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菩提道次广论》中把“菩提心”比喻成父亲?


     人身难得今已得 | 佛法难闻今已闻

善知识难遇今已遇

菩提心











比喻成父亲





《宝性论》云:“信解大乘是种子,慧是能生佛法之母”


菩提心是种子,如父;证悟空性无我之慧是三种菩提(声闻菩提、独觉菩提、大菩提)的共因,如母。


父亲之种姓为决定子女种姓之决定因(不共因),母亲则能生出各类人等,故为共因。



「菩提心」就像父亲


这就是说,「菩提心」就像父亲,而证知无我的「慧」则像母亲。譬如父亲若是藏族人,便绝不会生出印度、蒙古等儿子,因为父亲乃是儿子族性的「不共因」。相反,藏族的母亲却能诞下各种种族的孩子,所以母亲是其子的「共因」。

 

由于「声闻」和「缘觉」均须依仗「智慧」。所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乘所化和小乘所化的母亲,所以便称之为「母」。因此,小乘和大乘是不能以证空之「慧」来区分,而是以菩提心愿和菩萨广大行来区分。



菩提心决定是否大乘种姓

因此,是否进入大乘之列,取决于相续中是否生起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你纵有若干神通变化等等,也不能归入大乘的行列。那些声闻、缘觉阿罗汉,现证空性等功德犹如金山般巍峨,但他们的这些道不能成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菩提心。所以说,菩提心宝如父亲,是种姓的不共因。一个人具有了菩提心,也就具有了大乘种姓。




阿底峡










尊者公案



佛教


公案

阿底峡尊者,公元十一世纪印度最伟大的班智达,应邀到西藏,经过十二年努力,建立了噶当派的传承。

 

阿底峡,是东孟加拉国王子。尊者诞生为王子后满十八个月,便能说出皈依和发心这样的话,仅此就足以令人对他生起极大的信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子逐渐成长为一位智者,如《噶当宝籍》中所说:“王子三岁时,善历算、字、声,年甫六岁时,能辨内、外道。” 王子十一岁时,许多有望成为王妃的王女们用唱歌跳舞等各种方法,试图唤起王子贪欲,但这反而增强了王子的厌离心。


另外,度母也化作一名绀色童女前来劝请:“莫贪莫贪有缘者,如象沉溺芦苇塘,勇士若溺欲泥中,清净戒衣岂不毁?”


因为尊者于五百五十二世前生中,一直都是大班智达身。

 

如唾尘般抛弃王位后,尊者主要依止阿瓦都帝巴上师共计七年,并在许多其他得悉地的上师前学金刚乘,对全部经论和教诫均获得善巧。当他萌发“只有我最善巧密咒”之念时,众空行母在梦中向他出示了许多他以前从来未见过的密典,从而将他的慢心破除。

 

当尊者自恃:“现在我应该作密咒梵行,以期即生获得大印殊胜悉地。”时,罗怙罗鞠多上师以神通力穿墙无碍,来到他的面前说道:“你为何想舍弃有情去求成就?你必须出家,对圣教和许多众生会有大利益。”吉祥黑汝嘎也在面前虚空中显现来劝请。我们的大师释迦佛和怙主弥勒也在梦中劝其出家。就这样,尊者於二十九岁时,请获得加行道忍位的大众部戒护上座为亲教师,出家受近圆戒。

 

听受并掌握了当时印度所有的显密正法之后,尊者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成佛的速道?”住在黑山秘窟的罗怙罗鞠多上师以神通力知道后,来到尊者的面前说:“能亲见到本尊和众多曼荼罗天众,获得许多共同悉地,三摩地不动如山,光是这些算不上什么大成就。你应该专修慈心、悲心和菩提心。“大悲观自在”是悲心之本尊,所以当依之为本尊,并立下誓言:在轮回未空之前,我当利益有情。”

 

后来,尊者绕金刚座时,在旋绕道上,见到有二尊泥像作问答状。金刚座南方虚空中,出现二位童女,相貌胜过凡人身、如同天女,其中一位问道:“要想速疾成佛,当学何法?”另一位回答:“应学菩提心!并说了一种很妙的修菩提心方法。尊者见状便停止旋绕,侧耳倾听,像将水从一个器皿注入另一个器皿一样,对他们的谈话全能了解。

 

当尊者住在阿阇黎龙猛所建的石院附近时,出现一老一少两位妇女,老的对少的说:“要想迅速成佛,就应学菩提心!”在绕金刚座主殿时,寺檐下一座佛像出声道:“喂,大德!要想速疾成佛,就应学慈心、悲心与菩提心!”

 

在绕石院小屋时,一座象牙释迦牟尼像也开口说道:“瑜伽师! 一个人要想迅速成佛,就应学菩提心!

 

所以,虽然吉祥阿底峡尊者是奉持「中观见」,而他的师长金洲大师则奉持「实相唯识见」。但是,阿底峡尊者是依止金洲大师十几年而获得「菩提心」,所以尊者把金洲大师誉为恩德最大的上师。



▲可上下滑动阅读





「菩提心」是出自圣教精髓的最胜教授



「菩提心」是出自圣教精髓的最胜教授。宗喀巴大师说:“正发心(菩提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是一切高尚行为的本源,是福慧资粮的点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有这种菩提心,虽凡夫俗子,其思想行为也会变得高尚,获得佛子菩萨的称号;若无此心,虽有智慧和神通,别说成佛,就连大乘道的门口都进入不了。


所以,佛法称

皈依三宝是入佛法之门,

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灌顶是入密法之门。



菩提心力量的强弱,视此大悲心而定;菩萨们修道的速度快慢也由大悲心力量的大小来决定;有些菩萨入密宗门求修速道,且能快速完成,也是因为大悲心的力量。



渗透利众菩提心的一切善行善念都属于解脱和成佛的福德资粮,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缺乏菩提心的善行就像缺乏肥料的庄稼,只能获得极少的收成。因此称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大法





文殊勇猛如实知    普贤菩萨亦如是

我普于彼随学故    回向今此一切善

三世诸佛咸称赞    如是回向最殊胜

我亦普以此善根    回向为令依贤行

菩提慈善果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显密闻思堂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