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更新下的滨水公共空间复兴

汤雪璇 城PLUS 2022-07-03


我们的城市因水而生,也孕育了绵延流长的水文化。滨水地区承载着人类生活、交往、出行、节庆等一系列活动,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场所。临水而居,择水而憩更是基因一般根植于人们心中的栖居理想。在工业时代,临水空间被连绵的码头、货仓取代,人们生活在日渐高密的城市森林,临水不见水成为了城市的常态。项目基地位于东莞沙田镇临江港口地区,正是这样一片临水不见水的地区。而今,这片港区面临城市更新,通过滨水复兴重新建立起人与水的紧密关系,恢复临水地区公共活力,对于城市的高品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滨水空间的区位变化

从边缘到节点中心

区域位置                                              


东莞沙田地处东江南支流和狮子洋交汇处,此处地势平坦,河涌密布,拥有28公里滨海岸线, 也是湾区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交界地区。沙田在东莞的区位相对边缘,长期以来围绕着虎门港,形成以港口工业、物流仓储、五金化工等为主的较为粗放的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明显的压力。



项目基地位于沙田镇西部临江地区,是一片东江南支流东岸的港口工业区。随着湾区交通网络的不断发展,这里的交通区位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北有沿江高速和穗莞深城际沙田站,可快速联系广深两地,南有横跨湾区东西两岸的南沙大桥,东侧的港口大道则可直达虎门港。同时,中部在建的港湾大桥更将实现沙田片区与坭洲岛、立沙岛的便捷联系。通过城市更新,是继续打造单一的,以物流、化工为主的传统港口工业城市?还是借助区位交通的提升,融入湾区城市的生长与更新体系,实现滨水空间复兴,塑造产业多元、生态开放的滨水魅力场景?


基地周边场地及交通条件


两张面孔

曾经的东莞水乡与封闭的码头区


独特的湾区区位赋予了基地优越的自然生态风貌。场地以西就是宽700余米,开敞的东江南支流,拥有着3.7公里长的滨江岸线,与坭洲岛隔江相望。内部则流淌着闸门冲河、泗盛河、百亩涌、桂枝洲、福沙河等多条河涌,告诉人们这里曾是典型的水乡。由于水泥厂、货运码头、储油码头、建材堆场、制革工厂等工业设施的使用,滨江岸线基本封闭管理,人行难以到达,河涌污染严重。


因此,释放滨水空间的公共性,恢复生态本底魅力,为城市提供一片能见水、亲水的场所成为了这次滨水更新的重要起点和核心目标。


基地现状水系及主要企业分布情况


滨水复兴

开放滨江岸线,重构城市蓝绿网络


我们希望打开封闭的滨水岸线,并充分利用场地自然生态条件,塑造公共可达,活力舒适的蓝绿网络。通过打造3.7公里的稀缺滨江公共生态岸线,1.2公里的中央生态水廊以及覆盖社区的城市绿网,恢复水乡宜人空间体验,构筑绿色生态之城。


滨江文创生态走廊:首先,重塑城市滨水界面,为城市提供一条长达3.7公里的稀缺滨江公共生态岸线。在恢复滨江生态开敞功能的同时,也保留升级如储油罐、输送带等部分工业遗迹,将其从工业遗迹改造成为艺术空间,注入新的景观与功能价值,建设最具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未来人们可以在开敞的滨江漫步,享受徐徐江风,感受工业遗迹与丰富的滨水文化艺术活动。


滨江岸线改造概念设计图


中央生态水廊:在基地内部引入1.2公里的“中央生态水廊”,连接泗盛河与百亩涌,打造市民休闲、娱乐的岭南特色滨水商业与休闲街区。


中央生态水廊概念设计图


社区绿网:基于场地的自然条件,在综合考虑地块的可达性与景观价值,平衡现状用地的产权边界关系的条件下,恢复与重构场地整体蓝绿体系。通过社区公园、线性公园、城市绿道则形成覆盖社区的城市蓝绿网络,营造宜居宜业的绿色生态城区。


空间的叠合

历史与未来交融的魅力之城


伴随滨水公共空间的复兴,推动片区发展转型,将粗放发展的旧港区变成集居住、办公、研发、制造、文化和休闲与一体的城市活力滨水街区。结合片区的自然与人文魅力和便捷的湾区交通区位,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公共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与老镇区、虎门港、立沙岛等周边地区的发展有机融合,从生活、就业、服务多方面综合提升片区可持续性发展动力。


创新街区:构建新一代湾区青年产业创新、创意平台。在这里,开放共享的滨水公共空间,现代化的港区综合服务与高新技术制造园区,完善的综合服务平台,工业遗存改造的文化与艺术空间,多样化人才住房社区……为湾区青年的生活、就业提供优质的综合支撑平台,打造一座展现场地历史与崭新未来的魅力之城。


TOD空中叠院:结合穗莞深城际站点周边TOD开发优势,因地制宜地吸取岭南建筑特有的空间与场所设计。以“岭南水街+立体街巷”融合传统与现代风韵的街院组合,提供新型开放空间,促进创新交流与互动。从而形成功能与空间立体复合“空中叠院”创新生产模式。


“TOD空中叠院”概念设计方案


未来社区:以多元创享单元塑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未来社区。社区包括科创单元、办公街区、特色水街、生活单元等多样创享单元。通过人性化的慢行交通、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特色化的场所设计,将未来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全方位融入工作生活。


“未来社区”概念设计方案

 

以滨水公共空间的复兴为起始,通过渐进的、综合的开发模式带动片区产业体系、公共交通、景观体系的更新与升级。随着城市滨水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隔离走向融合,片区将从冰冷脏乱的码头印象中蜕变而出,迎来新的身份认同,恢复一片有温度、有情怀、有活力的现代都市水乡,并最终实现城市更大区域转型与复兴。

……

近期阅读:


开放下载:2020年中规院全球城市报告


中规院2020粤港澳观察蓝皮书


深圳引领:新一代轨道综合枢纽发展方向


赵燕菁 | 大湾区:从外循环到内循环




作者 | 汤雪璇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一所


汤雪璇,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南大学。近年主要从事详细规划、城市更新统筹等领域的规划研究与设计工作。代表项目包括《深圳市轨道交通三期6号线工程沿线物业综合开发研究》、《深圳大空港地区综合规划》、《深圳市宝安国际机场控制性详细规划》、《宝安凤凰文旅科技小镇规划》、《深圳市龙华区城市更新策略发展研究》等。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