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旅游平台价格“暗藏玄机”......|3·15特别报道「大数据下的消费“套路”」

王小孟 殷静娴 问北京 2024-03-21


导读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历史行为和偏好,从而实现个性化推荐已经是线上旅游服务平台的惯常操作。不过,有不少消费者感到 ,一些线上旅游平台涉嫌利用大数据“玩套路”,大数据与算法只是平台增加利润的工具,技术红利并没有真正惠及消费者。今天3·15特别报道《大数据下的消费“套路”》就将聚焦旅游平台价格“暗藏玄机”......




市民:平台以低价获客


随着“淄博烧烤”、“尔滨热”等,我国文旅市场持续升温,消费者对于旅游出行的需求也持续扩大,这其中机票酒店、交通出行和餐饮外卖都是文旅消费中常见且必须的服务。然而,在当前文旅热潮中,一些商家却利用市场供需矛盾,以及大数据对人们消费习惯的分析,“算计”起了消费者。

“问北京”今年2月曾报道,市民张女士反映,自己在线上旅游服务平台“途牛旅游网”上搜索到的境外旅游私家团产品,每到最后确认付款环节,页面显示的付款价格总要比最初显示的价格贵不少。这让张女士不禁怀疑,起初较低的页面价格很有可能是平台获客的一种“套路”。

市民张女士:比如说我看这个页面价格是4万多,然后我再问他们,这个实际价格是多少,它就会变成6万多,老是这样。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他们的一个套路,一种获客的手段。

“问北京”此前报道:

“到了确认付款这个环节,价格马上就大幅上涨”……是套路?

平台一级页面“暗藏玄机”


市民石女士近期也有类似发现。她向记者展示,某些线上旅游服务平台在一级页面显示的价格与图示“暗藏玄机”。

市民石女士:我发现每次搜酒店的时候,它都显示一个“什么价格起”,这个价格看起来很划算,但是点进去,就发现这个价格可能是无窗房之类的。可是你点进去的那个页面上显示的图片,又不是无窗房的图片。

 某些线上旅游服务平台价格“暗藏玄机”/受访者供

市民:同样的机票价格却不同


石女士介绍说,几天前,她与朋友计划前往上海旅行,于是大家便一同在某旅行APP上搜索机票,但是发现同一航班、同样舱位,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用户使用不同手机搜索会有几十元的差价。

市民石女士:我们就是坐在一起搜的,北京大兴到浦东机场的机票,我搜的是692元,将近700元,我那个朋友就是647元,然后我就觉得很奇怪,一起买机票,因为手机不一样,结果差了50块钱。

同样的机票价格显示差异/受访者供

价格差别随机,消费者无可奈何




石女士向记者表示,据她了解,她和朋友们此前都没有使用过该旅行APP,都属于“新客”,石女士认为这种价格差别完全是“随机的”,而消费者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

市民石女士:我也听说过以前媒体报道这种平台“杀熟”什么的,但是我们之前都没用过这个APP,都是新客,都不是“熟客”,但是价格也有差别。

记者:新老用户价格不同  


“问北京”记者也使用“去哪儿旅行”APP新注册账号与老账号在同一时间搜索北京市多家酒店价格,发现使用新注册账号看到的酒店价格要比使用老账号看到的价格低二十几元到五十几元不等。

同样房型新老账号价钱不同/小问摄


对此,记者致电“去哪儿旅行”客服电话95117咨询,对于没有下单的手机号码,只能接入智能客服,无法接入人工客服。

去哪儿网小驼客服:当前坐席繁忙,我们将优先解决有入住订单的用户问题,未能通过您的手机号查询到酒店预订……

客服:用户等级不同导致优惠券差异


记者又使用一个曾在“去哪儿旅行”APP下过单的手机号拨打客服热线,在等待了近一个小时后,终于接通。客服人员表示,之所以会出现不同手机搜索同一产品价格不同的情况,是因为不同用户的等级不同,系统会“不定期”做活动,所以不同账户内的优惠券抵扣也不一样。

去哪儿网人工客服:有可能会因为您跟您朋友的等级不一样,也有可能因为就是说系统会不定期做一些活动,您看一下账户里面有没有优惠券这些。打个比方,如果说您朋友他是一个白银会员,但是您是我们的钻石会员,那么您在预定的时候会给你体现一个会员专享价。有的用户第一次使用,商家会给到一种新客专享价这种。

记者:如果各方面都一样的话,看到的价钱是一样,对吧?

去哪儿网人工客服:对的,如果说您的账号等级、优惠券所有都一致的情况下就可能是一样的,那这样的话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张书乐:是平台通过大数据获客的手段


对此,长期关注电商领域的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认为,无论是同一用户的不同页面显示的价格不同,还是不同用户看到的同一产品价格不一,都可能是平台通过大数据获得消费者信息后,采取的一种隐蔽性很强的获客手段。

张书乐:其实它也是一种大数据,类似于根据你的手机型号,从你这个手机上获取的有限信息,它能判断出你的消费程度,就比如说手机的型号、配置,它是能够预算出一些消费的水准的。它现在更多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去获客。因为它带有一种个性化选择的特征,而且它有很强的隐蔽性。

冀放:相关法律规定比较完备


那么,针对这种做法在法律层面有着什么样的规定呢?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冀放表示,法律层面的相关规定是比较完备的。

冀放:法律规定其实是有的,2019年《电子商务法》刚颁布的时候,当时《电商法》的第十八条就规定了,电商经营者不能够根据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提供这种非常针对个人特征的这样的服务。但是这个条文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没有对应的法律责任。最直接的现在的法律规定是《个人信息保护法》二十四条第一款,直接说了个人信息处理者如果用个人信息做自动化决策的话,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这是非常直接的一个规定。

冀放:平台发放优惠券规避法律禁止事项




然而冀放也表示,从现实层面来看,有的平台通过更巧妙地发放优惠券等形式规避了法律禁止事项,这也增加了相关部门的执法难度。

冀放:所以并不缺规则,但是实际执行。它确实是有一些现实的问题要面对。比如说他们采用了变相的“大数据杀熟”的办法,比如说给你发一些优惠券什么的,它不是纯价格,它靠优惠券,你多长时间没使用了以后,有一个叫做“温暖回归礼”,或者是“新注册用户礼”。那这种的话监管部门其实是很难查处的,也很难把它定位为纯粹的“大数据杀熟”行为。

冀放:算法逻辑应公示并接受监督


数据与算法本应是更好服务消费者的助力,但在现实中,在“不定期”给不同账户发放优惠券,以及给消费者评定所谓等级星级等营销外衣下,所谓大数据的算法越来越成为让消费者权益受损的“黑箱”。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冀放呼吁,使用这些技术的企业有必要将部分底层算法逻辑公示并接受监督。

冀放:它通过这种客服或者是电子自动回复,来拖长你反馈的时间,降低你反馈的效率。但是你要是去查这些企业,它又会给出很多的理由,比如说我们后台占线,我们员工人员有限等这样一个理由。有的时候还会说就是我们设置的那个算法的这样的一个数据平台,我们人工也没有办法干预。平台需要做出一定的解释,要公示,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告知它的工作原理,让我们能够对它进行监督。而不是他们作为数据的开发者,这对于我们来讲就成了一个“黑箱”,现在这个问题就慢慢地浮现水面,很多的学者都在主张这个问题,但是相关的法律规定目前还在研讨之中。


小 问 说

不同手机显示价格不同,

是平台活动还是算法黑箱?



原创稿件 转载需授权 否则举报

   记者丨王小孟 殷静娴   

编辑丨王小孟 殷静娴

值班主编丨十月



问 精 彩

问民生丨70年老楼,“这墙你看,一扒拉全掉!这还能住吗这房子?”

问民生丨燕郊爆炸事故已造成2人死亡!“问北京”记者实地探访救援现场——

问民生丨突发!燕郊一小区底商发生爆炸 伤亡情况暂不明 记者已赶往现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