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招商宏观 | 三季度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招商宏观 招商宏观静思录 2022-12-04

文 | 招商宏观张静静团队


核心观点

发端于2004年的央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给予货币政策委员会以宏观经济的微观参考,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29日,央行发布二季度问卷调查报告,并披露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内容。总体而言,面对就业与收入形势急转直下的不利局面,央行将继续坚持“稳中偏松”的政策基调,结构性工具将发挥“稳企业、保就业”的重要作用。居民收入与就业形势恶化,下半年消费复苏动力恐将不足。居民调查问卷中,反映当期就业形势的就业感受指数创下近十年来历史新低,就业预期指数再度跌至荣枯线以下,说明居民对未来就业前景预期悲观。此外,反映居民收入的两项指标表明居民收入受到严重冲击,消费潜力受挫将掣肘疫后消费复苏。居民消费与投资意愿持续疲弱,储蓄意愿创历史新高。二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已升至有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与二季度居民存款规模快速提升指向一致,反映出疫情不确定性与经济下行期间,居民的持币防御心理。通胀预期保持低位,通胀对宽松政策的约束尚未形成。二季度,通胀预期仍处于低位,对货币政策的约束作用尚不明显。相比一季度,居民对房价的预期变动不大。受疫情影响,企业经营景气指数首次跌破荣枯线,但前景向好。企业经营景气度的回落,主要与企业销售走弱有关。企业调查问卷中,国内订单指数与出口订单指数均处于收缩区间,且逼近历史下限,说明市场需求走弱。展望三季度,企业经营景气度将显著回升。贷款需求全线走弱,制造业贷款需求下滑最为明显。二季度,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跌幅领先,反映企业对需求不足的担忧与资本开支意愿的走弱。受基建项目开工受阻影响,基建贷款需求环比走弱,但随着疫后基建项目的密集开工,三季度基建贷款需求将快速回升。银行普遍预计货币政策将持续宽松。银行货币政策感受指数反映当前的政策宽松度不及2020年上半年,银行普遍预测三季度货币政策将继续宽松,将指数推升至73.6%,趋近2020年二季度的峰值水平。结论与启示:基于二季度央行调查统计问卷反映的信息推测,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或不急于退出,下半年的宏观场景与政策思路类似2019年而非2020年。二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透露出的信号对此进行了印证,相比一季度例会,以下变化值得关注:一是例会对疫情的关注度明显提升,新增“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淡化“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二是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明确将“稳就业和稳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三是继续强调结构性政策要发挥“稳就业”的关键作用,政策思路从工具创新向现有工具用足用好转变。由此可见,总量政策稳中偏松仍是三季度货币政策不变的取向,而结构性政策工具从创新向运用转变则是此次例会出现的新变化。


正文

一、居民调研显示:居民消费潜力显著削弱,消费意愿持续疲弱

通过对全国50个调查城市,2万名抽样储户居民进行问卷调研,发现居民消费层面出现以下变化:

(一)居民收入与就业形势恶化,下半年消费复苏动力不足

受疫情冲击影响,二季度居民就业形势急转直下。居民调查问卷中,反映当期就业形势的就业感受指数录得35.6%,较上季下降6.9个百分点,创下近十年来历史新低,说明此轮疫情对就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反映居民就业前景的就业预期指数录得44.5%,打破一季度出现的向好趋势,再度跌至荣枯线以下,说明居民对未来就业前景感受悲观。就业现状与预期的同时走弱,一方面与疫情频发,中小微企业与接触性服务业艰难经营有关;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居民对经济复苏前景感到担忧。对此,国务院自5月以来,多次强调要将“稳就业”作为宏观政策的头等大事来抓,而保企业→稳就业、以工代赈等则是促进“稳就业”目标实现的主要思路。

居民收入受到严重冲击,消费潜力削弱掣肘消费复苏。二季度,居民收入感受指数为44.5%,较上季下降5.7个百分点,逼近2020年3月的历史低位,说明当季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反映收入预期的居民收入信心指数录得45.7%,跌至荣枯线以下,说明越来越多的居民不看好收入增长前景。

综合就业与收入形势可见,居民消费潜力受到严重冲击,下半年消费复苏面临消费能力下滑的硬约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不易乐观。

(二)居民消费与投资意愿持续疲弱,储蓄意愿创历史新高

二季度,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23.8%,较上季提高0.1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17.9%,较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而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58.3%,较上季提高3.6个百分点。当前,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已升至有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与二季度居民存款规模快速提升指向一致,充分反映出疫情不确定性与经济下行期间,居民的持币防御心理。

从消费结构来看,医疗保健与保险的未来消费支出同比增加,而旅游、购房与大额商品等的消费支出则明显减少,这与一季度必须消费品(如:食品、交通通信)的实际消费支出明显超出非必须消费品(如:家庭用品与文化娱乐)相一致,反映出经济形势严峻下居民的谨慎消费心态。

从投资结构来看,配置“银行、证券、保险理财产品”与“股票”的居民占比较上季分别下滑1.2、0.7个百分点,而配置“基金信托产品”的居民占比则上升0.3个百分点。随着权益市场的反弹与市场人气的回暖,5月偏股型基金发行规模开始触底回升,投资基金产品谨慎参与市场交易的居民边际增多。但在储蓄意愿高企背景下,居民存款缺乏向市场转移的持续动力,多数个人投资者存在见好就收与存量博弈的心态。

(三)通胀预期保持低位,通胀对宽松政策的约束尚未形成

二季度,物价预期指数为60.4%,较上季回升1.7个百分点。拉长周期来看,当前的通胀预期仍处于低位,对货币政策的约束作用尚不明显。但需关注的是,如果下半年猪肉价格攀升、油价高位徘徊,通胀压力可能发散。目前来看,物价预期指数存在进一步上行空间,通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预计四季度将会显现。

相比一季度,居民对房价的预期变动不大。其中,看涨房价的居民占比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看跌房价的居民占比环比提升1.6个百分点,近七成居民认为房价不会发生趋势性变化。由此可见,随着各地楼市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购房刚需开始复苏,制约房地产交易的核心逻辑从看跌房价向购买力制约过渡,因此我们看到30大中城市中,二线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面积率先反弹。

二、企业调研显示:企业经营难度加大,但疫后修复前景向好

企业问卷调查重点调研全国范围内5000多户工业企业,其中企业经营景气指数与盈利指数是反映经济微观状况的重要指标。

(一)受疫情影响,企业经营景气指数首次跌破荣枯线

二季度,企业经营景气指数录得48.7%,自2020年四季度以来首次跌破荣枯线。在接受调查的5千家企业中,反映本季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从21%(Q1)下降到17%(Q2),而反映经营状况变差的企业则从15%(Q1)上升到20%(Q2)。该结果与BCI中国企业经营状况指数相一致,考虑到两项指标统计的企业类型有所不同,同一指向说明经营状况弱化是工业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企业经营景气度的回落,主要与企业销售走弱有关。企业经营状况指数可拆解成销售、利润、融资环境与库存四项指标,该指标下滑主要与企业销售走弱有关。二季度,企业生产受疫情制约,导致供给受限,与此同时企业需求也在同步转弱。央行企业调查问卷中,国内订单指数录得40.9%,出口订单指数录得41%,二者均处于收缩区间,且逼近历史下限。

展望三季度,企业经营景气度将显著回升。由于央行企业问卷主要反映季度变化,我们结合长江商学院BCI指数与PMI等高频数据来预判三季度情况。从月度走势来看,BCI企业经营指数于5月触底后,6月已明显回升,说明经营景气度弱的状况正在边际好转;从影响因素来看,企业销售、利润、融资环境与库存等前瞻因子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预示企业经营状况将持续改善。PMI方面,新订单与新出口订单指数在4月触及谷底后,5月即开始修复反弹,6月国内订单已回归荣枯线以上。

(二)企业盈利边际好转,预计三季度会有更加明显的修复

二季度,企业盈利指数录得51.2%,较上季上升2个百分点。接受调研的企业中,31.6%的企业反映盈利改善,占比较上季提高3个百分点。

企业盈利状况的当季改善,主要是受上下游价差收窄的影响。从宏观指标来看,二季度PPI与CPI剪刀差收窄,说明上游价格继续向下游传导,有助于中下游企业盈利状况向好;从微观指标来看,二季度产品销售价格感受指数录得52.4%,保持在扩张区间,七成以上的企业认为终端商品价格持平;原材料购进价格感受指数录得68.1%,总体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下行趋势;从前瞻指标来看,6月BCI企业总成本前瞻指数77.96,与5月基本持平,而BCI消费品价格前瞻指数47.5,较5月提升3.3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盈利预期正在边际改善。

综合上述指标可见,企业盈利正在经历探底修复的过程。随着中下游企业利润挤压形势逐渐好转,企业盈利预计三季度会有明显修复。

三、银行调研显示:贷款需求进一步转弱,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延续

银行家问卷重点调研全国3200家银行总部负责人与分支机构行长,调研范围覆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等。报告中的贷款需求指数、贷款供给指数与货币政策感受指数较为重要。

(一)贷款需求全线走弱,制造业贷款需求下滑最为明显

二季度,银行贷款需求指数56.6%,较上季大跌15.8个百分点,逼近2016年三季度的历史低谷。贷款需求的大幅下滑反映在金融数据上,即是4月的信贷塌方与“贷款疲弱、票据冲量”的结构性特征。衡量贷款供给的银行贷款审批指数录得58%,延续去年三季度以来的宽松趋势,反映监管推动下银行贷款的进一步放松。

二季度,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59.7%,较上季下滑10.7个百分点,跌幅领先。制造业贷款需求的下滑与BCI企业投资前瞻指数走势一致,背后反映的是企业对消费需求不足的担忧与资本开支意愿的走弱。随着国内收入下滑与国外需求受挫,3月以来BCI企业投资前瞻指数显著下行,5月触及48.6的历史低位。企业资本开支的减少,带动制造业贷款需求同步走弱。

基础设施贷款需求指数58.5%,较上季下滑8.8个百分点,与基建项目开工受阻有关。5月以来,地方专项债发行提速,但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小幅下行,反映出项目开工受到疫情影响。往前看,截至6月底,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已完成全年计划的96%。根据财政部的部署,专项债6月底前发行完成,8月底前要形成实物工作量。预计三季度基建项目将密集开工,带动基础设施贷款需求快速回升。房地产贷款需求指数41.5%,较上季下滑5.7个百分点。当季,疫情期间房地产销售处于低谷,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由正转负,楼市交易较为惨淡。三季度,考虑到疫情进入尾声,前期压制的购房需求将逐渐释放,房地产贷款需求可能企稳回升,但仍处于收缩区间。

(二)流动性方面,银行普遍预计货币政策将持续宽松

二季度,银行货币政策感受指数69.3%,较上季提升6.5个百分点,反映银行对货币政策与流动性感受明显宽松。尽管市场对当前货币政策感受宽松,担心下半年会像上次疫情之后一样收紧。但该指标显示,当前的政策宽松度不及2020年上半年,银行普遍预测三季度货币政策将继续宽松,将指数推升至73.6%,趋近2020年二季度的峰值水平。这与我们在中期报告中的预测相一致。

综合考虑三季度就业压力较大,通胀压力将于四季度突出体现,货币政策可能会将宽松操作前置,四季度转向中性回归。因此,三季度市场流动性不会出现大的波动风险,牛市行情将得以持续。

四、结论与启示

银行家问卷重点调研全国3200家银行总部负责人与分支机构行长,调研范围覆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等。报告中的贷款需求指数、贷款供给指数与货币政策感受指数较为重要。

开始于2004年的央行问卷调查,以微观调研的方式给予货币政策委员会关于宏观经济的真实信息,是货币政策调整的重要参考。

综合二季度央行调查统计问卷反映的信息,居民就业与收入形势恶化、居民消费意愿低迷,预示下半年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作用边际走弱;企业经营景气度跌破荣枯线以下,投融资需求持续疲弱,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仍将依赖基建发力。在此形势下,宽松的货币政策或不急于退出,下半年的宏观场景与政策思路类似2019年而非2020年。

29日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对此进行了印证,相比一季度例会,此次会议体现出以下变化:

一是例会对疫情的关注度明显提升,新增“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淡化“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在宏观形势分析部分,此次例会重点分析了全球滞胀格局,认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三大因素导致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国内方面,例会认为疫情仍是下半年影响经济复苏的主要挑战,指出“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但任务仍然艰巨”,强调“有效实施宏观政策,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

二是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明确将“稳就业和稳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相比一季度例会,此次会议新增关键词“稳就业”,并将其排在“稳物价”之前,作为首要政策目标;此次会议重点讨论了“稳物价”的基本思路,核心是保持粮食生产与能源供应平稳运行,反映出央行对通胀的密切关注。

三是继续强调结构性政策要发挥“稳就业”的关键作用,政策思路从工具创新向现有工具用足用好转变。为实现“稳就业”的目标,会议突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精准发力,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说明结构性政策在“稳就业”过程中仍将扮演重要作用。但在政策使用上,例会将“增加结构性政策工具”调整为“用好”此类工具,预示下半年结构性工具将从创新向现有工具用足用好转向。

由此可见,总量政策稳中偏松仍是三季度货币政策不变的取向,而结构性政策工具从创新向运用转变则是此次例会出现的新变化。

风险提示:

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超预期。

以上内容来自于2022年6月30日的《三季度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二季度央行问卷调查与政策例会点评》报告,报告作者张静静、张一平,联系人马瑞超,详细内容请参考研究报告。





往期文章


20220630 积极信号持续增加

20220629 假若美股再跌,A股能否继续脱敏

20220628 复苏基础不牢固,积极关注中下游

20220627 经济走势的三种情景假设

20220626 国内经济篇:复苏不惧冲击——2022年中期宏观经济展望

20220625 应出尽出,静候花开——2022年中期宏观经济展望财政篇

20220625 螺纹钢期货价格为何大幅下跌?

20220624 总量不弱,结构正佳——2022年中期宏观经济展望货币篇

20220623 海外会出现流动性危机吗?

20220622 出口向左;进口向右——2022年中期宏观经济展望外贸篇

20220621 通胀压力:外弱内强——2022年中期宏观经济展望通胀篇

20220620 冲击转向缓和——2022年中期宏观经济展望海外篇

20220619  美联储加息的影响已经显现

20220618  地方政府性基金收支压力巨大

20220617  供给侧修复速度快于需求侧

20220616  是时候考虑FED结束加息的条件了

20220615  坚持复苏交易

20220614  兼容动态清零的经济增长路径

20220613   出口、PMI、社融超预期下还需要关注什么?

20220612  油价的最后一冲:假如美国CPI不回落?

20220612  信贷预期差兑现

20220611  三四季度CPI在不同场景下会怎么走?

20220610  出口超预期,是新增还是4月积压?

20220609  如何看待原油供需博弈?



法律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招商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招商证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招商证券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供招商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内容的适当性,招商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而视相关人员为专业投资者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招商证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招商证券网站(http://www.cmschina.com/yf.html)所载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较之招商证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

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涉及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招商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招商证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或交易观点。

本公众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招商证券所有,招商证券对本公众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招商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