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海需要建立新“长三角情结”,上海自由贸易港区建设是新机遇

2017-12-16 朱珉迕、张煜 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


上海需要建立的新长三角情结

 

作者:朱珉迕

来源:上观新闻 

 

摘要:上海需要建立的新长三角情结”——不但要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创造经验,对来自周边的现成经验尤其是制度性成果,也要有主动对标”“为我所用的意识、气度、敏锐度。

 

124日会见老挝国会主席,到1210日调研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并宣布开港,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度过了七天无休的一周。其间尤受瞩目的,或许是他履新沪上之后的首次离沪考察。

 

126日至7日,李强和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率领的上海市党政代表团,用两天时间对安徽、江苏、浙江进行学习考察。舆论的关注,既在李强曾长期任职苏浙的经历,亦在其出任上海市委书记仅一个多月就到访长三角的安排。人民日报的报道就写道,尽管外界猜测李强迟早会有一次长三角行,但没想到,这一行动来得那么快

 

来得那么快,自然有其缘由。此前在松江、嘉定调研时,李强都提到,作为同长三角城市接壤的地区,特别要在长三角协同发展上有新作为。而时下,上海同三省共同谋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是当务之需。

 

长三角一体化提了许多年。一体化的构想基于长三角的特殊区位优势,以及城市群高度发达的特质。而长三角省市间在地缘、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深度关联,也意味着舆论所谓长三角情结并不是李强的个人情结,而是长三角各省市共有的某种情结

 

尽管早有概念,但一体化在实践中仍遭遇诸多障碍,一体化的潜能并未完全发挥,尤其是各地都发现独善其身、独惠其身发展已经难以持续,扭转观念、强化协同,就成为必然趋势。


多方协同需要有人牵头。素来被称为长三角龙头的上海,当然不遑多让。

 

而在区域内,上海又是特别需要强化长三角站位的一个地方。

 

苏浙皖多地早已将对接上海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方略,对上海的一举一动高度灵敏。他们随时捕捉机遇,并尝到巨大甜头。

 

与之相比,上海主动同长三角的对接,还大有潜能可挖。在发展日益突破行政区边界、强调区域联动联通的语境下,上海若不能充分有效对接长三角,意味着将失去一个巨大机遇,乃至让发展此消彼长。

 

由此就能理解今天特别强化长三角协同之于上海的意义——它既是责任,也是需要。

 

同时,此行既是谋划对接之行,亦是学习对标之行。长三角许多地方,已在发展中为上海创造着经验——从江苏不见面审批中体现的改革力度,到浙江特色小镇中呈现的创新浓度,以及安徽在科创平台建设、前沿技术研究方面的成果,均在不同程度上为上海提供启示甚至样板,也是上海代表团重点学习的点位

 

这样的安排,呼应了李强在上海反复强调的横向纵向比较意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今天上海需要建立的新长三角情结”——不但要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创造经验,对来自周边的现成经验尤其是制度性成果,也要有主动对标”“为我所用的意识、气度、敏锐度。

 

而长三角地区本身就具有诸多共同话题和共性问题。针对这些方面,更高效地谋求并推广共同方案、尤其是制度性的解决方案,就是今天深度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要义。

 

李强在长三角之行中特别提到,要提升已有的长三角重大专题合作机制的运行质量,建立健全更有力的合作、推进机制;更要通过区域发展规划对接、重大国家战略和改革联动、建立统一开放协同的市场体系等,共同提升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的竞争力。成功的经验做法可以率先在长三角复制推广,实现成果共享,由此放大改革创新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

 

当然,深度合作绝不等同于只有宏大叙事。李强也表示,各地找到共有的难点、痛点,共同解决一些短板问题,正是快速提升区域合作质量的突破口。同时,这也是人们检验一体化成效最直观的试金石——比如,一条条断头路,能尽快打通吗?

 

 

张军: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上海自由贸易港区建设是新机遇

 

作者:张煜

来源:上观新闻 

 

1211日至12日上午,中共上海市委举行学习讨论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联系实际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谋划明年工作。在三个半天中,王新奎、周其仁、田国强、王战、周振华、张军等专家学者先后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个主题作辅导报告。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专访时介绍,他在此次会议上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题谈了自己的认识。

 

张军在辅导报告中提出,在城市经济层面上看,长三角地区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特点:即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拥有其都市圈,同时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也拥有自己的城市群。因此,怎样使三省的城市群与上海的都市圈进行更好地衔接,并在政府层面形成共识,是未来长三角真正形成一体化格局需要考虑的问题。

 

上海的党政干部应该拥有更大的胸怀和格局,这是目前上海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必须具备的思想。张军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专访时特别强调,上海应该更主动把自身经济转型、全球城市建设,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在全球城市建设中尽快研究和考虑如何疏解一部分非核心功能到周边地区。

 

以下为张军在市委讨论会上所作的辅导报告全文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是个老话题,上世纪80年代中就有上海经济区的规划设想,并成立了经济区规划办。1992年长三角14个城市成立经济协调会。2003年有16个城市加入协调会,再后来扩容到30个城市。20165月国务院通过《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范围包括了江浙沪皖的26个城市。

 

经济的区域融合乃至经济一体化进程属于空间集聚spatial agglomeration)的范畴。在经济地理学的概念框架里,在市场因素的驱动下,资源或生产要素总是趋于在空间上实现聚集。这意味着,在地理上相邻的地区,驱动有效资源配置的市场力量会超越行政区划和种种阻碍因素的限制,推动资源在空间上集聚。资源空间集聚会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促进更有效率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这也是资本集聚和企业发展的市场逻辑。

 

上海与长三角周边地区地理上相邻,空间集聚效应潜力巨大。但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当长的时间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分散化格局,地方经济发展多以地方政府的规划引导和布局,尤其是县市政府在长三角早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同寻常的角色。

 

实际上,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经济,特别是江浙沪,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获得赶超型发展机遇,工业化进程开始加快,经济实力迅速赶超珠三角。究其原因,这当中县市的竞争功不可没。经济学家对此多有研究和证明。

 

但这一时期,主导长三角地区工业化的是分散化的区际(特别是县市一级)竞争力量。为了赢得招商引资的发展机会,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之下,出现市场分割,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动力和共识并不强。

 

现在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在相当一段时间,县市竞争驱动的发展模式之下,城市化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城市经济和经济集聚所具有的规模报酬递增的潜力也没有得到很好释放。

 

在经历了将近30年快速的工业化和分散经济的发展模式之后,大约到了本世纪初,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越过了经济发展的粗放阶段,需要走向经济发展的集聚模式,这是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必要。这时,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一新阶段上,城市,特别是超级大城市和城市群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载体上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长三角经济的一体化才真正有了内生的推进力量,地方政府之间也才有真正的一体化共识。

 

本世纪初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上海加快了经济转型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步伐,对周边显现出巨大外溢影响。比如,昆山因为浦东机场而获得发展的新格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了新的挑战,各地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压力增加,对通过发展城市经济和打造城市群来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的看法开始高度一致,于是地方政府在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上的共识也开始强化。

 

从城市经济层面上看,长三角地区显现中心—外围的特点。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正在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长三角的龙头。所以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在本质上是加强上海与其它地区(城市)在经济上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在更大空间上的集聚。它无疑包含两个重要的推进战略:一是推进大上海都市圈经济的成型,二是通过打造江浙皖三地的城市群,建立其上海与长三角多个城市群之间的辐射与融合关系。换句话说,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推进形式上更像是推动建设大上海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

 

现在是加快建设大上海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好时机。除了江浙皖各自城市群的构想和推进战略之外,上海周边的南通、苏南各主要城市都已在积极对接上海经济的结构转型,加强了与上海之间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浙北各主要城市也同样如此。浙江提出的环杭州湾大湾区经济的概念与大上海都市圈更是不谋而合,这为推进大上海都市圈经济的成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还有更重要的新机遇,那就是中国上海自贸区和自由贸易港区建设的国家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上海要担当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这意味着上海更需要依托长三角的腹地联动发展。

 

江浙沪皖政府应该研究如何在利用这些战略所提供的机遇上尽快形成联动、共享和合作机制,加快推动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比如,上海自由贸易港区的建设必然带动和扩大离岸贸易与转口贸易的发展,那么就需要研究上海与长三角港口的联动合作和利益分享机制究竟应该是什么。再比如,研究如何在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战略行业的产业链。

 

在推进形成大上海都市圈的思路上,上海应该更主动把自身的经济转型和全球城市建设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上海在对周边城市提供更多对接和承接机会方面确实还有不少提升空间。未来,上海应该有更大胸怀和格局。同时在全球城市建设中,上海也应该尽快研究和考虑如何疏解一部分非核心功能到周边地区。这些都是加快建设大上海都市圈所需要的。

 

特别的,在自贸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中,上海应该有更高的视野和格局来考虑与长三角腹地的辐射和融合关系。比如,在自贸区问题上,上海要站在全球角度超前考虑如何更好利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来突破传统自贸区的运作模式,包括交易、物流、金融和海关监管的模式,实现弯道超车,同时也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辐射与融合提供更多机遇。在自贸区,现有的舱单管理模式有待突破,需要改变在内容和传输方式上比较陈旧落后的局面。上海自贸区 / 自由港区如能建立国际物流的数据平台,建立数据标准,包含整个国际贸易物流链的舱单、状态及商品信息的物流数据和服务的标准化体系,就能大大提高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能力和话语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