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宝藏”打卡地!这家艺术馆里究竟藏了多少黄金?

♬..♩~ ♫. ♪..

漫步龙岗街头,除了目之所及的绿树红花、网红景点,看不见的风景同样迷人——它们就是隐藏在街巷里的小众文艺空间。这些新型文化空间风格迥异、特色鲜明,每一家都别有洞天。今日,我们将带领读者走进这些远离尘嚣、鲜为人知的文艺空间,探寻那些幽深而动人的人文故事。


黄金以其珍贵稀有

恒久不变、色泽华美的特质广受青睐

近年来,黄金热度更是居高不下

人们对黄金的消费投资热情不减

在龙岗区坂田街道深澳国际文化科技园

有一个“宝藏”艺术馆——

金雅福黄金文化艺术馆

这里有300多件复原文物精品

及现代黄金艺术品

呈现了中华黄金千年文化传承和艺术成就

打造了一场黄金珍宝的视觉盛宴


01

在艺术馆窥见千年黄金文化传承





金雅福黄金文化艺术馆坐落在深澳国际文化科技园里,馆内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中国企业500强金雅福集团打造,于2020年建成并开放。艺术馆以黄金珠宝为主题,分为金之源、金之艺、金之用、金之愿、金之彩等五个展览部分,致力于讲述中国黄金故事,发扬中国黄金工艺。




讲解员介绍展品。


走进艺术馆,各种精美黄金制品闪闪发光,让人目不暇接。细细观赏,仿佛与古人隔空对话,一窥千年黄金文化传承,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地球上的黄金来自宇宙的‘馈赠’,四十几亿年前的一次中子星碰撞,带来了地球上的金元素。”在艺术馆里,展厅讲解员对黄金的起源及开采情况娓娓道来,“迄今为止,全世界共开采出约20万吨黄金,如果把这些黄金熔在一起,只能铸成边长约22米的纯金立方体。”


从沉积于河床上的金沙,到埋藏于矿脉中的岩金,黄金需要经过匠人的妙手巧思才能成为传世之作。


馆内复原的商代“太阳神鸟”。


“在生产黄金制品的实践中,古代匠人发明出鎏金、花丝镶嵌、锤鍱、金银错、掐丝、炸珠、錾花、累丝等八大金工艺,历久弥新。”据讲解员介绍,比如馆内复原的商代“太阳神鸟”原件于2001年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被锤鍱成了只有0.02厘米厚的金箔,而且黄金含量高达94%,整体造型再现“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故事,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飞翔,代表了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此器构图凝练,可以说是古蜀人丰富的哲学思想、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和精湛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


02

黄金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


在能工巧匠的手中

黄金幻化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从先民祭祀器物到黄金货币

从精美实用的宫廷茶器

到万千芳华的女性首饰

在金雅福黄金文化艺术馆中

市民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风尚的变迁

还有国人对黄金用途的探索




据讲解员介绍,在商周时期,古蜀先民将黄金制成大型、神秘的金器,用于祭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黄金被作为货币使用。我国最早发现的黄金货币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郢爰”,被称为“中华第一金”。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郢爰”,绝大部分来自窖藏财富。





馆内复原的“西汉金兽”。


馆内复原的“西汉金兽”就是出自南窑庄窖藏,原件是南京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中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含金量99%,重达18斤。当时出土的时候,这个金兽是盖在一件青铜器的上面,青铜器里装满了金币,黄金总重量超过20千克,充分证明了汉代的黄金货币之盛。


到了现代,黄金便不再只是人们心中的贵金属以及装饰品,而是更加具有科技含金量,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到了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工业、航天工业、医学等方面。


03

“文化+科技”

赋能黄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黄金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具有崇高地位

“金玉满堂”“金玉良缘”等

表达美好寓意的成语

无不体现了国人对黄金的喜爱





“中国古代金银器发展延续了上千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象征。金银器以贵金属为材料,施以精湛巧妙之制作工艺,配以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之构思,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各个时代的文化发展、民众生活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深澳国际文化科技园总经理、金雅福黄金文化艺术馆常务馆长肖莹洁表示,时至今日,黄金珠宝产业仍在蓬勃发展,其不仅根植于传统文化,同时得益于科技发展,特别是数字化、智能化,为黄金珠宝产业发展不断赋能。




馆内复原的唐代“鸳鸯莲瓣纹金碗”。


金雅福黄金文化艺术馆内复原的唐代“鸳鸯莲瓣纹金碗”便是利用3D技术打印而成的。3D打印在黄金珠宝行业的应用,意味着行业步入无模生产新时代,利用数字化批量生产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可实现更繁复多变的创意设计和造型定制。


金雅福黄金文化艺术馆展厅。


“馆内300多件藏品均依托金雅福集团专业的创意研发团队及先进的智能制造设备研发制造。”说到办馆的宗旨,肖莹洁表示,作为中国企业500强,金雅福集团是黄金珠宝行业的龙头企业,希望讲好中国黄金故事,传承中华黄金文化,“金雅福黄金文化艺术馆展示了历朝历代的金银玉器和文化脉络,已成为很多学校的产学研基地,许多青少年来这里参观研学,体验非遗技艺。”




来源:龙岗融媒·创新实验室(记者 何小娟 摄影 赵薇 剪辑 陈晓翠)责编:龙岗融媒(编辑 陈逸芝)校对:王蓉

约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