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人对事对生活都要有耐心


示他人以善意、关怀和尊重,尽管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同等的回报,我们会遇到一些脾气比较坏、比较冷漠、比较固执、不善于表达的人,但没有关系,总的说来,我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会更多,得到的关怀和尊重毫无疑问也会更多。别总盯着等号左边的加减乘除,右边的结果更能说明问题。


佛教的忍辱,简单地说,就是在困境、窘迫之境、危险之境,仍然保持内心的开放与柔和,对其他众生怀着善意。

 

忍辱就是要有耐心,对人对事对生活都有耐心。许多话,没有必要,但也得说。许多事,很厌烦,也得去做。疲惫的时候,接受疲惫。孤独、病痛、难堪的时候,接受它们,不去怨恨。怨恨是内心走向封闭和僵硬的征兆。

 

我们自己的内心越清净调柔,他人具有侵犯性的言行对我们造成的困扰和伤害就会越小,所以那些会激怒我们,让我们感觉受到伤害和干扰的“可恶”的人和事,就像一位严苛的老师,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的问题。没有它们,我们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修行中的不足。

 

愤怒的时候不妨想想,一个人的恶言恶行不是凭空而来,背后必有社会家庭个人等诸多原因,要憎恶指责,更应该针对造成这恶劣言行的种种原因,而分析原因,仅个人性格、观念、教育背景等,就有无数的人和事参与其形成。如果我们足够理性和诚实,会发现要怪罪的人太多了,我们的愤怒找不到一个具体对象。




我们的生活像一张珠网,每一份经历乃至每一个心念,都是一颗明珠,映照所有其他明珠的影子。珠与珠,相互含摄,转辗辉映,重重无尽。当下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皆照着过往与将来,既是果又是因,所以要学习接受,更要学习谨慎地取舍因果。

 

很多事情都不可强求,自己尽了心就好。做事之前多加考虑,从善意出发也尽心尽力了,即使结果仍不尽如人意,这份善心依然会积累福报。




释迦牟尼佛 |  忍辱


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个人来到佛陀跟前谩骂侮辱佛陀,等他说完后,佛陀问他:施主给的东西,若人不接受,那么它该归谁?那人说:当然还是归施主所有。佛陀道:“说得对,你的粗言秽语,我没有接受,所以还是你的。”面对攻击磨难,与其反击纠缠,不如学着不为所动,不受干扰影响,也就是不接受。另一方面,当知道造恶者自招祸患,所以要努力避免造恶业。

 

哪怕明明看到的是庸俗虚伪、是非颠倒,遇到恶意挑衅和欺侮,心里还是要记得一个道理:爱护自己最好的办法是对人对事豁达和宽容。我们的身体不仅因为细菌、病毒才生病和加速朽坏,更重要还有不健康的精神状态。悲伤、愤怒、忧虑在破坏内心安宁的同时也伤及内脏经脉,血肉之躯哪里经得起这样频繁的损伤?

 

单纯未尝不是好事,尤其在缺少规则的环境中。相信凡事都有因果,自己努力向善,诚实而为就好,不去担心、权衡结果。人生失落有时,满足有时,事事皆有时。




 

有人说:“如果我不饮酒、不妄语……不做一些损人的事,就会失去工作、业务发展的很多机会。”其实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中,如果你坚持诚信、包容地对待别人,心地善良正直,别人就会愿意跟你交往,跟你合作。善缘慢慢地聚拢到你身边,恶缘远离,你的想法很顺利就能实现,不需要伤害自己,也不用损害他人。

 

人要能够看破眼前。一时一事的得失好坏放到整个人生中看,都显得渺小短暂。很多事情,当时觉得多么重大,而隔着时间空间回头看,就知道人生充满选择和可能性,不走这条路,可以走那条路。若心态和见地不改变,那么尽管过程不同,生命的品质,也就是你的幸福感、满足感、人生的修养和境界不会有大的不同。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塑造者和负荷者。关于一个时代的劫运,其实无须问别人,看看自己和周围人们的行为就能知道。共同的因缘,唯有大家一起在思想、行动上改正、净化,才能慢慢扭转。解铃还须系铃人。



文殊勇猛如实知    普贤菩萨亦如是

我普于彼随学故    回向今此一切善

三世诸佛咸称赞    如是回向最殊胜

我亦普以此善根    回向为令依贤行


菩提慈善果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显密闻思堂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