下空间以及超级二层连廊的设想,不外乎都是在“小尺度基因”之间增加黏合与链接的关系。


在如今城市更新的热潮中,小尺度正被“大”侵蚀:以超高层建筑、大型购物商场、一公里的步行街等等为代表的大尺度建筑正在华强北出现,后期植入的大体量肌理,造成片区肌理的突变。其大型岛屿式的空间,渗透性差,对由街道往社区渗透的人流造成阻挡。这种吞噬无疑抹杀了华强北“由小生无穷”的转变方式。建筑师与规划师们,需要思考这种方式是否是适合华强北的新空间方式。


华强北小尺度空间的演变

图片来源:都市实践


3.2“一米柜台”孕育了无限机会


“一米柜台”是华强北的空间基因,它表面上仅仅是一家科技硬件制造公司的门面,但却是华强北电子世界这个巨型网络中一个小小的“突触”,既承担销售和展示的基本功能,还具有迅速交换市场信息的能力。据粗略估算,体量规模最大的华强电子市场一层楼的铺面数量将近300个,共六层楼,总计将近1500个铺位。类似其体量规模的大型商场(经营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有20家左右,加之不计其数的中等体量规模的电子商场及沿街铺面,形成了一个有空间实体作为载体的超级网络。


3.3基础设施支持了高密度人群与要素流动


华强北的贸易规模与活力也得益于基础设施的发达,地铁站与密集的路网支撑着华强北日均60万的客流需求,即将连通的地下空间系统,以地铁站点作为起始及核心区域,形成以商业、服务业为主,兼文化娱乐、交通换乘、市政配套等多种功能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区域,外围则以停车功能为主。此外,作为以电子产品作为主导的商贸地区,华强北片区约有将近400个物流点,分布在楼宇之间的背巷之中,每天以数以万计的单据收发各类产品,支撑若华强北繁荣的贸易活动。


夜间繁忙的快递物流



04

密度:活力与想象力


华强北拥有无论在深圳还是在全国,都位居前列的高密度城市空间,是华强北空间生产的重要基底。在高密度的空间格局与高复合的功能组构下,华强北具有自我迭代、活力无限的生长机制。面向未来,将拥有无限的想象力与可能性。


华强北高密度与高混合度的城市空间,是其充满活力与可能性的重要基底。华强北商业网点密度全中国最高,生产、居住、商业、创造、文化等功能在三维空间中有机复合。这一高密高混的空间组构,塑造了机会与灵感碰撞的温床,形成了自我迭代与活力无限的生长机制。


4.1中国建筑最集聚的地区之一


密,更密


华强北片区由原来的工业区逐渐转变为今天的商业区,其建设总量持续高速膨胀。华强北的总建筑面积已从1992年的200万平方米墙长至2016年的522万平方米,平均毛容积率已达到3.6,且仍不断增长中。


华强北的高密度人群


4.2人的密度,代表着无限活力


高密度的人口集聚


作为—个建筑离度密集、功能高度复合的地区,华强北在1.45平方公里的土地内集聚了大重的人口,物资、 信息在此高频度交换。据大数据研究,华强北共集聚了30万工作人口[10],7万居住人口[11] 。在工作时段(工作日9-18点),其动态人口[12] 密度是深圳市最高的地区之—,以2016年某—天为例,最高峰在17点时达到,人口密度达到了13.8 万人/平方公里[13]。


24小时的多元活力


深圳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而华强北是这座城市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从凌晨到夜晚的24小时,华强北始终是深圳人群集聚密度最高的地区之 — 。不同时间显现着不同的城市功能,吸引着不同的人群,发生着不同的活动。大排档、广场舞、儿童嬉戏、吆喝叫卖、街头演艺……各种城市活动在此地交替融合,也塑造了华强北独特的魅力。


华强北的公共活动


4.3产业浓度,代表着无限可能


华强北是典型的生产性空间模式构架转向综合服务性空间模式的地区,以框架结构为主的多层工业厂房具有结构灵活、层高较高、空间大的特点,为多元业态的商业、办公提供了空间载体。随着产业形态的更替, 工业厂房开始内部功能的置换,底层开始转化为商业, 二层以上则更多为办公或商业功能,并有一些公寓或住宅被改为宾馆或办公功能。近年来土地与建筑空间功能转换的情况更加频繁,华强北的功能混合度日益提高,业态类型也愈发丰富。


不仅仅是电子硬件元件的销售,华强北之所以从2000年被授予“商业街区”的称号,保持忙碌及繁荣,得益于业态的丰富性。这里汇集了电子、电器、通讯、钟表配套、保险、房地产、酒楼宾馆等几十个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电子通信业48家,银行证券业27家,服装百货业145家,餐饮业192家,家电业7家,以及其他行业298家,形成了1.45平方公里多业种、多业态、综合功能齐全的商业“巨舰”。


地面层各业态所占面积及数量

来源:都市实践


华强北业态混合比例

图片来源:城PLUS+言文设计


地面层各业态所占面积及数量

来源:都市实践



05

交互:丛林生态


华强北既是野蛮生长的淘金场,又是重要的消费中心,功能的迭代生长带来人群的多元和更替,是接纳各阶层人群和承载多样城市生活的“自由舞台”。


5.1接纳各阶层人群和承载多样城市生活的“自由舞台”


高度多样的人群结构


功能自发衍生发展过程和独特空间资源条件下,华强北片区形成了广泛的社会人群接纳和包容各项社会活动的个性能力。片区曰均客流量近60万人,周末及节假曰客流量可达80万人。业态功能的流动性和社会活动自由性又给予了地区产生无限活力的基础,使得华强北成为区别于其他商业形态,具备24小时全天候活力的最根本原因。


华强北的人群高度多元化,既有普通的技术人员、服务业白领、市场营销员,也有企业高管、技术极客;既有超过80%的24岁以下的年轻人,也有10%的经验丰宫、资历丰厚的老华强北[14]。


华强北的多元人群与人群结构分析[15]

图片来源:城PLUS+言文设计


就业与服务人群庞大,高度多元,流动性强,滋生了各种产业与功能需求,也因此华强北呈现出高度的繁荣。


5.2高浓度高复合社会性产生自我迭代


淘金场的进化


华强北既是野蛮生长的淘金场,功能的迭代生长带来人群的多元和更替,是接纳各阶层人群和承载多样城市生活的“自由舞台”。


 “华强北代表了深圳这座移民之城上千万市民对幸福、对财富、对事业没有穷尽的追逐,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的尊重和遵循,在求变中求生,在进取中前行。[16]” ——南兆旭



06

自由:创客与市场创造


6.1创客创造“科技”艺术


在丰富的电子元件库中,华强北的创客们用这些朴素的元器件和各种原材料创造了大量的科技作品。既有多样的新兴科技产品包括机器人、无人机等,也有贴近生活的各类电子产品,如无线体温计、智能运动手环等,科技创造的自由与艺术在此实现。


6.2市场孕育“魔幻改装”


电子产品的改装并不复杂,但华强北的天才们可以做到芯片级改造。扩充容量、更换更高级更丰富的原件,实现即使是原生产厂家也未实现之创造,是华强北的特长——赋予用户更多的自由。


为了“极致”的用户体验,华强北的技术天才们发挥了无数创想。人们喜欢MacBook那样的炫酷背灯,于是华强北人让iPhone背面的 “苹果” 开始发光。人们希望手机拍照功能更加强大,于是华强北人给三星手机加上了单反镜头。老年人们听力减弱,于是华强北人为他们发明了超大音量、八个喇叭的手机……如此种种,华强北的这类改造型“创造”,用一种超现实的夸张方式,实现了更贴近个人需求的用户体验。


视频拍摄:周天璐 孙文勇(中规院深圳分院) 


·  ·  ·

本文为中规院城PLUS参加德国柏林AEDES当代建筑论坛所做的深圳五个案例研究之一。

城PLUS、 深圳毕学锋设计顾问机构

策划监督:朱荣远 毕学锋

策划助理:王婳 刘亚敏 杨涛 陈伙彬

案例研究:孙文勇 周天璐 徐培祎

平面设计: 戴伟良 杨笑 李敏 陈雅玲

空间设计:陈丽立 魏雄 张振威 汪晓旭 刘宝龙

展览辅助:秦艳 耿月茗


推荐阅读:


大芬村:“批量化”艺术


深港口岸:势差创造深圳


深圳:一切皆有可能


深圳性:城市空间的生产逻辑


深港双年展庙会式漫游指南


参考资料:

[1]南方都市报,华强北30年发展史:土丘荒地到南方最大商圈。

[2]本节参考资料:南方都市报,华强北30年发展史.土丘荒地到南方最大商圈。

[3]第一财经日报,再造 “中国电子第一街 “ 华强北:山寨Out创客In。

[4]Xtecher特写,华强北困局:离席的人,守望的人。

[5]TechNews, 美国创客探险记:被华强北的产业链吓尿了。

[6]第一财经日报,华强北商铺的关与开:深圳创客们拉动了整个产业链。

[7]TechNews, 美国创客探险记:被华强北的产业链吓尿了。

[8]证券时报,华强北矿机江湖。

[9]南方都市报,FAB年会首次亮相,中国Fablab创始人就创客话题阐述观点: “说深圳山寨是不公平的,我喜欢华强北”。

[10]统计研究口径:基于移动通信运营商数据计算,若某市民在工作日9-18点在华强北停留时间最长,则记为华强北的工作人口。

[11]统计研究口径:基于移动通信运营商数据计算,若某市民在工作日20-8点在华强北停留时间最长,则记为华强北的居住人口。

[12]统计研究口径:基于移动通信运营商数据计算, 若某市民在某时刻在华强北出现,则记为某时段华强北的动态人口。

[13]2016年华强北地区因地铁施工影响,客流受到抑制。2017年初华强北步行街重新开街之后,人口密度已持续攀升。

[14]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强北片区整体城市设计与二层连廊交通改善规划》;南方都市报,华强北 30 年发展史土丘荒地到南方最大商圈。

[15]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强北片区整体城市设计与二层连廊交通改善规划》。

[16]南方都市报,华强北 30 年发展史:土丘荒地到南方最大商圈。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