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编寄语 | 新时代管理研究必须坚持科学精神

白长虹 南开管理评论 2021-05-29

主编寄语正文

作者 | 白长虹

编辑 | 王鹏静 审核 | 刘晓

管理学科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它的批评和质疑之声始终不绝于耳,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便是管理学科的“科学性”。早在1930年,美国教育学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一书中就声称,“追求科学和学术的工作才属于大学……商业、新闻、家政‘学’或图书馆‘学’当然不能列入(大学的学科中)”。直至1990年代,牛津大学开设商学院的想法还引发了校内一批教师的强烈抗议。然而,大学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活动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又日趋丰富,管理学科不仅进入大学,而且成为现代高等教育领域发展最迅速和规模最大的学科,几乎所有的知名大学都设有管理学科硕士和博士项目,并为本科生提供许多管理学科的课程。


当丰富的科研成果构建起管理理论知识体系,并为管理学科赢得了大学里的合法地位时,一些学者却注意到,现代管理理论的“知”与管理实践的“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些管理理论成果不仅不能用于管理实践,其理论价值不过相当于传言。2005年5月,《哈佛商业评论》上刊出“商学院如何迷失了方向”一文,直接指出商学院对“科学模式”的追求导致了管理研究偏离实践,以致商学院的一些管理学教授从来不曾深入到管理实践之中,只凭发表文章的数量来谋取教职。文章最后强调,商学院的问题不在于采纳了严谨的科学研究,而在于放弃了其他形式的知识。


管理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其研究选题、研究内容必须与管理实践有直接的关系,其研究成果必须能够服务于管理实践。管理学科又具有开放性,管理知识之树,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从其他学科吸收着养分。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数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被用于研究企业的各种活动,融合而成管理学科的树干。实际上,这一成长过程至今仍在进行中。因此,这一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方法必定是多元化的,不存在什么主流范式与非主流范式之分。只有积极面对管理实践中涌现出的新现象、新问题,坚持多元学科融合发展之路,管理学科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


多种学科视角、学术进路与研究范式共存共生,是否意味着要放弃管理学科的科学性呢?当然不是。商学院所传播的管理知识,是经过严肃的学术研究,从管理实践中归纳出来或是被管理实践所验证的知识,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流言或故弄玄虚的观点。这些不同学科研究成果共同的特点,是研究者在管理研究中必须坚持科学精神,这正是管理学科的科学性所在!


人们对管理学科科学性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人发现管理学科的一些早期成果,并没有建立在准确记录和严密分析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其中包括泰勒主持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二是过分夸大了管理理论的效用,忽视了管理活动中的艺术成分,试图用管理理论解决一切管理问题,正如加里·哈默和达维尼批评的那样,管理理论伪装成一门精确学问的时间太长了;三是管理研究中存在着编造神话的现象,或者把一些企业家描绘成超人,或者把一些管理理论宣扬为救世福音,用夸张的营销手段包装有限的研究成果,以致有人用“巫师”(Gurus)来形容所谓的管理大师。实际上,上述现象在中国管理学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违背科学精神的行为导致了功利主义和学术浮躁风气盛行一时,成为阻碍管理学科发展的痼疾。


坚持科学精神,发展管理学科,是本刊的办刊初衷。科学精神的本质非常简单,就是要实事求是、理性批判并不懈地探索与创新。以求真之心从管理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根据学科视角和研究问题的需要来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以严谨的态度收集和分析资料,在管理研究和学术交流中理性、平等地对待不同学术观点,不畏权威,不惟方法。


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问题,不断创新管理理论、丰富管理知识。希望本刊的投稿人、审稿人和读者都能够把科学精神作为自己坚守的信念,共同监督本刊的编辑发行工作,使本刊能够把更多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奉献给大家!


精彩回顾:点击文字直接查看

主编寄语 管理学术研究:基于实践,引领实践(2017年第6期)

 封面主题题图由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陈聿东教授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