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怕你们读不好《传播学教程》所以写了这篇导读

2016-05-02 瓦洛佳 传播学考研必读

决定写一本《传播学教程》的简单导读,这个想法已经在我心中酝酿很久了。每一年的春天,或者夏天,都会有同学问我“传播学基本理论应该怎么读?”这个问题从前我也会详细回答,但是最终感到有些无奈:因为每一年回答的问题都差不多。回答之后,往往对方会说“哦哦,我去看书。”但是回去看书如何?结论如何?说实话,我并不知道。

这使我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同学们会在一本并不艰难的教科书上反复遇到一些相似的麻烦?

选择《传播学教程》而不是《传播学基础》,原因是,《传播学教程》是一部郭庆光老师写作的关于传播学的经典入门书籍。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学校的同学都读过或以《传播学教程》作为基础,并且此前我的大部分的文章与资料都是以《传播学基础》为准。那么现在,我想写的是读《传播学教程》一些难以理解的部分,暂时写出来,可以帮助同学们在理解这本书的时候轻松一些。

在我们开始之前,首先应该方法论。中国人的思维,是以零到一,层层阐发,更偏演绎。西洋人的思维,更是由许多现象不断举例,偏重归纳。(当然,归纳和演绎都是经典的西方逻辑学产物,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东西方思维的差别)。因此中国教科书,很多是从抽象概念,而非具象化的内容开始,由中心推及其他现象。那么这个理论的基础就是“传播”这一概念。

这是许多同学在读传播概念时感到头疼的原因。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对于传播的感性认知,实际上并不是从“传播”这个虚无的概念开始,而是从大众传媒,从记者,从每日接触的新闻开始。我们在谈论这个时候也谈传播,但是这个语境下,我们谈的更多是“大众传播”而不是人类的所有类型的“传播”。比如,新人听到了传播的5W就觉得十分兴奋,但问题是解释日常生活的时候,媒介和受众总是觉得有些不合适,有说不出哪里不对。这其实上就是“传播”这个语境的问题。

那么,我们谈的传播学究竟研究的是哪一个?这个差异可以追溯到美国时期。事实上,传播学历史上有几股不同的源流,并且这些源流与社会学、新闻学、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早期,确实有人想谈论一种最抽象的传播,也就是从社会的背景下考察人类互动的所有方式,例如西美尔、涂尔干等,以及此后的芝加哥学派,但这一传统并没有成为目前我们的传播学的主流。目前我们传播学主流更多的来自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当时美国社会和学术界有两种直接的应激性反应:第一个是政治、经济、社会、媒介以及研究方法的变革性的发展,另一个是更重要的,一战之后人们对于极权主义和宣传的恐惧。结果就是,研究以解决问题的实用主义取向,并且以大众传播也就是大众媒介的研究为主。那么我们现在研究的主流,经验学派,接续的是这一条线,因此我们更多研究的就是大众传播了。

回到《传播学教程》来,第一部分叫做,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其实可以看做是传播概念的一个发展史,传播传播的是什么?这一部分我们研究了几个部分,首先是从拉丁文的起初,到库利,再到皮尔士,再到信息科学。这个部分说了很多,说了什么呢?其实三个部分,社会学揭示了传播中的社会互动性,皮尔士揭示了传播的载体(符号),最后一个是传播的内容(信息)。那么,社会互动、符号和信息,就是我们传播的三个重要要素。第一部分实际说明的是这个。它提纲挈领,为后续探讨传播的概念打下了基础。

那么这三个要素中间,哪一个最为紧要?我们看到下面出现了“信息”,所以我们很容易认为,《传播学教程》第一部分是主要在谈信息(这也符合我们对传播的想象)。然而个人以为,“社会互动”是传播最紧要的部分。这是我们理解第一章的关键纽带。

社会互动意味着很多,首先它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传播不是一条放射出的孤零零的线。它发生在社会里,发出者,接受者,都是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个人或群体。传播不是单纯发生的,而是社会系统运行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我们研究传播,实际上也是在研究传播行为或者过程的一系列社会背景。通过社会背景的运作,我们才能更深入的理解传播。

因此,后面几个部分,实际上都在不同形式的阐述这一点:传播中的系统性(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所以传播拥有系统所拥有的属性)、社会关系(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社会关系会影响传播)、传播中的共享(这种共享会因为个人的理解不同而不同,所以会有双重偶然和隔阂)、传播的分类(传播主体是不同类型的社会主体),以及很多人看来晦涩的传播精神交往论,实际上都在不同方面,让你理解传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不能够脱离社会来看待传播,因为传播是社会的一部分,所以要服从所有社会现象所共有的一些规律(例如精神交往论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看传播)。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的话,第一章就没有太大的难度了。

好了,第一篇就先在这里,(我会尽量保证一周一更或两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