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终特稿丨为什么我们看不见蹒跚脚步下的“老有所难”?

张钰 问北京 2024-03-04


导  读


2023年的时间列车即将到站。回望2023年,“问北京”带着市民百姓的身边难题、愿望诉求进行了成百上千次的追问,努力探寻问题解决的答案。在这些追问的大事小情中,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或有了进展,但也有一些难题卡壳、停顿、迟迟得不到改进。这些难题,是市民百姓的“急难愁盼”,也是各级部门理应关心关切的“关键小事”。到底什么原因让它们没有得到解决?岁末来临,“问北京”推出年终特稿:民生六问——追问2023那些关键小事的背后



《民生六问》第二问


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共有常住老年人口约465万人,占常住总人口21.3%,其中7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占老龄人口比重达四成,可以说北京已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可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首先要看到“老有所难”,到底有哪些问题在困扰着他们?《民生六问》,今天请第二问:为什么我们看不见蹒跚脚步下的“老有所难”?


医:挂号取号需要帮忙






梳理2023年“问北京”(北京新闻广播新闻热线65159063)曾经报道过的和老年人生活有关的问题,可以发现,“医食住行”是老年人最关心的四大问题,其中第一条的“医”,指的是老人最为关心的医疗医护,虽然近几年,社区医院的推广和普及满足了很多老年人拿药和看病的需求,但是网络挂号、手机预约等就医方式的改变也给他们带来了困扰。


市民:还是麻烦,都是机器,智能的,咱有的不会。

记者:医院不是有工作人员吗?

市民:有工作人员,有时候你求人家也怪难的。


市民:让孩子帮忙办,还有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还挺方便的。

记者:去医院的话,不是有一些志愿者或者是帮忙的人,可以帮您去挂号取号呀。

市民:没试过,孩子请个假就完了


医院的电子挂号机/小问摄


虽然为了解决老人看病难的问题,有一些第三方商业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陪诊服务,但面对较高的服务价格,老人表示也很难接受。    


市民:公司陪着你,不要钱么?本来退休费就不高,再用他们,这不都是花销嘛。


小问摄


针对老年人手机挂号和网络预约不便的情况,北京市公共卫生服务热线12320的工作人员回复记者表示:


12320:目前各大医院主要都是公众号或者网上挂号,剩下的如果不会手机操作,就只有114挂号平台可以电话挂号,但应该不是所有的医院都会有,可以打114咨询一下医院列表。

记者:那老人直接去医院可以保证挂上号吗?

12320:这个不好保证,因为现在北京市医院的号源都很紧张。

记者:那目前有专门针对老人的绿色通道吗?

12320:我查询了一下,目前我们没有登记这个信息。如果实在操作不方便的话,可以电话联系一下老人常去的医院,看看能不能在他们那电话挂号,如果可以的话,就让老人固定在那家医院治疗



小问摄


食住:驿站和餐桌建设缓慢






医疗之外,食和住也是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关键因素,曹女士家住大兴区开泰东里社区,她曾在以往的采访中告诉记者,自己和老伴儿都已经80多岁,孩子工作繁忙不能经常陪伴,可是自己所在社区既没有老年餐桌也没有养老服务驿站,这让她感到很无助。


曹女士:像别的小区有老年餐桌,有义工帮助老年人,到家里头慰问啊什么的,我们小区从来没有过,也没有任何活动,也没有什么老年驿站。



同样,家住朝阳区双龙南里东区的刘先生也曾向“问北京”反映,由于社区没有老年餐桌,偶尔想要改善伙食就只能网上订餐,但由于视力不好无法操作手机,只能放弃。


刘先生:过去我们订餐给打个电话,都把餐送到家里,现在存在这个问题就是说让你上网不方便,在网上订餐,现在作为咱们来讲没这能力,所以就比较难。


小问摄


目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我国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虽然居家养老依然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但对于孤寡独居、或身体不好、较高龄的老人来说,社区养老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不过作为社区养老的辅助配置,养老服务驿站和老年餐桌的建设却相对缓慢。


“问北京”记者也再次联系了曹女士询问情况,但曹女士表示,几个月时间过去了,依然没有任何开设养老驿站或老年餐厅的动向。


曹女士:我觉得没戏,我看他们根本就没这个想法,也没这个做法,人家别处有给安呼叫器啊,有为老年人上门服务,我们这什么都没有。


推进为何如此缓慢?




养老驿站和老年餐桌建设为何难以推进呢?北京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北京市民政局:养老驿站和老年餐桌都是区里边来负责管的。

记者:现在市里没有统一的规定,还都是各区看各区的情况?

北京市民政局:对,驿站是区里边来统筹的



但大兴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养老驿站和老年餐桌由各区统筹,但具体工作是由各街道办和镇里负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大兴区民政局:这个得找街道办,看您想在哪建,然后找哪个街道办,回头街道办会报给我们,或者跟我们备案。

记者:各个街道办可能要求还不一样吗?

大兴区民政局:对,是的


而刘先生所居住的朝阳区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给出了类似的解释。


朝阳社区服务中心:咱们建驿站现在都要求是办事处拿房子,企业来运营,这个是由街道办事处来协调,最后签协议都是和街道办事处签。签完协议之后,来区民政局和市民政局备案。一般就是2万常住人口建一个驿站


行:公交打车各有所难




除了食住之外,出行难也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有所难”。公交车是老人日常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但张先生反映,自家门前的公交车站,几年前还有专门为老年人准备的座椅,但现在却被撤掉了。


张先生:站牌旁边两个椅子,修建了没几年,一些老年人在等车的时候可以坐一坐。后来大概坏了一个,就撤了,再后来就都没了,好像是有意撤了。


此前的铁辘轳把公交站/张钰摄


而吴女士则告诉记者,打车出行也并不容易,如今的约车都需要通过打车软件叫车,自己年纪大了不会使用,只能在路边招手等车,但这种方式的打车似乎已经过时。


吴女士:我几回在那等,都耽误我的事,等40多分钟。有车就是不停,我还以为是这些人看我一个人他不拉,结果不是,是人家都要网约,现在那个时髦的话叫网约车。


小问摄


“问北京”记者曾将相关问题反馈到有关部门,希望能够帮他们解决问题。


12月23日上午,“问北京”记者也再次来到刘先生所反映的公交车站,看到公交车站站牌旁已经装上了简易座椅,而吴女士也告诉记者,最近她发现,招手停车比以前容易了。


吴女士:我这几天回单位报销药费,招了一两个,他没停,再招第三个,他就停了,我就说(软件)没有给您派活呀,他说上边有通知,只要不接那个网约单,谁招手我们都得停。


现在的铁辘轳把公交站/张钰摄


已有老年人打车专线




相关部门回应社会关切,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但记者随机采访老年人发现,由于不擅长使用打车软件,他们出行依然首选公交出行,如果必须打车,仍需要孩子帮忙。


市民:坐公交不花钱,打车好像就是滴滴打车,但我也不会那个,一般孩子给叫车。

市民:不方便,有时候孩子给约出租车,你有时候招手不停,一般的很少出远门


其实,为了解决老年人打车难的问题,政府部门已经开通了专门为老年人设置的24小时叫车服务专线95128,“问北京”记者也在星期五的下午4点半左右拨打了这一电话,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


95128:这边下单,然后调派车,10分钟之内有没有车会短信通知。

记者:有可能会存在没有车的情况,还是说一般调的话,咱们这边都能有车给安排?

95128:一般是有,10分钟之内会把司机的手机号和车牌号短信通知



养老靠资源更靠人心




作为一座超大城市,2015年起,北京就已经开始实施适老化改造计划,近日,北京市更是发布了《关于完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政策在不断地推出,但为什么老年人的实际感受却一般呢?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老年学研究所副所长姜向群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姜向群:北京市近年来不断出台了一些政策,比较多也比较密集,但是我们的政策和实际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很多政策没有得到落实。另外我们在不同的地域之间,比如说中心区和郊区,养老服务落实的情况差距也很大。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他们都认为是有这方面服务的,但是调查老年人呢,他们就说没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养老政策难以落地?导致适老化改造这么多年,老人却依然需要应对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


陆杰华:第一个就是我们老龄化速度非常快,整个养老服务资源的配置虽然在不断的加快,但是这个配置和老年人的需求,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供需的一种不平衡。我们建了那么多养老院驿站,但是不太关注老年人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第二个方面就是很多企业,产品怎么样适合老年人的需求,比如数字鸿沟的问题怎么解决,我觉得这方面做的是不够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医疗医护,我们现在专业化技能方面还是有明显的差距的。



那么,在现有社会条件和政策支持下,我们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更好、更高效、更实际得解决老年人遇到的问题,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呢?陆杰华认为:


陆杰华:第一应该告诉所有人,我们每个人都在变老的路上,要灌输这个理念。第二方面,我们一定要真正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是什么,研究以需求为导向来提供服务资源,而不是简单的就是以供给为导向。第三个方面,怎么样能够优化我们养老资源的配置。第四个方面就是养老服务和产品应该更丰富、更多样、更便捷、更安全以及更低的成本。


而除了硬件配置的适配和增强服务理念之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老年学研究所副所长姜向群,相应的监督制度和法治保护制度也应该同步完善。


姜向群:加强基层养老服务工作的职能,提高基层工作的效果,强化落实和监督。在社会层面,我们政府和社会资源怎么能更好的对接起来,更好的吸引社会资源。再一个就是,我们要强化社会法治的保护措施。


小 问 说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要先看到“老有所难”。



原创稿件 转载需授权 否则举报

记者丨张钰  编辑丨张钰

值班主编丨独伊


问 精 彩

问民生丨年终特稿 | 那些亟待改造的老楼为何一直在等待中?

问民生丨房建好了,路却没修好……

问民生丨餐馆开了,油烟、噪音、污水也来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年终特稿丨为什么我们看不见蹒跚脚步下的“老有所难”?

张钰 问北京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