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下去,没有什么胜利可言(牺牲牺牲)

马扎 利维坦 2021-06-14

利维坦按:如果没有看过电影《超脱》的,此文有严重剧透,请酌情考虑是否阅读。



文/马扎·胡同列维奇


我就是钱,我被文明人抢来抢去,一名智者从天而降,大声地哭了起来,可眼泪却从我的身体流出。一切不幸从此发端。

                                                                                                      ——亨利·巴特


我从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自己与灵魂相距甚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加缪



五年前,有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影片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片名叫《Detachment》,国内翻译过来叫“超脱”(还有一种译名就实在让人无语了,叫“人间师格”),导演是英国人托尼·凯耶,如今已经63岁了:



导演托尼·凯耶


作为导演、演员、编剧、制片人、摄影师,凯耶早期涉足的领域主要在纪录片和音乐上,他曾六次获得格莱美音乐奖最佳音乐导演奖。而在2008年,他的《地狱之火》也获得过独立精神奖最佳纪录片提名。在上世纪90年代末,凯耶执导了一部剧情片《美国X档案》(1998),在里面,爱德华·诺顿饰演了一位对世界充满仇恨的新纳粹分子德瑞克:



凯耶执导的《美国X档案》中的爱德华·诺顿。次年,诺顿参与了《搏击俱乐部》的拍摄


回到电影《Detachment》。怎么说呢?这是一部灰色、悲观,几度令人潸然泪下(但绝不煽情),充满挫败和绝望的影片,更重要的是,凯耶试图告诉每一位观众,这些情绪、感受和信念,是每一个人一生无法逃避和摆脱的基调。



影片片头字幕,用粉笔字作为一种教育和感化的现场,拉开了故事序幕



影片开始,导演引用加缪的“我从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自己与灵魂相距甚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一句话,算是概括了整部影片的主题。Detachment一词,既有“超然”、“超脱”的意思,也有“分离”的含义。凯耶使用这个词作为电影名称,真可谓用心良苦(后文中,我会进一步说明)。


在出片头字幕的同时,导演用了一种类似伪纪录片式的片头(这也是他很擅长的一种表现方式),镜头切换中,三四个男女在回忆自己当初为何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基本上都是阴错阳差偶然进入到这个行业,最后成为了某种信念





按照布洛迪饰演的亨利·巴特的话说,这里大多数的人当初选择当老师,都是笃信“他们能有所作为”——那就是,引导和帮助那些充满各种困惑的学生(未成年人),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为人师表。


不过很显然,凯耶想要强调的可不是教师这个职业是灵魂的工程师啊,有多么伟大神圣光荣,他恰恰通过亨利的自述说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作为教师)其实也还是一个孩子,并没有真正长大。潜台词是,教师也是人,也得面对困扰他内心的问题。


在片中,亨利是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没有女朋友,孤身一人住在简陋的公寓里,同时,还有一位生病(帕金森症?)的外公需要照顾。他的童年,至少在7岁之后,过得也非常不轻松:其父很早便抛弃了他们,而他的母亲酗酒严重,在亨利7岁时服用过量安眠药自尽,而幼小的他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


在外公的病床前,亨利闪回童年的自己


一个从小被动受到伤害、试图在成年后把自我保护起来的亨利,在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不想伤害任何人。起码,在他的主观意愿上,亨利不想这样。所以,在授课的第一天进入教室,他对学生说,他上课只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如果有谁不想待在这儿,那就别来。



语言的暴力伤害


学生马库斯(上图中的男孩)听到老师这么说,试图放个嘴炮儿挑起事端,后排的女生梅雷迪丝打算制止他的这种无礼行为,反被马库斯辱骂。亨利于是把马库斯请出了教室。


随后,面对另外一个学生杰瑞的挑衅,亨利知道那些语言和行为暴力背后是什么,所以,他只是淡淡地回应道:“好吧,我知道你很生气……我以前脾气也很暴躁,我明白,你没有理由生我的气,因为我是少数试图给你提供机会的人。”


学生杰瑞因为亨利没有回答他的问题,感到自己被忽视了存在,试图用满嘴的污言秽语激怒老师亨利,但被亨利平息了紧张的对立


提供机会,就是提供了希望的可能。至少,亨利要求学生们可以在他的课上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对于童年遭受的伤害,亨利不想把这种伤害继续通过自己施加到他人身上——哪怕对方侮辱了自己。但是,当马库斯侮辱梅雷迪丝,这是亨利明确反对的。在他看来,杰瑞侮辱自己没所谓,但在他的课堂上,不允许有人恶意侮辱别人。


课后,内心十分自卑的女学生梅雷迪丝和亨利有了如下的一段对话:


梅雷迪丝:(老师)你真的不在乎这些孩子对你出言不逊吗?


亨利:可能我已经习惯了。


梅雷迪丝:我要有你这么坚强就好了。


亨利:不是坚强不坚强的问题,梅雷迪丝。你要懂得,很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按自我意识行动,你得好好记住,因为你没有机会重来。每个阶段都会遇到这样的人。


亨利其实想要让梅雷迪丝明白,他之所以容忍了杰瑞,是因为他知道那是后者的“自我意识”——你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想在同龄群体里树立权威感,也可以理解成需要得到重视和认同,这种恶意亨利可以化解,即便他不乐意,但他仍旧把其看作是他和这个世界关系的一部分坦然接受。因为他深知,伤害一个人实在太容易,但“没有机会重来”。


女孩梅雷迪丝对艺术很敏感,但由于肥胖,从小就被周围的同龄人乃至其父亲瞧不上,同龄人骂她是死肥婆,父亲则对她天天搞些乱七八糟的艺术十分不解:“你为什么就不能画些积极向上的东西?”


在不被理解和恶意侮辱中,梅雷迪丝逐渐走向了绝望的深渊


这些话,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听着很耳熟?


到这里,你会发现,梅雷迪丝自卑,敏感,很有艺术上的才华,但在亨利出现前,没有人理解和认同她。在一个关注升学率和分数的教育制度里(片中,即便是校长也无力挽回这所学校被关闭的最终命运),这些分数不好、家庭问题众多的孩子,注定就成为了边缘的群体。


影片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颇具反讽。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饰演的教师萨莎因为课堂上赶出了一名黑人女学生,女学生的家长跑到学校大闹,质问道:“你们有什么权利把我的孩子赶出教室?她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家长完全不问她的女儿是什么原因被赶出了教室——随后,有恃无恐的学生辱骂老师,朝萨莎吐口水,老师只能默默忍受。


一方面是教育官僚想要关闭这所拖社区后腿的差生学校,一方面家长嚷嚷着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且不说“权利”一词的被滥用),中间挤压的,只有那些分崩离析的教师们。导演在这里其实也暗中抛出了一个问题:那些质问学校的家长们,当你们拿权利来说事的时候,你们又在哪里呢?


在我(笔者)曾任教过的大专学校里,我看到过太多的“问题”学生。有不少学生抽烟喝酒打架,少数的女生甚至怀孕、堕胎。在僵硬的半军事化管理下,他们不喜欢他们的专业,不知道那些课本的意义,也看不到自己未来的出路。找来谈话,我发现要么是父母离异,要么是基本放任不管,认为花钱把孩子扔给学校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有一次,一个家长要请我吃饭,一套“孩子不懂事,您多费心”的寒暄之后,她坦言,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管我们家的孩子啊。


是啊。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那些家长就如同亨利,其实也都还是一个孩子,并没有真正长大。又或者,他们太过于老练世故,以至于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钱可以搞定的,当然也包括子女教育的问题。



在影片中,亨利用一种自述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于上述现象的看法。这既是亨利的个人史,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史。亨利所说的为人父母的那个标准是什么?尊重,倾听,理解,陪伴。这也正是亨利此生试图推进的最大的善。


然而,这种善,谈何容易。


疲惫不堪的亨利回家后,接到医院的电话:他的外公把自己锁在了卫生间内不肯出来(锁门的意象在影片中出现多次,暗合每个人内心的封闭),医院的护工表示他们搞不定,只能让他过来。此时,亨利的外公在卫生间内反复叫着亨利母亲的名字“帕特丽夏”,镜头闪回,是帕特丽夏当时迷惘绝望的脸:她把自己反锁在房间内,屋外是外公。


帕金森的外公时常认不出亨利。但在他清醒的时候,往日的记忆仍会袭来,困扰着他


亨利的外公行将就木,大脑萎缩严重,他已经分不清记忆和现实。至此,面对这个世界,亨利的内心是崩溃的——他开始向护工发泄心中的绝望怒火——要知道,护工某种意义上其实是无辜的,但亨利在影片中第一次伤害了一个陌生人。


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情绪崩溃的亨利独自一人默默哭泣。恰好遇到一个刚遭受嫖客欺凌的站街雏妓艾瑞卡(萨米·盖尔饰):



艾瑞卡对于亨利没有对这种伤害施以援手表示很愤怒,进而挑逗性地想要和亨利发生关系,被亨利拒绝了。当第二次亨利在街上无意再次遇到艾瑞卡时,这个雏妓想朝亨利借十块钱,因为她还连饭都没有吃上:




这次,面对这个备受欺凌的未成年少女,亨利的内心开始融化。他把艾瑞卡带到家中,在给她吃喝的时候,亨利发现了少女大腿内侧的伤痕,于是,他耐心地询问道,姑娘,你是否刚遭受了强奸?随后,他为艾瑞卡擦拭伤口,并让她留宿在自己家里,避免再次流浪街头遭受伤害。


面对这个世界,亨利深深感到自己的苍白和无力


亨利深知他试图推进的善,在面对这个世界黑暗深渊时有多么无力。他自己至今都还无法摆脱童年时母亲自杀的阴影,又怎么去照顾一个少女呢?即便他可以尽他最大可能善待对方,让艾瑞卡补充维生素,带她去检查身体是否有爱滋病毒……但亨利的内心是封闭的,他没有做好准备接受艾瑞卡对他的爱。或者说,他与艾瑞卡在心理上是错位的,亨利的善是一种对于过去自身受到伤害的外化弥补,而艾瑞卡则会轻易把任何人对他的善举理解为爱。


影片片名Detachment,在此有了多重的“分离”的含义:


1、亨利的肉身存在与灵魂的分离。

2、亨利和童年,死去的母亲,外公,梅雷迪丝以及艾瑞卡的分离。

3、亨利与这个教育体制的分离。教师和学生的分离。


第一点很好理解,不赘述。有关第二点,必须要从亨利的童年说起。亨利的母亲为何自杀?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在外公弥留之际,亨利叫出了“爸爸”:



外公:帕特丽夏告诉我,你已经原谅我了,对吗?


亨利:老爸,你有什么事需要我原谅?


外公:就是……那些我干过的事情。


亨利:你都是为了照顾我,一直对我关心备至。


外公:那你为什么怕我?


亨利:我不是怕你,老爸。我知道,有时候你会把事情记混,你会为一些你从未犯过的错误感到自责。


外公:这么说,伤害你的人不是我?


亨利:老爸,不是你。


外公:我真希望不是我伤害了你。帕特丽夏,我一直都很爱你。


亨利:老爸,只要你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走了。你知道吗,没关系的。别害怕。


记忆中,亨利母亲生前对孩子的凝视


有影评分析,外公在亨利的童年期性侵了他的母亲,从而生出了亨利。从上述对话中足以得出事实的真相了。亨利在片中对艾瑞卡说的,他的母亲当时其实用一种方式保护了亨利——让他每晚把自己房间的门锁好(不要看到外公性侵她的场景)。


亨利真的原谅了他的外公?也许吧。或者说,作为事实,他必须要面对和接受,他希望自己在内心深处能够原谅这个人。但他的内心也是“分离”的。这在影片中亨利第二次发火的情节里有所交待——无人倾诉的梅雷迪丝拿着自己的作品,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扬,但正如前文所言,长期缺失爱的梅雷迪丝把亨利的善当做了一种爱情。当梅雷迪丝在亨利怀中哭泣时,恰好被对亨利也颇具好感的萨莎看到,萨莎误以为他们在暗中搞师生恋,于是,压抑在亨利内心深处的声音终于爆发了:


在内心深处,亨利极力不让自己陷入过去的漩涡之中,因为他知道,他的出生本就是一种不幸。


此时,影片画面反复闪过童年亨利、帕特丽夏和外公的画面,不难看出,“我不是什么变态的老男人”,这句台词,其实是指向亨利的外公的。所以,他的内心知道,当他说外公你没有对我做错什么的时候,那只是对一个将死之人的宽慰罢了。


在艾瑞卡面前,亨利撒了一个谎。当艾瑞卡问亨利,当时你母亲自杀前没有留下什么给你吗?亨利说,没有。但从影片开头就知道,帕特丽夏死前曾专门给亨利留下了一盒磁带,上面写着“致亨利”,很明显,这是母亲死前决定说出的真相,亨利自然获知了一个残忍的答案(影片中有亨利将磁带藏起来的画面)。


关于第三点,亨利和教育体制的分离,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过。当校长说,你就是一个代课老师,试用期一个月,照着教学大纲来备课就行。然而亨利基本上都是按照他的教育逻辑来授课的,按照片中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些精力过剩、百无聊赖的孩子们,当你分享给他们的东西,他们觉得都是胡扯的时候,你还怎么能让他们听你去讲那些历史上的文学人物呢?在他看来,让孩子们学会自重和尊重,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才是最重要的。“明明知道那是谎言,也要去相信”——这也是亨利引用奥威尔《1984》中的“双重思想”试图引导学生思考的要义。



片中,每个老师的性格塑造都非常到位。总体来说,这些老师在体制内苦苦挣扎,有的是内心理想与现实之间导致的极度失落,比如刘玉玲饰演的派克博士,当她看到一个女高中毕业后打算混迹社会(跟男友混,当个模特),全然不在乎自己的成绩时,她的情绪失控了:



知识就是力量派:派克的直白——你们这些学生怎么可以这么糟蹋自己?


还有更加极端的教师,终其一生,最后发现所有的教育都是没有意义的,家长和孩子都是这个社会的累赘,同时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审判者。比如影片中只有一张遗照的这位:


法西斯派:教育的理想,走向了集权


这位教师死前认为,必须剔除掉那些垃圾学生、社会渣滓。他自然会质问道:“每个孩子都是有价值的吗?这是教育的代价。”(我深信,肯定有教育从业者也或多或少地思考过)此时,影片中配上的是希特勒演讲的黑白影像画面,暗示再明显不过了。


还有教务长希博特,他用自己的幽默方式求得生存,对待学生的方式则是以恶制恶。你的嘴脏?好,我骂你只会更狠更肮脏。女生你来学校不穿胸罩?好,我就直接说我已经看到你的乳头了。你不在乎自己对吗?好,我就用一张患有淋病的生殖器照片给你看:


拒绝循循善诱、以恶制恶派:教务长希博特


当然,还有更多失魂落魄的灵魂,比如无法挽回学校倒闭命运的校长,她和丈夫的婚姻也在走向死亡:



以及片中另外一位浑浑噩噩中度过每一天的教师,家庭业已成为冰一样的坟墓,完全看不到任何未来:




而学生呢?他们又有多么绝望和无助?这里既有没有朋友、躲在卫生间里默默吃东西的胖女孩梅雷迪丝:



也有用锤子虐猫的男孩雷文:



用锤子敲死一只流浪猫的雷文,生下来就喜欢虐猫吗?当亨利把他带到办公室,当着家长的面,问他为何虐杀小动物,雷文的回答是:(我)感觉像是,无法挣脱,就像那只猫。


挣脱,分离,这就是电影《Detachment》带给我们的。


但对于每一个揪着自己耳朵自救的人来说,拯救他人,永远是没有答案可言的。


亨利在影片末尾,一段催人泪下的“善”


影片的最后,学校倒闭,梅雷迪丝服毒自杀,亨利将艾瑞克送交到青少年抚养中心。亨利对着镜头说,“失败,我们要失败了。因为我而失败。我让所有人失望了。”



梅雷迪丝服毒自杀后,面对萨莎,亨利又一次地暗示了“分离”


其实,导演在影片最后还是安排了一个亮点的,那就是亨利去青少年抚养中心去看望艾瑞卡,相信看过此片的人,在此处都留下了眼泪:



对,这是一种积极的绝望,一种绝望的治愈。活下去,已经没有什么胜利可言了。


BTW,我一直觉得,饰演亨利的演员布洛迪,有着一张近乎耶稣式的面庞。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诗歌、小说、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QQ15757110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