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跟着总书记看世界|山海连心60载 “白衣使者”再出发!

湖北发布 2023-08-01


今年是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医疗队60周年,也是中国向海外派遣援外医疗队60周年。60年来,中方向阿方派遣27批医疗队、3522人次医护人员,累计诊治患者2700多万人次,接生207万多新生儿,树立了中阿友谊的丰碑。


——2023年7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阿尔及利亚总统特本举行会谈时强调。




中国(湖北)援阿医疗60年




不以山海为远,心连万里共好。


1963年4月6日,应阿尔及利亚政府请求,我国选派的中国援外医疗队启程赴阿尔及利亚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选派的第一支中国援外医疗队,24名队员以湖北省专家为主,北京等省市参与。从此,中国政府向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派遣以医疗队为主要形式的卫生国际合作和援助正式拉开了序幕。

60年来

中国(湖北)向阿尔及利亚派遣了27批医疗队

派遣人数居全国之首

作为传递中非友谊的“白衣外交官”

弘扬中医国粹的圣手
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者

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

接力擦亮“中国医疗队”

这块“金字招牌”!



“白衣外交官”

一位无国界医生的新使命


7月17日上午,阿尔及利亚总统特本抵达北京,开启为期五天的访华之旅。而巧合的是,就在阿总统访华期间,一位特殊的湖北客人也到访了阿尔及利亚。


他,就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



张定宇曾是湖北第17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队员,也是湖北第一个、中国第一批无国界医生。此次受湖北省政府、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委托出访,再次踏上熟悉的土地,张定宇满心感慨地表示:“我正好今年60岁,又是中国援阿60周年,我觉得这两个数字碰到一起还是很奇妙的一件事情。”



60年,此时守护在阿尔及利亚的,已经是第27批中国医疗队了。这些年轻的中国医生,即将完成为期两年的援非工作,九月份就要回国了,接替他们的将是第28批中国医疗队。


岁月更迭,使命传承。1997年,34岁的张定宇也和眼前这些队员们一样,从湖北来到遥远的非洲,在阿尔及利亚君斯坦丁大学中心医院从事麻醉工作,再次来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20多年前的记忆一一浮现在他眼前。


听说有此前援阿的中国医生到访,一位叫法蒂玛的阿尔及利亚女士特地从家里赶过来,找到张定宇,想从他这里打听另一位中国医生的名字。


湖北省第17批援阿医疗队队员欧阳山蓓


原来,在1998年,法蒂玛被送到这家医院急救,是湖北省第17批援阿医疗队队员欧阳山蓓为她进行了紧急手术,而欧阳医生正是张定宇的同批队友。



在张定宇的联络帮助下,法蒂玛如愿找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她通过视频通话向欧阳医生表达了谢意和祝福,并约定今后在阿尔及利亚重逢。


中国第25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巴特那分队队长刘玉凌教授,在援阿期间,抢救了多位危重产妇


对一批批中国医疗队,非洲友人满怀感谢和怀念。直到现在,阿尔及利亚妇女仍然会让自己的孩子称呼中国妇产科医生为“中国妈妈”。


张定宇说,将邀请阿尔及利亚卫生部的官员以及卫生部的专家,向他们推荐武汉大健康博览会,让他们能够组团了解中国大健康产业的进展以及日新月异的中国医疗技术的进展和发展,能够帮助两国更好地进行交流。



阿尔及利亚卫生部秘书长穆罕默德▪塔勒西介绍:“从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开始,历任中国医疗队队员帮助阿尔及利亚人民减轻病痛,维护身体健康,我们希望两国之间的友谊能长久延续,万古长青。”
国虽有界,医者无疆!

“白衣外交官”为中非友谊、中非医疗合作续写新篇章。

国粹中医

"圈粉"非洲患者


援非医疗队队员不但承担救死扶伤的责任,同时也向当地民众传播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医文化。两千七百多年前的中医传统疗法——针灸,经由湖北援非医生接力,成为中非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一张独特名片。


1963年4月6日,中国政府向阿尔及利亚派出了第一支援外医疗队,湖北省中医院医生徐贤泽把针灸疗法带到了非洲。为了赢得当地百姓的信任,医疗队除了完成医院工作,还定期下乡巡回医疗,翻过草原、越过高山,有时甚至步行数十公里,为居民义诊送医送药。

第1批援阿医疗队徐贤泽医生把中医针灸治疗方式引入阿国,治愈了各类疑难杂症患者


渐渐地,当地老百姓逐渐接触针灸、尝试针灸、了解针灸、相信针灸,“中国神针”在当地叫响。他们将针灸称为“利白拉”,翻译过来就是“中国神针”的意思。中国医生也成了“最尊贵的客人”。今年89岁的徐贤泽回忆,医疗队时常会被邀请参加当地人的婚礼,还两次受到阿尔及利亚总统的接见。


60年来,27批针灸医生先后接力,一支“永驻”的医疗队不间断地为阿国人民“针情援助”。

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研究所所长周仲瑜刚刚结束了阿尔及利亚访问之行,依旧感慨于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医文化,对针灸浓浓的喜爱之情:“时隔6年再次去到那里,感受到当地人民对中医文化,中医针灸的喜爱和推崇,有种自豪感和使命感。”

湖北省中医院针灸传统技术齐刺法示范推广基地在本·阿克隆医院正式挂牌

2018年11月,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正式落地,由湖北省中医院与阿尔及利亚本·阿克隆医院牵头共建,在针灸专业基础上,开设推拿康复、骨伤诊疗专科项目,并逐渐扩展至中医各临床专业。

2023年6月19日,湖北省中医院针灸传统技术齐刺法示范推广基地在本·阿克隆医院正式挂牌,周仲瑜和院长哈夫萨·齐丹、中国第27批援阿医疗队总队长杨勇一起揭牌,这是周仲瑜此次阿尔及利亚之行的重要任务。

“齐刺法是一种传统的针刺手法,对痛症效果明显,操作简单便捷,很适合在阿国进行推广。”周仲瑜希望将齐刺法作为“中医中心”的项目进行推广,为阿培养更多针灸领域的专业人才。

6月22日,周仲瑜教授首次走进大学,为阿尔及尔第一大学医学院的师生进行了一场中医针灸讲座,她是第一位走进阿一大授课的中国教授。


除了治病救人,援阿队员还要在针灸基础上,不断扩展中医临床各专业课程,帮助阿方医护人员提高业务水平,拓宽中医药宣传推广,提高临床医师及民众对于中医药的认知程度,同时推动中医药文化在阿尔及利亚播种、发芽,遍地开花。

看不好的病,找中国医生!

在非洲很多国家已成为一种共识。


“医三代”

做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者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中国援外医疗队甘于奉献,增进了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民心相通、民意相融,受援国质朴的民风,也让医疗队员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湖北襄阳襄州区人民医院的眼科医生涂晶晶是位“医三代”,外婆是妇产科医生,妈妈干了一辈子护士。2021年9月3日,在全世界新冠疫情高位之时,中国第27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逆行出征,涂晶晶作为提亚雷特分队的成员,启程参加为期两年的援非医疗工作。

“每次手术完,患者都会真诚地致谢,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看起来家庭并不富裕,但每次来复诊,都会给我带一颗糖果,并且要亲眼看我吃下去。”涂晶晶谈及在异国的工作,充满感动:“我们唯有为阿国人民做得更多,才能对得起这份尊重。”

涂晶晶为外国友人检查眼睛

在与当地医生、护士和患者的交往中,涂晶晶与大家的感情越来越深。每到周五,是当地人的礼拜日,涂晶晶就会主动承担24小时门急诊值班。医护人员为了表示感谢,也常常给她送来羊肉、汉堡等美食。涂晶晶也会把自己制作的“韭菜鸡蛋”包子和葱花鸡蛋饼带给大家品尝。“煎饼的味道挺不错!”不少医护人员对中国美食赞不绝口。

涂晶晶向当地医护学语言

语言,也是涂晶晶需要攻克的难关。虽然援非之前,工作队队员都接受过短暂的语言培训,但真正到了阿尔及利亚与当地百姓交流时,却有很多困难和障碍。医院护士便采取手绘图纸的方式,让涂晶晶在实践中,很快掌握了与患者交流的常用语。

涂晶晶说,闲暇之余,她也经常会给当地的医护和患者讲述中国的发展,展示中国的美景,讲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向非洲人民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出中国好声音,也是一个中国人在外的使命。

60年来,湖北省累计向阿尔及利亚和莱索托两个国家派出援外医疗队员3706人次,主要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骨科、眼科、麻醉科、中医针灸科等不同专业医疗队员。


在受援国共接诊病人2757余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287余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175余万例,抢救危重病人20余万人次,接生208余万新生儿,为受援国培训医护人员1.8余万人次,开展各类学术交流会530余次

60载的传承
60载的坚持
是一代代、一批批
中国医务工作者
用汗水与奉献谱写的生命赞歌
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誓言

湖北发布编辑部出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湖北发布、湖北国际传播中心(HICC)、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湖北广电新闻中心、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华社、人民网、湖北省中医院、极目新闻

统筹:罗峰

记者:顾凯 祝宁 张旖 唐喻思聪

编辑:周密 郭金华 滕益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