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州天衢新区:优化整合 高效蓄能 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德州天衢新区立足“管委会+公司”模式,抓好顶层设计,整合市区两级资源,高标准组建天衢建设发展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打通资金、资产、资源、资本“四资循环”,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成为建设新区、服务新区、经营新区、发展新区的先锋队、排头兵、主力军。


战略整合







突破规模限制实现评级跃升













最优路径利用好两级资源
以“规模产生效益,归集提升能级”为理念,谋划区级大合并、借力市级国资国企战略整合方案,在整合原有6家区级国企基础上,将市国资委持有的德达集团25%和城投集团9.5%股权、财金集团3家子公司一并划入,截至2023年9月底,集团总资产达到361.19亿元,净资产200.69亿元。资产壮大、股权穿透和分级管理的模式为信用评级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最短时间实现AA+评级
集团成立3个月完成60余家公司清产核资,1个月完成股权划转,1个月出具评估审计报告,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联合资信AA+评级,成为继市财金、德达、城投外我市第4家、各县市区第1家AA+国企,融资利率比原AA评级降低1个百分点,为高效融资拓展了路径。





最大效能使用好评级效应
建立融资渠道库和财务结算中心,实行资金统筹统贷。全面整合金融业务,累计获得10余家银行授信30亿元,争取专项债券资金30亿元,设立涵盖保理、融资担保、基金管理等多业态的金融投资板块,构筑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推行“基金+担保+保理+供应链”多元融资体系,成立全省首家基金联盟,首批入驻26家机构,为天衢新区快速建设提供持续动能。


功能优化







强化运营管理建设新型国企













实施板块优化重组
对经营业务、资源资产进行系统梳理,调整原有4级、60余家子公司的组织架构,合并为金融投资、产业发展、城市开发、人才文旅4大业务板块,15家业务单位的公司架构,管理层大幅精简,摸清资产资源“家底”,关停并转企业15家,以市场机制推动存量资产盘活,提升国有经济质效。同时,设立混合所有制公司8家,将经营触角延伸至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等行业,有效提高资源配置能力。






建立现代管理体系
建立党委重大事项前置研究制度,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规范党委、董事会、经理层各治理主体权责关系;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凭能力定岗位”导向,全员起立竞聘上岗,把原有各级公司领导班子整合为16套管理班子,缩减各级班子成员24名,实现国企负责人“能上能下”;完善国企考核体系,将全员绩效考核与“红、黄、蓝、绿”考核相结合,“一企一策”制定个性化考核任务;健全国资监管制度体系,出台重大事项核准备案制度,做到监管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加强自我造血功能
开展“亏损治理、资产提效、价值管理、对标一流”四个专项行动,通过板块重组、业务协同、系统配合、科学运营,全面构筑起3条盈利造血链条。其中,“融资、投入、培育、增值”产业支持链条打通产业发展生命周期,为企业孵化、培育等提供要素,扶持产业壮大,实现股权增值;“项目、资金、供材、建筑”建设业务链条打通项目建设生命周期,贯穿投资管理、建材供应、工程施工等全过程;“规划、整理、基建、运营”片区开发链条打通新城建设生命周期,围绕群众生产工作、吃穿住行、就医就学等开展综合服务,实现集团持续健康发展。


服务升级







链接市场力量服务新区建设













投资项目建设
紧紧围绕新区发展规划和“一轴、两翼、三组团”总体布局,策划PPP、专项债、政策性贷款等投融资路径,推进基础设施、新基建等10大类、79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2023年度完成投资18.2亿元。






打造园区平台
建设电子信息、新材料等12个制造业特色产业园,设立专业招商公司,累计入驻重点企业39家,有效引领产业集聚,融入产业发展。推行“基金+招商”新模式,今年以来,先后设立三支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8.66亿元,发挥国企强大引领作用,已有3家参投项目实现股改上市、裂变扩张。






聚焦城市运营
以供水、供气、供暖、道路等市政建设运营为抓手,助推城市核心功能提升。建设各类主次干道178公里;筹集资金6亿元新建水、暖、气主干管147公里,改造老旧管网约260公里;建设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等16所,高质量助力群众美好生活。
来源:德州改革


视频推荐


  你有在看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